元春是《红楼梦》中人物贾府四春之首,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嫡长女,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贾元春,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位列第三位,仅次于黛玉和宝钗,小时候住在贾母处由贾母亲自抚养,长大后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样一位德才兼备、地位显赫的女子,为什么会一直被人们忽略呢?曹雪芹通过贾元春这一艺术形象,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

一、贾元春为什么一直被人们被忽略?
贾元春一直被人们忽略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曹雪芹对元春描写的笔墨太少,篇幅太短,读者不容易注意到这一艺术形象。
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元春真正出场,读者能从正面听其说话、看其行事的回目只有一回,即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在这一回中,读者才算真正见到了元春,能从她的所说所做中,感受到她的音容相貌、行为举止、所思所想。除这一回,元妃再没有正面出场,描写元妃的笔墨少之又少。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借冷子兴之口写元春生于大年初一,故名“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通过宝玉的眼睛让读者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关于元春的画和诗。
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时,太监来传旨,读者和贾府之人知道元春封妃。第二十三回为了不让大观园中的景致寥落,元春下了道谕旨,命令宝玉和众姐妹到大观园居住。第二十二回上元佳节制灯谜,元春作了一个谜底为“炮仗”的灯谜,送出宫让宝玉和众姐妹猜。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通过描写元春的赏赐之物独宝钗和宝玉一样,黛玉和众姐妹一样,读者了解了元妃支持“金玉良缘”,反对“木石前盟”。
其余像第五十三回、七十回、七十一回仅仅提到了元春,一笔带过。所以,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提到元春的篇幅不多,总共有九回,九回中只有一回元春正面出场,五回是侧面描写,其余三回都是一笔带过。
其次,在有限的篇幅里,曹雪芹很多时候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或者一笔带过,让读者解读这一艺术形象,有一定的难度。
解读元春这一艺术形象,需要读者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阅历,在理解《红楼梦》主旨的基础上,细细揣摩。
元春二十年来宫中的境遇、死因等都是一个谜,需要读者通过小说的主旨、贾府的命运、及有限文字中的一些细致末节去想象,这本身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解读的人比较少。
二、描写贾元春作者想传达什么情怀?
《红楼梦》之所以百看不厌,是因为里面人物个个鲜明立体,饱含了作者无限的深情。那么,曹雪芹描写贾元春想传达什么情怀呢?

首先,在荣耀富贵下,骨肉分离的凄惨。元春省亲时,在大约只有五六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哭了六次,对贾母、王夫人、贾政、宝玉说得话字字扎心、句句刻骨。在元春心里,为了荣耀富贵,早早就将她送进“不得见人”的宫里,弄得骨肉分离,难享天伦之乐,是她一生的悲剧。
她隔帘含泪对贾政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身为皇妃,她得到了世间女子艳羡的荣耀和富贵,但同时也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最本真最平凡的天伦之乐。
在元春心里,她宁愿做一个田舍之家的女孩子,粗茶淡饭,在父母的疼爱和陪伴下长大,照顾眷念亲爱的幼弟,也不愿做那高高在上,骨肉分离的皇妃。
但入宫,争选嫔妃,是她的宿命。身为贾家的嫡长女,她身上背负着家族的兴衰荣辱,入宫选妃、与皇室结亲,对于贾家来说,是维持荣华富贵盛景的最佳途径。即使贾母、王夫人、贾政纵有千般不舍,也只能将其送入宫中。
听说元春封妃后,“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在功名富贵、家族利益面前,个人的情感又算得上什么呢?终究是要舍弃。
其次,在左右夹缝中,艰难求存的艰辛。元春在宫里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作者未写,但通过元春的判词和省亲时的言谈,我们可以想见,这二十多年来,她举步维艰,步步惊心,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自己就有可能朝不保夕。
这让我想起了《步步惊心》中的若曦,未入宫前是一个天真烂漫、活泼有趣、闲不住的小女孩,入宫后说话行事要思虑再三,生怕一个不小心得罪主子,落得个掉脑袋的下场,说话谨慎小心,行事端庄得体,几年宫中生活,她把自己活成了她当初最看不上的模样。即使若曦在宫中有很多人的照拂,终究因忧思恐惧太过,得了不治之症,最后油尽灯枯、芳华永逝。
想想元春,娘家无一人可以依靠,宫中得不到皇帝的宠爱,“二十年来辨是非”,时时刻刻都谨言慎行,不敢也不能走错一步,最后落得个“虎兕相逢大梦归”的下场。
再次,在至高皇权下,命不由己的无奈。皇权,代表着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权力。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皇权面前,任何的富贵荣耀、生命情感都显得苍白无力,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性,也许这一刻大家还聚在一起吃酒赏宴听曲,下一刻因为一道圣旨,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读元春的曲子《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总让人有一种命不由己的无奈飘零之感,荣华富贵就像那镜中花、水中月一样,转瞬即逝,忽喇喇如大厦倾倒。面对无常命运,只能眼睁睁将自己牵挂的人、牵挂的事全都抛下。

最后,在生逢末世时,无力回天的悲怆。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冷子兴就说贾家:“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冷子兴,冷眼旁观者清,他看到了贾府表面繁华兴盛,内里空虚腐烂的末世景象,更一针见血指出了贾府衰败没落的原因。
生逢末世的元春,虽历尽艰辛当上皇妃,心系贾府盛衰命运,但家中男丁无一人能担负起兴盛家族的命运,孤掌难鸣。
贾敬一味地求仙问道,不问世事;一味地骄奢淫逸,只顾自己享乐;贾政心有余而力不足;贾宝玉生活在用金钱构筑的桃花源中,无心仕途经济。
元春省亲时,贾府斥巨资修建了大观园,连身为皇妃的元春,看着院内外如此豪华,默默叹息奢华过费。拿着自己的钱修建完大观园后,贾府的账更是入不敷出。至七十二回时,连二百两银子都拿不出来,要靠王熙凤典押自己的金项圈。
面对贾府末世的衰败景象,元春无力回天,只能心里忧思。即使命丧黄泉,也在忧心贾府的命运,只能:“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清朝时蒙古也有火枪队吗?蒙古火枪队有多厉害
有网友问起,当年准噶尔部(以下简称准部)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为器装备的性能比军队还先进?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了。准噶尔部占据西北不假,其核心控制区却非“贫瘠荒凉”,而是水草丰美、物产丰饶,游牧经济和农耕业、工商业都颇为发达的膏腴之地。 准部极盛时期,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抵河西走廊、西起巴尔喀什湖、南到青藏高原,整个汗国幅员辽阔近500万平方公里。准部不仅占据了天山南北及中亚腹地的大片牧场,还控制了叶尔羌、喀什噶尔、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文明古城与商贸枢纽,治下人口最多时近1000万之众。 在征服中亚和南疆的过程中,准部受到当地先进文明影响,逐渐摆脱了以往装备简陋、战法陈旧的落后状态,不仅在军中推广了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的中亚风格锁子甲、长矛和弯刀,还通过仿造、采购(来源是奥斯曼帝国、沙俄等)新式火器,组建起一支规模庞大的火枪骑兵部队。 史载,18世纪上半叶准部在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代,汗国的农牧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境内专门从事冶金和打造兵器的工匠多达上千人,能自制火枪、铜炮和火药。甚至有个名叫约翰·古斯塔夫·雷纳特(Johan Gustaf Renat)的瑞典人,在这一时期“”地当上了准噶尔军的铸炮师兼炮兵教官。 雷纳特原系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麾下一名炮兵准尉,却不幸在瑞典与沙俄的北方大战中被俘。沙俄方面觉得他是个人(炮)才(灰),将之编入俄军派往东方服役。雷纳特先是为沙俄政府勘测、绘制了西伯利亚地图,后于1716年加入“探险队”(实为远征军)开赴额尔齐斯河流域寻找金矿。 同年,这支3000多人的沙俄侵略军在额尔齐斯河中游左岸的亚梅什湖遭1万多准噶尔骑兵包围,几乎,倒霉的雷纳特再次当了俘虏。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一代枭雄噶尔丹的侄子)同样慧眼识珠,把他当做“外籍专家”好吃好喝好招待供养起来。 雷纳特在准噶尔汗国一待就是17年,不仅娶了先于他被俘的瑞典妹子布瑞吉塔·克里斯蒂娜(Brigitta Christina Scherzenfeldt)为妻,还帮助准部开矿冶铸,组建起一支装备约40门轻型火炮的炮兵部队,并手把手训练出数千名炮手(世袭军户)。 据瑞典出版的《坚强的女性》一书介绍,雷纳特的妻子克里斯蒂娜也很厉害,她不但是策妄阿拉布坦最喜欢的女儿赛罕公主的“闺蜜”,而且将先进的北欧毛纺织技术(制作呢绒)传授给当地人。1733年,雷纳特夫妇被获准返回瑞典。 书归正传。随着部队装备大大改善,准噶尔军的技战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其不仅擅长在野战中将火力与机动性相结合,还学会了通过构筑坚固堡寨并屯驻配备足够军械、火药、粮草的精兵,来扼控具有军事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战略要地,以此作为巩固新占领区、统治当地百姓的殖民要塞。准部曾用这一“筑垒战术”对付哈萨克各部,蚕食、侵占了前者大片土地,连哈萨克首领之被掠作人质。 作为准噶尔汗国统治支柱的厄鲁特蒙古4部总人口约60万(一说上百万),能动员参战的精锐力量(青壮年)有12万至15万人。早在噶尔丹统治时期(公元1644至1697年),前者就一次性出动12万骑兵横扫中亚,前锋直抵黑海沿岸。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巅峰阶段的准噶尔汗国所拥有的各式火器数量之大,不逊于号称亚洲3大火药帝国之一的莫卧儿王朝(另外2个是奥斯曼帝国和波斯萨菲王朝)。1716年准部突袭藏区时,6000人的准噶尔远征军中就包含有700名火枪手,占比近12%。而在长达近70年(1688至1757年)的清准战争中,准部更是多次发挥自身火器优势重创清军,给对手造成很大损失。 以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为例,噶尔丹率2万人马对阵康熙帝统领的10万清军(配有70门火炮,其中8门重炮、5至6门臼炮,剩下的都是用马匹驮运的轻型火炮)。别看兵力对比悬殊,但噶尔丹麾下集中了当时准部的精锐火枪手,后者数量多达8000至1.2万人,装备有俄式滑膛枪和中亚赞巴拉鸟铳(重型火枪),正是他们让清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据英国历史学家杰克·沃特金斯(Jack Watkins)所著《经典战争百科全书》(2011年版)记述,战斗打响前,噶尔丹抢先占据制高点(一连串绵延起伏、植被繁茂的山丘),并将1万头背负辎重的骆驼组成野战工事,构筑起一道依托驼阵、围栏、森林、河沼、峰崖等人工与天然屏障的防线。噶尔丹又下令火枪手排成2行沿防线延伸部署,外围则有己方长矛兵和轻骑兵担负警卫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早年与郑成功军队交手以及在东北反击小股沙俄哥萨克,清军还从未遇见过近战火力如此强悍的劲敌。按照《经典战争百科全书》的说法,清军装备的弓箭、轻型火绳枪在射程、威力上都不及对手,准部火枪手的密集攒射给前者以重创,使得“清军伤亡比准噶尔军还大”,连镶黄旗汉军都统、康熙舅舅佟国纲都死于俄制滑膛枪的枪口之下。 最终清军靠着人多势众并发挥火炮威力“惨胜”,但好歹击溃了噶尔丹主力,基本消除了准噶尔军从北方对清廷京畿重地构成的巨大威胁。然而,清军并未从此役中汲取经验教训,结果40年后爆发的和通泊之战期间,2.4万清军遭6万配备大量火器的准噶尔骑兵伏击、包围,被打得仅剩2000余人逃回。 和通泊之战中,准噶尔军再次充分发扬己方火器优势,一举将清军最精锐的2000名鸟枪骑兵歼灭。当时准部火力有多可怕呢?史载,冒死突围生还的清军将领崔宝柱全身5处受伤,其中就有4处是敌方火枪造成的。粗略统计,近70年的清准战争中,清军至少有3万至4万官兵被准部火器所杀。 因为这场“19世纪以前最大的败仗”(美国中亚史学家斯塔尔),清廷总算警醒过来,不敢再轻举妄动,转而通过“筑城进逼”战术压缩准部回旋空间,同时在西北大规模屯田以(也是为了减轻后勤运输压力)。 就这样经过、两代帝王20多年,已做好战备工作的清廷,终于在1754年等到了准噶尔汗国遭遇高层内讧及天灾侵袭的良机,遂于当年底发兵西域,经2年多战斗彻底终结了蒙古贵族及其后裔在天山南北超过5个世纪的统治。 随机文章外星人绑架男孩做实验,解剖身体消除记忆后送回视错觉形成的恐怖图片,九成物理学家不敢全部看完北极和南极哪个更冷,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寒冷(海拔高/最低-90℃)地球火山为什么会爆发,地底压力小致使岩浆产生化学反(积蓄爆发)古埃及神话中的猫,猫是光明的化身/拯救古埃及人的神明(不可侵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明君风流皇帝乾隆帝创下三项世界记录无人能破!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