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姓的历史起源是什么?起源地在哪里?百家姓,家喻户晓的一部著作,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各个姓氏,而且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历史由来。
比如王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

更多百家姓文化,如下所示。
梅姓的历史起源是什么?1、源自梅伯照《通志·姓氏略》中记载的可以得知,梅伯是商汤的儿子,也是君王太丁的弟弟,受到太丁的赐封,到了梅邑做伯爵,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毫州,但后来商纣王继位,非常残暴,梅伯却是一个非常正直,敢于谏言的忠臣,最终被纣王所害,实行了醢刑,也就是剁成了肉酱,于是等到周武王姬发推翻商朝后,为了表彰他,于是将他的子孙后代重新封于黄梅,最终子孙也就以邑为姓,称为梅姓正宗的得姓始祖。

2、源自姒姓春秋时期,有一个越国君王叫做勾践,卧薪尝胆了数年最终灭掉了吴国报仇,并且还一举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但不幸的是后来越国还是被楚国所灭,最终勾践的后裔都四处逃窜,有一脉叫做梅鋗的族人则迁到了浙江绩溪,为了纪念故乡梅里才改姓为梅,最终姒姓中也多了一个梅姓分支。
3、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梅姓是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所以梅姓族人中也有不少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其中包含了百越族、古越族以及满族等,比如南北朝时期的百越王就叫做梅安氏,汉朝时期大批迁到中原的百越族人,为了融入汉族就改为了汉姓,而其中梅安氏后裔也就改姓为梅。
梅姓的起源地在哪里?姓梅的祖籍在湖北黄梅,梅姓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太丁之弟梅伯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武王灭商后,封梅伯后裔于梅邑,号为忠侯。
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封地为姓氏,称梅氏,史称梅氏正宗。
解析中国史上最称职的皇后:辅佐帝王 母仪天下
皇后作为古代一种特殊的职业,其职责异常复杂。首先,作为人妻,她要相夫教子,恪尽内人之责;其次,她要以身作则,统率后宫,为处理好后院;最后,作为第一夫人,母仪天下者,还要辅佐皇帝,把握好国事与家事之间的微妙平衡。 所以古往今来,能做好皇后者,寥寥无几,能做到称职者,更是寥若晨星。 有人说,唐太宗皇后长贤达淑体,辅佐太宗治理天下,是皇后中的标杆。如果以做皇后的后两条标准而言,可谓尽职尽责了。但唯独第一条——相夫教子,她做的很不好。其长子,为登皇位,竟然谎称病危,想谋杀老爹。次子魏王,生性暴虐,没登皇位就恐吓小弟。最后一位就是那位怕老婆出名的高宗李治了,天性懦弱,死了没几年,江山就改了。 那么最称职的皇后是谁呢?是的第二任皇后,他们二人的 婚姻也可称得上是美满之至。 汉光武帝刘秀,九世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九岁而孤,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他有两个哥哥,长兄刘缤,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轻财仗义。刘秀更是生得,,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 刘秀自幼钟情于阴丽华,少年时期就立下一个心愿——娶妻当娶阴丽华,这一志愿在当时看来只是不着边际的空想,因为当时汉代已历十二帝,总计二百一十三年,帝裔子孙众多,不可能一一照顾周全,更何况当时已经称尊,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似乎还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刘秀当时还有一个志愿。一天,他在长安市上,看到执金吾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于是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的感慨。”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刘秀当时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 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七早八早地就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政权中谋得,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实,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无奈多少土族少年向阴家求亲,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有所行动;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借工本地另谋发展。 在消灭王莽的过程中,刘秀的功劳最大,公元二十三年,”绿林军”几千人被王莽主力四十二万人包围在昆阳城中,是刘秀带十八人突围,带回三万多援军,以少胜多,把王莽军队打得,从此,”绿林军”乘胜前进,推翻王莽的统治,进占长安。就在此时,随刘秀作战的兄弟,说服家人,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也正因为两人的结合,刘秀才逃过了更诛杀功臣的一劫。 更始皇帝先是杀了刘秀的哥哥刘縯,刘秀表面还只能,要哭也是晚上偷偷地哭。阴丽华劝慰丈夫:”更始皇帝气局狭小,小具规模便沉迷酒色,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发展,也好相机。”阴丽华的话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切计划妥当,十九岁的新娘回到母家暂住,刘秀以有名无实的特使虚衔,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抚辑流亡,废除苛政,,争取民心,赢得了河北诸郡的爱戴和拥护,刘秀就是以此作基础,建立,他的“”也多出在这一带地区,可说阴丽华不仅使刘秀避祸,而且还使他建立了一个政权。 当时,邯郸地方有一个以卜卦为生的术士王郎,乘群雄并起之际,许称是的儿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声势浩大,是刘秀在河北扩展势力的主要障碍,刘秀为了彻底击灭他,必须借重刘扬的势力,作为权宜之计,不惜答应娶刘扬的甥女为妻,终于借得精兵十万,击败王郎,廓清河北,于是他拒绝了更始皇帝的封号,另树一帜,不久即帝位于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洛阳。 于是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立郭氏为后呢,还是以阴丽华为后,尽管郭氏是刘秀患难相随的红粉知己,虽然在戎马倥偬中,郭氏一直追随左右,并已,但依然只得了一个贵人的称号,阴丽华是刘秀的结发妻子,刘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给她,星夜派侍中将她迎来洛阳。不料阴丽华却说: “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坚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册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阴丽华的谦德与她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刘秀本拟破格封赏,以示对阴丽华的补偿,然而却受到阴识的谢绝,他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托属外戚的关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这是建武二年的事。 又过了两年,阴丽华随侍光武帝征讨彭宠,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的另一个兄弟阴兴当时为黄门侍郎,指挥武骑,随军征伐,算是刘秀的贴身侍卫长,每次出入,都拿一个小盖伞为刘秀遮风蔽雨。建武九年,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已经准备妥当,阴兴却坚决辞让:“臣未有先登临陷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赏,转令天下失望,诚所不愿。”事后,阴丽华私下问兄弟为什么要那样说,遭到阴兴的反唇相讥:“贵人不读书吗!,盛极则衰,外戚家苦不知谦退耳!” 在称帝后的十年之中,刘秀恩威并济,终于使天下归心,成就了大一统的局面,转而偃武修文。休养吏民,保全勋臣,崇尚义节,阴丽华也陆续生养了五名子女,终于在建武十七年,刘秀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 刘秀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道理,“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帏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缴上皇后印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先是固辞后位,长久恭谨廉让,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异常之事,非国之弱,不得上寿称庆。”刘秀对阴丽华长久的歉疚,终于得到补偿的机会。 阴丽华虽然真的没有当皇后的念头,但由此也明白了刘秀对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满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凌晨起临朝处理朝政,直至日已西移方休,午后常召集公卿郎将,讲论经书的道理,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更阑夜深。皇太子一次利用刘秀休息的时间加以劝说:“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 之福,愿颐养精神,优游自宁。”刘秀微笑说道;”我自!” 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 刘秀死后,阴丽华的儿子即位,就是汉明帝,尊阴丽华为皇,又过了七年,阴丽华死,享年六十岁,合葬在刘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结果,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人羡慕,这固然是由于刘秀的宽仁厚德,惜念旧情,而阴丽华的貌美德高与安份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刘备的人格魅力无人可敌
最近论坛流行批判之风盛行。,,,等被骂的一无是处。尤其刘备为甚。于是想为他们写点东西先从刘备开始吧。 仁民爱物之德行,正是刘备藉以白手起家,由平民一人发展至聚众集团式的称王称帝。 一、英雄乐业 孤军奋斗终必难成大事,唯有集合多人的力量,众志始得成城。 刘备对朋友有信,对属下有义,贫贱时坚持作风,富贵后不改宽厚,造就人心向往。从刘备早年时,便有不少年轻人崇拜而争相归附,连往来的马贩都觉得应该多给刘备金财,以助其大事。前往徐州,送资丹杨兵四千名;投靠荆州,多益增兵卒;增援益州,大手笔相送「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 特别是昔日刘备颠沛流离,屡次被击败,但是刘备麾下仍愿意回归刘备,为之效力。徐州之役,刘备被曹操击溃,转投,被俘掳的关羽,也亡归刘备,被人称之以义。刘备依附时,荆州当地豪杰投靠刘备愈来愈多,包括诸葛亮、、伊籍、霍峻、向朗、、、及等荆州人,甚至于连庐江郡的雷绪,皆愿率领部曲数万人远来归附。庐江人不肯为当地统治者(曹操)效命,也不转投同乡人(就是庐江人)或是等江东政权,却宁愿长途跋涉,向异乡人刘备靠拢,这说明民众选择的眼光是雪亮的,何者应亲,何者应离,自有分寸。有道是「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爬」。 刘表死后,曹操如叩关,刘备在临急存亡之秋,仍吸引刘琮左右官员及大批荆州民众追随,「比至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但是刘备不愿放弃军士人民而自行逃命,抱着被曹操袭击的危险,故赴义之士愿意,荆州士民对刘备的投靠胜于对曹操的依赖。 赤壁战后,连孙权派兵占领南郡江陵城,但当地荆州士民不愿接受曹操统治,也不愿投效南郡太守周瑜,纷纷转投刘备,渡江之路络绎不绝,最后居然因人多而挤得刘备埋怨地方太小,不好收容,最后又向周瑜要求分地,始得宽容。荆州士民为何弃周瑜而就刘备呢?荆州士民不愿就近服从周瑜,而渡江投靠刘备,显然在荆州士民的心目中,周瑜与刘备仍有区别,而且刘备有其值得投靠之处。 收川之役,益州不少人支持刘备,包括原效命刘璋的、张松、董和、黄权及等人,还有吴壹及费观等刘璋的婚亲,皆愿意投降刘备而不愿为刘璋力战。除了表示刘璋之失人心,导致众叛亲离,但是可见刘备的得人心,而使魅力动人。 见人有难而相助,从刘备早年出兵援救及陶谦可知,甚至于在曹操强压之力携民渡江,可见其仗义行侠的心态。 二、知人善用 重用人才是刘备任贤的最大优点,而且往往能因此得以发挥长才。 关羽及虽为刘备部属,但是刘备待人和亲,「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侍立终日。」甚至在刘备称汉中王时,高升拜关羽为前将军、加迁张飞为右将军,刘备称帝时,又高升张飞为车骑将军。纵使是文臣武将,刘备仍不吝皆封以将军,就以汉中称王时的诸位将军为例:荡寇将军关羽、征虏将军张飞、镇军将军许靖、军师将军诸葛亮、安汉将军麋竺、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翊军将军赵云、秉忠将军孙干、昭德将军简雍、建信将军申仪、副军将军刘封及镇远将军魏延。注意到除了征平各将军外(平西将军、征西将军黄忠及征北将军申耽),其余各位悉为杂号将军并列。因此刘备用人几乎全部责以重任,除非从官位来断章取义,误判刘备只用马超、黄忠及申耽(三位为征平将军),而轻视关羽、张飞、赵云及诸葛亮等(因为四位皆为杂号将军)。 比较起孙权用人,如果年纪太过短命的话,不是在还镇某地、留镇某地、还备某地中虚度光阴,还没有开始大展手脚或真正发挥实力时,可能会不幸早死,周瑜除了,曾经三度镇守边土而无机会立功;倘若年纪太长寿的话,可能被冷冻不用,就像托孤大臣张昭,孙权坚不拜相,「在里宅无事」,以年八十一的高龄在家等死,终老一生而毫无作用。因为孙权不愿重用的话,不管长命或夭寿,下场都一样,来不及参加或是苦无良机,壮志未酬而身已死。 刘备这种「一人得道、」的作法,不过是分享与宽待,这也是众心所向,愿意卖命的真正原因。只要能投入刘备门下,可充分可享机会出头天,而且不论出身高低、或是派系党别,除了犯错或触罪,刘备待人比起曹操及孙权等人,和谐而温情,而且恩泽及后世,皆能举用。曹操猜忌及等人,甚至于进逼赐死;孙权派人骂死,甚至于广兴二宫之变,大杀群臣。而且孙权对功臣的后代,毫不手软,像周瑜之子周胤、之子甘瑰、潘浚之子潘平、之子蒋休、之子凌烈、顾邵二子顾谭及顾承等,均因犯罪而徙放或免职。排除江表诸将的后代皆为的可能,不尽然每人如此虎父犬子,最有可能就是孙权有意的迫害,所以才导致江表诸将后继无人。曹操的士寒之争与孙权土人与门阀之争,造成派系斗争,故使人才凋零,反观刘备融合人才,一视同仁,不问出身及背景,反而造就成传承的蜀汉集团。 比方陶谦时的徐州争夺中,发生过丹杨兵卒与广陵豪族的矛盾,甚至产生晔变兵争,再加上刘备被及曹操击溃,但是刘备最后却能录用徐州士大夫及兵卒,而消弭其中冲突。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刘表时的荆州内部纷争,曾有亲曹派与反曹派的争端,下场却被刘备网罗人才而走,不复其中互斥。还有刘璋时的东州与本土两派,亦被刘备入主后,逐渐减弱影响(最后则是诸葛亮完成用人统一,消除异声杂音)。合作都来不及,那有时间互斗,刘备以重用代替争斗,人才只有就任先后或高低,而无任用与冷冻的差别。因此刘备集团只分刘备派与非刘备派,人人皆欲共抗外侮而减少内斗,而无中原所谓被猜忌而死、或在江东因支不支持太子而死等、或在矛盾斗争中互咬而亡、要不然就是后代因罪而流放等,全无刘备集团多用故将后代之子。 再不济也是忠良之后,众多人才仍然可观,总不成人人皆没出息,若像孙权治罪群臣之后,纵使是虎父犬子也。 三、高举仁义 厚以待人、仁义填膺,故投靠刘备大多能有机会一展抱负,除非触犯罪罚或在战场伤亡等。昔日徐州矛盾、荆州内斗及益州互争,皆被刘备广纳百川而成其大。若以被人送来空盒而被迫自杀(荀彧死)、被人派人骂死(陆逊亡)、刘备重用诸葛亮(任丞相)及广升官职(诸位杂号将军),再如关羽之后关兴、张飞之子张苞及张绍、赵云之子赵统及赵广、陈祗之子陈粲及陈裕、还有李严之子李丰等,群臣之子在刘备死后,仍未被翦除而不用。若是周瑜、甘宁、潘浚、蒋钦、凌统及等人后代也能被用,或许江东也不会因为没有人才,陆机在《辩亡论》也不必感叹江东已无「高才」,末季连「中才」亦亡,最后只剩「劣才」,江东不得不亡。 刘备收川后慷慨行赏,「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对待群臣也倾向不嗜杀。曹操虽以「急、暴、谲」,刘备则应之「宽、仁、忠」,才能免除桓灵以来的宦官与外戚互斗、名士与势族相争、甚至避免乱政、曹操血腥杀戮及孙权术势压榨臣民。汉末宦官之祸虽灭,外戚也死伤殆尽,等于是两败俱伤;的朝野相争,不但见于曹操士寒之争,也兴起孙权二宫之争;至于嗜杀及屠城等,更直接使,难怪中原避祸民众纷纷离开迁徒。 虽以干戈起家而争天下,但刘备更善于的统治,士人俯首、民心归向、军队服命,人民用行动来表现投靠刘备。从群臣下场的比较,也可知刘备麾下谋生,比起在曹操及孙权的猜忌及残害中苟活要强。仁义泽民,多多益善,高举亲善友好,总比主张暴政虐杀要好,以残暴亡国,却因无援而死,在用人与识人皆失方寸。 这就是刘备与孙权及曹操最大不同之处,按儒家之道则称之仁义,竭尽用人而为民谋福,不嗜杀人及鲜兴猜忌,故,安居而乐业。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法正、、孙干及麋竺等人,皆能随着刘备高升而水涨船高,乃因刘备不吝于提拔追随,而且子孙也能克绍其裘。但是曹操猜臣忌下、孙权广刺僚属,不是被逼死就是罗织问罪,对荀彧、陆逊、孔融、崔琰、朱据及暨艳等人的下场,彷佛伴君如伴虎,这种恐布致死的氛围,与刘备集团所存在的安心,成为强烈的对比。除了人臣常因不得志郁郁而终,没有发展或参与的空间,早死晚亡的下场都一样,甚至于子孙还被追帐清算,包括、周瑜、甘宁、顾雍及潘浚等人之子,皆因犯罪而中断用人,除非名臣之后全为天生的劣根性,否则不太会发生这种大规模的犯罪,因为刘备集团的群臣之后,犯罪比率就不大,反到是曹操与孙权臣属之后,常常犯罪,而且罪可抄家灭族,或永不录用等。「孔曰成仁,孟云取义」,刘备以仁待人,故臣民欣然向往,而且多有善终,至少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缺乏人才而亡国,更显出刘备三顾茅芦的远见。家之兴,必因人众;国将亡,则乃人微:独行而无助,则孤漏而寡力。 结论:刘备屡败屡战,或见其污,但从其用人之善,亦详其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