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世界之最

最早的印刷地图 南宋大足人杨甲编撰的《六经图》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最早的印刷地图是什么样子?《六经图》是世界最早刊印之地图,宋代四川遂宁人杨甲撰。《宋史·艺文志》载:“杨甲《六经图》六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五经总义类》载:“《六经图》六卷,宋,杨甲撰,毛邦翰补正,载图三百二十二。”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最早的印刷地图等相关内容。

最早的印刷地图 南宋大足人杨甲编撰的《六经图》

最早的印刷地图据《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五经总义类》等多部历史文献记载,南宋大足人杨甲编撰的《六经图》比德国出现的第一张印刷地图至少要早3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地图。

最早的印刷地图

据《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五经总义类》等多部历史文献记载,南宋大足人杨甲编撰的《六经图》比德国出现的第一张印刷地图至少要早3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地图。

杨甲所撰的《六经图》是在参考了《诗》《书》《易》《周礼》《仪礼》《春秋》等多部历史著作中有关地理事宜记载的基础上,经过严格考证,编撰出来的。全书共60册,图二卷。精心绘制的地图刊印在了《六经图》之《十五国风地理之图》中。

最早的印刷地图 南宋大足人杨甲编撰的《六经图》

作者简介

《六经图》为四川遂宁人杨甲所撰。杨甲,字鼎卿,又字嗣清。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中进士。孝宗阅览对策后不悦,只赐杨甲文职散官“文林郎”。后又贬为“嘉陵教授”。

杨甲一生很不得志,但人品很高,“有声西州”。杨甲的诗清新脱俗,张澍称其“多不食人间烟火语”。他的文章也好,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制蜀时,请甲撰写《成都修学宫记》和《成都縻(mí)枣堰亭记》。杨甲的最大成就,不在诗文,而在于撰写成《六经图》。

杨甲《六经图》,据大足南山宋碑《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载:陈炉峰在宋宁宗开禧年间(公元1205~1207年)任大足教授时,将其刻石,立于学宫。陈刻石时说:“此乡先生之作,四方宜于此取正”(见《炉峰墓志》)。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王象之《舆地纪胜》,在《昌州碑目》中说:“《六经图》碑在郡学,郡人杨甲鼎卿所著。”至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张澍署大足知县时,到学宫寻碑,已不见踪迹,可能是元末兵燹,或明末清初战乱时毁损。大足因有杨甲其人感到骄傲,学宫失此图碑,深感可惜!

杨甲晚年,寓居遂宁灵泉山,死后葬遂宁。旧《四川通志》和《遂宁县志》皆记载甲为遂宁人。

内容概述

此版本六经图,原出八编经世类纂二百八十五卷,明陈仁锡编,六经图乃宋杨甲撰、毛邦翰补。明天启六年刊,60册,图二卷。附六经图六卷8册,卽此书。流传坊间的此系统的书有五经图、六经图、七经图等,而此六经图的版本亦颇多,然此本是最最清晰和高解象的。

陈仁锡,长洲人,登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崇祯七年(一六三四),升南京国子监祭酒,因病未上任,於崇祯九年(一六三六)病逝。『明史』将之入「文苑传」中。陈仁锡的儿子陈济生,著有『启祯遗诗小传』;陈济生是复社成员顾炎武的姊壻,这更可见陈仁锡与复社的渊源关系及影响。黄道周为他写的祭传中曾特别提到此点:万历之末年,士习帖括,以学古为讥。公立两社,引於古获,於是娄东金沙坛坫相望,公起衰之力也。公立「阳山社」以後,三十年间,天下铅椠之士,繄公是视;非公所命书,不置几案。即使公行其道,称陈氏学,以变易天下,亦岂能翔贲如此哉!

最早的印刷地图 南宋大足人杨甲编撰的《六经图》

他的主要著作有『皇明世法录』与『陈太史八编类纂』。张溥曾受到他影响,而有『历代名臣奏议删正』一书。他的编纂『经世八编』,尤其总结了丘濬以降的经世类书,并下启几社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的『皇明经世文编』。陈仁锡其实仍属程朱学派的理学家,但刘宗周为他撰传时已称他为「经济名臣」,可见他早已转化为经世学家。冯应京也是如此,因此冯的『经世实用编』与陈的『经世八编』都是理学家转化为经世学者的实例,而这两人对二张(溥、采)与陈子龙、徐孚远、顾炎武等都有直接、间接之影响。明末最主要的结社——复社与几社,其经世思想的渊源脉络,恐怕还是以承自冯应京、徐光启、陈仁锡等这些人的影响来的最为直接深刻。『明史』将陈仁锡入「文苑传」,恐亦与其经世思想不合传统理学家的道德教化,或『大学衍义』圣王模式的外王思想有关,加上他与倡导实学的以文人为中心的两社之关系,所以就被置入文苑传中了。

陈仁鍚所编纂的『经世八编』,书名颇多。今藏中央图书馆的明末天启年间原刊本,书名『陈太史八编类纂』,陈仁锡自序则称『八编经世类纂』,目录中则是书又名为『经世八编类纂』,以下即以『经世八编』为其简称。所谓的八编,乃是指:丘濬,大学衍义补。

祥妃是道光最早的宠妃,她最后为什么会被连降两级?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袁术称帝为什么会过早的灭亡呢 他究竟都做了什么事情

还不知道:称帝为何会过早的灭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黄巾之乱平息后没有多久,各路诸葛又开始打了起来,其中,在河北称雄,奉天子与,盘踞江东隐隐有一统之势,天下局面大乱,但很多有实力的诸侯却丝毫没有犯上作乱的心思,心里面仍然认为天子的地位无可撼动。随着衣带诏事件的爆发,天下对于曹操的逆反心理便多了起来,但是曹操对于称帝却丝毫没有想法仍以汉帝为尊。那么当时的袁术为何要突然宣布称帝呢。 袁术身为四世三公的后裔,出身于名门之家,从开始起事就备受人尊崇。在东汉末年,门阀观念的思想深入人心,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背景作为支撑单单靠自己发挥光和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汉室的族谱之上的原因,因为这样,他就能靠着皇叔的名头来打造自己的势力,事实也证明,刘备做的是对的。但是袁术却没有把这项重要因素放在心上,可能因为侵染的环境不同,袁术好像丝毫没有把自己的这个身份放在心上。他的父亲是曾经作为司空的袁逢,因此在朝堂之中有很多他父亲的人脉在照顾着他,但也是这些东西成为了他的催命符。 作为袁术的哥哥,袁绍与袁术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当然这也没有什么毛病,深受的对于尊卑一事看的非常重要,而袁绍只是庶出,为嫡子的袁术看不起也实属正常,但是袁绍对于袁术的作用就不一般了。在谋朝,各路诸侯联合讨董之时,袁术的实力是最强的存在,就连孙策父是他帐下的将军,然而因为与袁绍政见不同产生了分歧,而孙坚的死亡也加深了他与袁绍之间的仇恨。其后因为与曹操的斗争失败无奈之下退回淮南。 就在诸侯伐董之时,孙坚无意从皇宫中拿到了传国玉玺,但是根据当时的实力,孙坚无法据为己有。随着孙坚被黄祖射杀,孙策为了能够平定江东特意拿玉玺跟袁术交换了兵马,这在现在看来,不得不说孙策的眼光毒辣,他很清楚玉玺是个烫手的东西,如果一直放在自己跟前迟早要出事,还不如换点实际的东西。但是袁术却没有想到这一点,传国玉玺从天而降的喜悦压倒了一切,不久之后,袁术宣布称帝。 袁术称帝的消息一时间激起无数浪花,很多诸侯都懵了,不知道为什么袁术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登基称帝,要知道汉朝还没有毁灭,仍活在世上,所有人的心中依然认为汉室是正统。而袁术的这一举动首先是遭到了袁绍的谩骂,认为他把袁家的脸面全部丢的精光,堂堂四世三公后代却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事。然后孙策宣布脱离袁术自立,导致袁术的实力出现了非常大的空缺,位于许昌的曹操则趁机发兵攻打,而率兵偷袭,在淮北大肆劫掠。在孙操吕的连续攻伐之下,袁术已无心应对,无奈之下只好退回淮南静静等待时机,但是天下诸侯为了赢得大义,好作为招揽人才的一个方法,征伐袁术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其后不久在受到曹操派来的刘备等人围追堵截之下,在床上吐血身亡。那么为什么袁术要做出这种不符合他身份的事情呢。 在汉朝时期对于“五德始终”的说法非常迷信,秦朝时为水德,而西汉初期为火德,但到时期改为土德,所以土克水。而在光武帝时期又改为了火德。袁术认为本为,陈为后裔,所以身体里隐藏着的血脉。当时有一句谶语流传甚广名为“代汉者,涂高也”。而袁术字公路,其中“路”与“途”近义,而“途”与“涂”同音,所以他才会认为自己一定会取代汉王朝成为皇帝。这一切在得到玉玺之后袁术的野心越来越强大,为了确保自己能成为皇帝,他还特意找人为他看了面相,结果为“具有帝王之相”。结果网友们都知道,袁术过早称帝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那么在称帝之后却早早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有着四世三公作为底蕴的袁氏在东汉末年有着非常大的名声,这一切都源于每一代人的辛勤积累,但是在一个家族文化壮大的同时势必要影响到其他家族的利益。尤其是这种大门阀,树立的敌人绝对不少,而且当时的袁绍隐隐第一大诸侯的模样,所以才不敢妄动杀机。但是袁术的就为这些人提供了良好的借口,而且袁氏一族偏偏还被拉下了水,袁绍如果帮助袁术一起称帝的话反倒成全了这些人的心愿。 袁绍的影响对袁术来说不可谓不重,作为袁家的嫡子,自然对庶出的袁绍有这轻蔑之意,但是袁绍成为讨董联盟的盟主,说明袁绍比袁术强,当然这里肯定有着其他人的想法。但是也激起了袁术与袁绍两兄弟之间的火花,为了能够压制袁绍在河北的势力,袁术的称帝倒显得理所应当。但是他的实力却在那放着,在诸侯乱战的局面,袁术并不能称得上最强,况且曹操的对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次在袁术称帝之后,并没有明君的作为,治下的百姓敢怒不敢言,整个淮南都充斥着一股死气。而袁术宫中美女众多,整个人荒淫无度,部下的劝诫都当做了。 当时恰逢连年大灾,为了能够让百姓生活不在困苦,袁术的部下舒邵想要打开府库救济灾民,但是引得袁术的不满,想要杀掉舒邵。这一举动吓坏了众将,于是部下纷纷叛变,这一刻,袁术彻底走向了灭亡。 在小编看来,袁术的死亡并没有引发同情,相反,他的死都是自己招惹来的祸事,虽然是名门豪族之后,但却是有勇无谋之辈。各位朋友你们认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