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航行或在海边了望,往往会看到空中映现出远方船舶、岛屿或城廓楼台的影像;在沙漠旅行的人有时也会突然发现,在遥远的沙漠里有一片湖水,湖畔树影摇曳,令人向往。
原来这是一种幻景,通称海市蜃楼,或简称蜃景。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从光的折射谈起。
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内进行的时候,光的速度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可是当光线倾斜地由这一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行的方向也发生曲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
当你用一根直杆倾斜地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杆在水下部分与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象折断的一般,这就是光线折射所成的,有人曾利用装置,使光线从水里投射到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就可以看到光线在这个交界面上分两部分:一部分反射到水里,一部分折射到空气中去。
如果转动水中的那面镜子,使投向交界面的光线更倾斜一些,那么光线在空气中的折射现象就会显得更厉害些。
当投向交界面的光线如左下图所示的情况时,光线就全部反射到水里,再没有折射到空气中去的光线了。
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
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时,总会引起一些折射,但这种折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在夏季,白昼海水湿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为冷,出现下冷上暖的反常现象(正常情况是下暖上凉,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左右)。
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假使在我们的东方地平线下有一艘轮船,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它的。
如果由于这时空气下密上稀的差异太大了,来自船舶的光线先由密的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的气层,并在上层发生全反射,又折回到下层密的气层中来;经过这样弯曲的线路,最后投入我们的眼中,我们就能看到它的像。
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轮船映像比实物是抬高了许多,所以叫做上现蜃景。
我国渤海中有个庙岛群岛,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较低,空气密度会出现显著地下密上稀的差异,在渤海南岸的蓬莱县(古时又叫登州),常可看到庙岛群岛的幻影。
海市蜃楼常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延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
海市蜃楼的种类很多:根据它出现的位置相对于原物的方位,可以分为上蜃、下蜃和侧蜃;
根据它与原物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正蜃、侧蜃、顺蜃和反蜃;
根据颜色可以分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
夏季沙漠中烈日当头,沙土被晒得灼热,因沙土的比热小,温度上升极快,沙土附近的下层空气温度上升得很高,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仍然很低,这样就形成了气温的反常分布,由于热胀冷缩,接近沙土的下层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层冷空气的密度大,这样空气的折射率是下层小而上层大。
当远处较高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从上层较密空气进入下层较疏空气时被不断折射,其入射角逐渐增大,增大到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这时,人要是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下蜃。
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它也简称蜃景 ,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相对于幻觉,海市蜃楼是一种真实的光学现象,由于观测到的位置是由实际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像,它可以用照相机来捕捉影像。
然而,会出现什么样的影像全由人类心灵解释的能力来确定。
例如,在地面的上蜃景非常容易被误认为来自一小片水洼的反射。
在海市蜃楼中的蜃就是指的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在很多人引用海市蜃楼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
下现蜃景是最常见的一种海市蜃楼现象,人们在沙漠中看到的就是下现蜃景,不过由于去过沙漠的人不多,能有幸看到下现蜃景的人更少,所以民间对这种蜃景的描述很不准确。
多数的人会以为人们在沙漠中能看到远方出现虚幻的绿洲或建筑,但实际上真正看到沙漠蜃景的人会发现它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神奇。
上图在沙漠中拍摄到的海市蜃楼的照片,在照片中我们能看到远处的景物和它们的倒像,似乎是因为这些景物位于湖泊的边缘,于是我们在水中看到了它们的倒像。
类似的景象其实在我们平时生活的城市道路上经常可见——在晴天的时候观察远处平整的马路路面时,我们也能看到路面上车辆和行人的倒像,好像路面上有一层水似的,这种现象有时又被称为“热路蜃景”(hot-road mirage),凡是在干燥炎热的地表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那么,下现蜃景是否只能在陆地上才能观察到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海上也能看到,只不过人们通常给它另外一个名字:海滋。
与地面上的下现蜃景多出现在炎热的夏季不同,海上的下现蜃景多出现在秋冬季节。
在连续的阴雨天后,海面的温度急剧向上方递减,所以越靠近海面大气温度越高,空气的折射率也越大,从远处海岛传来的光线受海上大气折射以至发生全反射后进入人眼而出现下现蜃景,海岛的下现蜃景与其海上正像拼合后,形成的图像往往两端翘起,形如海空中凸起的蘑菇状、仙人球状或天际孤舟状。
由于这些景象似由海面滋生出来,故名“海滋”。
对上现蜃景的说法和理解往往是混乱的,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认为看到远处本应位于海平面以下的景物的正立的像出现在海面之上的现象就是上现蜃景。
然而,笔者经过搜集和研究国内外多方材料,发现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在上现蜃景中,观察者能看到“倒像位于正像之上”(Inverted image above erect one)。
但是,似乎一般在海边看到的海市蜃楼中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种上现蜃景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
在我国的多处海滨,从古至今有无数关于海市蜃楼的记载,但是其中却鲜有关于能观察到倒立的像的上现蜃景的记录,在四大海市蜃楼的观赏胜地——山东的蓬莱阁和长岛、河北的联峰山、江苏的海州湾——人们看到的也多是成正像的上现蜃景和“海滋”现象。
这说明一般要观测到成倒像的上现蜃景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这并不表明这种现象并不存在。
本文开篇提到的教材对这个现象避而不谈,却把成正像的上现蜃景用光的全反射来解释,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那么,在哪些地区容易观察到成倒像的上现蜃景呢?答案是在极地地区,因为在极地地区的海面或者冰面的温度非常低,而经过阳光照射之后,在海面或冰面之上的空气中更容易形成强烈的逆温层,有助于上现蜃景的出现,所以人们又常将其称为“极地蜃景”(Polar Mirage或Arctic Mirage)。
上图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船只的倒像位于其正像之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海市蜃楼现象其实是由光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沿直线,而是经过折射甚至全反射以后形成的,但是具体到不同的蜃景其原理还需仔细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有时人们认为传统蜃景中的正像是真实的物体自身,而倒像不过是一个幻景,并不真实。
但是,这个观点受到了三像蜃景和其他多像蜃景现象的挑战,在这些蜃景现象中出现了两个或多个正像。
那么,哪一个才是真实的物体呢?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像都能反映真实的物体,不过它们是因为大气折射而偏离其真实位置而形成的。
另一个普遍的误解是认为海市蜃楼会占据一大片的天空,但实际上海市蜃楼绝不会那样。
它们总是出现在地平线附近一片狭窄的天空区域。
物像看起来发生了移位、扭曲、变形,但是没有发生倒转,当气象条件不足以产生海市蜃楼时,可能产生这种现象。
1、在同一地点重复出现,比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上空经常会出现蜃景;
2、出现的时间一致,比如我国蓬莱的蜃景大多出现在每年的5、6月份,俄罗斯齐姆连斯克附近蜃景往往是在春天出现,而美国阿拉斯加的蜃景一般是在6月20日以后的20天内出现。
在西方神话中,蜃景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是死亡和不幸的凶兆。
我国古代则把蜃景看成是仙境,秦始皇、汉武帝曾率人前往蓬莱寻访仙境,还屡次派人去蓬莱寻求灵丹妙药。
现代科学已经对大多数蜃景作出了正确解释,认为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所谓蜃景就是光学幻景。
1980年8月18日上午9时55分,在青海格尔木西北处的大沙漠中,突然出现一片水泽,水泽中迭化出一座座白色的楼宇,随后楼宇渐渐消失,只留下一汪水带。
10时35分,水带退去,依然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
古代传说蜃吐气会形成美丽的楼台城廓,故称“海市蜃楼”。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海市蜃楼奇观: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城堞、台观、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
”实际上,海市并不是大蛤蜊之类吐气喷云而形成的,更不是神仙鬼怪制造的,而是大自然的杰作—一种奇特罕见的光学现象。
科学家指出,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形成的,多发生在夏天的海边或沙漠(古称瀚海)中。
炎热的夏天,海面上或沙漠中表面的空气急剧升温,因而下层空气的密度比上层空气的密度要小得多。
远处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经过各种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就会发生折射和全反射。
远处地平线下的景物经过折射、全反射后又映入观察者的眼中,于是人们就看到了海市蜃楼。
这时,除了通过上层空气可以看到正常的形象之外,还可以看到从它下层空气反射过来的颠倒的物象,颇似树木、楼宇的水中倒影,这就是所谓的“下现蜃楼”(倒象)。
相反,在冷海面或极地冰雪覆盖的地区,由于底层空气密度很大而上层空气密度很小,便产生了上蜃楼的景象(正象)。
有的时候,空气密度分布比较复杂,因此还可以看到侧现蜃楼(斜象)和变幻蜃楼(时正时倒)。
海市蜃楼不仅出现于海洋和沙漠,也能在湖上或山中出现,出现于湖面的,称为“湖市”,出现于山中的,称为“山市”(亦称鬼市)。
1981年8月3日下午6时20分左右,安徽巢湖上突然出现了姥山岛,并像一艘大船缓慢地朝湖岸靠近。
这种罕见的奇观总共持续了40分钟之后就悠然消失了,巢湖依1日风平浪静晚霞满天。
清人蒲松龄曾写到:“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市无别,故又名鬼市。
海市蜃楼这种奇特的光学现象,一般在无风的时候才能看到,而且距观察者很远。
否则,风会把各种密度不同的空气层调匀,那就看不到奇妙的海市幻景了。
揭示了海市蜃楼产生的奥秘,人们就可以人工制造海市蜃楼幻景。
最近,日本碳化物工业公司正在动工建造一座可随人意而出现的海市蜃楼,地点在东京西北约500公里的鱼津市公园内。
根据这家公司的设计方案,这个人工蜃景,房间设备长20米,宽6米,中间有两道玻璃墙分隔开,在墙中间的空隙里,充上空气或氙气,当光线通过它们时,发生折射,就会产生人工的海市蜃楼奇景。
”白居易的“仙山”,大概就是一种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的海市蜃楼。
什么时候,我们也有幸到东海之滨,去看看旅游胜地的人工“海市”,领略一下白居易诗中“仙山”的风采呢?
蜃景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联系。
气温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数蜃景形成的气象条件。
蜃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同一地点重复出现,比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上空经常会出现蜃景;二是出现的时间一定,比如我国蓬莱的蜃景大多出现在每年的5、6月份,俄罗斯齐姆连斯克附近蜃景往往是在春天出现,而美国阿拉斯加的蜃景一般是在6月20日以后的20天内出现。
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示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景,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
古时传说这种幻景是海里的蜃吐气而成的,故而得名。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湖面或沙漠上,有时眼前会突然耸立起亭台楼阁、城郭古堡,或者其他物体的幻影,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宛如仙境,这就是海市蜃楼,简称蜃景。
在一间不通风的屋子里,把一块长1.5米、宽20厘米的平滑铁片横放在几根用铁管(或木棍)做成的小柱子上,在铁片上撒薄薄一层沙,做成沙漠型的表面。
用深色的纸剪成树和骆驼贴在一块毛玻璃(或乳白色玻璃)上。
把玻璃板放在铁片的一端和铁片垂直,使树和骆驼露在沙层上面。
用一只手电筒在玻璃板后下方向上照射,在铁片的另一端看去,好像树木和骆驼后面衬托着明亮天空一样。
把3只较小的煤球炉放在铁片下面来加热(或用一只长型的炭盆),注意铁片各处加热要均匀,特别是靠近毛玻璃一端三分之二的地方。
当加热一定时间以后,用手靠近沙面感到很热时,开始沿薄铁片往毛玻璃方向观察,就能发现沙面下方出现树木和骆驼的倒影,好像树木和骆驼旁边有湖水时所形成的倒影一样,这种现象就是“海市蜃楼”。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
当大风一起,引起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失。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天秤座、水瓶座、双子座和白羊座风象星座男性突然下头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建议。
双子座 双子座的风象星座男性聪明机智,善于交际和变化。
他们的突然下头可能源自感到无聊或缺乏新鲜感。
双子座需要不断的刺激和挑战,否则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在这样在情况下,为他们提供新的活动和思维刺激,让他们重新充满活力和热情。
与他们分享新鲜事物和有趣的经历,可以帮助双子座风象星座男性摆脱消极情绪,重新投入到生活中。
天秤座 天秤座的风象星座男性通常重视公平和正义,擅长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们的突然下头可能源自感到被人忽视或不被重视,导致情绪逐渐累积,最终爆发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是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与他们共同寻求解决之道。
给予天秤座风象星座男性肯定和尊重,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
水瓶座 水瓶座的风象星座男性独立思考,追求自由和创新。
他们的突然下头可能源自感到受到束缚或限制,无法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要理解水瓶座风象星座男性,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尊重,让他们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避免情绪爆发。
支持他们追求个人独特性和创新思维,可以帮助水瓶座风象星座男性重拾信心和活力。
风象星座男性在突然下头时往往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内心情绪不稳定。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给予适当的支持和理解,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平衡和积极面对困难。
愿每位风象星座男性都能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乐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迈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这并不能改变他的血统,所以尽管他爹给他找了个汉人妈,但他还是长了一头卷发。
不过,作为胡人的后代,王世充没有继承祖上的文盲传统与率真性格,而是自幼熟读经史、兵法、律令,而且性格狡诈,。
长大后,因为他爹对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他爹一死,他便凭官荫入朝做了官。
有了诸多先天后天的条件,再加上隋末这个乱世,王世充可谓生逢其时。
反败为胜,开国称帝 常胜将军之所以常胜,是因为没有碰到更厉害的对手。
大业十三年,李密率领瓦岗军多次击败洛阳守军,的求救文书雪片般飞向江都。
王世充等各路援军齐聚洛阳,却三战三败,加上狼狈撤退时掉下桥淹死的和被大雪冻死的,最初的十余万大军只剩1000来人。
三次连败,且损失惨重,王世充自知死罪难逃,便上书请统帅越王处分自己。
越王派使者前去安慰,并赐给他金银,他这才敢回到洛阳,勉强苦守孤城。
大业十四年五月,隋炀帝驾崩,越王被拥立为帝,史称,王世充被封为郑国公。
皇泰主派使者前去招安李密,并许以高官厚禄,以共同对抗宇文化及,坐收渔翁之利。
李密正担心受到内外夹攻,便地接受了,还自动请缨,要去消灭宇文化及以赎罪。
消息传来,举朝欢庆,王世充却声称一定要除掉李密这个心腹大患。
其他人很不满,打算在王世充第二天上朝的路上做掉他。
幸好有人告密,王世充当夜发动兵变,控制了军政大权,与李密重新开战。
?眼看粮食,王世充一方面让人散播“必将保护洛阳”的谣言,另一方面谎称已经捉到了李密,一时士气大增。
加上此前李密因攻打字文化及损失严重,瓦岗军的战斗力大不如从前,李密又轻敌,所以瓦岗军很快彻底瓦解,李密手下的大将纷纷率部投降了王世充。
与唐交战,联手夏军 王世充大权在手,逼迫皇泰主让位,改国号为郑,这一年是武德二年(619年)。
他对内采纳群臣谏言,安抚百姓,对外进行扩张。
他趁唐军主力无暇顾及自己之时,在半年内基本消灭了大唐在河南的势力。
?有哪个帝王会容许他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呢?武德三年,当时还是皇子的终于腾出手来,奉命率军大举进攻洛阳。
虽然王世充早已料到此结果,且做好了准备,又觉得是在本土作战战果不应太惨。
不料,才一开战,各地守将大多本就是唐将,此刻不战而降。
见局势不利,王世充主动求和,不成,只好派使者向求援。
不久,粮食又快吃完了,城内尸体相枕于道。
王世充决定全力一搏,希望能重现之前击败李密的奇迹。
但唐军不是瓦岗军,李世民也不是李密,王世充在战死7000人后不得不撤回洛阳。
他一边咬牙死撑,一边望眼欲穿地盼望援军。
可城内的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密谋开城投降的数不胜数,只是由于王世充小心防范,都没有成功。
洛阳久攻不下,将士疲惫思归,李渊也发来密信,要他撤兵。
但他认为如此一来则前功尽弃,因此抗命不撤。
李世民 ,奠定胜局 就在双方互拼耐力之时,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率领30万大军浩浩荡荡到达虎牢关。
唐军将领大为恐慌,纷纷请求李世民暂时撤兵。
李世民却认为这正是各个击破的好时机,于是留一半兵力继续围城,自己率另一半兵力赶去虎牢关迎敌。
王世充明知援军已到,却没有能力出城接应,而是梦想着援军能顺利为他解围。
但两个月后,当站在城头上看到被俘的窦建德时,他彻底绝望了,只好开城投降。
受降仪式上,李世民嘲弄王世充:“想当初,你认为我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成不了大器,现在为啥对我这么恭敬呢?”王世充无言可对,只有磕头如捣蒜,求李世民放过他的家人。
武德四年七月,李世民带着两大俘虏王世充、窦建德凯旋。
窦建德被处斩,王世充则因主动投降,逃过一劫,被贬为庶民,全家发配四川。
由于押运人员还没准备好,王世充一家暂时被关押在长安附近的雍州。
某日,忽然有几人声称奉旨而来,王世充急忙出迎,不料被乱刀砍死,一代名将的人生就此落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