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李自成、丁玲、杨业都是西夏党项人后裔?

时间:2024-11-2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曾经到李继迁寨考察过,在他的历史名著《李自成》一书中,这样写道:“他(李自成)甚至想到他日后的勋业应该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统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国要强大得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2005 年6月1日下午,米脂县政协文史委的李纪元在米脂县接待了至此考察西夏的我,他介绍说:"李继迁寨所属的殿市乡,原来曾经被当地人叫过帝王乡,李自成是出生在李继迁寨的,但他幼年生长在毗邻的长峁?村,所以许多人把长峁?村当作李自成的故乡,也使他和李继迁的关系蒙上了一层不该的迷影。"
2006年6月下旬,大雨中的陕北因为几场难得的雨显得到处郁郁葱葱,坐了一夜的长途客车,我再次开始了黄土高原上的西夏考察,到达延安后,立即坐上前往富县的车,仍然是一路的大雨,接着是在富县等到下午5点多了,才坐上到一个开往叫北寺乡的车,这个乡位于甘肃和陕西交界的子午岭东边。唐朝时,党项人被唐王朝政权安置往陕北黄土高原上时,就是从这一带自甘肃进入陕北的,所以,在党项族的流徙线路图上,这里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从后来发现的各种资料来看,党项人在进入陕北之前,在这一带曾活动过一段时间。
抵达北寺时,已近黄昏,雨下得很大,黄昏时分的陕北带给我的不仅是路途的艰险,更是那一场雨雾后面,能否找到党项人在这里的实证难度。我这次将地点继续锁定在太平村,从银川出发时,就和早年出生在这里的李志强取得了电话联系,他是《李自成家谱》的主编,以前一直和他电话联系并没见到面。
以前,我踏访这里和西夏的关系时,是绕着进入这里的:曾经于2005年的夏天,从银川出发向东,进入陕北的榆林地区,在横山县的李继迁寨寻访李继迁的出生地后,并在这个李自成的故乡得出李自成是李继迁的后辈,是个党项人的结论,我随后在米脂、绥德等地方的文史工作者那里得到了印证;接着往东进入晋陕大峡谷,在佳县探究出西夏帝国的最东界;此前的2004年秋天,从陇东翻越子午岭进入陕中,经过黄陵县进入太平村。那时,记得在前往太平村探访的路上,经过黄陵的时候,黄陵县不少李姓人都自称是李自成后裔,同样说自己是党项族后裔。
太平村属陕西省富县,位于黄土高原深处的延安南部地区,是古秦直道通往榆林的主要道路。这里南临陕西黄陵县隆坊地区,西面和北面都是深山老林,除西南处有10%的通山塬面外,其余周边90%的面积由深沟树林环绕,唯一通往外界出路的是南边的崾险土桥子(是在深沟处用土筑成的,仅到沟深的一半)。在黄昏的阴雨里,我就是顺着这条泥泞的乡村土路走近这个神秘村落的。刚进村,是一池很大的积水,水边是一株村里人也说不上年龄的古槐树,树径足有三人合围才能抱得住,后来在村里发现了比这个稍小的另一株古槐树,村里人将他们分别成为龙、凤树。太平村就这样形成了一个独立塬面,站在三面不同位置,均看不到村子。若站在村子崾险桥子守关,真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地势,更具有一定的战略防御意义。是一个能防能守的最佳防御阵地,据村里的许多五十岁以上的人回忆,这里曾有三个土炮,其中一个为九连子炮,国共两党的军人曾多次观摩仿制,都做不出来。
李志强给我介绍完这里地理形制后,感慨地说,可见来太平村的先人们是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初来时是以防御为主,选太平是有隐居、习武、东山再起之意。我在富县二OO二年版《富县地名志》卷二中查到这样资料,印证了他的说法:“太平(村)宋高宗建贞元年(公元1128年)金康王南下时此村因战争废弃百余年。明末,李自成起义后,李氏家族为避杀难,李彦、李贞等于崇桢二年,从米脂避居这里,(据李氏家谱载)。因战争废弃百余年,无村名,李氏来此居住。”村里人对这里以前没村名、后来有了太平村这个名字是这样解释的:李自成后裔为了保家全生,逃到这个隐秘的山村,辟山开荒,务农谋生,直到清代,时局安定了,村里人才把这里叫作太平村。
村民们对我总是强调自己的党项人身份,究竟有多少逻辑上的推断呢?唐王朝对党项人进行内地移民,最初,就安置在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一带,其活动区域就在这一带。所以,这里在历史上完全是党项人生活的故地。党项人后来从这里向北移动,将活动主要区域定格在陕北的无定河一带。延安市民间收藏家、延安市殡仪馆副馆长周建华对我说,他在太平村这一带就曾收藏过不少西夏时期的文物;西夏时期,发生最初改变西夏和宋朝军队的三川口战役就在这一带。北宋抗击西夏的著名将领、一代文臣范仲淹也曾经驻守在这一带,后来调防到延安一带的。这说明在西夏时期,宋朝虽然控制这一带,但党项人在这一带的民间活动还是存在的。西夏被蒙元政府灭亡后,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李姓党项人一直低调地存活在黄土的深处,直到李自成出生在李继迁寨时,也没人去炫耀自己的党项血统或西夏皇裔。李自成兵败后,其侄子李锦带领李氏余脉选择这里隐居,至今已传了十几代了。
83岁的李黑保老人是太平村李自成家族的族长,也是李自成的第十四世孙。他告诉我,多少年来,关于家族的事情,一直是口口相传,对外保密。站在街边的檐雨下,指着街边的房子,他介绍道:这里的房子许多都是很气派的四合院,路北全是两进院,路南全是三进院的。和周围地区的黄高原上的民居明显不同,先人们对此的解释是,闯王曾经在京城做过帝王,来这里的闯王的随从将京城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带来了。
2006年6月21日上午,黄土高原上的雨仍然下着,李黑保老人向我示范着他的族人在祭祀祖先时的奇特礼数:祭祀时,要穿上平时不穿的、特制的裙子,右手拿一个手绢,两个老人相向握对方的手臂,先是从左向右,转三圈,然后从右向左转三圈,每转完一圈后,两人并立,面向祖先的牌位,扎成弓步,两手从下到上,从大腿两侧向上,抱在胸前行礼,然后沿着胸部再向上放到脸颊上。这种礼数周围地区没有。每年的大年初一,他们会把先人的灵牌挂起来,初二时开始祭拜,一辈一辈的按顺序来,主祭的这户人家,从族中选出48丁,进行祭拜,到现在一直保留着48丁祭拜祖先的习俗。祖传在村里一直做粉丝办“粉房”的李文耀老人向我讲述祭祀时穿的裙子的样子:“象唱戏是演员穿的那样,边上压的是淡黄色的花边,很好看的。我家的那件在1972年被毁了,可惜!”
李黑保还介绍说,这个村里的老人们,大多留长发,是党项人秃发的形式,而且,村里的老人孩子一直传承着爱好武术、喜争斗、脾气暴躁、喜欢喝酒的风俗。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村里还保留着专门用于酿酒的“烧科院”,用于制作粉丝的“粉房”。李黑保老人家里就是祖传烧酒的,他记得年少时村里有10个烧酒的窑,一年中集中烧酒时不停火,烧的酒远近闻名,“我们的酒和周围地区的汉族人的烧酒不同,好喝着呢!主要用糜子、玉米、黄豆采曲,我爷爷、父亲一直烧酒,到我时,因为烧酒的摊子大了,就到黄陵县去烧。”
据老人说,太平村从李自成的侄子李锦家人入住,从一世李锦到此时共十九世,且辈次不乱。不论年岁大小,均以辈次论高低,按辈份称呼。从人口和传世来看,太平村李锦家人约有300余年历史,而方圆村庄均是千年以上的历史。据说最初只有石姓、卢姓几家农点住户,李锦家人从峁城进村后,石、卢几姓逐渐退出村。
19岁的李世霖,从富县职业高中刚毕业,报考了山西服装艺术学校,自称是个小党项。“村里人一直脾气暴躁,喜欢喝酒,爱斗,在我们这些孩子身上也一直体现。在学校里,外面乡村或者城里的学生已听说是太平的学生,都不敢惹。老人们传下的习惯是,在外面我们听不得别人说太平的坏话。在外面读书的学生也好,打工的也好,我们一走出村子就很puhong(音,就是很合群的意思。作者注),外人说,一个好斗不服输的太平人已经够可怕的了,再加上一群很puhong的太平人,谁敢惹呀?”至今,在富县和黄陵县一带还流行着“出门北看太平、南看北村”的说法,是说这两个村里的人特别利害,善斗尚武。现在就是走在路上,或在隆坊集会上,如有人敢和太平李氏人斗,其他太平李氏人就会一齐上手,尤其过去年代更为明显。
太平李氏人的面部具有西北少数民族固有的特征,前额突出,眼睛淡黄,面部轮廊明显,尤其返祖现象增多。现村子里有数十位人,高鼻子、深眼睛,很像西北少数民族。就连村里本族也纳闷,为什么我们太平李氏和人家其他村的人长像不太一样?据陕西省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登第先生讲:李自成是西夏国王元昊的后代,是党项族,太平村人是李自成后裔,那么,也是党项人后裔。村民们大多体格强壮,力气大,有武功底子。听说过去太平李氏一人用驴驮一麻口袋粮食,遇到险腰狭窄路面时,驴不敢走,他一人用肩扛着粮袋,一手抱起驴走过去。我在村里走访期间,听到像这样的传说很多。
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考证,我认为太平李锦家族是一个具有西北少数民族血统的人种,是李自成兵败后,从陕北南下的党项军裔北归后的一个集中隐居地。这个家族具有一个世系练习武功的传统,且具有一定的军事组织和固有的团队精神。早在唐代时期,从青藏高原上流徙到黄土高原上的党项人中,其中的南山部就是在这一带的,比平夏部更为骁勇善战的南山部,被唐宣宗称为“化谕不悛,颇为边患。”五代时期,这里还生活着党项的野鸡、树夥、拓跋彦超等姓氏或部落。
被毛泽东称为"陕西人的骄傲的"明末李自成起义,后来在清军铁骑的围追堵截之下,一路南撤,逢战必败,溃不成军,逃至湖北九宫山,与前来追杀的英亲王阿济格再次激战。于是,李自成身后之谜成了历史的悬案,但他身前活动的最后之地一直被史学家公认地锁定在湖北、湖南一带。
临澧距石门二十多公里,是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著名作家丁玲的故乡,米脂县原博物馆馆长申馆长曾亲眼看到过丁玲家珍藏的龙凤双耳玉扁壶、童子驭鱼玉雕及玉琮、玉耳杯等数件宫廷器物。据丁玲的几位叔伯兄弟讲:"他们是李自成的后人"。丁玲生前也曾说过:"不同意姚雪垠在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所持的李自成被击毙于湖北九宫山的说法。我不是和姚雪垠争一个革命的祖宗,事实就是如此嘛!李自成后来就是到了湖南,隐居在石门县的夹山寺,继续领导他的余部联明抗清。"
对于这位从"白区"前往陕北解放区的"进步青年"中第一个放弃大都市生活,不远万里奔赴"红区"的革命女青年的心理动机,历史学家和文学史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结论,但没人考虑到,丁玲前往陕北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去"寻祖认亲"的,她想去党项人在中国北方站起来的地方去看看,想看看她的"革命的祖宗"崛起、奋争、厮杀过的黄土高原。可惜,她未能探究出党项祖先的任何资料,倒是那些从此和她以往写作风格迥异的作品,开始为她在中国文学史争得席位,那些作品中日充满一个革命青年的血性和革命味,当地还有人说这是她的党项祖先在这片土地上赋予了这个党项后裔另一种灵性。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她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声誉,也为她带来了别人眼羡的政治待遇:1936年底,丁玲在聂荣臻部队里工作,一天,突然收到了毛泽东的电报,电报内容是毛专门写给她的一首词《临江仙》:"璧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一阕战时褒奖,成就了"陕北时期"的丁玲在"故土"的盛名。
其实,在陕北还有著名的杨家将的核心人物佘太君是党项人的说法。2007年4月1日晚上,和宁夏人民出版社的杨过先生、唐晴女士谈这本书的出版事宜,结束后参加另一个朋友的聚会,其中一位在座的姓折的人得知我这些年一直寻找西夏后裔时,很郑重的给我说:“我们姓折的完全是党项人的后裔,我们老家是在陕北的,历史上有名的佘太君就是例证,她完全是党项人。我们本是同姓的,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这一支改称了折这个姓。”
这和两年前,一次无意中和西夏学者、宁夏考古学者牛达生谈起陕北的党项人时,牛先生也是很珍重地给我指出:“佘太君确实是党项人,而且,在陕北榆林地区,有记载这件事的石碑。”杨家将的肇始之人是杨业。公元928年,杨业出生在今天陕西北部的神木,唐朝时,这里一度被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党项人统辖,所以,不排除骁勇善战的杨业有着党项人的血统,不少学者的观点和当地民间传说中,他的夫人、民间流传的杨门女将的领军人物佘太君则完全具有党项血统。《西夏通史》中记载:“麟、府折氏,为党项族中之著姓。自唐代以来,世为麟府节度使,传至折继闵时,仍嗣州事。”杨业18岁时,他的身份是北汉政权臣子,今天陕西东北部和山西西北部交界的府谷一带,被党项人折从阮、折德父子所占据,针对契丹日益强大的攻势,杨业便和折氏父子结为同盟,一起抵御契丹,并同折德的女儿折太君结婚。后来的汉族修史者因为“折”和汉族姓氏中的“佘”同音,便将折太君称呼为佘太君,这就是至今流传于中国民间以及各种戏剧中的“杨门女将” 的主帅佘太君。佘太君出生军人家庭,经常耳闻战马嘶鸣,眼见疆场血战,婚后就以“善骑射”、“尝佐业立战功”的面孔出现在民间传说中。

王羲之的后代 解析王羲之的后裔子孙今安在

王羲之的后代:王羲之,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世人们称之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王羲之的后代。 从禄口铜山北行4公里,依傍在秦淮河边上的山阴村是个古朴的小村庄,男人农忙耕作,农闲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麻、刮麻以补贴家用。 山阴村藏有《王氏宗谱》,据载:东周时,周灵王的长子姬晋,为保护京郊农田而上书直谏被其父贬为庶人,改姬为王,成为王姓的始祖。晋的儿子王森,为东周末年上卿,封平安公。15代孙为秦国大将,曾破赵、燕、楚等国,封武成侯。18代孙王元迁琅琊临沂。28代孙王祥西晋时官至太保,他卧冰求鲤,奉孝母亲的故事编入24孝,为后人传颂。王祥是王羲之的曾祖,这样算来,羲之是王晋的31代孙。 江宁山阴村王氏是以王羲之为源头的,最早定居的是王羲之的第三子王徽之。东晋太元五年(380年),王徽之与在朱雀桥乘船从内秦淮河出城到了外秦淮河,行至铜山弃舟上岸,徽之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就定居下来,取名道德村。时,王羲之的第23代孙王五四,原任朝奉郎,因得罪权贵,罢官归隐,为纪念乃祖当年山阴兰亭修禊之盛事,将道德村改名山阴村。 村前有王家渡,传说是王徽之泛舟秦淮寻觅隐居地弃舟登岸处,故此得名。村后竹墩山,是王徽之栽竹之处,也是他的归葬地。“文革”时墓地被毁,碑石也无踪迹。村头有一水塘,名“星塘”,相传古时落进一颗陨星,故有此名。传说干旱水枯,还能看到塘里有东西闪闪发光。 王惠宽老人今年86岁,是村里年岁最大的一位老人,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孙,如今四世同堂,与儿子王先树、王扬胜、重孙王健住在一起。山阴村王氏从45代孙“采”字辈到53代孙“远”字辈共9代同村,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王氏后人修宗谱 山阴村保存有《王氏宗谱》37本,其中王先树保管13本,王先胜保管24本。这些谱书中有清七年,(1868年)、十八年(1892年)、九年(1920年)重修的。 解放后这些家谱先由王采金保管,“文革”开始,江宁县的红卫兵听说山阴村有家谱,要来“破四旧”,恰巧这天凌晨,王采金前屋失火,他急忙将家谱藏在后屋写有毛主席语录的大牌匾后面,然后告诉红卫兵说家谱被烧毁,《王氏宗谱》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谱书一分为二,其中24本由王惠家保管。前年农历六月初六,应是每年晒谱之日,这天恰逢下雨,按惯例延期到十月初一。那天,老人开箱,家谱不翼而飞,这可急坏了村民,大家分头寻找,有人说是老人孙子偷拿了,一查果然是孙子以1000元价格卖给了铜山镇上的收藏爱好者李林。后多次协商不果,去年3月,经江宁区法院禄口庭裁定,山阴村以2000元赎回。《王氏宗谱》历经劫难,如今尚存,实为万幸。 《王氏宗谱》有序、记、题、跋;有世系表、先祖像,有家规、家礼、家祭、家训等;还有敕诰、圣谕。谱为木刻楷书印刷,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罕见的历史资料。1977年,江宁铜山与溧水石湫为两地山田归属发生争执,后依据《王氏宗谱》所给田产图,解决了纠纷。 近有媒体报道,王羲之第46代孙南京人王耿,历时20年编撰了一部《王氏通谱》,从周灵王时第一个王姓开始共87代,长达2500多年,有名有姓王氏人物3万多个,该谱长达14018页,摞起来足有2米多高,可称世界之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外国酋长来到唐朝,自称汉族后裔,要找唐太宗认亲

在回鹘的西北地区,也就是当今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以北,安加拉河以南地区,有个叫作黠戛斯(xiá jiá sī)的民族。在公元648年,一个黠戛斯的车队,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顺着西域之路来到了大唐首都,和其它只是进贡,希望与大唐达成友好关系的民族不同,黠戛斯的酋长自称是叛将的后裔,还要跟皇帝“认亲”。 一个外族之人,带领着外国的车队,却要与唐朝皇帝认亲,让人疑惑其可信程度,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这得先从李陵这人说起,李陵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大将,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将军李广利的手下。而唐朝的开国皇帝乃是李渊,其先祖出自陇西成纪,也自称为李广的后人。由此可见,倘若李陵真的是黠戛斯酋长的先祖,那么与唐朝皇族确实有着血缘关系。 然而,为何李陵会在回鹘的西北地区有后人,这得从他征战匈奴之事说起。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利率领三万铁骑出征匈奴,与天山交战。时为骑都尉的李陵自动请缨,率领五千士兵突袭,终究打不过匈奴的八万大军,李陵被俘。 投降后的李陵并未忘记自己是汉人,但却不料被出使匈奴的仇敌诬陷其传授兵法给匈奴军队,导致李陵一家灭门。李陵因此对汉朝,投入了匈奴单于的拥抱,娶了单于的女儿,并得到单于的重用,被封为右校王,最终客死他乡。直到死后多年,汉朝才知道教授兵法给匈奴的,是李绪而非李陵,并为其平反昭雪。 从这里不难发现,李陵虽是汉人,但已经扎根于匈奴地区多年,并与当地人联姻。而李陵被封后,管辖的地区为坚昆一带地区,而黠戛斯一族在汉朝时期又叫作作鬲昆,又作隔昆,或坚昆,与之正好相对应。大多数的黠戛斯人的长相赤发绿瞳,但是自称是李陵后裔的这些人却有所不同,他们为黑发黑瞳,这很有可能是由于混血产生的,因此,这些人自称为李陵后代还是有着一定的可信程度的。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的考虑,唐太宗同意了黠戛斯酋长的“认亲”请求,并设宴款待于他,席上相谈甚欢。由于这份特殊的关系,黠戛斯酋长决定归属唐朝,并与唐朝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