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在古老的社会中,游侠是一群跳出了纲纪法度的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观念和原则,行为虽然常常出入于律法之间,然而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可以为了毫不相干的人赴汤蹈火,也可以为了国之存亡劳苦奔波。
侠之小者,惩奸除恶”,无论“大侠”“小侠”,在古老社会的百姓心中,侠客已然成为了律法之外正义的化身。
南宋时期,当政者软弱无能,连绵起伏的华丽江山在四方铁骑追逐之下只剩残山剩水。
汉人和南人的地位一落千丈,蒙古的统治者们大多不通汉话,不懂律法,量刑随意,上级欺压下级,官员压榨百姓,元朝初期的惨状,说是民不聊生也不为过。
王着就生在这样的时代里,眼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王着与僧人高和尚合谋,暗地里铸就铜锤,埋伏在权臣阿合马必经之路上,意图刺杀。
然而,不知是天意弄人还是准备不足,刺杀失败,王着被捕,英勇就义。
在古代的侠客中,黄衫客是最为迷离的一个,他因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传奇走入人们的视野,却也因传奇本身的扑朔迷离而难辨真假。
战乱中的长安,风雨飘摇,劫难之中诞生的霍小玉遇见了同为沦落人的李益,才子和佳人互相倾心,红烛为媒,美酒为约,许下了一生的誓言。
只是山盟虽好,人事却常常不尽如人意,贫贱时的恩爱,等来的却是李益飞黄腾达之后的背弃。
霍小玉相思成疾奄奄一息之时,春风得意的李益却正准备着迎娶名门之后的卢氏,途径长安的黄衫客听说了这个故事,感于霍小玉之情深,毅然将负心汉李益绑到了霍小玉面前。
霍小玉在临死之前见到了惦念之人,故事最终以覆水难收作为结局,而成全霍小玉心愿的黄衫客却成了世间广为流传的义士。
许多年以后,有个叫蒋防的男子将这个故事大胆的演绎,《霍小玉传》成为了唐传奇的压卷之作,而黄衫客的名字也随着这个故事世代流传。
甚至有好事之人感叹:“一代名花付落茵,痴心枉自恋诗人;何如嫁与黄衫客,白马芳郊共踏春。
提到风尘三侠,就不得不说起红拂女与李靖的故事。
史载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豪强并起,虬髯客有济世之志,亦欲起兵以图天下,奔波图谋的路上,在一家旅店内与逃亡中的红拂和李靖邂逅,红拂本为杨素府中家伎,因慕李靖高才而夜奔追随,虽为女子,却风姿飒爽,聪明绝顶。
虬髯客见之,便心生爱慕,然而佳人早已心有所属,红拂女机智过人,设巧计令三人结为兄妹,虬髯客便以兄长之心待其二人,后来在二人的劝说下与他们同行,一同投奔李世民,虬髯客见到李世民之后以为其乃“真天子”,于是便洒然放弃逐鹿中原之梦,并将全部家财赠与红拂和李靖,而后不知所踪。
在后来的野史和传奇故事里,有人说虬髯客入了扶馀国,杀其主而自立为王;有人说他本来是高句丽的皇室,回了高句丽为帝王……佳人不可得,后人似乎是为了补偿而为他杜撰出了帝王功业。
只是观其心性,并不执着于功名利禄与佳人美酒,所求不得,即慨然放手,这份随性和洒脱,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原涉是新朝王莽时期的着名游侠,生于大姓豪族之家,却自小爱管闲事,怜悯孤弱。
父亲去世时,他拒绝了南阳郡府的巨额丧葬费用,单身扶柩归葬父亲,并为父亲守孝三年,遂以廉洁仁孝扬名长安。
为谷口县令时治理有方,又有“不言而治”的美誉。
原涉辞官后四处游历,广交天下英雄豪杰,遇人危难,或慷慨解囊,或拔刀相助,能力所及,从未敢辞。
一次宴饮时,他见到友人邻居家老母过世,因家贫而无法下葬,当即赠与钱财,并且将所需事物一一备齐,帮着安葬逝者。
王游公进谗言陷害于他,他虽然愤恨报仇,却不伤及老幼无辜之人。
原涉外表仁厚谦逊,性情却多少有些好杀之心,他率性而为,有仇即报,但不滥杀无辜,不慕荣利,对于钱财外物也看得十分通透,然而,侠客任性大意,却最终死于小人之手,令人叹息。
剧孟是西汉时期洛阳一带着名的游侠,爱好打抱不平,扶贫济弱,喜欢收留无家可归和难容于世的豪侠义士,不问姓名,折节相交,甚至可以说是朋友遍天下,以致于他母亲过世时,前去送葬的车骑达千乘之多。
不仅如此,剧孟还十分有才华,吴楚七国之乱时,条侯周亚夫为太尉,过河南而得剧孟相助,曾经极为开心的说:“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剧孟,吾知其无能为已”,吴楚七国起兵造反,不曾询问剧孟,便知道他们目光短浅,不能成气候。
周亚夫是西汉名将,他开口称颂的人自然也是当世大才。
朱家,秦汉之际的游侠,大约与汉高祖同时。
齐鲁大地历来是礼仪之邦,即便是在春秋乱世之中,鲁国依然是保存周礼最完整的诸侯国,而出生于齐鲁大地的朱家却是以“侠”闻名。
所谓“侠以武犯禁”,偏偏是在最保守的地方,生长出了最个性的任侠。
朱家为人重义气,受他庇护得以免祸的豪杰能士数以百计,而助贫扶弱所救之人更是数不胜数。
他救人于贫贱,自己粗茶淡饭,家无余财,衣不雕饰,助人富贵之后便不再相见;他助人于危难,季布被刘邦通缉,他不仅收留于他,还帮助他向刘邦进言,使季布得到赦免,待季布地位尊崇以后也未曾要求任何回报。
郭解、剧孟、朱家是史书中最早被承认的三位侠客,而郭解相比于剧孟和朱家来说却显得十分另类。
郭解是西汉时人,他的父亲便是游侠,汉文帝时被诛。
或许是因为父亲的遭遇,郭解其实算不上好人,他自小就好勇斗狠,而且性格残忍,常有作奸犯科之举。
及至年长才开始自我反省,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性命,不恃功劳;他的侄子因逼人饮酒而丧命,他查清原委之后却承认错在侄子,将凶手放过;有人拦路,先反思自身德行不够,而对拦路之人不加苛责,并且免其徭役……郭解逃亡之时,明报自己是逃犯,却还是有人愿意收留他,甚至为了保护他而付出生命,也足可见他在当时的威望和名声之高。
只是,盛名往往招来祸患,郭解最终还是因为声势太大、处事太过而被朝廷诛杀。
侯赢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年已七十,还做着看守小吏,满腹韬略,却始终以隐者自居。
他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信陵君,侯赢不过是门人小吏,信陵君慕其名而拜访,让尊位于侯赢,并为其亲自驾车,终于使得侯赢对他俯首,侯赢感于信陵君知遇之恩,向信陵君举荐了大隐隐于市的朱亥。
前257年,秦军攻赵,包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本来派了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却因中途受到秦国威胁而停滞不前。
信陵君欲救赵国于危难,侯赢阻止其飞蛾扑火之举,并献计窃符救赵,并在事成之日,自杀谢罪。
侯赢身怀利器,却不自矜,对于赏识自己之人不惜以性命相酬,以意气相上,能为人所不敢为,不仅以智能流芳,更因为其将“士为知己者死”六个字演绎到了极致而为后人敬仰。
鲁仲连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他高风亮节,深有大才却不愿为官,以游侠的身份周游各国,多次以智能化危难于无形。
鲁仲连游历赵国时恰巧遇到秦国围攻邯郸,魏国表面相助,暗中却作壁上观,并且游说赵王尊秦昭王为帝,鲁仲连与魏国将军辛垣衍据理力争,最终使其放弃尊秦王为帝的想法,平原君以千金相谢,鲁仲连却言:“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鲁仲连口才超群,谈锋机警,且不尚空谈,只为事而辩,不似当时许多士人将口才作为炫耀的技能和资本,他言出必行,以自己的辩才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
而功成之后,潇洒离去,不求功绩,不为名利。
连高傲的李白都要赞一声:“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家学说同为“显学”。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农民的哲学家,他出身低微,亲身体会过下层百姓之苦,因此,在战火纷飞的乱世里,他带领着他所建立起的墨家学派穿梭于各国之间,帮助弱国,抵御强国,消弭战祸,求取和平。
楚国攻宋,墨子派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持守城装备帮助宋国,又以机智交锋,迫使楚国退兵而去,使弱小的宋国得以保全。
在混乱的时代里,墨子以他并不宽厚的肩膀承载起了“铁肩担道义”的使命,风尘仆仆,来去奔走,追求着乱世里最难能可贵的和平,兼爱、非攻,墨子不只是张张嘴轻巧的吐出自己的学说,唇枪舌剑战个面红耳赤,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践验证着自己的理论,在那个并不温暖的夜空里,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古代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
自创立科举制度,并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孙伏伽成为壬午科状元开始,至清末三十年(1904年)刘春霖成为甲辰科状元为止(次年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据不完全统计,1300年来史上共有592名文科状元和118名武科状元,合计710名。
而在古代戏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殿试夺魁、状元及第而被招为东床驸马的诸多感人故事,如:京剧《铡美案》中,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双儿女的陈世美,赴京赶考高中状元,继而隐瞒婚史,与公主成婚,做了驸马爷;黄梅戏《女驸马》中,民女冯素贞为了解救丈夫,男扮女装冒夫名进京赶考,应试中魁,被强招为驸马;……可能是因为这些流传甚广的戏剧的影响,很多人会误认为驸马多为状元出身,而中了状元也就很有希望被招为的女婿,然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实际上,据史籍记载考证,在这1300年间的多达710名文、武状元中,只有一位曾被招为驸马,他就是的郑颢同志。
郑颢,字奉正,唐朝的荥阳(今河南郑州境内)人,后落籍何清(今河南洛阳孟津),生年不详,卒于唐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
为时期的宰相郑絪的,是典型的官后代哟! 会昌二年(842),郑颢在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高中状元。
李忱虽然贵为天子,但却是个科举迷(具体见拙作:谁是史上最迷恋科举制的皇帝?),不仅给自己另取了一个名字叫李道龙,还在文书上自题为“乡贡进士李道龙”,每遇到朝臣,总要问人家何时登第。
若对方是进士出身,他则龙颜大悦,若不是进士出身,他则为之惋惜不已。
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郑颢充翰林学士。
宣宗为长女万寿公主招婿,宰相(同平章事)白敏中,他也就是大诗人的堂弟,就向宣宗李忱荐举生得俊秀的郑颢。
唐宣宗既迷恋科举,又欣赏状元郑颢的才学,故而一定要将自己的女儿万寿公主嫁给郑颢。
郑颢对于这送上门的好事却很犯愁,因为一则他已经与名门望族订婚,其时已赴婚楚州(今江苏淮安市),将娶卢氏,并已行至郑州;二则唐朝的公主一直都有彪悍的传统,如的女儿,就是一代女强人,郑颢也担心自己取回来的是位难伺候的主儿。
郑颢为此就想方设法推掉这门婚事,然而白敏中可能是收到了皇帝李忱的死命令,于是他便派遣快马,前往卢氏家里,追回了聘礼和堂贴。
卢氏一家原本正在为与状元的联姻而大举庆祝,不料却遇到了这样的事,但也无可奈何,谁让横刀夺爱的是当朝天子的女儿呢。
最终郑颢迎娶了万寿公主,宣宗亲自为他们主持完婚仪式,拜郑颢为驸马都尉,又提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婚后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万寿公主的表现还算谦逊,但皇家的傲气终究难改。
某一天,郑颢的弟弟郑凯得了重病,全家上下都焦急万分,而万寿公主居然跑到慈恩寺看戏去了,对于小叔子的病情毫不关心,有失嫂子的礼节。
后来皇帝李忱听说了这件事,专门训斥了万寿公主,说她有失体统。
每次觐见之时,李忱还不忘训勉女儿:“无鄙夫家,无干时事。
”要她不要干预朝政,重蹈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的覆辙,也不要因为身份高贵而轻视夫家。
受此训诫的万寿公主此后收敛了很多,与郑颢也算相处甚洽。
郑颢娶了万寿公主,因带有被逼婚的意味,因一直怀念卢氏女,婚后两人的生活并不算幸福。
但他不敢为此迁怒于岳丈皇帝大人,而是深恨白敏中,常拿白敏中出气,后常于宣宗面前告白敏中的状,并曾多次弹劾白敏中,幸亏李忱知道自己理亏,不以为然,压下了郑颢的奏章,白敏中才没有受到处罚。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郑颢升任校检礼部尚书,又任河南尹(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次年因病去世。
郑颢的轶事在《》、《新唐书》和《幽闲鼓吹》等书中均有提及。
郑颢善于选拔人才,于礼部任上,曾两主礼试,处事公允。
这位中国史上有据可查的唯一的“驸马状元”为政还是清明公道、得人称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而在历史上有一个皇后让的一生只与她一人有了孩子。
网络配图 独孤氏十四岁嫁与之时,要杨坚保证此生不纳妾,杨坚立下誓言:“不和第二个女人生孩子。
为什么独孤皇后可以如此斩钉截铁?不仅是因为独孤皇后拴住了的心,并且独孤皇后为之后隋文帝的江山保持了强烈的影响力。
独孤皇后虽然深度地参与了国家管理,不仅在后宫辅政,还把触角直接伸到了政治前台,亲自参与处理朝政。
但她并无个人野心私欲,而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堪称母仪天下的贤内助。
独孤氏为皇后,长子为皇太子,其余四封了王:为晋王、为秦王、杨季为越王、杨谅为汉王。
她既有鲜卑女子的英气妩媚、大胆真率,又有汉家女儿的优雅聪慧、柔情体贴,隋文帝杨坚对其可谓言听计从、迷恋终生。
网络配图 夫妻俩五儿五女、一母同胞;同居共寝、并辇上朝;朝夕相伴,情深意长,六宫常年虚设。
诸王子都是独孤氏所生,这在历代较为罕见。
文帝曾得意地说:“前代皇帝内宠太多,往往由于嬖爱而废嫡立幼;我没有姬妾,五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必然会和睦相处,不会像前朝那样发生争夺。
”杨坚坚持着当初的誓言,他的孩子,全都是由独孤皇后一人所生,独孤皇后去世后,隋文帝一下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不到两年也随之离开人世。
临终前,隋文帝仍然希望能够在地下永恒的世界里和妻子重逢。
生死相随,夫妻情深,无过于此,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可谓创造了中国古代帝王后宫生活的奇迹。
但是在这段美满佳缘的背后还有着一个小插曲。
网络配图 有天杨坚有了悄悄的带了两名内侍,去了仁寿宫。
忽然一阵清香随风送至,梅花丛里有一女子背面立着,乌黑的云发披覆在晶莹的颈项。
杨坚吃了一惊,不料,宫里藏着如此美艳的丽人,亭亭如出水莲花,袅袅似当风杨柳;痴凝秋水为神,瘦认梨云是骨。
缓踏芳草,徐穿花径,两人在梅苑周围闲游了一会儿,梅花别苑里面一切都是梅花式样,沁人心脾。
杨坚也就的醉在梅花别苑里...独孤后两个心腹的宫女,平日专替独孤后侦察他人的隐私,得了杨坚留宿在梅花别苑的消息,便告诉了皇后。
皇后顿时气得脸上转色,咬牙道:“我与贱人,誓不两立!”接着抱病起床,率领了八个宫女,到了梅花别苑。
尉迟贞顿时花容失色,站立不住忙双膝跪倒。
皇后冷笑:“好一个美人儿,怪不得圣上心爱,你是圣上的爱人,怎的对我下起跪来?真是要折死我了!”接着厉声喝道:“你们还不动手!”众宫人听了一齐下手。
可怜一个千娇万媚的尉迟贞,在地上乱滚了一阵,不到片刻时光,一缕香魂已经魂飞魄散。
杨坚早朝退后,到皇后的宫中探病,听说皇后率了宫女多人,不知去哪儿了。
看见皇后怒颜高坐,地上的尉迟贞花残月缺,已经死去。
杨坚不禁又痛又恨,见了尉迟贞的惨死景象,回想到昨夜的蜜意柔情、心如刀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