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王昭君出塞谜团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王昭君是我国古时候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也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是,王昭君为何会代替汉朝的公主远赴塞外和亲,却成了众多史学家们争议的焦点。

  汉元帝竟宁元年三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拜见。在见了汉元帝之后,他请求汉元帝让公主下嫁自己进行和亲。汉元帝原来就担心边疆会发生战乱,希望通过和亲的办法牵制住匈奴,这样一来便不用劳民伤财、征战沙场了。如今听到呼韩那的请求。他立刻就答应了。

点击查看原图

  这个时侯,汉元帝宠爱的冯昭仪对他说:“陛下后宫的女子有上千人之多,很多都役有见过陛下一面。陛下平时想要召幸这些女子,都是根据画像来选择的,看见画像中哪个女子美丽,就挑选哪个女子来服侍。既然这样,为何不选择一个容貌日常的女子来代替公主出嫁呢?

  原本汉元帝在登基以后.嫌弃宫中很多女子年老色衰.就下令挑选天下美女入宫,并且让宫中的画师给这些女子一一画像,以便自己每晚能够根据画像来挑选美貌的文子服侍自己。随后,汉元帝便命人把后宫美人图都取到了面前,但是由于画中的女子太多,汉元帝也没有时间逐一细看,便随便选了一个画中容貌较为平庸名叫王墙的女子封为公主,并下令宫中为她置办嫁妆。

  第二天,汉元帝特意在朝堂上设宴款待呼韩邪。酒宴到了一半的时候,汉元帝便下令召见公主,以便公主和呼韩那一同前往驿馆举行婚面前向汉元帝和单于见礼。汉元帝一见不禁目瞪口呆,原本这个女子的容貌倾国倾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绝代佳人。

  汉元帝不禁纳闷,这位佳人如此漂亮,为何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呢?现如今要把这么一位绝世佳人嫁入匈奴,心里真是舍不得,所以就想把她留下来,另换一个人赐给呼韩邪。随即转身一看呼韩邪,只见他把全副的目光都聚集在王嫱身上,不肯移动。见如此汉元帝担心会失信于匈奴,无奈之下,只好将她嫁给呼韩邪。

  汉元帝回到后宫,派人将这位佳人传来,汉元帝问道:“你原名叫什么个何时入宫的”只听这位佳人回道.“小女名叫王嫱,小字昭君。入宫己经有三年了。”王昭君走后,汉元帝心中仍有诸多不舍,于是命令把后宫美人图取来细看。只见那画像只是形似本人的两三分。还是草草地描绘而成。紧接着再看其他己经被召幸过的女子画像,一个个精描细画。比本人要美上许多。如此一来。汉元帝才明白是宫中画师作弊。

  随即。汉元帝命人把画王嫱画像的画师捉拿审讯。经过排查,此人就是毛延寿。毛延寿天生贪婪,曾多次向宫女们素要贿赂,宫女们又都希望能够被皇上召幸,所以很多人都会倾尽所有去贿赂毛延寿,毛延寿也会就此将原来长相平庸的女子画得容貌秀美,风姿绰约。而那些没有钱去贿赂他的宫女,他就会故意把她们画得丑陋不堪。王昭君原来就家境贫寒,无力行贿,再加上天性孤傲,不肯贿赂毛延寿,因此毛延寿就故意将王昭君画得平庸无奇。所以,几年过去了,她仍然只是一个等特皇帝召见的宫女。如今,事情己经查明,毛延寿欺君,当即被斩首示众,可怜王昭君只能带着她的琵琶,随着呼韩邪远赴匈奴塞外。

  朝廷所派出的和亲护送队伍,在经过长安街头的时候,人们都争相一睹王昭君的风采。人们看着如此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将要离开京城远赴匈奴.无不为之叹息。在远赴塞外的路上.王昭君伤心不己,可是又无人诉说.只得在马上抱着琵琶.弹了一首《出塞曲》.借此来抒发心中的幽怨。琵琶声中蕴含了浓重的乡愁和对未来的茫然无措,令人肝肠寸断。传说中,当时就连天上飞过的大雁,看见她的美貌和听见她凄凉的琴声都纷纷地掉落在地上。这便是“沉鱼落雁”中“落雁”的典故出处。

  自从王昭君远嫁塞外以后,汉元帝就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同接到了长安城,赏赐了宅院和田地,进行了妥善的安置。而呼韩邪自从得到王昭君这位绝代佳人以后,也是满心欢喜。整日饮酒作乐,还派使者送来了大量珍贵的礼物以报答汉元帝的赐妻之思。

  王昭君到达匈奴以后.呼韩邪对她很好.封她为宁胡阏氏。之后.王昭君生下一子,名叫伊屠牙斯。后来呼韩邪病死,长子雕陶莫皋继位,号为若鞮单于。若鞮单于见王昭君依然容貌美艳。便把她娶为妾室。

点击查看原图

  王昭君到了匈奴也有不少时日,知道根据当地的风俗,父亲死后继子是可以迎娶继母的。若鞮随即册封王昭君为阔氏,一切待遇,和老单于在世时一样。后来,王昭君又生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为须卜居次,小女儿为当于居次。又过了十余年,王昭君因病去世。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据说每当入秋以后塞外的草色都是一片枯黄,只有王昭君墓上面的草色一年四季都是绿色,所以后世都称之为青冢。因为她远离家乡,只身赴塞外。后世的人们还特地为她制作了一首曲子,谱入乐府,名叫《昭君怨》。有人说是昭君出塞的时候在马上自弹琵琶,谱成这首词曲的。

  关于王昭君山塞的动机,古代上的争议很多。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历的文人墨客给出了众多不同的版本,上面所述也只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

  除此之外。有人认为王昭君出塞是自愿前往并非被迫。王昭君之所以自愿出塞。是因为入宫多年没有得到皇上的召幸,心中难免存有怨愤,于是就利用出塞的机会.主动要求离开汉宫而前往匈奴,也借机摆脱了老死汉宫这一悲惨命运。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王昭君在入宫以后,因为自恃貌美,性格孤傲,再加上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被丑化了。汉元帝根据画像来选择宫女,自然而然就役有机会召幸王昭君,王昭君也因此无法得到皇上的宠幸。再加上她久居宫中寂寞无聊,所以在听说匈奴入朝请求和亲的时候,便主动请求前往匈奴。在得到汉元帝的同意之后,就远赴塞外和亲去了。

  更有人说,王昭君之所以出塞,是因为毛延寿所设下的救国之策。据传,王昭君在被选入宫中以后,宫廷画师毛延寿见她美貌非凡,就担心己经沉迷美色的汉元帝更加不能自己从而误国,所以在为王昭君画像的时候,故意把她丑化。汉元帝一开始并没有察觉,直到呼韩邪入朝请求和亲的时候,汉元帝根据图像选取宫中丑女,于是就选中了王昭君。后来在看到王昭君的真面目的时候,就想反悔,但是无奈金口玉言,圣旨己下,只好让王昭君出塞和亲。古代上的一些文人还因此赞誉毛延寿的高明之举。汉元帝贪恋女色,如果不把王昭君送走,那么,她日后得宠,说不定会误国误民,后患无穷。

  根据我国的正史文献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我国汉代边疆的安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莽当政的时候,曾经命令王昭君的大女儿须卜居次来侍奉。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王昭君出塞和亲,在呼韩邪父子当政期间,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和睦,这也说明这桩政治联姻的正面效果。

  但是也有人认为,汉代的谋臣和良将众多,却用一个女子来寻求和平,实在是有伤国体。后世就有诗文说道,“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胡尘。边塞未安殡侮虏,朝廷何事拜功臣…”。汉朝的时侯外戚宦官专权,王昭君为了能够救天下的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选择了出塞和亲,这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对国家和人民最大的奉献了。

  王昭君是我国古时候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有关她的故事,在《汉书》、《后汉书》等正史文献中都有着大量的记载。然而,在长达六十余年的汉朝和匈奴之间和亲的时间里,众多肩负“和亲”重任的汉室公主们没有一个在古代上留下丝毫的记载。唯独是身份不如宗室公主尊贵的王昭君的事迹在众多的古代文献中有着大量的记载,并且还衍生了各种版本的故事。

  究其真相,还是因为王昭君的身份更能引起大众们的同情和关注,再加上各种民间故事、戏曲、野史小说的广泛传播,众多的文人墨客也对她进行各种赞美、感叹、描述,这就更让王昭君的事迹人尽皆知了。所以关于王昭君离奇的人生遭遇,就更加引得后人们的争相探究了。

王昭君不可与霍去病同日而语,因为美和亲功绩被后世夸大

诗人赵介认为的功劳,不亚于名将。这话到现在还被一些人引用,反复说道。事实是还如此呢?显然,和亲的功劳是被加大了。这中间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是王昭君漂亮,与、、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而中国文人似乎在这一方面情有独钟,见到漂亮女人就写诗,不断留“香魂”,夸大漂亮女人的漂亮,夸大漂亮女人的功绩。客观分析,王昭君是有历史功绩的,但要说因为她的和亲使汉地边塞烽烟熄灭了50年这绝对是不可能的。而她与霍去病更不可能同日而语。 汉朝由匈奴“兄弟”到“长辈”的地位变化靠的是国力 匈奴这个民族在秦汉之间一直与中原战争不断。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是个马背托起的民族,逐草随畜,游牧为生,贪而好利,抢掠成性,不讲信义。《汉书.匈奴传》:“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靡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其实,造成匈奴人这种“劣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不足,即是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与自给,没有贸易便出来抢,抢到了又十分骄傲,由此形成“惯性”。 这种“惯性”并不是靠一个女人的和亲就能解决的。但后,汉匈奴双方的烽烟为什么会熄灭50年,进而使匈奴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呢?这与和亲的关系并不十分大,而在于从古到今人们都说的那句话——和平是打出来的。 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举一国之力强势出击,已使匈奴接近于崩溃。这一点我们从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河西走廊大败匈奴,匈奴人唱着“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而去,金城(兰州)、河西并南山盐泽(今罗布泊)空无匈奴,以及后匈奴一时无力渡漠南下,即“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等等都能看得出来。 其次,匈奴境内的自然灾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到地理环境问题。《汉书》:“贰师在匈奴岁余,卫律害其宠,会母阏氏病,律饬胡巫言先单于怒,曰:‘胡攻时祠兵,常言得贰师以社,今何故不用?’于是收贰师,贰师(怒)〔骂〕曰:‘我死必灭匈奴!’遂屠贰师以祠。会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孰,单于恐,为贰师立祠室。”意思是,利投降匈奴后,匈奴人要将他杀掉用以祭神。 临被杀时,怒骂道“我死必灭匈奴!”而他死后,匈奴竟然真的接连数月雨雪不断,家畜死亡,百姓疫病不断,种植的黍穄也无法丰收的局面。单于害怕了,于是为李广利立了祭祀用的祠堂以慰亡灵。 这时,人们应该看到,在经历了汉朝强力打击及自然灾害之后,匈奴确实需要安生养息了。虽然他们还有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但确已折腾不起更大的风浪了。这点,我们在匈奴对待汉朝的态度变化上也能看出来的。在单于时,匈奴人一直称汉朝是“兄弟”,但到了(前101—前96年在位,单于曾祖父)时,他害怕受到汉朝攻击,于是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汉朝由“兄弟”到“长辈”的地位变化靠的是国力,而不是和亲。 王昭君在匈奴的地位很一般,单于不可能对她言听计从 是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前58—前31年在位。在他继前,匈奴实际上已经无法与汉朝抗衡。公元前72年,匈奴人骚扰汉朝得不到什么东西后,便把矛头指向乌孙,声称要把汉朝出嫁到乌孙的交给他们处置。乌孙向汉朝求救,令田广明、范明友、、、田顺等五将带十余万骑进击,与乌孙的五万骑兵一起发起对匈奴的夹击,匈奴得到消息后,吓得四处奔走,“驱畜产远遁逃”,损失很重,“民众死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 也就是在这一年,匈奴地界又发生了雪灾,“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这种自然灾害加上人祸即匈奴贵族之间的矛盾,基本已使匈奴政权。呼韩邪单于继位前匈奴政权内部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继位后更是如此,发生了五单于相攻事件。公元前55年,汉宣帝诏书中曾提到:“(匈奴)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更相攻击,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因大乖乱。”因此,作为匈奴单于,呼韩邪为自己的政权找寻一条出路已经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想到了汉朝,想到了和亲,并成为史上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 汉朝当时出于对边境问题的考虑,将和亲的事答应了下来,并在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汉时,将王昭君嫁给了他。然而,王昭君在匈奴的地位如何呢?显然不是我们很多文学作品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那样。以前,我们说过匈奴单于的妻子也有类似于皇后与妃子之分,王昭君号为宁胡阏氏实际上是呼韩邪单于的妃子,而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也就是大老婆叫颛渠阏氏,是有正宫皇后含义的,是另有其人的。 我们今天说王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传播中原文化可以肯定,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也可信,但要说呼韩邪单于因为听她的话不发动战争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这里有个原因:公元前31年便呼韩邪单于去世了,呼韩邪与她在一起的时间不足两年,匈奴人内困外患根本就找不起仗不说,汉朝还在匈奴派驻了军队。 《汉书》:“单于就邸,留月余,遣归国。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汉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诏忠等留卫单于,助诛不服,又转边谷米糒,前后三万四千斛,给赡其食。”意思是,汉朝不但兵送单于回匈奴,而且还将董忠及其部队留在了匈奴,帮助呼韩邪稳固政权,还给匈奴送去了不少粮食。 呼韩邪是听汉军刀枪的呢,还是听王昭君的枕边风呢?答案一目了然。 汉廷最终将王昭君遗忘,所谓和亲功绩不过是后世夸大 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嫁给了他的儿子雕陶莫皋,即复株累若鞮单于。雕陶莫皋于公元前31年至公元前20年担任单于,他和王昭君一起生活了11年。这位单于我们今天的历史学者给予他的评价极高,说是他延续了匈奴的辉煌,为以后中华民族的融合作出了贡献。甚至有人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功绩不亚于匈奴任何一个君王。即是在他在位期间,沿袭其父的遗志,积极改善与汉朝的关系,开放边塞汉匈贸易,首次以买卖的和平方式来取代匈奴百年来野蛮掠夺的时代。此外,他还能与匈奴周边的乌孙、大宛、龟慈、康居、月氏、楼兰等三十多个西域临国友好相处。 其实,复株累若鞮单于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帮呼韩邪单于杀死了郅支单于,灭掉了西匈奴,为匈奴在草原上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当初匈奴分裂,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为南北匈奴,两人都把儿子送去作人质以示臣服。之后郅支单于以为西汉拥护呼韩邪单于而非他,就对西汉怀恨在心,斩杀了汉使。后来,郅支单于依靠与康居联合,击败大宛、乌孙等国,从而实力不断增强,开始威胁西汉边疆。公元前36年,说服甘延寿,假托是朝廷的命令,调动了西域几个国家的军队以及西汉在当地的屯兵,总共四万多人,分成六队远征郅支单于。他们一路抵达郅支单于在康居建立的城池,然后步步紧逼,最后攻破城池,斩杀郅支。这便有了我们大家熟知的那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雕陶莫皋继位的公元前31年虽然距陈汤灭西匈奴已经有5年的时间,正是这5年时间让匈奴有了和平发展和机遇,雕陶莫皋是不会看不到这一点的。而此时的王昭君已经被汉廷忘得差不多了。一是,据《》记载,呼韩邪单于死后,复株累单于想娶昭君为妻。王昭君上书,请求返回中原,汉成帝拒绝了她的请求,敕令王昭君遵从匈奴习俗;另外即是王昭君自身的结局,即是据野载,复株累若鞮单于死后,王昭君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她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但在正史中,她却一直活到了53岁。这就是说,人们连她怎么死的也说不清楚,而若她能保汉匈和平大抵不会如此吧?至于后世文人怎么“吹捧”她,我们以后再说。(文/路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昭君真实长相究竟是什么样子 专家复原其容貌,看完都愣住了

说起古代典型的美女,就是不得不提了的,她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虽然没有见过她的真实长相,但她也只是比略差一点,位居美人榜的第二名,所以用她来形容女性的美肯定是没错的。而这样一个神秘的美女,自然让很多专家也特别有兴趣,想要知道在历史上面,她真正的长相是不是这么美,所以就想到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要用高科技来复原出她原来的容貌,这样就能知道她究竟长什么样了。 其实,王昭君原来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子,后来进宫当了宫女,在皇宫里面想要出头,自然就要是跟产生关系了。但皇帝有那么多的美女,不可能去一个个细看,为了能让皇帝挑到心仪的女子,就有了画师这个重要的工作,把宫里面的那些佳丽都给画下来,这样皇上要是觉得好看,就能直接进行召见了。 为了能让自己入选,那些女子们都是使出了各种方法来贿赂画师,毕竟宫里是个险地,尤其是很多后宫佳丽众多,一辈子看不到皇上的可以性也是有的,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在宫中老死,总是要想出一些办法的。但只有王昭君反其道而行,没有去贿赂画师,也正是因为这样,画师就刻意把她画的特别丑,当时的自然也不会看上这种不看好的女人了。 所以王昭君才会在宫里呆了很多年,都没有得到被皇帝宠爱的机会,直到要与匈奴进行和亲的时候,她就主动站了出来。据说当时皇帝对此事十分的懊恼,因为身为一个皇帝,竟然不知道皇宫里面还会有这样的美色,但好在后来的结局还是圆满的,她不仅成功出塞,而且还让两国之间的邦交变的深厚了不少。 王昭君把很多汉朝的技术带到了匈奴,推动了当地手工艺的发展,也让两个民族之间不再有战争发生,让很多后人记住了她。不过在历史上面,她的一生并不算是特别美好的,因为她当时嫁的那个匈奴的王,是个已经很老的王了,在这个王死掉以后,她为了能在外族生存,又嫁给了自己的继子,这对于她来说绝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都有母子的名头在,两个人就算是放到现在也不会被大众所接受的,可见那个时候她的内心有多受伤。 另外,关于她的容貌专家们也进行了很多次的实验,想要把她用先进的技术复原出来,不过结果并没有让人看到一个绝色美女,反而是个看起来像中年的女人,跟大家的想象更是有很大距离,不过这个技术也不能做的特别精确,会有偏差也说不定。 在看了这个复原出来的容貌以后,很多人不禁感慨:实在是不敢恭维,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就是只有这样的一个长相,为什么当时的皇帝会同意她出塞?毕竟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其实也有可能当时是为了美化和亲,才故意把王昭君说的特别的美。所谓的只是一种面子上的说法而已,当然,还有可能就是每个朝代的审美不同,对于他们来说当时的这个长相,就是最美的标准也说不定。 w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