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唐朝时期出塞诗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是唐代。边塞诗又称为出塞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主要题材是描写边疆地区的旖旎自然风光和从军将士的戎马倥偬生活。本文专门聊聊边塞诗的发展情况和边塞诗人的逸闻趣事。

  (一)征战戍边是大事

  据不完全统计,武德三年(620年)至天宝十三年(754年)的百多年间,唐与周边七个国家(部落)共计发生过33次冲突,有的冲突历时数年之久。因此唐王朝从建立到盛唐中期,边境战事一直频频,征战戍边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时文人入仕的路子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也有不少人把出塞从戎视为入仕的一个途径。

  一般认为,边塞诗从汉魏六朝起步,隋代开始兴盛,在古典诗歌趋于最辉煌时期的唐代,边塞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史料载,现存的边塞诗, 唐以前的不足二百首,而在《全唐诗》里就载有两千多首,这中间有不少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大作,内容十分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异彩多样,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美学风格是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令人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意气风发的社会风貌。唐朝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李白、杜甫、王维等非以边塞诗闻名的大诗人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唐代写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李颀、王翰、李益等。

  (二)边塞诗人的逸闻趣事

  要说最具代表性的是高适、岑参,两人的边塞诗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艺术成就上都非常突出,被世人并称为“高岑”。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另有“边塞四诗人”之称。

  出生于688年的王之涣,在著名的四位边塞诗人中年纪最长。他写的 《登鹳雀楼》,意味无穷,言简意赅,不仅使鹳雀楼如同黄鹤楼一样名满天下,也使自己的诗名家喻户晓,流传千古。可以这样说。不同年纪、不同性格、不同处境之人,品了这短短二十个字的诗,都能有不同的感受,估摸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吧?在同时代的边塞诗人甚或全部诗人中,他仅存诗六首,是最少的一位了,但他的那首《凉州词》,堪称为千古绝唱,足使他跻身最出色边塞诗人之列。

image.png

  王之涣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出众的才华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赏识和钦羡。可叹的是结婚没几年他的妻子就因病离他而去。由于他“为人慷慨有才华,长相倜傥有大略”,可喜的是,在其担任衡水县主簿时,县令李涤把那二九妙龄的千金李氏嫁给了他。县令是一个县的主官,主簿则是一个县的事务官,即县令的佐官。县令把其比自己女儿大十七岁的鳏夫佐官瞧上了眼,接纳为女婿,真格是一段佳话耶。

  不过这样一位大才子,仕途却很不如意,他遭人诬谤后耿耿于怀,竟拂袖丢官而去,直到15年后经朋友苦口婆心劝说才复出为官,在文安县当了一个小县尉。官职虽小,但还是那么嫉恶如仇。有个姓钱的州官,十分贪财,要求部属逢年过节要给他送礼。某年过节,王之涣给他送去用红布包的清水一担、镜子一面、条幅一对,并口占一首顺口溜,大意是:大人虽然姓钱但是不贪财,做官清正廉洁,好似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在此我献上一面铜镜权当一面明镜,高悬在大堂上方映照着你秉公办事的风采。气得钱州官怒火中烧,却只能皮笑肉不笑地说:说得好!说得好!

  可惜一代名诗人,重疾55岁就去世了。

  (三)边塞诗中的反战思想

  唐代的边塞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间含蓄地透露出了反战思想。

  李颀(690-751年),其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歌,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大约在735年,李颀如愿进士及第,不过他的仕途不顺,当一名小小的县尉后久久得不到升迁,他一气之下辞官在嵩山一带隐居起来。与高适、岑参等不同,他本人没有边塞从军的经历,但其结交广泛,与不少边塞诗人关系密切,边塞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他是深知的,面对大唐仗着强盛的国力不断穷兵黩武,他是反对的。在其作品《古从军行》中可一目了然:

  ……

  胡地的大雁在夜空鸣叫飞过,

  胡人士兵的眼泪不断地滴落。

  听说在玉门关被断绝了归路,

  士兵们长年在沙场无可奈何,

  每年都有战死遗骨埋葬荒野,

  换来的只是装点门面的供果。

image.png

  李颀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机会金榜题名入朝当官,就应当认认真真办事,为老百姓服好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无法走科考之路,就要认真地做人做事,那么人生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他时而往返长安、洛阳、与高适、 王维、王昌龄等诗友相互酬唱,时而炼丹修道,听琴宴客,直到告别人世,不到官场去同流合污。

  王翰是比王昌龄更早的著名边塞诗人,性格豪放,不拘俗礼,喜欢与侠士交往,他著名的诗作《凉州词》,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把边塞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刻划得淋漓尽致。

唐朝哪位大臣将武则天送上了帝王的宝座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危,鉴于太子充东宫才三年,处理国事经验不足,高宗遗诏命自己信赖的宰相裴炎与两位侍郎刘奇贤、郭正一为顾命大臣,“于东宫平章事”,以辅佐太子登基,并在遗诏中留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话,即特别授权以身份兼决大事。但并不是全权委托武则天临朝管理国事,而是在有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同时与大臣们又“不决”时,才能兼取她的决定。然而,裴炎却在高宗死后第三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后的第二天上奏说,嗣君尚未正式册封为皇帝,也未听政,不宜“发令宣敕”,建议“令于门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后武则天令的形式发布。网络配图 裴炎这个史无前例的建言对武则天来说太及时了。武则天从当上皇后以来逐渐掌握朝政参决权,至今已二十多年,她掌控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今那懦弱病衰的夫皇去了,虽然遗诏中给了她一些决定国事的权力,但却明定非“军国大事有不决者”不能过问,这使她原来曾享有过的权力遭到很大的限制。从此以后,虽然她贵为皇太后,但皇帝已经成年,显然不会让她过多地干预政事,这就不能不让具有极强权力欲的她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现在,借着裴炎的这个建言,她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国事的处分权,以后,太子正式受册嗣位并尊她为皇太后,她却霸着权力不松手,毫无还政的意思,以致从此“政事咸决焉”。 可以想见,当时除了顾命宰相裴炎,其他人是不敢提出这种建言的,而如果没有裴炎的这个建言,武则天也很难找出什么理由取得国事决定权,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皇帝对政事的控制逐渐巩固,武则天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淡出政治舞台去过她那富足高贵、含饴弄孙的太后生活了,历史自然会是另一番摸样。 就在高宗日渐病重的时刻,武则天忽然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请求高宗带领文武百官东幸洛阳。理由是:到洛阳附近的嵩山举行封禅大典,祈求上苍保佑大唐、国泰民安,当然最重要的,是保佑皇上龙体康健、长命百岁。理由貌似冠冕堂皇,但高宗日渐恶化的病情实在不允许他长途颠簸,所以他并没有答应。武则天大为失望,如此一来,她策划已久的夺权行动就难以展开,甚至有流产之虞。网络配图 事实上,自从两年前处心积虑地废掉前太子之后,武则天就开始酝酿篡夺天下大权的计划了。在武则天的计划中,把朝廷从长安迁到洛阳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原因很简单,长安是李唐旧势力盘根错节的老巢,在这里武则天难免会受到掣肘。而东都洛阳则不同,那是她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只有在那里,她才能自如地掌控一切!可如今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后续行动就更无法实施了,武则天愁肠百结。 关键时刻,老天爷帮了她的大忙。永淳元年(682年)四月,也就是武后提出封禅建议半年多后,关中突然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吃饭问题尴尬地摆在高宗朝廷的面前。由于洛阳拥有便利的漕运,储存了大量从江淮运来的粮食,所以从开始,每当关中出现灾荒,朝廷都会前往洛阳就食,这已经成为惯例。既然如此,高宗即使病得再厉害,也不得不宣布东幸洛阳了。当月,高宗、武则天连同文武百官就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天子銮驾刚抵达洛阳,武则天便地展开了第二步行动—重组宰相班子。 宰相团成员等反武派都被留在长安辅佐监国太子李哲,跟随高宗来到洛阳的,只有一个年迈体弱的崔知温,这为武则天重组宰相班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到达洛阳的第三天,武则天就以闪电般的速度提拔了四个亲信为宰相。网络配图 永淳二年三月初,宰相李义琰因改葬父母之事有违礼制,武则天趁机对高宗大吹枕头风,使得李义琰不得不以足疾为由主动辞职;三月末,崔知温又因病亡故。至此,整个宰相班子中除了一个年逾八旬的刘仁轨,其他人都已是清一色的后党。一切都在按照武则天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与此同时,高宗的病情也在无可挽回地恶化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著名将领段志玄,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段志玄,名雄,字志玄,著名将领。 段志玄最初随同父亲客居太原。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十四岁的段志玄应募投军。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段志玄召集勇士千余人投奔李渊,被李渊任命为大都督府军头、先锋官,先后攻占霍邑(今属山西临汾)、绛郡(山西新绛)、永丰仓(陕西大荔),以军功升任左光禄大夫。 段志玄跟随刘文静在潼关抵御屈突通的时候,刘文静所部被屈突通部将桑显和偷袭,将士溃散,段志玄率二十余骑突围,接连斩杀数十人,身中流箭,仍坚持战斗,先后三次冲击敌军阵地。 唐军士气大振,桑显和所部大败,段志玄与诸将汇合将屈突通擒获,因功升任乐游府。 武德四年(621年),段志玄随秦王李世民征讨,作战时因战马跌倒被擒获。 敌军士兵抓着段志玄的发髻,打算把他带走。 途经洛水的时候,段志玄突然纵身一跃,将两个拉坠于马下,抢夺一匹战马逃走了。 数百人在后面追赶,却无人敢靠近段志玄。 不久,唐军平定了王世充、等势力,段志玄升任秦王府右二护军,成了李世民的心腹部将,颇受赏识。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密谋诛杀李世民,以重金贿赂段志玄,诱使其归顺自己。 段志玄拒不接受,快速将消息汇报给李世民。 李世民不得不采取绝地反击,以段志玄、尉迟敬德等人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 事变不久,唐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即唐太宗。 唐太宗为嘉奖段志玄的忠勇,封其为樊国公,升任左骁卫大将军。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段志玄世袭金州(陕西安康)刺史,改封公,拜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 段志玄治军严格,有一次竟连皇帝面子也不给。 《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十年(636年)十一月,唐太宗病逝后葬入昭陵。 段志玄、宇文士及分别领军在昭陵肃章门看守。 唐太宗觉得大冬天的,将士们很辛苦,就派两名使者前往昭陵慰劳将士。 使者抵达昭陵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宇文士及开门迎接了使者,而段志玄闭门拒绝使者说:“军门不可夜开。” 使者在外面高呼:“此有手敕!” 段志玄回答说:“夜中莫辩真伪。” 直到第二天天亮时,才开门令使者通过。 贞观十六年(642年),段志玄生病,唐太宗亲自去探视,打算封他的儿子为五品官,段志玄请求皇帝把官职封给弟弟段志感,唐太宗于是任命段志感为左卫郎将。 不久,段志玄病逝,年仅四十五岁,追赠辅国大将军,诏令陪葬昭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出塞诗唐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