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团一:《水浒传》为何刚好108位好汉?
宋江降服了张清、皇甫端之后,计点大小将领,共有108员,心中大喜。时天降石碣,上刻天书,将108位好汉分别与36颗天罡星、72颗地煞星相对应,并排定了座次。从此,梁山好汉齐聚一堂,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水浒传》中将108位好汉分为“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36与72相加之和正好是108,这带有明显的传统道教色彩。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36颗天罡星,每颗天罡星各有一个神,合称“三十六天罡”;北斗丛星中还有72颗地煞星,每颗地煞星上也有一个神,合称“七十二地煞”。
这两个神秘的数字“36”与“72”有什么来历呢?
“36”与“72”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两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数字,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孙子兵法》中有36计;传统武术套路中常有36招式;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有36景;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72个;据说汉高祖刘邦的左腿上有72颗黑痣;蚩尤有72兄弟;俗语:“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还有尽人皆知的孙悟空72变……另外,人们还喜欢用36、72来描绘美景,像武夷山有36峰之说,黄山、衡山、嵩山有72峰之说。看来,“36”和“72”两个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水浒传中的英雄
“36”是六六相乘之和,“六”是我国古人崇尚的吉利数字。《周易》每卦有六爻,音声有六律,古代士大夫有六卿,家庭关系有六亲。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数以六为纪”,帽子六寸,车六尺,用六匹马驾车等等。《水浒传》中最初也是36将,所以宋江说:“六六雁行连八九。
“72”作为神秘数字起源于五行思想。在五行观中,一年被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一年360天被分为72候,每候5天。闻一多先生就此问题特意撰写《七十二》一文进行考证,他指出:“‘七十二’是一年三百六十天的五等分数,而这个书乃是由五行思想演化出来的一种术语……它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表征。”可见,72是古代历法中的基本计算数,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人们的数量概念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它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到语言风格都带有浓厚的时代和民间色彩,被打上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书中称水泊梁山有108位好汉,正是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数字观念。
谜团二:武松武大郎两兄弟为何一高一矮?
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似有千百斤力气,一只斑斓猛虎,竟然被他赤手空拳地打死了。可他的亲哥哥武大郎,却身不满五尺,只有武松的一半多点儿,且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三寸丁谷树皮”。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这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相差如此悬殊呢?
人体里有两大类腺体,一类是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这些腺体产生的物质,如汗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均通过导管排放出来。另一类是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
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胸腺和脑垂体等。它们能分泌激素(即“荷尔蒙”),这些激素都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有一丁点儿进入血液,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同的激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人体身高有关的激素主要是由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它若分泌不足,人就长不大,矮小而不成熟。性腺对男女青春期的影响很大,那时它大量分泌,人的身高就猛长。脑垂体是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它分泌的多种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与人体身高关系极大。要是它们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这就叫内分泌失调。分泌过多,就会长成巨人;分泌过少,就会成为侏儒。武大郎矮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生长激素是怎么样促进人体长高的呢?美国的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研究后认为,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它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生长因子,再通过生长因子来促进生长。要是儿童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人的身高也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通常比黄种人高。人的身高更有父母遗传的因素,通常父母身材高的,子女身材。
历史解析:明太祖朱元璋晚年为什么要诛杀亲子燕王朱棣?
公元1402年,燕王攻破大明帝国的首都应天(南京),皇宫失火,建文帝不知所踪。最终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取代侄子,登上了宝座,这一年距去世仅仅四年。朱元璋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因此可以说他的能力绝对是卓越高超的,其政治能力更是突出。这样一个英明睿智的皇帝,在生前为了给儿子、朱允炆铺路,可谓是、机关算尽,但是他死后仅仅四年,自己安排的政治格局就被打破,难道他生前没能料到燕王的危险性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显然不是这样,朱元璋是何等的睿智,其实他在生前早就考虑到了燕王构成的隐患,而且在晚年长期谋划除掉自己这个”刺头“儿子。在朱元璋的几十个儿子中谁的能力最高呢?很显然,就是燕王朱棣。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个优秀的儿子呢?朱元璋在储君问题上肯定是有过缜密反复的考虑的,在他的长子朱标活着时,储君问题算不上问题,因为自己这个长子虽然性格柔弱,但他颇有能力,群臣也非常拥戴,而且明显是个未来的仁君,再加上他是儿子们中的长子,也压得住兄弟们,朱元璋全心全意的在为他除掉一切障碍,对儿子是否具备接班的能力从不怀疑。但朱标的过早去世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接班问题立刻凸显出来。 此时最佳接班人无疑是两个:长孙朱允炆、四子朱棣。论能力。朱棣绝对没的说,十足的人才。但是接班问题事关整个帝国政权的稳固,朱元璋必须要从全局角度出发。那么朱棣为什么落选呢?首先,朱棣是四子,他的前面还有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虽然这两个人能力一般,但是各个手握重兵,再加上他们都是朱棣的哥哥,资历辈分在那摆着呢,将来如果朱棣上位,他们必然不服,藩王们的斗争必然白热化,这对帝国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古代社会,接班过程的稳定是重中之重。再者,这是大明帝国的第一次接班,对未来”千秋万世“的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现在必须要树立稳定平稳的典范,否则将来皇位继承极易血雨腥风,这对一个封建帝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接班问题的核心是权力传承的”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长孙朱允炆,在宗法伦理上优势突出,长孙嘛,宗法传统绝对符合,再加上他与朱标极为相似,性格仁厚,而且极为孝顺,在朝廷众臣中口碑也好(毕竟大家喜欢好说话的仁君嘛),再加上他继位以后必然是个推行宽松政策的仁君,天下朱元璋已经打下来了,将来需要的自然是”守成之君“,柔善的朱允炆自然极为合适,所以比较下来,朱允炆是最合适的人选。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个人多么,政治素养极为成熟。政治接班人确定下来了,朱元璋就不得不考虑燕王朱棣构成的未来隐患了,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左右,朱元璋就有了解决朱棣的心思,于是朱元璋秘密在北平城和燕王府安插了大量的奸细,对朱棣的一言一行严密监控。终于,在洪武二十六年,发生了一件事,给朱元璋带来了机会。 这一年,朝鲜国王李成桂派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率领使团向明朝贡马,结果李芳远路过北平时与朱棣相谈甚欢,两人甚至密谈了一夜,说白了就是在谈未来在政治上两人如何如何,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的亲信探听的。李芳远这个人说来也是有趣,他跟朱棣极为相似,作为老五,他在兄弟中能力最强,在老爹建立朝鲜的过程中出力最大,结果老爹竟然打算传位给小儿子,他后来竟发动政变,杀弟弑兄,把老爹都逼跑了,人生经历与唐太宗李再详细说他。两人不仅谈的投机,李芳远竟然将本来要贡献给朱元璋的马分出来一部分私下给了朱棣。这下子朱元璋大怒,他决定以此为契机,诛杀朱棣,进而大行牵连,趁此机会除掉剩余的不可靠分子。于是朱元璋跟大臣刘三吾密谋这件事。但是刘三吾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时机不成熟。这个时候朱元璋冷静下来了,没错,时机确实不成熟,老二、老三可都活着呢,杀了老四,他们怎么办,现在他们好歹还能互相牵制呢,于是朱元璋收起杀意,暂时放过朱棣一马,打算时机成熟再动手。 两年后,洪武二十八年,老二秦王朱樉病死。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感觉时日不多了,在他看来,假若自己死后,至少还有老三牵制朱棣,至少危险还是可控的,再加上人越老越容易犹豫,更何况是自己的亲儿子,于是解决朱棣的具体实施开始搁置。但是一件事的发生立刻使情况变得严峻,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老三晋王朱棡也病死了,这下子问题棘手了!我们要知道,朱元璋是这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去世的,也就是说,朱元璋离死只有短短三个月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时候朱元璋越发感觉自己时日不多,而三子的去世更是使这个老人家伤心,身子的一半都埋在了黄土里,临死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多么凄伤悲痛,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极为清醒,他对驸马梅殷哀叹道:“燕王病矣!”(意思是:燕王这个人危险啊!)这个时候是他最真切体会到燕王这一隐患带来的严重危机! 但他这句话也透着深深的无奈,毕竟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真的快不行了,恐怕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对自己这个最信赖的女婿梅殷说,将来靠你了,你一定要辅佐好皇长孙!最终,一代传奇枭雄病逝。他死之后的第二年,燕王便起兵“靖难”,最终该来的还是来了,历史就是这般无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岳飞战功显赫为什么却得不到宋高宗的信任?
从建炎二年(1128年)到1141年这十多年间,率领与金人进行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收复郑州、洛阳、郾城等城池,位及将相。 可这样一位抗金名将在他生命最后几年一直得不到宋高宗的信任,还被“莫须有”的罪名给处死。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得不到信任呢? 1、 君臣二人的蜜月期 1128年,岳飞再度加入战队,在抗金名将宗泽的带领行屡次建功。1130年带领岳家军收复建康,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胜利,斩获女真兵“无虑三千”,这样的捷报让宋高宗很高兴,直接赐予岳飞金带、马鞍等物品。 1133年,宋高宗亲自书写“”,并制成战旗赐予岳飞,奖励他立下的战功和对朝廷的忠心。还表示要为他建造府邸,但被岳飞谢绝,这种不邀功的行为让宋高宗十分高兴。不过岳飞还是被封为清远军节度使,驻守湖北武昌,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长官。 岳飞多次上奏表明自己的主张,希望宋高宗能给予更大的支持以便“直捣黄龙”。宋高宗也多次询问岳飞治国方针,岳飞回答他: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普天之下,皆可太平。 此期间君臣二人可谓“亲密无间”,那“感情破裂”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2、 直男岳飞惹怒“爱人” 岳飞无疑是一个军事家、战略家,但他的情商却有待商榷,有着直男的性格,口无遮拦。 在他抗金初期,取得一些胜利后上奏要求宋高宗能给予他更大的军事权利,宋高宗也都一一答应,这让岳飞很是自我感觉良好,经常的与宋高宗讨论国事。 但是,出事了! 有一次两人在交谈中,岳飞说道:为收复中原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恳请陛下早定嗣位,以安众心。此话一出,宋高宗脸色大变,大声呵斥:此事岂是你等该过问的? 宋高宗为何会大发雷霆?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自然是害怕大臣对皇位别有用心。自古以来皇帝都特别在意别人讨论皇位继承问题,特别是这样一个手握重权的大将。 第二是宋高宗一直在回避的问题。史书记载宋高宗被金人追杀的过程中,惊吓过度,丧失了生殖能力,从此不能再生育后代,而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因种种原因夭折。 不能生育这件事或许岳飞不清楚,但是皇子夭折而无继承人这事岳飞总该知道吧?说了这句话显然是犯了大忌,让皇帝怀疑他的忠心。 三、“第三者”让感情破裂 1141年3月,当金与南宋在泸州相持不下的情况中,双方准备议和,宋廷也乘机打压主张抗金的将领。此时金国派密使私见,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但是秦桧找不到杀掉岳飞的借口,于是便向宋高宗进谗言:近闻诸将获捷后,常自号张家军、韩家军、岳家军,士卒只知其帅,而不知大宋天子,臣甚感忧虑。 可偏偏这个时候,岳飞又给宋高宗上了一道密折,再次提到皇位继承问题,这更增加了宋高宗的疑心。 随后不久,岳飞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诬陷,说其在在飞援淮西时“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岳飞一怒之下辞职回江西庐山为母亲扫墓去。 对于辞职这件事,宋高宗严令李等人去敦请岳飞复职,如若做不到必将严惩不贷。李若虚等人只要去劝慰岳飞出山,但岳飞死活不肯出来。最后把李若虚逼急了,就说出了本次来的真正目的:难道你想造反吗?你坚持不复职,怎能让朝廷不怀疑你? 说到这,岳飞只好出山复职,并向宋高宗叩头谢罪。 ,岳飞地位的不断提高,必将会遭到周围人的诬陷,妖言惑众害死个人。再加上岳飞个人的情商问题,得不到宋高宗的信赖也就不足为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