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送礼都送些什么?
优质回答:古人生话来往的送礼方式,也是多样化。富豪、官员间送礼都开礼单,所送之物无非是珠宝、绢帛、银钱、食物之类。普通百姓间,送鱼、肉、食品之类彩礼也有送绢帛、银钱的,看古小说就有描述。易经“束帛笺笺,”“用二簋”等句也体现了古人的礼尚往来的方式,古人送礼用的食盒,至今仍有沿袭。而民间比较贫穷的人家走亲看友,有的把烧饼(一种烤制的面饼)用麻绳穿起来,油条用麻杆串起来。手中一提,就可走亲串友啦!夫子曰“周用商礼少损益”,代代相传,虽所送礼物有所不同,大体也离不开送些生活所需或讨人喜欢的东西罢了。《三国演义》上有人送曹操一盒酥,被扬修分给众人吃了,当时曹操还没尝一口,因事务怱忙,提笔在封面上写了“一合酥”,就怱怱离开了,回来见酥已无,问及此事,扬修说,丞相写的一人一口酥,所以就分吃了!还有提到有人送刘备牛尾,刘备用其编帽被诸葛亮数道了一顿。由此看,从古致今,送礼不拘一格,内容只是讨得对方喜欢而已。谢谢邀请!
其他网友观点古人送礼物的那些奇葩事儿
最香艳 送美女 在古代似乎人口买卖简直不是个事儿,于是乎就有了送人——送大活人——的说法。比如说貂蝉,被当成一匹马一样送来送去。
最高雅 送白云 有诗为证“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南北朝时期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梁武帝萧衍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送一朵山中的白云。此外还有送雪、送月亮的,文人嘛,就喜欢这种,虽然因为打包寄出环节不容易做到,但是送这东西逼格爆棚。
最血腥 送人头 这个在战乱时期也算是常有的事儿,比如说孙权就把关羽的人头送给了曹操。当然还有送人手的,当年燕太子丹请荆轲吃饭,席间一个女子弹琴,荆轲说这姑娘手长得好看,于是乎燕太子丹果断把那姑娘的手砍下来送给了荆轲。
最思恋 送丝巾 明朝有一个民歌,里边有这样几句歌词:“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丝”同“思”,横也丝意思是晚上躺下的时候横着,竖也丝意思是白天醒着的时候竖着,意思就是24小时全天候思念。虽然现在可能也有送丝巾手帕之类的,但是可能没有“横也丝来竖也丝”这样的情怀了。
最吃货 送腊肉 子曾经曰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就是给你送过腊肉的,俺都交。于是“束脩”一词也就成了学生给老师送礼物的代名词。
最聪明 送鹅毛 唐朝贞观年间,一个西域使臣背了只天鹅去长安进贡。谁知道路上不小心天鹅飞走了,这个倒霉使臣就捡了几根鹅毛给了太宗皇帝,并作诗一首:“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太宗皇帝非但没怪罪,反而因为重重赏赐了他。
最能装 冰炭敬 明清官场上有各种“敬”,比如夏天怕领导中暑送“冰敬”,冬天怕领导受凉送“炭敬”,这些“敬”并不以冰块或者木炭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红包的形式出现,最主要的是还不能直接写多少钱,40两的写着“四十贤人”,300两的写着“毛诗一部”,1000两的写着“千佛名经”。
最倒霉 送性命 也有送礼把自己送进去的,举两个例子,乾隆年间一个制墨锭的给乾隆皇帝送了一锭墨,上面有“万寿无疆”四字,可是磨着磨着“疆”字磨掉了,就剩“万寿无”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还有一个人给慈禧太后送了一块稀世绿宝石,结果慈禧太后看了之后说了一句“难道咱配不起红的?”“妻配红,妾配绿”,犯了慈禧太后不是正宫的忌讳,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除此之外,您还知道有送什么奇葩物件儿的吗?
其他网友观点感谢邀请!古人生活来往都送些什么礼物?古代人有等级分,高官贵人都金银首饰相送还有稀奇古怪的东西、稀有物品。贫民是肉和吃的,贫民本来就没有钱,吃的都很少,平时送礼也只有这些。平民一般都是酒,在古代酒是个好东西,有上好的酒送礼和请客都会拿出来,这样的酒送出去也不失礼,古代人都喜欢喝酒。
其他网友观点细数《诗经》中的礼物,看看古人是怎么表达情意的?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囊括了许多文化风俗,饱含着古人对世界的思考与探索。许多人爱摘用《诗经》中的句子,给子女取名,寄寓着父母美好的情思和愿景。
1.《王风·丘中有麻》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的意思是:情真意切的情郎,送我晶莹的玉佩以示真心。这首诗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里约会,男子给女友赠送玉佩,象征着爱情的永恒。诗歌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一次次盼望着情郎的到来,心中充满了热切的期盼和对爱情的美好幻想。这一个敢爱、敢于歌唱爱情的女子形象,与玉佩的高洁美丽相得益彰。
2.《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是《诗经》中流传较广的一首爱情诗。这首诗的意思是:你送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果子与美玉在实际价值上是不等同的,但是对于送礼的人来说,它们于自己而言都是珍贵之物,所体现的情感价值是相同的。
3.《郑风·女曰鸡鸣》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杂佩”指的是古人的配饰,上面系着珠玉,因为形制材料各有不同,故称“杂佩”。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感受到了你对我的关怀、体贴和真心,送你杂佩表达我的感谢和爱意。在诗歌的情境中,这句话是借由丈夫之口,向妻子传递热烈缠绵的感情。“杂佩”作为美好爱情的意象,维系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4.《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翻译:我送舅舅归国,转眼来到渭阳。送什么礼物给他?一辆路车,四匹黄马。我送舅舅归国,思念起了母亲。送什么礼物给他?美玉美石,寄我深情。秦康公送舅舅晋文公回国,来到渭水之阳,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刻了,秦康公献上了诸侯的马车,祝福舅舅前路通畅,大道康庄,体现了秦晋两国政治上的亲密关系。晋文公归国,正是康公之母秦姬生前的遗愿,因此秦康公也不由得思念起了母亲。将温润的美玉赠与舅舅,也是提醒舅舅感念母亲的深情厚谊。
《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这首诗的礼物就比较奇特了。
本诗写的是,男子在森林中,猎得了小鹿和獐子,用白茅草抱起来,将它们送给了心爱的姑娘。男子热情地称赞着姑娘,认为姑娘就和白茅草一样纯洁美丽。姑娘怎么会欣然接受这样血腥的礼物呢?其实,这首诗的背景是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为原始,直接将猎物赠与爱人,正是纯真的情感流露,体现了男子愿意为心上人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1.《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这也是一首情诗,描写的是陈国的社会风俗:在节日上,姑娘们在树下翩翩起舞,吸引着小伙子多情的目光。
姑娘笑靥明媚,宛如鲜花,只见她走向心上人,将一束花椒赠与人家。热情洋溢的舞蹈盛会、风情绰约的妙龄少女、芬芳扑鼻的定情信物,无不传递着爱情醉人的点滴。
2.《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本诗展开了一幅美丽的游春图卷。在古代情人节,青年男女们携手在水岸边踏青,情意缠绵之间,赠与芍药以表情长。漫长的严冬终于过去,温暖的春风与身旁的爱人,令人感到幸福与满足,手中的芍药正是美好生活的憧憬。
内容来源:东家达人茉莉倾心的分享。
谢邀!古人生活中所送的礼物,当然要跟每个人的穷富、男女、身份等等而言。但大多都是一些绫罗绸缎、玉器、珍宝等。这里略举几例,一曹刿论战中曰:牺牲玉帛,弗敢加矢,必以信。二、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寇准,生活上极其奢靡,整天沉绵在歌舞酒色之中,他的小妾为他赋诗一首:呈寇公
一曲清绫一束绸,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三、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诗为证:
君知妻有夫,赠妾双朋珠,感君绵缠意见,系在红罗襦。
而唐朝诗仙李白笔下的拳拳之意,则是朋友送别他的殷殷之情!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轮送我情。
其他网友观点谢谢邀请。古人不知古到什么时候?每个历史时期应该是不一样的。古人也不知指的是哪个阶层的古人,不同身份的人送的礼应该也是不一样的。送礼首先应该投其所好,更应该送其所需。而在人类生存生活的过程中,在人类进步发展的过程中,吃,穿,住,行是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其重要程度也是按这样排序的。所以我觉得最早送的礼应该是跟吃有一定关系的,就是说必然是食物。比如肉和粮食。这种方式在几十年前还在延续。亲戚家结婚还是要送食盒送粮食送肉等。等到人们的生活相对宽松的时候,就会讲究穿戴。所以那些有钱的人家就开始送穿的,什么绫纙绸缎什么都有。从穿又延伸到戴。从而开始了金银珠宝的时代。那些有价物品开始替代实用之物。紧接着各种宝贝都开始登场。文人用的文房四宝,武士用的宝刀宝剑。高人喜欢的经典秘籍,财主们送的家产地产,还有骚客们送的美女,官府里送的官位等等。但不管怎么送,前提都差不多,送的都是受礼者的所需和所好。
其他网友观点古人的定义不确,所以古人来往中所送的礼物也不确。随着不同时代的古人则送不同的礼物,基本是文明后的事宜。上古的人不懂这一套礼仪,也没有什么可送的东西。比如三万年前的古人,五万年前的古人,我们咋能得知那段历史呢?就颜回请孔子吃饭,也只是后人的传说而已,绝对不是事实!
其他网友观点我认为,自从有阶级的社会产生以来,人就分成了三、六、九等,给什么等级的人送什么档次的礼物都会有考虑的。至于送什么样的礼物,应该同当时的生产发展状况而定。不同的时代生产不同的先进商品,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礼品。如青铜器、铁器、金银首饰、珠宝等等商品都在送礼之列。
其他网友观点谢邀。古人么,文人送礼无非就是: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意境好,还风雅。
商人,当官的送礼相对就多一些,比如:各种古瓶,珍宝,玉石,珊瑚,海外舶来品,再就是真金,白银,…总之很多都可以送的。
女子送礼相对简单些:各种漂亮的宫花,簪子,珍珠,玉,钗,裙子,…能送的也不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