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有非常多的名将的,战国作为一个以战斗力取胜的时代,最终打赢的人,战斗力一定是不弱的。秦国的名将可以说是有很多的了,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当中,秦国就占去了两个,而另外两个则是赵国的。但是这样也让人感到有些奇怪,秦赵两国各占两个,就把四大名将占齐了,那另外的五国呢?战国七雄中,其他五国也肯定不是吃素的,国家之内也一定有很多著名的名将,你知道每个国家分别有哪些名将吗?他们为什么无法进入战国四大名将的行列,是因为能力不足吗?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秦赵两国之外,还有哪些名将,他们分别是谁,又有什么样的战绩呢?

1.孙膑
齐国孙膑,孙膑是《孙子兵法》的创作者孙武的后人。可以说孙膑完美继承了孙武的天赋,在行兵布阵之道上没几个人能超过他。虽然没有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中,但谁也不能否认孙膑的强大。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设计陷害他,让孙膑成为残疾人。后来孙膑帮助齐国赢得了桂陵之战,使得齐国成为霸主。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乐毅
燕国乐毅,此人是当之无愧的燕国第一名将。齐国出兵燕国的时候,燕昭王派出乐毅迎战,成功击败了齐国,收复了70多座城池。乐毅活着的时候,是燕国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可惜后来遭到了燕惠王的猜忌,不得不投奔了赵国。乐毅因为突出的战绩和军事思想,被后世尊为武庙十哲之一。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唐肃宗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燕王国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白起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乐毅。

3.吴起
魏国吴起,战国七雄中,魏国一开始的时候实力并不差,后来就不行了,原因就是魏国后期没有吴起这样的名将辅佐。吴起活着的时候,魏国主动出击,多次击败秦国。秦国看重的河西地区,就是吴起打下来的。公元前389年,吴起更是以5万大军击败了秦国50万大军,吴起同样也是武庙十哲之一。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4.昭阳
楚国昭阳,此人是楚国王族,是楚昭王的后人。长期掌管楚国军事,在公元前
334年,覆灭了越国。他的名气没有项燕大,但战绩并不差。韩国的名将可能大家都没听过,他叫暴鸢,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存在感一直不高,所以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名将,只有一个暴鸢的战绩还算可以。
昭阳(生卒年不详),名云,字阳,谥号“山子”。战国时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兼领柱国,卫戍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封上爵执珪。曾于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率兵灭掉越国,杀越王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
昭阳将军为楚国令尹、上柱国(战国时楚国所设官名,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楚国的最高武官,也称上柱国。其地位仅次于令尹这个相当于丞相的楚国最高官职)。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又率兵攻打魏国,得襄陵(今河南睢县)等八邑,此战在古代军事史上影响颇大,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此,楚怀王将传国之宝“和氏璧”赐给昭阳,又将“古勃海之地”(即兴化一带)封为昭阳食邑。此后不久,昭阳在封地病死。为表彰他的战功,楚烈王便以周穆王“八骏”之一,美称为“山子”的良马名为谥号,赐给昭阳,故后人称昭阳为“山子府君”,供奉他的庙宇称之为“山子庙”,他所葬的地方为“山子村”,意在赞美和纪念这位楚国良将。

5.韩国为什么没有名将
先秦时代是个全方位混战的大乱世,能从春秋存活到战国的诸侯都不是泛泛之辈。韩国的建国之路充满了血腥斗争,却偏偏没形成强军传统。
韩氏先祖被封于韩原。韩原在今陕西韩城市一带,晋国与秦国多次在此地交战。公元前645年,秦军在韩原大破晋师,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与晋大夫韩简。韩氏一族为远离战祸而大举东迁到晋国内地,多次迁都。
晋国设六卿时,韩氏首领韩厥凭借战功跻身其列。韩宣子在位期间积极扩张地盘,先与诸卿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地盘,又跟赵简子一同侵伐范氏、中行氏的封邑。最终,韩氏和赵氏、魏氏从激烈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三家分晋,独立建国。
三晋起初的地盘大体相当,但没过多久,魏国就率先称霸。魏国衰弱后,赵国又强势崛起,在战国后期成为唯一能与秦国争锋的山东首强。韩国从未改变自己的跟班角色。
尽管韩氏做过晋国首席执政大臣中军将,却没有出过名将。而魏国先祖魏舒首创中原步兵战阵,赵国先祖赵简子和赵襄子威震北狄。
进入战国后,兵家亚圣吴起利用魏国的军事传统打造出令群雄生畏的魏武卒。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军也成为秦国最忌惮的善战之师。
大纵横家苏秦在游说时声称,韩国的强弩剑戟名扬天下,装备精良的韩卒能以一当百。可是,韩军的战绩完全配不上这个客套话式的赞誉。哪怕是申不害变法锤炼出来的新军,也被魏将庞涓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求救于齐国。
倒数第二弱的燕国还有过大破东胡和差点灭齐的壮举。韩国的胜绩不多,而且几乎都是靠强国的军事支持才打赢的,被其他六雄当成弱鸡也在情理之中。
三国名将赵云并非蜀国五虎将:其重要功绩在后期
,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县西北)人。先从,时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德也。” 后刘备奔袁绍于邺与云相遇,随从至荆州,战博望,出长阪,迁为牙门将军,仅为一名护卫偏将,随刘备南定诸郡后,方升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而已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也是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后刘备入蜀,留赵云于荆州,领留营司马(相当于警备队长),专司内务,截江救阿斗就是在此时发生的。 随后由带赵云溯江而上,入平益州,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翊,护也,还是一名护卫统领性质的将领。而当时留任荆州的关羽官拜前将军,假节钺,董督荆州事;为左将军,假节;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是后将军,关内侯;连都已是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赵云与他们就官位而言,尚差一大截。 刘备称帝后,关羽已没;马超为骠骑将军、来乡侯、凉州牧;拜张飞车骑将军、西乡侯、领司隶校尉;黄忠已亡;魏延左迁镇北将军、都亭侯。次年,方升迁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后又迁任镇东将军,到了这个时候,赵云才与魏延平级。后一直未有升迁。倒是在出祁山街亭失败时,赵云亲自断后,几路兵马中唯赵云一路未曾有损失,然而回军后也因此次战役失败,还被贬为镇军将军,后卒于任上。时魏延已是前军师、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所以赵云终其一生,其位不但始终不能与关、马、张、黄相提并论,连魏延都未能超过,自然也就不存在小说里那样的刘备拜他为五虎将一事了。 不过,就赵云而言,其能力与功绩与关、张、马、黄相比,一点也不逊色,甚而有过之,我分两方面来说。 一是功绩武略。 刘备在袁绍手下时,密遣赵云私下募得数百人,称刘左将军部曲,而“绍不能知”。行事周密之至。 后与战于博望坡,生擒其将夏侯兰,又禀刘备说夏侯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史曰:“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长阪之役,刘备“弃妻子南走”,而“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又刘备入川,“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原因是“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所以命赵云为留营司马,后来“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再救了一回阿斗,使其免了沦为人质的厄运。 在刘备与争汉中时,赵云与黄忠劫粮,黄忠过期不回,据《赵云传》记载: 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欲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而街亭之役后,诸葛亮问邓芝:“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邓芝说:“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相失。” 从以上几事,可见赵云,武功计谋,不亚于关羽等人,只是无缘统军征战而已。 赵云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 第二是他的为人及思维堪称先公后私,敏于时事,而且甚为周密。 在荆州刘备平南方诸郡时,赵云镇守一方: 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寡嫂曰,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因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后来定益州,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围地桑田分赐诸将。云谏之曰: 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赵云破八门金锁阵 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先主即从之。 关羽身死后,刘备大怒,整军东下,赵云谏曰: “国贼是曹操,非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而街亭之败后,因赵云所部是唯一全身而退的,诸葛亮要把军资余绢分赐将士,赵云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诸葛亮因此大善之。 正因为如此,陈寿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共列为一传,是为《关张马黄》,罗贯中在写《》时也把赵云加工夸张为,以此彰显赵云的武功及品德,但其实都是相当公平和得人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开元名将张孝嵩:安定西域屡挫吐蕃的安西大都护
张孝嵩 唐(约公元七二七年前后在世)字仲山,大将,南阳(今河南邓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开元中前后在世。官河东节度使,南阳郡公。孝嵩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行于世。 张孝嵩身长七尺,仪表非凡,后进士及第。张孝嵩虽是文人,但为人却慷慨好兵,经常想去边疆建功立业。开元三年(715年),张孝嵩出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廓州(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廓州地处西陲,是唐和吐蕃前沿阵地,所以州境虽不大,却是唐朝边境重镇。张孝嵩在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考察后,发现了很多及待解决的问题。回京后张孝嵩将自己所见所闻反映到唐玄宗那里,并请求去碛西(西域)考察军情。这一建议得到了唐玄宗同意,同时唐玄宗还允许他在关键时刻可以相机行事,机断专行,不必上奏朝廷。 西域之战 此时的西域正是,吐蕃与大食(古阿拉伯帝国)都对西域,暗中相互勾结,企图对大唐不利。它们首先把目标选定在拔汗那国(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身上。拔汗那部落是古代乌孙国的后裔,内附唐朝已久。开元三年,吐蕃与大食共同扶立阿了达为拔汗那国国王,并发兵向拔汗那王遏波之进攻。遏波之兵败后逃到安西都护府(治龟兹都督府,在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向唐军求救。 此时张孝嵩正在安西都护府巡察,接到军情后,立即对安西都护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卷第二百一十一》)由于张孝嵩有机断专行的权利,所以吕休璟将指挥权交给张孝嵩。张孝嵩自率附近各部落的兵马万余人,由龟兹出发,采取的策略,向西挺进数千里,相继攻克数百城,并于十一月直入达拔汗那境内。张孝嵩指挥唐军向阿了达盘踞的连城发起猛攻,张孝嵩身先士卒,跃马擐甲,率部急进,与城内守军展开激战。从巳时至酉时,张孝嵩率唐军连屠阿了达3座城池,俘斩千余人。敌兵崩溃,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躲避。随后张孝嵩传檄诸国,一时威震西域。大食、康居(位于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大宛(位于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罽宾(位于今阿富汗东北)等8国皆不敢与唐军争锋,相继遣使请降。而准备乘机借袭西域的后突厥阿史那默啜闻讯后,也迅速退兵漠北。 此次作战,张孝嵩在情况危机时,能够机断专行,在战术上采取了长驱直入的方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力击败敌军,在作战中,又能够身先士卒,使被征调来的诸部能够与唐军团结一致,这才在情况不利于己的情况下安定了西域。 但张孝嵩在取胜后,不但没得到封赏,反而被关进了凉州的监狱(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后又被贬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兵曹参军,原因是有人控告张孝嵩贪污。 新疆上任 开元中,唐玄宗任命张孝嵩为北庭(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都护(事见《太平广记》),当行至沙州(治敦煌,今甘肃敦煌西)时,张孝嵩听说当地有有一条黑河,深可以摆船,河水经常泛滥,冲毁房舍,淹没田野。因此西北的庄稼全都没了,田地荒废,不能耕种。当地的居民也都远走他乡,以逃避被淹的祸患。而初到的沙州的官吏,都要准备供品,到河边祭祀祷告,然后才能审理政事。不然就会淫雨连月,或者大水猛涨,冲淹城邑。张孝嵩遂向当地官员询问此事,有人说:“黑河中有巨龙,嗜羔特犬彘,故往往漂浪腾水,以凯郡人望祀河浒。我知之久矣。”(《太平广记》)张孝嵩决定留下来为民除害,他先命人准备好祭祀用品,然后让弓箭手埋伏在左右。不久,一条百尺的龙便跃出水面,当龙来到宴席前,它的身体渐渐变短,只有几尺长。张孝嵩遂令弓箭手放箭,将龙射死。随后将龙献于唐玄宗。唐玄宗赞赏他做事果断,让人把龙的舌头割下来赐于张孝嵩。后来张孝嵩的子孙世袭为沙州刺史,至今被称为“龙舌”。而张孝嵩斩龙的传说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识破吐蕃伎俩 当时在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有大、小两个国家,称为大勃律、小勃律。其中大勃律国位于今克什米尔巴尔提斯坦一带,小勃律国位于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一带。由于勃律国位于吐蕃与西域之间,吐蕃从此西进,可与唐朝争夺乌浒河(今阿姆河)流域的昭武九国,东进可控制安西四镇之,所以这里历来是唐与吐蕃必争的战略要地。开元初年,小勃律国王没谨忙入唐朝贡,唐玄宗以子相待,并以其地为绥远军,使其防御吐蕃。吐蕃为求向外扩张,向小勃律发动过多次进攻,但均以失败告终。吐蕃赞普曾派人对没谨忙露骨地说:“我非利若国,我假道攻四镇尔。”(《新唐书·吐蕃传上》)企图借途灭虢,但没谨忙并没中计,仍勒兵守境,不肯借道。 开元十年(722年)九月,吐蕃在九曲被唐军打败以后,继续玩弄结盟友好的伎俩,又被唐廷识破,遂于十五日派兵西进,包围了小勃律都城孽多(今克什米尔西北吉尔吉特),并相继攻占了该国九城之地。小勃律王没谨忙一面竭力抵抗,一面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勃律,唐西门。失之,西方诸国皆墯吐蕃,都护图之。”(《新唐书·吐蕃传上》)张孝嵩深知小勃律的重要,立即派疏勒副使张思礼率蕃、汉步骑兵4000人前去增援。张思礼率兵,克服了高原缺养的困难,并一举翻越了雄伟的帕米高原,来到小勃律。没谨忙见唐军已至,立即乘势出兵联合夹击吐蕃军,大破其众,俘斩数万人。经过此役,小勃律失地尽复,吐蕃则长时期不敢出兵攻打小勃律。 安西都护府副都护 由于政绩突出,张孝嵩被朝廷调任到安西都护府,任副都护,接替去世的郭虔瓘,不久又任安西都护。张孝嵩在安西期间,劝田训士,务农重战,使安西府库充实富有,为西域的稳定作了重要贡献。 开元十二年(724年),张孝嵩转任太原(今山西太原)尹,后又出任河东节度使,封南昌阳郡公,死于任上。著有《张孝嵩集》十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