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代官场马屁精解缙是如何被马屁同僚所害死?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低调的冯道73岁无疾而终,而高调的解缙却只活了47岁,且是“非正常死亡”。

这是一条奇怪的逆淘游戏规则。

拍马者也优汰劣胜。

解缙,一个奇才,一步步变成“高端马屁精”,但这位有才的马屁精,最后却还是被拍马无术的同僚“忌才”而死。

朝堂上低调或高调的官员,与忠奸无关,不是低调的官员就是奸,高调的官员就是忠。

在评价解缙这个人时,所谓“忠奸”及“名节”是个伪命题,在他身上根本不存在。

后人有赞解缙: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对国家,视个人生死于度外。

这种高度评价,倘若解学士在天有灵,听了也定汗颜。

建文之难中,这位奇才临阵脱逃、改换门庭的表现,实在配不上“名节”二字。

所以,这里我们就事论事,不谈品质,只谈“才气”与“调门”之关系。

就才而言,当时初期三任的朝堂上,解缙之才首屈一指。

否则,就不会有解缙版的百科全书——《》出炉。

当然,这个“才”主要指文才,并非治国安邦的经天纬地之才。

然而,即便是文才,当时朝堂之上也没几个拿得出手的,在奴才与马屁精的群体中,才华横溢高调出击的解缙还是相当突出的。

按庸俗政治学分析,解缙之死,一点也不冤。

谁让你摆不正位置,参与皇帝继承人的斗争中?你的“好圣孙”、“争也不可”之语,公开支持皇帝大儿子贬斥皇帝偏爱的二儿子,在暴君眼里,已经严重越位,预定死期。

虽说解缙是越位而死,可是死得也有冤屈——他不是主动越位,上赶找朱棣掺乎皇位继承人这件事,而恰恰是朱棣主动找解缙“征求意见”。

领导找你“征求意见”,其实是希望你“没意见”,这就是中国历史朝堂上的毁人游戏。

高调的才子太把皇帝的“仿真状”当真了,于是乎“善称之不容口”、“无顾忌”。

他哪里晓得那只是“表面姿态”。

才子高调发言是为了表现才,但是,朝堂上,有时却需要你装聋作哑,只需要奴不需要才。

在领悟领导的实际需要上,解缙远不如前辈冯道聪明。

五朝元老、不倒翁冯道虽庸才碌碌,但定位很准,调门很低,他把自己定位为“大勤务兵”,老奴不谈主子范畴的事,所以七十余载。

高调的解缙所恃之物,无非二者。

一者才,二者宠。

他因才受宠,因“调”失宠。

在主人眼里,你首先是奴,然后方是才。

你把奴才这两个字的位置掉了个个,就会遭到主人的厌恶和抛弃。

在奴才与主人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受宠若昏的奴才,才会把什么“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的鬼话当真。

本文不为马屁精叫屈而为才子鸣冤。

解缙并非在官场上的书生,他的拍马之术也是出了名的,靠拍马诗词赢得朱棣这一对暴君父子的欣赏,能说他是不识时务吗?但问题就在这里,一个才子把大把时间和精力才华用在在拍马屁上,还是免不了杀身之祸,这是为什么?因为在真正涉及国家大事和未来政权继承的问题上,你若表现了不应有的才华和独到见解,也终将被主子不容所毁灭。

直接导致解缙落马的有两件事,这两件事,都跟解缙的高调作风有关。

一是“泄禁中语”。

即将国家机密大事随便说给别人。

二是“廷试读卷不公”。

就是说解缙主持两次会试,判卷不公,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的江西人。

这两件严重政治过失,都是解缙的政敌——他所冒犯的“太子漏子”朱高煦举报的。

依解缙的高调放旷的行事风格,谨慎二字不在他的字典中,这两件举报未必空穴来风。

只不过政敌要夸大其词,借题发挥。

关键是朱棣的态度,他不是个没主见的皇帝,为什么听了“谗言”呢?须知,在暴君眼里,任何人不是他的宠物,就是他的棍子,当他对骄傲的宠物已经厌烦时,那么就要用棍子打打宠物的威风了。

朱棣采信解缙政敌的举报,不排除是对高调的才子“杀威”考虑。

然而这两件事即便属实也是过错不属罪行,朱棣只能将解缙降职使用。

但对才子嫉恨何止一个“太子漏子”,解缙口无遮拦,得罪的同僚多矣,“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解缙对官场那些用庸才的著名挖苦和讽刺。

对同僚大臣,他如实品评。

说某人诞而附势,虽有才而行不端;某人可算君子,却短于才华;某人有德望,但不疏远小人。

然而这些被他藐视的人,恰恰是一二品大员。

他们听到解缙的评论,怎能不反感甚至嫉恨? 此刻,没有一人伸出援手,而纷纷落井下石。

在才子没有受宠的时候,这些同僚敢怒不敢言,而在才子失宠的时候,就都变成了一把把利器。

解缙的路越来越窄了。

然而,由中央大员变为地位官员(大学士谪“广西布政司参议”)的解缙,对日后重新启用仍抱有幻想。

于是,“不思悔改”的依逞高调,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最后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当朝皇帝朱棣命他进京汇报工作,他到京时朱棣却出去远征漠北不在京城,被晾久了许久的解缙“临场发挥”,就直接去了太子府邸,朝见正在留守监国的皇太子汇报工作。

按照“组织程序”,一般大员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然而,一个因参与皇帝家事而失宠的非常官员,这种事,于公可以,于私则是犯了大忌。

他忘了其实唯一的领导应该是当朝皇帝,而非明天的皇帝——太子。

老领导最忌讳喜新厌旧的属下,投靠新领导的人在老领导眼里罪不容诛。

正好“太子漏子”朱高煦一直盯着政敌呢,于是“私觐太子”、“无人臣礼”便成为才子的死罪,朱棣把解缙扔进大牢那一刻,已经厌烦昔日宠物到了极点。

最后查房时对牢头说出那句“缙犹在耶”的暗语,宣判了才子的死刑——才子被牢头灌醉,受冻而死。

后世在解缙之死这件惨案上,指责陷害才子的一系列小人。

其实,真正要杀且能杀解缙者,唯朱棣一人。

没有他的暗示,谁敢动这位昔日恃才放旷者一根汗毛?而朱棣之所以要杀解缙,首先是他极为不满降不下重心的高调奴才,最重要的,是不想看到,自己,这个才子被大儿子启用重受新欢的得意。

在杀害才子的朱棣眼里,所谓才子只配做做拍马诗歌,顶多编编书斋里的玩意,对才子的宠爱,与倡优何异? 大明才子解缙自命不凡,不了解自己在主子心中的地位与真实处境。

他就一个“三陪文人”的角色,他的才艺表演已被严格限制范围:歌功颂德,。

倡优能干的,他可以干;国家权臣能干的,他绝对不可以干。

在解缙遇害的时候,太子朱高炽在干什么?袖手旁观!纵然你拼命挺他,但他为避免引火烧身,还是选择了隔岸观火。

朱高炽是一位仁君(),可仁君最大的问题是仁慈背后的软弱。

他会为了才子牺牲自己吗,不,哪怕是损伤自己的一根毫毛,他也不愿意。

因为在任何君主的心目中,金身与奴身不可比。

解缙死后十年,他所力挺的朱高炽终于熬成了皇帝,解缙一案“平反昭雪”。

然而对一个已经“冻死十年”的才子而言,还有什么意义呢?解缙不能复生,高调的才子在朝堂上依然重复着被毁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桂究竟做过哪些坏事 为什么他被称为明代第一恶王呢

还不知道:恶王朱桂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俗话说的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活着都得注重自己的名声,可在,偏偏有这样一位王爷,他在一生中,几乎没干过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而是整天利用自己的权力制造麻烦,他就是明代第一恶王朱桂,但朱桂究竟都干了些什么事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说一下吧! 朱桂是明成祖的第十三子,洪武十一年,被封为豫王,不久后,改封代王,同年,就藩于大同府。朱桂被封为代王后,他整天无所事事,于是就带着手下人去大街上闲逛,逛街不可怕,可怕的是朱桂在袖子里藏了一个铜锤,这个铜锤是干什么的呢? 在逛街时,朱桂只要碰到看不顺眼的人,便会用铜锤敲对方的脑袋,将其击毙,如果有人敢上来劝阻,立即就会获得同样的待遇。因此背地里百姓们都叫朱桂“铜锤大魔王”。 出来逛街除了用铜锤敲人脑袋外,朱桂还喜欢在街上收罗民女,遇到漂亮的,直接将其抓回府里,让其充当宫人,这一举动直接激起了民愤,朱桂整日胡作非为,被建文帝知晓,他也是气得,朱家打江山不容易,哪里容得下这样的败家子乱祸害。 建文帝先是对朱桂提出警告,警告毫无效果后,他一气之下,决定“削藩”,直接收回了朱桂的实权,朱桂就成了一个庶人。 当上后,“削藩制度”被推翻,朱桂也顺势恢复了王爵。但让朱棣没想到的是,朱桂又开始大干坏事,朱桂首先要做的就是重修王府,为了获得免费的劳动力,他利用职权调来大量士兵,并还擅自从地方的银库中拿钱,来干修私人王府的勾当。 朱棣刚刚继位,政局还不稳,朱桂却将士兵抽走修建王府,气的朱棣火冒三丈,立即让工部发布了一道圣旨:自各个王府非得到朝廷命令,不能擅役一军一民一钱一物。 即使朱棣下了命令,但朱桂却听右耳冒,根本不将圣旨当回事。你不让我用朝廷的钱,我就自己征税。朱桂直接找到当地的官员给百姓增加一成赋税,甚至银钱不够的时候,还带领手下,日闯民宅,强取豪夺。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由于受到朱桂的影响,他的几个儿子没有一个成气候,整日只知道,从小便杀人放火,而朱桂对于儿子的行为,却不加管教,有道是,养不教父之过。朱桂是个大祸害,他去世后,留下几个不争气的儿子,更是成为明朝的一群小祸害。 一个人干一件坏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干坏事不干好事,朱桂确实是一代恶人的“楷模”。 根据历载,成祖朱棣曾列出朱桂的32条罪状,这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嘉奖”,明朝第一恶王,真的是名至实归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代名臣:历经九朝,98岁寿终正寝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魏骥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众所周知,古代人的平均年龄一般很低,在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提到,夏商时期人均寿命只有18岁,当然那个时候人口少,又不稳定,各族之间发生战争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导致人均寿命很低。 可到了,我国人均寿命还是只有33岁,直到1957年,我国人均寿命才提高到57岁。可见古人长寿是很罕见的事,像、这样的,已经算极其长寿的老人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人均寿命不高的年代,有一位官员,他活到98岁才,98岁别说是明朝,就算放在现代,也算是高寿了。这位官员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九朝,他是如何赢得明朝代代的尊敬,如何从官场的尔虞我诈中逃生,如何历经九朝而屹立不倒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他。 魏骥,字仲房,生于洪武七年,浙江萧山人。直到永乐三年,魏骥才因中了举人,后又过了会试,从而走上仕途。 不久之后,魏骥奉命参与纂修《》工程,纂修结束以后,他被推荐为太常博士。宣德时期,魏骥转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年间,魏骥更是多次升官,这时候他向提出想告老还乡,可是遭到明英宗的拒绝,此后又申请,再次被驳回,可见明英宗十分依赖他。 正统十四年,发生了,魏骥向朝廷献策对付瓦剌,被采用。这时候被拥立为皇帝,魏骥同样受到重用。魏骥再次提出告老还乡,宗终于同意,于是77岁的魏骥回到故乡,直到98岁寿终正寝。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既让皇帝信任,又不被权臣记恨,最终还能高寿的呢?我想和这些原因有关。 一、为官清正廉明 魏骥是个正直的人,他出入仕途的时候,官职非常低,但他并不因此而整天想着升官,他除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还常常鼓励学子们。他见学生们夜夜苦读,便会半夜给他们送米粥,见有的学生十分贫穷,他就会出钱资助而不计回报。 后来他受到明朝历代皇帝的重用,许多人都想着来巴结他,但是都被魏骥给拒绝了。有的官员给他送来礼物,他都一一退回去。有人想请他卖个人情,让自己犯罪的亲戚得以保释,仍然被魏骥拒绝,并且依法对犯罪之人定刑。 景泰元年,魏骥向明代宗提出辞职,这时他的学生,当时的陈循对他说,让他不要急着回去,等朝廷为他加官进爵再说,并主动要求为他疏通关系。结果魏骥一听十分生气,训斥了学生一顿,然后愤然回到家乡。 到了家乡之后,魏骥还对别人说:“我这个学生办公事存在私心,将来不会有好结果。”他每次想到自己教出这样的学生,心中都感到十分惭愧。 一般人退休之后,肯定想着好好休息一下,安度晚年。可是魏骥不一样,虽然回到家乡,可心里仍然牵挂百姓。看到乡民因为水患饱受苦难,他便多次提出水利方案,还亲自主持水利修建。看到有富豪强行征地,魏骥便带头呼吁官府出面解决。 到了成化年间,听说魏骥在当地的功绩,对他很是敬重,便派人赏赐他一些东西。只可惜使者还没有到,魏骥就已经去世了。明宪宗知道后很遗憾,下令厚葬魏骥,并对其追谥“文靖”。乡民为了纪念他,更是在当地为他建立了祠堂。 明宪宗对魏骥的评价是:“尚书魏骥,年及百龄,兼有德望,朕甚嘉悦。”“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 77岁的魏骥告老还乡,但他一刻也没闲着,继续为家乡发展效力20年,可谓将“,”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正是因为魏骥受重用时,不想自己能否加官进爵,告老还乡时,也不带走朝廷一点好处,所以才会受到历代皇帝的敬重。 二、忍常人所不能忍 要说魏骥的性格,可以得到皇帝喜爱,也能获得百戴,但是朝中的权臣或是小人,一定会视其为眼中钉,因为魏骥正直的态度,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明朝宦官干政比较严重,在明英宗时期,王振就深受信任,魏骥就十分看不惯王振的作风,那为何他没遭到王振报复? 那是因为魏骥是个聪明人,他虽然看不惯王振这帮宦官平时耀武扬威,但他知道,得罪这群人没有好处。所以魏骥虽不能对王振,可看在明英宗的份上,魏骥还是很给王振面子。 就是因为这样,王振对魏骥十分尊敬,他认为连魏骥这样的有才之人,都愿意站在自己这边,自然就不会去报复魏骥。既然王振都对其十分尊敬,那其他人就更不敢得罪魏骥了。这就是他不会被权臣记恨的原因。 三、心系田园,视权势为过眼云烟 既能得到皇帝重用,又能受到权臣尊敬,魏骥可谓是人生赢家,可他最令人羡慕的,还是活了98岁高龄。魏骥33岁开始当官,77岁退休,此后还为家乡效力20余年,可见这时候他的身体还十分硬朗,还能亲自主持水利工程。那他的高寿秘诀又是什么? 首先是心态好,就以王振来举例,他的,遭到很多大臣的诟病,人人都气愤英宗为何会信任他,但是敢怒不敢言。魏骥也讨厌王振,但是他不计较,毕竟皇帝如此信任的人,你硬要和他赌气,只能是自己吃亏,所以魏骥才不把他放在眼里,心态一平和,病自然就来得少了。 其次,魏骥不把权势放在心上,他将心思全部放在百姓身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百姓过得更好。对于自己升不升官没关系,死后有没有荣誉也没关系,所以回乡之后,他才会默默帮助乡民谋福利,要不是有人将此事告诉明宪宗,他所做的一切,就难以被世人所知了。 最后一点最重要,就是魏骥心系田园生活,他曾多次向明英宗请辞,可都遭到拒绝。其实他早就想回归故里,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就是粗茶淡饭、粗布麻衣。这样呼吸着新鲜的田园气息,做一些农活锻炼身体,无忧无虑、无欲无求,想不长寿都难。 魏骥的一生告诉我们很多道理:一、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到头来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二、不要把权势看得太重,有权势不是坏事,但没必要为了追求而不择手段。三、凡事心态要放好,心态平和了,才能使身体更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