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点评:短命王朝之君隋文帝隋文帝杨坚的五大历史贡献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导读:隋王朝虽然短暂,但对历史的贡献却不小,建朝初期,是一个、百乱待治的局面。

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在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隋文帝第一功莫过于修订《开皇律》 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 。

在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经进行过改革,亲手删定《刑书要制》,但不太彻底。

隋朝建立后,开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等人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

开皇三年, 隋文帝又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

《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破坏生殖器)、车裂()、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

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

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

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

基本上完成了自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

《读通鉴论》这样赞评道;“古肉刑之不复用,汉文之仁也。

然汉之刑,多为之制,故五胡以来,兽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惨。

至于拓跋、宇文、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绞、斩、枭、磔,又有门房之诛焉,皆汉法之不定之也。

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绞、曰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

”死刑复奏制度是从开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规定凡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决死刑。

《隋书·刑法志》:“(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决。

”隋文帝还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治。

”《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隋文帝修订的法律都基本上继承了。

第二功是确立“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制”(即: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冬官、夏官),北周的官僚体制基本上是效仿原来西周时期的《周官》即《周礼》的形式,很原始、极混乱。

六官制,称谓复杂,职掌不明,办事效率低下。

杨坚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杨坚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掌握政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

内侍省、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

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

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

起作用的是其它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

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

尚书省下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

每部设尚书,总管本部政务。

具体办事机构就是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

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加强中央集权。

对唐及以后历代王朝影响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

简化地方官制隋初,杨坚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

以来,由于郡县设置过繁,形成了“民少官多,”的局面。

隋初沿、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开皇三年,杨坚从河南道行台兵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

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公元590年隋文帝杨坚诏府兵入州县户籍,兵农合一始此。

杨坚对于地方机构也进行了改革。

他采纳度支尚书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撤消境内500多郡。

同时,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将一些郡县合并。

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控制地方,杨坚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

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

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

后来,又实行“三年任期制”。

杨坚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废“九品宫人法”,初创“制”。

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

后来,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

这种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使各个阶层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为政府效力。

杨坚开创建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存长达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废除,但当时的美英等国称奇并借鉴了这种选拔制度作为政府文员的聘用方法。

隋文帝第三功是颁“均田令” 隋文帝杨坚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

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

和实行“输籍定样”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

开皇三年,清理出阴漏丁男44.3万人共计164.15万口。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

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这些举措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

将从豪强手里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增加了国家的劳动力,调动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国家掌管的纳税人丁数量大增改革货币。

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它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世称“隋五铢”。

“隋五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

“车书混一,甲兵方息。

”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

“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

”除此之外,隋文帝还曾颁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

第四功“设置粮仓”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

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

贞观11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没用完。

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

第五功“倡导节俭” 隋文帝节俭爱民。

杨坚小时候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

他虽贵为天子,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节俭的。

他深知节俭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节俭,说国家没有因为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

他还提倡官员节俭。

因为节俭,剥削较少,民众能够,户口和财产剧增,又加上其它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他的车马用具不做新的,只是修补一下而已。

他留意民间疾苦,有一年,关中闹饥荒,他看到百姓吃糠拌豆粉,就让大臣们看,责备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

隋文帝的泰陵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实际上是杨坚与的合葬墓。

现代部分专家学者经过遍阅籍典以及遍访泰陵周围民间乡里,发现典籍没有记载有关泰陵随葬的例证,而当地百姓皆传说泰陵无宝可盗,言说历代军阀、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获。

隋文帝厉行节俭政治,使民众在较轻的剥削下得以发展生产,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删去若干秦、汉、南北朝相沿的酷刑。

他利用突厥内部存在的弱点,以谋略为主,军事为辅,避免发生大战争,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国家的安定。

西晋末年开始的国内分裂,经隋文帝积极经营,造成了较为稳定的统一局面,盛大的唐代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帝王即位的头件大事:彻底葬送了一个王朝

公元1627年,也就是元年。明朝自后期开始衰落以后,又经过了天七年的统治,国家的状况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积贫积弱,。人称“”,国家大事他毫无兴趣,一心只爱木工手艺。操持国家的权柄他全权交给了宦官集团和内阁。 即位,从他哥哥手中接过明朝这个烂摊子,表现出来的精神与气势与他的哥哥完全不同。此人不忍目睹大明朝国家破败,民不聊生的局面,以超过几乎除太祖之外所有的的敬业精神,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以图挽救江山社稷与危难。俨然一副中兴之主的气象。他也许深刻地思考过大明朝积贫积弱的原因,寻找着治愈朝政的良方。从他的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皇帝生涯中可以看出,他一直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和以魏忠贤 1、清算,明朝政治格局怎样改写? 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干的第一件牵动整个朝局的大事,就是清算阉党。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国祚中,宦官乱政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词。自成祖开始,就废除了太祖朱元璋设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国策,以后的皇帝为了更进一步地集中皇权,削弱文官集团,更是倚重宦官,使得宦官的势力如日中天。天启年间的司礼监秉笔兼提督魏忠贤,把持朝政长达八年之久。这八年间天启皇帝对魏忠贤偏信不疑,上自国家大事的决断,下自官员的任用贬黜,无一不采纳魏忠贤的建议。 朝野内外,魏忠贤肃清异己,打击不肯与其同流合污的“清流”,此辈人世称。但朝中官员十之有七都依附于魏忠贤,此辈世称阉党。崇祯皇帝刚刚登基,便消除了魏忠贤一切职务,令其往凤阳守陵墓。阉党这棵成长了八年的大树,一下子轰然倒塌。 提到魏忠贤,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演义,都把他刻画成一个老奸巨猾、卑鄙无耻的权阉形象。既然魏忠贤如此,那么阉党成员在世人的心目中也都是一群贪赃枉法,害国害民之辈。可是,在崇祯皇帝眼里,他们又是一群什么样的角色呢?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魏忠贤和以魏忠贤 为首的阉党在朝野中的分量他自然心知肚明。扳倒阉党,掌握实权,对他来说这是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在清算阉党这件事情上,崇祯可谓算得上雷厉风行,斩钉截铁,行事十分果断。可是问题来了,崇祯要做到什么地步才算把阉党这棵大树连根拔起,彻底扳倒呢?崇祯皇帝给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杀。 杀了一个魏忠贤远远不够,崇祯对待阉党的态度是,宁肯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个。崇祯皇帝和世人理解的一样,但凡阉党都没有一个好东西,全都是祸国殃民之辈。除了当时阉党成员的高级官员诸如兵部尚书崔呈秀、吏部尚书魏广徽和都指挥使侯国兴等之外,崇祯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大狱,因与阉党有染而受诛连的,多达一千余人。就连名将都受人告密,说他替魏忠贤修过生祠,诬他是阉党成员。 2、东林党上台,是福是祸? 崇祯要扳倒阉党,依靠他自己的力量是万万做不到的。他必须迅速扶持其自己的力量与阉党抗衡。而崇祯一眼就能看出这股力量在哪,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不与阉党同流合污的“清流”,也就是长期受到阉党打压的东林党。阉党倒台,东林党彻底咸鱼大翻身,成了崇祯深为倚重的功臣。从此以后,明朝二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文官势力和宦官势力相互牵制的局面宣告终结,此后的十七年中,东林党一手遮天,不在有任何势力能和这样一股庞大的文官集团相抗衡了。也就是意味着明朝的政治局势的平衡随着阉党的倒台彻底被打破。这样真的好吗?东林党的“清流”们当真是一群道德高尚的官僚吗?失去了权力制约的他们对明朝的政治走向真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吗?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魏忠贤和以魏忠贤 我们且不管魏忠贤贪污了多少国库,杀害了多少忠良。单看阉党为政的这七年时间里面的政策,我们不难发现,阉党的与东林党比起来,还是有利于国家的。就拿财政收入来说。我们知道明朝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西北匪患,辽东又有满清,国家急缺的是军饷。天启年间魏忠贤设立矿监,核查全国矿场数量和监督盐运,每年都向东南各省的矿商和盐商收取一大笔矿监税和盐税。 所以天启年间的农民承担的赋税尚无太多的加征,边疆的将士们也尚可温饱,军费尚且勉强开支得起。矿监税自万历后期就开始设立,万历皇帝在文官集团的极力反对下设了又停,停了又设。天启年间灾荒和战事都比较严重,再加上阉党权势正旺,所以无人敢针对此项政策。阉党倒台以后,东林党的文官们马上就上书崇祯皇帝,义正言辞地抨击矿监税为“恶政”,用诡辩的方法说明它的不道义和危害,要求废除。这其实就是东林党的那些伪君子,借清除阉党的事件打压政敌,清算阉党势力的一种政治手段。 3、权力制约的平衡被打破,不过是走马灯似的换着接班人 矿监税被废除后,明朝财政紧缩的缺点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军费和政府开销,崇祯皇帝听信东林党官员的建议,加征辽饷、剿饷和练饷。士绅阶级坐拥大笔财富,却不用交税,反而把这巨大的财政负担担负在全国的农民的头上。这是加速明末老百姓走向反抗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索。 网络配图 崇祯皇帝不懂得权力的制约,他只能看到阉党消极败坏的一面却看不到他们的隐形作用。他同样也看不到东林党成员坐大后重蹈阉党祸国殃民之覆辙的隐患。崇祯铲除阉党,其出发点不能说是坏的。但是从长远目光来看的话,权力制约的失衡,最终会成为埋葬国家的坟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王朝出现的两个于成龙:两江总督和河道总督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