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内部的争权者,杀之,无话可说;对于外部的争权者,盟之,不服则打。
但在整个用“权”的过程中,均采用了恩威并重的方法。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皇位斗争都是最激烈、最残酷的,特别是在嫡长子或者皇太子实力不济之时。
唐太宗李世民排行第二,恰好也有这么一个大哥,是其皇位的最强竞争者。
而其父亲唐高祖李渊呢,又是一个特别保守的人,一直认为嫡长子应该继承自己的位置。
李世民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知道嫡长子的位置是没法争了,但可以另辟蹊径,从能力、业绩、威望等方面全面超越。
于是,李世民私下里学习刻苦,注意自身修为,而且还广交朋友,培植自己的势力。
另外,他牢牢掌握了军权,善待手下将领和士兵,对老百姓也很好,在军队和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
特别是在唐朝定国后,为稳定局势而进行的六次大规模的征讨活动中,李世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把六次战争的胜利比作足球场上的六个进球,那么,李世民一个人就完成了四个进球,另外还助攻两次。
网络配图 最重要的是,他在最关键的决赛(唐军VS加联军)当中,打入了制胜一球。
在这一仗之后,李世民的威望和势力达到了极致。
据说,他回到长安时,受到军民以及皇帝的礼仪招待。
当然,李建成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这些年更注重把持朝政,而且和一些权臣搞好关系。
另外,他给四弟李元吉很多许诺,二人关系很好。
之前,李建成考虑到李世民在领军打仗方面的作用,一直隐忍其实力的发展。
但现如今,天下基本太平,该解决内部矛盾了。
于是,他向老爸李渊建议由四弟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夺取李世民的军权。
李世民虽然连年在外打仗,但并不是对朝内情况一无所知。
其实,他早在李建成周围安排了很多“卧底”,对李建成的。
他没有沉迷于当时的成绩,更觉得有必要解决自己权力路上的障碍。
当了解到李建成的最新动态后,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但到底如何处置这个皇太子呢?李世民手下将士们都很有顾虑,这毕竟是“老板”的亲大哥啊!李世民这时表了态:“有什么计策,你们尽管说,由我来决定是否执行。
”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将皇太子及主要同党囚禁起来,不让他们再干预政事。
李世民当即反对:“李建成已经,囚禁起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众将士都明白了“老板”的意思,提出迫使李建成等进宫,但在途中进行截杀的办法。
李世民这才同意,但由谁去负责做这个事情,他都不是很放心。
于是,他决定由自己亲自来完成这一任务,并带上了对自己最为的。
公元626年7月2日晚,玄武门前,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在逃跑时,手下将士都不敢下手,包括这个尉迟恭。
“不能让大哥跑掉,否则这么多年的就全部白费了”,李世民射出了致命的一箭,正中李建成要害,当场毙命。
唐高祖李渊知道此事后,震怒!但也没有任何办法,眼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而且兵权还在其手里。
两个月后,自责和无奈中的李渊,将皇位让给了次子李世民。
点评:李世民亲手弑兄之举,常被后人诟病。
但李世民并没有大面积捕杀“太子党”,反而重用了很多能臣,最有名的就是魏徵。
网络配图 收服突厥 虽然内部已经没有对手,但外部仍不太平。
刚即位不久,突厥首领听说唐朝政局发生动荡,认为有机可乘。
亲率大军一路南下,几乎未遇到任何抵抗,来到了与长安城隔河对峙的渭水北岸。
而此时呢,长安城内并没有多少兵力,大队人马哪儿去了呢?原来,李世民是想在半路拦截突厥部队。
但颉利可汗并没有和唐军硬碰硬,而是加快行军速度,绕过防线,直扑长安城。
正在整个朝野上下惊慌失措时,李世民异常冷静,一方面调其他部队来支援,另一方面让去拦截的部队赶紧回援。
自己则要亲自出城去会会颉利可汗,为援军多赢得一些时间。
众大臣纷纷相劝:“这可使不得,这样太危险。
”李世民很冷静地说:“我们大唐给突厥供奉已经快十年了,但突厥仍不满足,迟早我要和他们开战,但不是今天。
”说完,找了五个和突厥人比较熟悉的大臣出城,直奔突厥大军。
颉利可汗看到李世民就带了这么几个人来,很奇怪,心里犯嘀咕:“都说这小子能打仗,没想到这么狂,莫非有什么陷阱,先看看无妨。
”没想到,李世民一个人径直来到桥上,大呼其名。
突厥将士的目光齐刷刷转向了“大汗”:“老板,叫你呢。
”颉利可汗犹豫了一下:“直接射死这小子,传出去了不好听。
过去看看吧,不能装,要不这以后怎么在弟兄们面前混啊。
”为示威严,颉利可汗也打马直接上桥,没有显示出丝毫停顿。
突厥将士均暗自赞叹:“老板真给力啊!” 二人接近之后,李世民首先发话“大汗,”,唠起了家常。
而正说着,唐军大队人马也过来了,但人数上并不多。
不过,颉利可汗看得很清楚,发现这些军队显然不是一批来的,后面或许还有后续部队:“这唐军支援可够快的。
”而此时,李世民也停止了闲扯,再次提高声音:“大汗,今天如果开战,对我们双方都没有好处。
如果你们撤军,我大唐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你想要什么,都可以提出来。
另外,为了答谢你们这么多年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会继续遵守约定,向你们进贡。
”说着,李世民上前一步,低声说:“大汗,你应该也知道,在你们后方,有尉迟恭的二十万部队正在回援。
”突然,又大声说了一句,“我李世民向来是说话算话的。
”颉利可汗知道自己中计了,很是恼火,但也无可奈何。
“既然贤弟这么有诚意,那我回去考虑考虑。
”没给李世民说话的机会,策马回到了军队之中。
夜里,颉利可汗确认李世民没有骗他,尉迟恭确实在火速回援。
颉利可汗对尉迟恭有顾忌,一路南下时,只是和他交战时吃了败仗。
据探子报,当时尉迟恭仅率领2000先锋队击退了突厥5000精锐部队。
” 两天后,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再次相聚渭水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斩杀白马立盟,史称“渭水之盟”。
但突厥将士都明白,这个新上任的唐王“不好惹”。
网络配图 虽然退敌成功,并施以小恩小惠,但这并非长远之计。
为什么是东突厥呢?史料记载,自渭水之盟后,突厥内部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又赶上天灾,冻死了数万突厥人赖以生存的牛羊、马匹等。
之后,又发生了分裂,出现了东突厥和西突厥。
同样,政权动荡不稳时,是一个国家最容易发生变故的时刻。
作为唐朝著名将领的李靖,不辱使命,活捉了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
对于败军之将,李世民没有,而是恩威并重,以德服人。
点评:颉利可汗与李建成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对手,李世民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杀李建成和不杀颉利可汗,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复命画家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
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 登瀛洲 ,后人有所谓 十八学士登瀛洲 。
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 文学馆 ,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为学士。
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
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 登瀛洲 ,后人有所谓 十八学士登瀛洲 ,又因唐太宗常与门下十八学士弈棋,后人因此画有《十八学士弈棋图》。
开元时,于上阳宫食象亭,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为十八学士,命董萼画像,并记录所有十八学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贯等。
五代君王马希范在位时曾仿照唐太宗设天策府文学馆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恒、廖匡图、李弘皋、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号称 天策府十八学士 。
《》二八二卷载: 楚王希范始开天策府,置护军都尉、领军司马等官,以诸弟及将校为之。
又以幕僚拓跋恒、李弘皋、廖匡图、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夜,秦王李世民带兵入玄武门,诛幼弟李元吉,杀皇储,废长夺嫡,入主东宫。
这样的大手笔并非李世民的个人智慧所能书写,秦府十八学士为此宵衣旰食、匍匐案头,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武德三年,秦王平定归来,高祖一时高兴, 以李世民为,设天策府,置官属 ,李世民抓住了这个机会,开文学馆,延纳当时英俊,秦府十八学士应运而生。
十八学士的人员构成很有代表性:心腹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儒士学者,如陆德明、孔颖达;能对李渊产生影响的,如苏世长、颜相时;代表地方宗法势力的,如士族首领李守素。
这些人多数是旧臣,或出于洛阳王世充的旧部,如今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李世民是个舍得投资的人,除了食有鱼、出有车,十八学士一律配享五品俸禄,又命当时的著名画师阎立本为他们画像, 藏诸凌烟阁,留待后人看 。
这一段风流闲散的日子并不长久,李世民跟他们谈论了一阵子文史,研讨了几次经籍,很快把 争嗣 的主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面。
李世民习惯于 夜办公 ,常常是闻鸡即起、深夜问计,十八学士只好 更日值宿 ,以应人主的不时之约。
这些人中间,数司勋郎中杜如晦、考功郎中房玄龄最得倚重,房 善建嘉谋 ,杜 临机能断 ,王朝马汉,一哼一哈,在李世民篡嗣夺嫡的斗争中数出奇计、力挽危局,立下了盖世功勋。
玄武门兵变不久,李渊逊位,李世民新登大宝,开创了余响千古的贞观之治。
新时代来临了,大唐官僚制度开始了新的运作,十八学士的最后出路成为唐太宗心头的一块难解之结:弑兄夺位不是一段光彩的历史,倘若原是一个偷儿,大臣又是偷儿的帮凶,那么万民之口流蜚成川,岂非洪水滔滔?皇帝有夜间磨牙的习惯,股肱大臣却是曾经睡在床铺对面的兄弟,那么 天颜既凋 ,天威焉存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式的阴暗心理消耗了李世民的大半聪明。
李世民史称 英主 ,搞平衡术也是别出心裁。
至贞观二年,十八学士全数加官封爵,房玄龄、杜如晦位列尚书省左右仆射,其尊荣显贵,极一时人望。
非常蹊跷的是,他竟在身边安插了一个李建成的旧臣,特许他参知军机、风闻言事,每有奏议, 辄和颜嘉许 。
李世民的黑哨一吹,十八学士看到了一张醒目的黄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夹紧屁股做人吧,可别让魏征逮住了你的尾巴!秦府文学馆鹄立在初唐的斜阳西风里,阶前碧草,凋尽了昔日的芳华。
房玄龄,怀旧伤情,佝曲的背脊从此就没有挺直过。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房玄龄用了毕生的精力参与着、维护着、奉献着,但要论起治国的政绩,竟是 游龙过江,无迹可寻 。
房玄龄是聪明的,长期以来混迹政坛,惯看水生风起、云卷云舒,他是懂得一点黄老谦退之术的,宁可做缩头乌龟被人遗忘,也不愿稍露 圭角 使人心生怵惕。
无声无臭的日子飞快地过去,房玄龄的国史编修初见成果,他临深履薄的政治生涯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贞观十年,李世民违背祖制强索《太宗实录》御览,战战兢兢的房玄龄只能放弃原则,把武德、贞观两代的 起居注 呈送御前。
李世民翻阅细目,一眼就看到了 玄武门之变 ,不禁雷霆震怒,指着房玄龄的鼻子大发天威: 狂奴故态!何欺吾太甚也! 房玄龄铩羽回乡。
贞观十二年,太子左庶子于志宁遭太子刺杀。
贞观后十年,的于志宁竟没有上疏言事的记录,他的话语功能完全丧失了。
十八学士中,李守素是闭口不谈政治的谱牒专家,他在山东世族里有相当的号召力,当初李世民把他请进文学馆多半是出于 统战 的需要,现今江山已定、天下大治, 统战 的事情搁置一边,他就被遗忘在淼如烟海的谱牒文献里。
贞观十二年,李守素受命重订《氏族志》,李世民了无意趣地审阅着志稿,发现山东竟列于皇族同姓之前,鼻孔里哼了一声,按下奏表,再无下文。
翌年,李守素一连三个月没有领到薪俸,感觉到秋凉渐浓,寒流袭至,旋即交了一份辞呈,灰溜溜地卷起铺盖走人了……十八学士平静地退出了初唐的政治舞台,就像风扫落叶,了无痕迹。
这中间,惯于 面刺君过 的魏征始终保持着沉默,也许魏征的存在,仅仅是初唐政治的一种特殊需要--贞观十七年,魏征刚刚去世,唐太宗就把他的墓碑给掀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