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代名臣:历经九朝,98岁寿终正寝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魏骥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众所周知,古代人的平均年龄一般很低,在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提到,夏商时期人均寿命只有18岁,当然那个时候人口少,又不稳定,各族之间发生战争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导致人均寿命很低。

可到了,我国人均寿命还是只有33岁,直到1957年,我国人均寿命才提高到57岁。

可见古人长寿是很罕见的事,像、这样的,已经算极其长寿的老人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人均寿命不高的年代,有一位官员,他活到98岁才,98岁别说是明朝,就算放在现代,也算是高寿了。

这位官员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九朝,他是如何赢得明朝代代的尊敬,如何从官场的尔虞我诈中逃生,如何历经九朝而屹立不倒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他。

魏骥,字仲房,生于洪武七年,浙江萧山人。

直到永乐三年,魏骥才因中了举人,后又过了会试,从而走上仕途。

不久之后,魏骥奉命参与纂修《》工程,纂修结束以后,他被推荐为太常博士。

宣德时期,魏骥转任南京太常寺少卿。

正统年间,魏骥更是多次升官,这时候他向提出想告老还乡,可是遭到明英宗的拒绝,此后又申请,再次被驳回,可见明英宗十分依赖他。

正统十四年,发生了,魏骥向朝廷献策对付瓦剌,被采用。

这时候被拥立为皇帝,魏骥同样受到重用。

魏骥再次提出告老还乡,宗终于同意,于是77岁的魏骥回到故乡,直到98岁寿终正寝。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既让皇帝信任,又不被权臣记恨,最终还能高寿的呢?我想和这些原因有关。

一、为官清正廉明 魏骥是个正直的人,他出入仕途的时候,官职非常低,但他并不因此而整天想着升官,他除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还常常鼓励学子们。

他见学生们夜夜苦读,便会半夜给他们送米粥,见有的学生十分贫穷,他就会出钱资助而不计回报。

后来他受到明朝历代皇帝的重用,许多人都想着来巴结他,但是都被魏骥给拒绝了。

有的官员给他送来礼物,他都一一退回去。

有人想请他卖个人情,让自己犯罪的亲戚得以保释,仍然被魏骥拒绝,并且依法对犯罪之人定刑。

景泰元年,魏骥向明代宗提出辞职,这时他的学生,当时的陈循对他说,让他不要急着回去,等朝廷为他加官进爵再说,并主动要求为他疏通关系。

结果魏骥一听十分生气,训斥了学生一顿,然后愤然回到家乡。

到了家乡之后,魏骥还对别人说:“我这个学生办公事存在私心,将来不会有好结果。

”他每次想到自己教出这样的学生,心中都感到十分惭愧。

一般人退休之后,肯定想着好好休息一下,安度晚年。

可是魏骥不一样,虽然回到家乡,可心里仍然牵挂百姓。

看到乡民因为水患饱受苦难,他便多次提出水利方案,还亲自主持水利修建。

看到有富豪强行征地,魏骥便带头呼吁官府出面解决。

到了成化年间,听说魏骥在当地的功绩,对他很是敬重,便派人赏赐他一些东西。

只可惜使者还没有到,魏骥就已经去世了。

明宪宗知道后很遗憾,下令厚葬魏骥,并对其追谥“文靖”。

乡民为了纪念他,更是在当地为他建立了祠堂。

明宪宗对魏骥的评价是:“尚书魏骥,年及百龄,兼有德望,朕甚嘉悦。

”“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

” 77岁的魏骥告老还乡,但他一刻也没闲着,继续为家乡发展效力20年,可谓将“,”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

正是因为魏骥受重用时,不想自己能否加官进爵,告老还乡时,也不带走朝廷一点好处,所以才会受到历代皇帝的敬重。

二、忍常人所不能忍 要说魏骥的性格,可以得到皇帝喜爱,也能获得百戴,但是朝中的权臣或是小人,一定会视其为眼中钉,因为魏骥正直的态度,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明朝宦官干政比较严重,在明英宗时期,王振就深受信任,魏骥就十分看不惯王振的作风,那为何他没遭到王振报复? 那是因为魏骥是个聪明人,他虽然看不惯王振这帮宦官平时耀武扬威,但他知道,得罪这群人没有好处。

所以魏骥虽不能对王振,可看在明英宗的份上,魏骥还是很给王振面子。

就是因为这样,王振对魏骥十分尊敬,他认为连魏骥这样的有才之人,都愿意站在自己这边,自然就不会去报复魏骥。

既然王振都对其十分尊敬,那其他人就更不敢得罪魏骥了。

这就是他不会被权臣记恨的原因。

三、心系田园,视权势为过眼云烟 既能得到皇帝重用,又能受到权臣尊敬,魏骥可谓是人生赢家,可他最令人羡慕的,还是活了98岁高龄。

魏骥33岁开始当官,77岁退休,此后还为家乡效力20余年,可见这时候他的身体还十分硬朗,还能亲自主持水利工程。

那他的高寿秘诀又是什么? 首先是心态好,就以王振来举例,他的,遭到很多大臣的诟病,人人都气愤英宗为何会信任他,但是敢怒不敢言。

魏骥也讨厌王振,但是他不计较,毕竟皇帝如此信任的人,你硬要和他赌气,只能是自己吃亏,所以魏骥才不把他放在眼里,心态一平和,病自然就来得少了。

其次,魏骥不把权势放在心上,他将心思全部放在百姓身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百姓过得更好。

对于自己升不升官没关系,死后有没有荣誉也没关系,所以回乡之后,他才会默默帮助乡民谋福利,要不是有人将此事告诉明宪宗,他所做的一切,就难以被世人所知了。

最后一点最重要,就是魏骥心系田园生活,他曾多次向明英宗请辞,可都遭到拒绝。

其实他早就想回归故里,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就是粗茶淡饭、粗布麻衣。

这样呼吸着新鲜的田园气息,做一些农活锻炼身体,无忧无虑、无欲无求,想不长寿都难。

魏骥的一生告诉我们很多道理:一、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到头来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

二、不要把权势看得太重,有权势不是坏事,但没必要为了追求而不择手段。

三、凡事心态要放好,心态平和了,才能使身体更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周平王后裔——西晋开国名臣周浚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明代陈北科轶事典故,是如何成为假国舅的?

假国舅 话说陈洸中了乡举之后,即上京赴试。路上遇着一位的书生,两人结伴同行。半途,那陈生突患急病,卧床不起。陈生对陈洸吐露真情,这次是奉皇命入宫认亲的。自己命薄无福,只好拜托陈洸上京后想办法见到他的姐姐,把将此事禀明。他把各种信物交给陈洸,吩咐完便断了气。 陈洸进京后,便顶冒死者的身份,通过潮州在京的朝官,奏知了皇帝。 派人对陈洸进行询问,校对信物,认为确实无疑,亲自召见陈洸,决定让陈洸进后宫认亲。 认亲那天,陈洸进入后宫,长跪于地。只见从内宫走出一队同样装扮的宫娥、美女,陈洸从未见过皇后,实在无从识别,一时间被难住了。这时,他急中生智,对着众宫人用潮州方言大声说:“潮州阿姐,你的头钗要掉下来了!”只见一位宫人用手去摸头钗。陈洗立即上前跪下,口称:“娘娘千秋”!这女人正是当今皇后。她连忙伸出双手把陈洸扶起来,连称:“国舅免礼”。 事后,陈洸将实情密奏了娘娘。皇后一来因当众认了亲,二来陈洸是家乡人,他敢将事情披露也就算了。陈洸也就假戏真做了。 当然,皇帝也知道了这件事,但为培植自己的势力,也就将差就错。 巧拒贡品 正德十四年(1519年)陈洸陪游江南,正德皇帝因听说岭南盛产荔枝,还有潮阳名产膏蟹,便命他归京时要多带一些荔枝、膏蟹,作为贡品。陈北科心想:如果给正德皇帝尝到了甜头,那以后每年得为朝廷进贡这类食物,这必将加重潮州百姓的负担。 他口头上答应了,但回家乡后一直搁下不予办理,还故意拖延时间,等到超过假期好久才迟迟上京去。 进献贡物那天,他怀藏一盘松果,用红丝线缚了二只田蟹,从午门外边牵边赶,闹了半天才到达殿前。正德皇帝见他这副模样,问道:“国舅为何来迟?”陈北科说:“奏万岁,膏蟹此物必须鲜活的才可烹食,如果死了就不可食用。臣为了保住活膏蟹,一路是赶蟹上京,致误了期限。且路途遥远,膏蟹经不住跋涉,几百只只存下这二只,也越走越瘦小了。乞望我主恕罪、恕罪。”又奉上一盘松果,奏道:“这荔枝乃岭南名产,玉液多津,香甜可口。然臣闻有‘桔生淮南,枳生淮北’之说,故荔枝到了北方便变得又硬又涩,难以入口。”拿起荔枝,刚咬了一口,不仅硬、涩、苦,又带松香的臭味,一连吐了好几口唾液;又望着那两只小得可怜的田蟹,很不满意地说:“潮州的荔枝、膏蟹,从此免了。”陈北科立即跪下叩头道:“谢主隆恩!” 计抗徭役 陈北科告老还乡以后,乡亲们纷纷向他诉说地方上徭役很重,如每年潮阳县都得派出大批民工前往潮州参加修治“竹竿山”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官府还要乘机敲诈勒索,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这一年陈北科心生一计,吩咐知县不要派出民工,而他自己则邀了几位老人,带领一群儿童挑着工具去竹竿山。 潮州知府得知潮阳县上竹竿山工地的人全是老弱之辈,大为恼怒,亲往交涉。 知府出门,鸣锣罢道,好不威风。陈北科率领了众父老和孩童上前迎接。知府见陈北科亲自上工地,不敢怠慢,连忙下轿施礼说:“国舅爷为何亲自来竹竿山?” 北科说:“府尊大人有所不知,因连年来潮阳县龟头海发生隙崩为害极大,全部壮丁都出动参加堵塞隙口的工程,只剩下老弱在家,今因官府催迫甚紧,老朽虽手无,然不敢不前来,万望府尊大人见谅、见谅。” 知府见他们老的老、少的少,实在不成样子,便说:“竹竿山工程再紧,国舅爷您老人家也不必亲自来。” 陈北科乘势称谢道:“承蒙府尊美意,潮阳县今后就不再派人来修竹竿山了。” 说罢立即传命众人回县。知府目瞪瞪地望着他们回去,不敢阻挡。从此,潮阳县就不用再派工上竹竿山了。 陈北科与周不错 陈北科告老回家,终日吟诗作赋,为人解厄。一天,原三边总制已故翁万达的夫人,来求见,说是翁万达在官时与新任潮州知府侯天来有仇隙,现在侯天来要杀戮翁家,请求陈北科消灾解围。陈北科同情翁家,但苦无良策,整天在家中闷坐,恰好瞎子周不错在府外敲铃招卜,陈北科本是不信命卜,听到周不错,就命人呼唤他进来,以求开心。周不错不知此家是陈北科府第,信口开说陈北科有铁锁之厄。陈北科大怒反问周不错:“那你自己有什么厄运?”周不错知道自己失口,忙说:“小人也有厄,幸有贵人相救。”陈北科觉得好笑。命家人将周不错锁于贵屿大桥下,看看当潮汛涨起时,有谁人去救他。眼看水位渐涨,周不错大声呼救,正好陈北科的家兄陈南科路过,不知是谁,忙将周不错救起。 陈北科原想戏弄周不错,却触悟起解救翁家的对策。第二天,他乔装到潮州府,在大街上故意冲撞新任知府侯天来,侯天来不认识陈北科,命差役用铁索将陈北科捆缚,按当时朝廷惯例,当朝要人被缉,龙头炮便连天响至京城。龙头炮一响,侯天来大惊,一打听,才知原是锁了国舅爷,连忙哀求陈北科谅情。陈北科不允,坚持要同上金銮,侯天来知道事情弄大了对自己不利,苦苦请求陈北科相救。陈北科大声说:“小子有眼不识泰山,若依我三件事,此案不究”。侯天来满口答应。陈北科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立碑向潮州父老反省,二是不私报翁家前仇,三是赠送一块牌匾给周不错,牌匾要大书“潮州名卜”四个大字。鉴于陈北科的威望和声名,侯天来只得照办这三件事。一场风波平息了。 赴宴席 陈北科因任湖广佥事时而在乡居两年,期间普宁有一大商人与其要好,乔迁新居,摆桌请亲戚朋友前来赴宴,北科也在其中。 参加宴席的还有一位是新人,因北科赴宴时并无鸣锣开道而是带二家丁徒步前往,外人并不知道其来历。主人则安排北科坐宴席主桌的大位,新科举人及主人在两旁,举人心想普通小民敢来坐这大位,就问北科:先生至今是有坐有几次大位?北科则答:三次,一是我中了秀才父母设桌请我,二是我中举人时先生请我,三是我上京认姐后皇帝设宴请我。新科举人听后立刻借故离开主桌。 后举人打听得知当时与其在主桌同坐之人乃当朝国舅、湖广佥事陈北科。这新科举人受北科的为人简朴所影响此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 街路棚 明正德六年,陈北科上京赴试,途中与一姓陈举子相依为伴,结拜为兄弟,举子有姐姐为正德皇帝妃子,上京考中进士之后,陈贵妃认北科为义弟,故史称陈北科为“国舅”流传潮汕各地,至今还在香港和东南亚潮人圈影响深广。 陈北科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在任大理寺少卿期间(大理寺为朝廷审处官吏犯罪机关,少卿为副职首长)得罪当朝权贵,明嘉靖十年(1531)被“恩准回梓”(即告老回乡)。史料记载,北科回乡时,官船驶至练江村前登岸,船上杂役抬上五只大箱子,乡邻以为北科当了大官,发财归来。到家时,陈北科当众打开箱子,里面都是书画作品。 后来,为了让全乡人都能欣赏这些佳作,陈北科把全部书画作品悬挂于贵屿最繁华街道的商店门顶,夜晚两旁配上大灯笼,街路上面搭上白布遮阳,这种沿街的书画展览,当地人称为“街路棚”。消息像春风一样,传遍邑内乡里,前往观赏者,有走路来的,有坐轿来的,也有驾小船从练江来的,练江上一时舟楫林立,灯光倒影,满江风月,小街,热闹非凡。“街路棚”书画展览延续至今,2014年,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游田野 陈北科因在朝为官二十载一直刚正不阿,在朝内得罪宦官众多,在先前就有宦官搞鬼导致他的“黄门第”无法建完,而宦官当政后,陈北科被迫告老还乡,宦官仍然想置陈洸于死地,曾向嘉靖帝提出要对陈洸实施绞刑,虽嘉靖帝没有采纳,不过宦官也没有放弃,一直诬陷他居乡不法,以致后世的各类文献的陈北科的记载都是一个不法小人,而他的真实面目则不在存在,在嘉靖十二年钦差来潮州视察,顺便到贵屿拜访陈北科,据说在与陈北科交谈中有说到朝内官员要灭他全家,要陈北科小心应对,北科则在第二年选择“诈死”,后隐名去了海陆丰。现如今在海陆丰大约有陈北科子孙后代四五万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