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永乐大帝“活剐”三千宫女内幕

时间:2025-03-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导读:洪武三年(1370年),十岁,受封燕王。

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晚年,长子太子、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朱棣下令将这些从全国选来的美丽的宫女全部处以剐刑。

所谓剐刑,即是凌迟处死。

此刑主要用来处死“谋大逆”、“谋反”等政治犯。

派遣下西洋的“永乐大帝”朱棣,是的暴君,比起老爹朱元璋毫不逊色,甚至。

网络配图 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被杀戮几尽;他一次性枉杀1万4千多人。

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对于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妓院、军营,让人轮奸。

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屠戮宫女。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病死。

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

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宠爱。

不料永乐八年(1410年),随朱棣率兵北征,死于归途,害得朱棣为宠妃很掉了几滴眼泪。

朱棣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

朱棣大怒,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直烙了一个月才死。

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揭发吕氏毒死权妃的人也,是一位朝鲜商贾的女儿,史书称其为“贾吕”。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与宦者“通奸”(宫女和宦者结为夫妻一样的伴侣,实际上没有实质上的性行为,仅仅是相互慰悦、相互照顾而已,宫内称为“菜户”或“对食”)。

明朝后期的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

朱棣却。

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

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

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

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

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

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

朱棣下令将这些从全国选来的美丽的宫女全部处以剐刑。

所谓剐刑,即是凌迟处死。

此刑主要用来处死“谋大逆”、“谋反”等政治犯。

行刑时朱棣亲临刑场监刑,经常还亲自操刀,残杀宫女。

一位河北籍宫女受刑时斥骂朱棣:“你年老阳衰,我们宫人与宦者相悦,又有何罪!”朱棣更加恼怒,令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宦官相拥图,遍示内宫,羞辱无辜的宫女之余,亦不啻自我羞辱。

《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大肆屠杀宫女之际,适有宫殿被雷电击毁,宫女们暗喜,以为朱棣会因害怕上天惩罚而停止屠杀,但朱棣“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

网络配图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大内以30余宫女生殉朱棣。

她们吃完饭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殿阁。

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们吊死。

“永乐大帝”无改一生嗜杀气度,死了也要祸害别人。

相关内容:轶事典故 生母争议 朱棣的生母是谁,居然还是个谜,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

中国古代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儿子称庶子。

正妻被称为嫡母,其它的妾被称为庶母。

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别。

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

即使嫡长子死得早,如果嫡长子有儿子,也要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庶子则不得觊觎。

朱棣自称是所生,是嫡子。

其实,经历代学者考证,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

明成祖的生母问题,不只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

有野载碽妃就是朱棣生母,并且正史之中也能找到应对此项推测的证据。

初师遇险 建文帝削藩,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知道自己不能再,凭借多年的兵力和谋略,于1399年七月起兵杀出北平,直取南京。

名义是铲除皇帝身边奸臣,为国消除灾难。

刚出北平,在今天东坝与南来之敌交锋,展开厮杀。

这里背负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坝河、亮马河、温榆河交汇。

朱棣骑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

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最后累死。

朱棣这才得以连陷通州、蓟州、德州、济南、宿州、扬州,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七月宣布称帝,年号永乐。

迁都北平改为北京后,为纪念当年初师遇险,坐骑忠勇,就在东坝建了马神庙,塑马供于庙中,当神祭祀。

网络配图 军事 北征蒙古 明成祖即位前,以抗御蒙古有功,权势日重,进而夺得皇位。

即位后,对鞑靼作战获胜。

纳降阿鲁台,转而进攻瓦剌。

阿鲁台得势复叛。

明成祖自知失策,在愤恼中一意孤行,一再举行不明敌情也并非必要的亲征,终至身死军中,为天下笑。

明成祖在北征中结束了他的一生,明王朝也由此结束了对蒙古的北征。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

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

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后明成祖于1406年至1407年期间派兵攻打南安,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

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胡朝灭亡告终,越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安南属明时期的开始。

望海埚大捷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刘江为辽东总兵官,负责辽东防务。

刘江是邳州宿迁人(今江苏省宿县),本名,因替父参军故冒父名刘江,后来立功授广宁侯,才改用初名刘荣。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

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十五日在望海埚发生战争,此战总计杀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

刘江令用50辆大车载运俘虏,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竑制造明朝血案“左顺门事件”,成威震边疆的铁血儒将

1,迅速蹿红的愤怒青年 大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惨案。 这是一场任性皇帝(明英宗)受权阉(王振)撺掇,御驾亲征被打得全军覆没的惨祸:明英宗沦为俘虏,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北京城乱作一团。 伴随这场惨案发生,迅速在北京城里蹿红的,却还有一个平日的三十六岁青年:王竑。 导致他出名的,就是八月二十二日这天,大临时领导监国郕王朱祁镇召开的紧急朝会。 当时与会官员情绪激动,很快就哭声震天,偏这节骨眼,马顺(明英宗十分宠爱的特务头子、宦官王振的铁杆心腹)受指示,竟跳出来呵斥群臣。却不想立刻引爆全场,首先站出来的,正是这位青年给事中王竑,只见他目光冰冷沉默上前,电光火石猛然出手,一下揪住马顺头发,把这凶恶的特务头子噼啪一顿爆打。 这一凶悍表现,登时如点了炮般,红了眼的大臣们纷纷上前,围住马顺一顿拳打脚踢,王竑更是再接再厉,嚎叫着扑上去撕咬,活活从马顺身上撕咬下几块肉来。 以至马顺这位杀人不眨眼的冷血特务,竟几个回合就给打断了气。 在当时的监国郕王,不久后的景泰皇帝记忆中,彼时彼刻的景象,是他政治生涯中恐怖到战栗的一幕:满眼都是红了眼的官员和疯狂的厮打,充斥在耳朵里的更是拳脚声撕咬声和惨叫声。而那位带头冲打的王竑,更是以双眼喷火鼻青脸肿嘴角冒血的恐怖形象,刹那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幸亏接下来兵部尚书,也就是后来担当重任的大英雄挺身而出,及时制止了群臣的失控行为。 这场为朱祁钰留下恶梦般记忆的朝堂血案,就是著名的“左顺门事件”。 而对于大明朝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来说,“左顺门事件”的意义,却是相当重大。这就是一声炸雷,骤然震醒了大多数惊慌失措的明朝人。 而后郕王朱祁钰正式继位,是为景泰皇帝,大明朝更确立了绝不妥协,到底的强硬决心,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备战。所有的冷静,热血,坚强,都是从这场炸雷般的血案开始。 由于意义重大,事件中率先跳出来打死马顺的王竑,也立刻红透了京城,甚至还有百姓把他的画像制成门神。痛殴马顺的场面,后来还被加工成各种戏曲评书,甚至衍生出武侠小说,整个明朝后半段,一直都很红。 后来正德年间的大诗人李梦阳的一首诗,尤其能表达明朝诸多文臣们,对他这一壮举如滔滔江水般的崇敬之情:王竑犯阙虽愚憨,舍命临危一丈夫。 但只要看看王竑的人生履历,就发现李梦阳先生这诗,还是有些不切实际的地方,王竑的品格,固然堪称大丈夫,可要论实际才能,却既不愚也不憨,相反这位以热血风骨出名的官员,是大明王朝历史上,有一位堪称全能的文臣。 体会过他强悍战斗力的,不止那位被殴死的马顺,更有嚣张跋扈的瓦剌骑兵。 2,铁腕强人的成长路 王竑,字公度,甘肃河州人,生于永乐十年。 以《》的说法,王竑祖籍江夏,祖父那代迁到甘肃河州。父亲王佐也是当地名儒,还和永乐年间学问家解缙是铁哥们,属于。祖父王贵更传奇,是昔日打天下时的麾下千户,却在大明开国后一不留神犯了错,全家贬到甘肃充军,就这样落了河州籍。 如此特殊的家风,让王竑出落成一个奇特的硬汉子:年轻时的王竑,平时读书读到历史上奸臣专权误国的典故,能当场气的咬牙切齿。甘肃当地也有野史说,有次他读到大英雄被坑,就气的在课堂上拍桌子,好好的书桌给拍得。 虽说这说法不可考,但对照后来他在朝堂上的表现,应该比较可靠。 更值得一说的,却是他的家学渊源。虽说甘肃教育条件落后,一般碰不到好老师,可王竑却真个运气好,除了父亲教育水平高外,还遇到个神奇老师:周璠。 以《河州志》的说法,这位周老师也是当地一位奇人,虽说名气不大,能耐却奇强。此人原籍苏州,也是父辈充军来的,却一辈子淡薄名利做学问,不但经史学问好,武艺更精湛,而且连医学和建筑,都很有造诣,今天当地好些城防堡垒遗址,都是出自他的设计手笔。 由于俩家是世交,于是王竑小小年纪,就近水楼台先得月,跟着周老师刻苦学习。以明朝雷礼等人的文章记录,周老师的教学方法,更是灵活多样,除了督导日常功课,还常带王竑骑马游猎,考察边情。如此寓教于乐,王竑各方面的本事,都是节节高涨。 而最重要的一条,却是从此之后,王竑早早有了一个壮怀激烈的理想:士当希朱云! 他的人生追求,就是成为西汉汲黯朱云这样的名臣,铁骨铮铮,匡扶社稷。 满怀这般理想的王竑,事业人生也十分顺利,正统四年二十六岁的年纪,就以进士第五名的成绩金榜题名,从此踏入大明朝的权力场。 而从入仕后的第一天起,王竑更以实际行动证明,他这个人生理想,绝不是随便说说。一直热火朝天工作,遇到国事就大胆直言,尤其值得说的是,后来活捉了明英宗的瓦剌太师,当时还在装,对大明特别恭敬。 可这家伙的坏水,真瞒不过王竑的眼睛,多次大声疾呼:将来给大明朝制造大难的,必然是这个也先。 虽说没人听,但王竑的名气,真是传开了。外加他为人正直,典型炮筒子脾气,谁遇到冤枉事,与他有关无关,都敢站出来出头。品格和才能,都在大臣中深受欢迎,以《河州志》的说法,就是“论大臣如竑者,盖无己也”。简直就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如此高调的王竑,真实的处境,却是十分憋屈:虽说工作努力,还常给大家惊奇,但仕途却总受压制。正统四年中进士,此后就一直“观政”,也就是当实习生,中间又丁忧了几年,直到正统十一年,才算结束实习生涯,官授户科给事中。 但比这更憋屈的,却是大明朝越发溃烂的朝局:宦官王振专权,国家大事给瞎指挥的一团糟,个人脾气还跋扈。凡是跟他唱反调的大臣,一有机会就逮住往死里整。比如曾经格外赏识王竑才华的翰林学士刘球,就因得罪了王振,先被罗织罪名下诏狱,后来更被人下黑手杀死在牢狱中,下这个黑手的,正是后来被王竑当场打死的马顺。 对这种祸国殃民的权阉,王竑自然是不放过,还是个实习生时,就从不买王振的账,后来做了给事中,更是放开手脚大骂,是王振专权时代,少数从不拿王振当干粮的官员之一。 这样的行为,在那个王振气焰熏天的年月里,可谓十分的难得。以嘉靖年间才子王世贞的说法,大明朝的言官们,真正能做到不畏权势刚正敢言的人物,王竑当之无愧。 通常这样英雄,往往都要付出代价,何况碰上的又是向来睚眦必报的王振? 可奇特的是,对王竑这个硬骨头,王振除了暗地里使过绊子,基本是敬而远之。哪怕王竑妙笔生花,写了不少骂他到的奏折,却还是忍着。 如日中天的王振为什么要忍? 沈德符的《野获编》里,给出了一个原因:王竑的七年“观政”时,一个重要的履历,就是曾在郕王朱祁钰的王府任职。有了郕王这个背景,还是明英宗与郕王兄弟情深的好年月,王振也只能先咽下这口气。 左顺门事件后,大家扬眉吐气,王竑却深知问题严重:大明开国七十年,还从没有过文官在朝堂上打死特务头子的雷事。 深知自己摊上大事的王竑,更以一个悲壮的反应,体现了铁骨般的担当:《名山藏》记录,他先是叫来妻子儿女,郑重的托付了后事。然后慨然进宫,只求领罪赴死,却好在于谦帮忙,反而被郕王一通好言抚慰,总算逃过一劫。 也正是在左顺门血案中,另一个事实更彰显了王竑的品格风骨:当时现场痛哭流涕骂王振的大臣,甚至跟风卷袖子上来打马顺的大臣,绝大多数都是在王振专权时期,夹着尾巴做人的家伙。真正无论王振活还是死,都一样愤怒痛骂的,王竑是为数不多的几位。 而另一位与王竑一样,早已专注骂王振很多年的硬汉,就是担当北京保卫战大任的于谦。 这件事以后,老资格硬汉于谦,对于小字辈硬汉王竑,真个是关照有加。随后在紧张备战中,先派他去易州整顿防务,而到了瓦剌大军兵临北京的十月,更又举荐他出任一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察院佥都御史,提督北门防务。 这个任命有多破格?王竑先前的职务,是七品给事中,这下等于从七品一口气升到了正四品,典型官场上平时最招眼热的“连升三级”,而“提督北门”,更是担负起最重要的防务。 于谦为啥要这样关照王竑?自然不止之前打死马顺的表现,以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的说法,王竑在正统年间的好多奏报,他都格外关注,有些精彩内容更烂熟于心。 而在土木堡惨案后,王竑的一条建言也引发了于谦注意:大家都忙着修堡垒调兵,王竑则犀利点出一大隐患,东昌府卫等地,还安置着不少昔日收容的瓦剌裔“达官”,一旦他们趁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必须提早预防监视。 如此能看到问题死角的眼光,于谦自然十分佩服,也因此认定了人才难得。虽说当时也不少人讥讽,说王竑打一架就能升三级官,真个是大便宜事。可于谦不为所动,依旧用人不疑。 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在随后浴血悲壮的北京保卫战中,担当重任的王竑,果然成了于谦得力的助手。他多年刻苦磨练的能力,更好似火山喷涌一般,在大明政坛上华丽爆发。 3,全能文官登场 受命提督北门的王竑,还没开战,就又叫围观群众们吃了一吓。 士兵们列阵站好,他只消扫上一眼,就能迅速找出其中滥竽充数骗军饷的烂兵,然后筛子一般的清理。 还发起了魔鬼突击训练,且纪律抓得严,成天都有犯事军官拉到北门当众“啪啪”打军棍,成了北京保卫战前,京城防务一大奇观。 而在接下来的北京保卫战中,王竑的一番心血,获得了风光回报:他督率的毛福寿部,成了战场上敢与瓦剌精锐死磕的机动力量。先是瓦剌初到时,他们先在北门阻击,硬碰硬打了个开门红。 而后尤其出彩的一幕,则是土城大战,当时打得山穷水尽的明军,连百姓都上了城头扔砖瓦助战,危急时刻正是王竑带兵赶到,一番浴血厮杀,终于将这股顽敌击溃。北京保卫战中最艰苦的一场血战,终于顺利挺过。 而在十月二十日,屡遭重创的也先,终于无奈退出了北京后,整个北京城一片欢腾,王竑却依然是少数冷静的人,反而又上奏折泼冷水,认为瓦剌虽然战败,却实力尤存,必须要立刻整顿防务,提防他的继续侵扰。这份冷静的建言,令同样冷静的于谦也十分感慨,更随后再次举荐他担当一大要职:提督守备居庸关。 居庸关的战略意义,在当时十分重大。这等于是把大明北部防线的脊梁骨,交到了王竑手上。 先前的北京保卫战中,王竑常被人诟病的,就是手段太生猛。可跟后来提督居庸关相比,那真是。 作为大明长城防线的战略要地,居庸关在当时,却早已腐败不堪。虽说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也同样雄起了一把,顶住了瓦剌的猛攻,但那是沾了天气的光:当时镇守居庸关的右副都御史罗通,趁着天冷往城墙上浇水,把整个城墙变成冰墙,才叫瓦剌吃了大亏。 可打仗这事,靠天吃饭也只能一次,因此面对胜利掩盖下问题成堆的居庸关,王竑又发了狠,先大力查账,而后又追查空额军饷,挖地三尺,也要把腐败分子刨出来。 这种孤胆英雄般的莽撞行为,当时也引起轩然大波。早有准备的各级腐败干部,已经充分应对,看你王竑够猛,又能奈我何? 可接下来的事实,却再度让他们大跌眼镜:王竑除了眼光强手腕狠,行动力还极高效,这些贪腐的小伎俩,半点都难不住他。而且更要命的是,他的口才还十分了得,还很会运用心理战,只要抓到一个嫌疑犯,循循善诱的问几句话,立刻就能套出一大堆重大收获。 他们确实太低估王竑了,这位表面会打能骂的言官,却是一位通才,军事天文地理样样都学过,甚至敲一敲城墙砖,就能初步判定这工程黑了多少钱,外加效率也奇高,最擅长用最直接手段解决问题。因此这番到任,就真个成了反贪斗士,招招都不落空。 就连居庸关都指挥赵汶,之前组团跑到蒙古草原偷猎这类破事,都叫王竑给挖了出来,处置更是狠辣,逮着一个就法办一个。外加整顿训练,选拔精锐,这个一度衰败的大明防线要冲,再度战力满满。 这良好工作成果,照着曾经出使瓦剌的明朝使者李实的赞叹说:瓦剌知道是王竑镇守居庸关,竟从此不敢靠近。可谓威名远扬。 正当王竑在居庸关任上,大展拳脚得有声有色时,另一个紧急任命,却又把他朝南拽:景泰元年十一月,漕运总督。 这一下升迁,甚至开创了大明朝一个的官职记录:先是总督漕运,第二年又兼职巡抚淮扬四府三州且兼理盐政,景泰四年又加封左都御史。明朝以漕运总督身份兼理巡抚盐政者,三百年间王竑是唯一。而在整个十五世纪,王竑更堪称权力最大的地方官。 如果火速重要任命,却也是因为一个紧急任务:给老领导于谦填坑。 当年北京保卫战,的于谦,之所以能成功打赢,主要的兵力来源,就是漕运的运军。可这下问题来了,没了运军的漕运,立刻就荒废了。这事可不是闹着玩,京城的开支运转,全靠漕运物资输送,必须得有人管。 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这个:就在北京保卫战这几年,江淮地区水灾频发,大明的钱粮全用来抗击瓦剌,没多少钱来抗灾,以至于问题越演越烈。 所以王竑的任务十分艰巨:既要抗灾,也要管好漕运,更要保证盐税。也就是既要给朝廷补血,还要给朝廷治伤,如此不可能的任务,就落在了王竑头上。 在王竑的宦海生涯里,这也是他遭遇过的最为艰巨的考验,而且具体过程中,他也碰壁连连,比如治水这事,就真撞上了他的短板,尽管几年来兢兢业业,一直冲在一线,可还是怎么治怎么闹灾。以至于景泰皇帝几次下诏斥责,甚至把脾气刚烈的王竑,都给急出了病。 直到北京保卫战前曾鼓吹逃跑的再次出山,用最新的放水技术,成功解决了淮河大水灾,这才知道是个技术问题。 而比起这失败的技术攻关,他做的成功的,却是赈灾。出手就是狠招,先擅自打开了广济仓取粮,镇守要阻拦,更被他一顿吓唬:你要敢拦我,我就先砍了你! 连太监都给吓唬住了,后面的事就好办了,广济仓取来多少粮食事小,关键是树立个榜样:淮河上下的商船,按照船只大小摊派,都得出钱出米,外带当地的富户,更是家家摊派,就这样连劝带吓,硬是咬牙把灾赈了。 这个成功经验,晚明年间主持陕西军务的也曾积极学习,一度把逼近死路。 当然这种胆大包天的事,风险自然大,可为了救灾,王竑还是一贯强硬作风,这次甚至是用了耸人听闻的一招:自死劾!吓唬完太监打开广济仓后,就立刻给朝廷上了奏折,请求朝廷将自己问斩。这就是命都豁出去的架势。 而对这为了救老百姓不要命的大臣,景泰皇帝也十分支持,虽说朝廷当时也穷,还硬是从皇帝私人府库里拨出钱,命侍郎邹干带去,而且还专门规定:钱往哪里花,怎么花,全是王竑说了算。 王竑的这番苦心也没白费:前后救活的灾民数量,有一百八十万人。而以明朝同时期诸多文臣的估算,数量更突破二百万。这良好的工作成绩,更落下了一句当地民谣:生我者父母,救我者王竑。 参考下后的局面就知道,如果这二百万灾民真个闹出大民变,对于此时的明王朝,就真个是窝心一刀了。 至此,左顺门事件中一打成名的王竑,就以八年间兢兢业业的表现,成为景泰年间大明王朝仅次于于谦的顶梁柱。以弘治年间名臣邱浚的赞叹说,明朝能从土木堡惨案的重创中恢复过来,甚至实现后来天顺年间“保泰持盈”的盛世。 王竑功不可没。 4,起起落落,人生唏嘘 的王竑,却随着景泰皇帝朱祁钰病故,随后明英宗朱祁镇再度复辟,人生骤然反转。 他和明英宗的梁子,那叫极深:王竑是景泰皇帝前邸旧人,又是殴死明英宗心腹马顺的“凶手”,接下来的境况可想而知。 果然明英宗复辟后,老领导于谦问斩,王竑也没得跑,先被除名送到江夏监视居住,后来又送回家乡,憋屈了好些年。 但明英宗万没想到,这番反攻倒算的后果,却是自废武功:军事干才王竑被罢后,北部边防防务越发不像样,南方漕运也运转得糟糕。继瓦剌后崛起的鞑靼孛来部,更是轮番侵扰。 终于到天顺五年,忍够了的明英宗,只好咬牙重新启用王竑,先让他提兵北上,在红崖子把孛来一顿暴揍,一年后又回任漕运总督,把漕运又整治得通畅。老将出马,果然一个顶俩。 特别感人的一幕是,当王竑回任漕运总督时,当地乡民奔走相告,夹道数百里热情迎接。是年夏天,王竑又碰上旱灾,眼看大旱蔓延,王竑不顾一身病痛,在烈日炎炎之下,恭恭敬敬的求上天下雨。 这孤身求雨的情景,还被当地乡民绘成了各类图画,代代立庙流传。 伴随着这蒸蒸日上的威望,王竑也仿佛找到了第二次青春。等到明英宗过世,成化皇帝登基后,更给了王竑极高的尊崇,将他官升兵部尚书。在这个新岗位上,王竑一如既往尽心竭力,除了大力整顿国防,严打军队腐败,就是选拔人才。成化年间的名将,就是来自他的举荐。 这段时间,正堪称是王竑宦海生涯里,最为风光的时期。但就是在这样的风光中,成化元年九月,一直深受信任的王竑,却再度辞官回家。 而且这次是永远退出,再没回来。 这个意外情况,是因为王竑与内阁首辅的矛盾已不可调和,王竑重点推荐的几个官员,更是被李贤极力反对,结果王竑一怒撂了挑子闹辞职,没想到闹了几个月,成化皇帝就真批了。而后的二十多年里,先后有一百多奏折,举荐王竑出山,成化皇帝却都没答应,一直到弘治元年,这位大明土木堡事变后顶梁柱般的能臣病故在家,享年七十五岁。 而对于他最后一次离职风波,参考他之前的宦海浮沉,也就不难解释:王竑这种脾气的人,从来不适合人际关系,只适合的封疆大吏。放在地方上是大展宏图,进了朝廷中枢,就是捆住手脚。兵部尚书的任上看似风光,却其实是皇帝闹心,他自己更窝心,也只能辞职落得大家自在。 能人,也需要放对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格格”起源于哪里?清朝哪些人能被称作格格?

清宫剧一直是热播剧,近几年《宫》《传》等使清宫剧再次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经典的《还珠格格》《格格》《当官》《微服私访记》《康熙王朝》等大家也历历在目,在这些剧中有一个称谓“格格”格外引人注意。 格格都戴有旗头,戴上这宽长的装饰品,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当然相比起服饰,格格的称谓也值得探讨。 格格,实际是满语,意为小姐。是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为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该称呼最早出现在清朝的前身后金时期,这种称呼直到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在后金时期,国君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无定制。例如,的长女称“”,次女称“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需要指出荧屏上以康雍乾时期为背景的清宫戏中,将公主称为“格格”,是编剧者对“格格”与“公主”称谓的混淆,并不符合历史史实。此后“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亲王之女,封为“和硕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郡主,侧室所生女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为“多罗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县主,侧福晋所生女为县君; 多罗贝勒之女,亦为“多罗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郡君,侧福晋所生女为乡君; 固山贝子之女,嫡福晋所生女封“固山格格”为县君,侧福晋所生女不受封,称宗女。 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嫡福晋所生女称“格格”为乡君,侧福晋所生女不受封,称宗女。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清朝,“格格”有时候也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无正式封号的贵族之女也可以称格格;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位在侧福晋、庶福晋之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