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南宋大臣虞允文:一场战争让南宋多活了100多年

时间:2025-03-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千桂子,十里荷花..."记得高中语文课,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望海潮》时说:几百年前,有一个金国也读了这首词,看了以后,欣喜不已,更加坚定了要带兵南下、一统天下的决心...... 绍兴和议以后,宋金已经多年未战,双方呈现南北对峙的局面,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的皇帝是完颜亮,是。

完颜亮通过政变上台,继位后屠杀宗室,迁都中都,有南侵之志。

一日,南宋宫廷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原来是在庆祝宋高宗54岁的生日,赵构与群臣宴饮正酣,突然有人来报:金国皇帝派人给大宋皇帝贺寿来了,使者已到宫外。

一听是金国的使者,赵构可不敢怠慢,那可是爷啊!连忙在紫宸殿召见。

没想到这次金国使者比以前还要嚣张,还要傲慢,一进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宋高宗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宋高宗一边听,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忍住、忍住。

看到赵构没什么过激的反应,金使又爆料出了一个猛料:“赵桓已经死了!”话音刚落,宋高宗迅速站了起来,径直往后殿走去。

见状,群臣议论纷纷,都纳闷:这皇上怎么了?不知道,派人去看看吧。

一瞧,赵构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

大哥总算死了,自己的皇位终于高枕无忧。

这一天等的实在太久太久。

即位三十四年来,赵桓这个名字就像把利剑悬在赵构头上。

20年前,带领在朱仙镇取得大捷,士气正盛,打算收复汴京,克复中原。

也已,决心撤退。

赵构闻讯,乱了手脚,连忙令刘锜等策应部队撤回,使岳家军沦为孤军,并连下十几道金牌让岳飞撤退。

大业将成,为什么要破坏北伐?不就是害怕仗打赢了以后,金人放回来抢他的皇位嘛?为什么杀岳飞,因为赵构认为岳飞太不懂事了,没有明白应该是为那个俘虏打仗还是为当今圣上打仗,整天嚷嚷着要迎回二圣,真迎回来了赵构不就要靠边站了嘛。

还是看破了迷局,不顾身后骂名,主动參岳飞一本,要求处死岳飞,帮高宗顶着千古骂名。

只要大哥一日不死,赵构心里难安。

如今好消息传来了,赵构能不喜极而泣吗? 完颜亮原来指望赵构被骂了以后,一怒之下,把自己派去的使者杀掉。

这样就有出兵的借口了,诶,可怜的炮灰。

只是这赵构非但没怒,还特别高兴,当然是在内心里,表面上还是要装一下悲痛的忽悠人的。

见计策不灵,也不多管了,一定要发兵。

完颜亮决定御驾亲征,率领60万大军南下,一来是为了完成祖宗未竟的事业,使自己名垂青史;二来是可以得到宋高宗的贵妃娘娘,完颜亮早就听说刘贵妃,对她垂涎不已,出兵前特地让人准备了新枕头、新被褥,意淫着一打下临安就和刘贵妃同床共枕。

经过商量,完颜亮决定从传统的上中下三路同时出击,上路攻打巴蜀,中路进攻襄樊,下路直取淮西,后来又派了一只水军南下,直捣南宋的政治中心临安。

战端一开,金兵的上路和中路都吃了败仗,水军更不是宋军的对手,要是比打猎人可能玩不过你,但要比造船......宋朝人说自己是世界第二,没人敢说是世界第一。

如果和英雄联盟类比的话,金兵上路中路一座塔都没推掉,直接被虐了。

完颜亮,在下路打团战,胜了就可以给南宋致命一击,毕竟首都就在不远处。

完颜亮亲自带领的主力在下路,攻取宋归化军、蒋州、阳军、和州。

金军打过了淮水,驻扎在长江边一个叫采石矶的地方。

宋军负责防御的是刘锜,刘大帅虽然是当世名将,当年曾经在顺昌大破金兵十余万,只是现在已经年过花甲、身染重病,病到什么地步?连走都不能走了,被士兵抬着行军,平日也吃不下什么东西,喝点稀饭聊以度日。

这样的状况怎么能打好仗,所以打了一阵子就退守扬州,金兵饮马长江,随时都可能过去,局势岌岌可危。

赵构得知金兵,便紧急召集宰相和各个亲信大臣商量对策,讲来讲去,又想起了几十年前的老办法:遣散百官,逃跑。

群臣没想到赵构的胆量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长,一点变化都没有,皇上还是这副德行,但完颜亮此行的目的不同了呀,几十年前的金兵只是想在江南抢点东西,抢完就走,这回人家是要统一天下的,不会走了。

江南沦陷,你赵构能去哪混啊!下南洋还是经略台湾啊。

宋高宗勉强决定不跑了。

之后几天在宫里来回踱步,焦急地等待前方战报。

突然探马来报,建康府都统制王权看到金兵来势汹汹,竟然开溜了。

宋高宗听了大惊失色,这还得了!连忙让殿前司选锋军都统制忠去替王权,并派中书舍人前去慰劳将士。

虞允文到前线转了转,心里凉飕飕的,只见王权的败兵、垂头丧气的坐在地上,武器的放着,士兵一点精气神都没有,对前途感到悲观。

在不远的后方,临安城里的达官显贵忙着把家人、财产送往福建、两广。

见状,随从对虞允文说,没希望了,大人,咱们快跑吧,要是金兵打过来,就没机会了。

虞允文的任务只是来劳军,不是督战,而且打输了他也是没责任的。

但考虑良久后,他选择留下,身后毕竟是成年上万的大宋子民啊。

是时王权刚被罢免,李显忠没到,军中无主将。

虞允文召集各将开会,豪言道:“朝廷养汝辈三十年,顾不能一战报国?”将军们被其感染,都说愿效死力,但也表达了难处,军中没有带头大哥。

虞允文见将军们斗志昂扬,当即表示我来当老大,带你们飞。

众将表示服从命令听指挥。

对岸,完颜亮正盘算着过江,后方却传来噩耗,东京留守乌禄自立为帝,下诏废掉了他的皇帝之位。

完颜亮闻讯又气又恼,可也无可奈何。

思考再三,为今之计,只有先灭了宋朝,再北反夺回帝位。

于是,完颜亮亲自挥舞令旗,指挥金兵乘船渡江。

可算来了,虞允文也下令开战。

看过电视剧《传》的人都知道:宋朝的战船都是又高又大,好几层的楼船。

相比之下,金人都是老百抢来的渔船,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

战争开始后,宋军战船靠庞大的身躯强吃对手,接连撞沉了好多艘,这场面就像球场上,奥尼尔在篮下背打内特罗宾逊。

在宋军的撞击下,金军灰溜溜地退回江北。

次日,完颜亮不甘心再次发起进攻,虞允文令战船停泊于江心,备好强弓劲弩,有了昨天的教训,金兵就不大敢冲了,又败一阵。

打宋军两连败,后院又起了火,完颜亮,五内俱焚,被逼急了以后率领大军前往瓜洲,准备换个地方渡江。

这时主帅李显忠总算到了,虞允文把指挥权转交给他,同时借了一万多军队前往镇江,继续防范金兵。

完颜亮给将领下达死命令:必须拿下,拿不下来全部杀头。

众将领都知道可能躲不过这一劫了,于是半夜悄悄的聚在了一起,商量出路,浙西路都统耶律元津说新帝已经在北方继位,我们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宰了完颜亮那个的家伙,向新帝献礼,否则无论如何都是活不过明天的。

说完后,民主表决,全票通过。

凌晨,他们冲进了完颜亮的营帐,事成后,派使者和宋议和。

赵构得知金兵内部发生了剧变,心里松了口气,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他亲自来到建康,不理睬金人的求和要求,下令全线反击、收复中原,只是战果并不大。

虞允文进入镇江城,直奔府邸,探望病榻之上的刘锜老将军。

看到虞允文,老将军又是欣喜又是愧疚,喜的是总算把金兵给击败,保住了江山,后生可畏。

愧的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不是一个大将而是一介书生,他说:“疾莫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吾辈愧死矣!”虞允文和一样都是儒将,文武双全。

以前我总以为他们打胜仗时很年轻,没想到一查,陆逊40多了,虞允文采石之战53了,只是和、刘琦比更年轻一点。

这一场战争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金国的皇帝换成了金世宗,世宗皇帝勤于国政、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定盛世”,江湖中人都称其为“小尧舜”。

宋朝方面,经历了这场劫难,赵构算是看透了皇位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可从古到今,多少人为此挣的,命丧黄泉,甚至连累九族。

殊不知地位越高,烦恼也越大,很多烦恼还无法解决。

皇帝就像是站在连接两座山顶之独木桥上的人,虽然你位高权重,山下的人都仰慕你、羡慕你,但你也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会从桥上掉下,,败亡的原因可能是用错了一个人,不经意间得罪了一个人......宋高宗20岁登基,为了皇位什么事都做过,前半生最希望死的人是自己的大哥,如今威胁解除了,反倒觉得皇位这东西索然无味。

55岁那年,他宣布禅位给皇太子,自己搬出去颐养天年。

虞允文立有大功,使江南百姓免遭涂炭,让南宋晚灭亡了100多年,可谓一夜成名,朝野上下一致为他点赞,虞允文本人也获得重用,孝宗时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已经是丞相了。

名将吴璘死后,虞允文接替他经略四川,徐图恢复,可惜大事未成,积劳成疾而死。

数百年后,毛泽东主席读《二十四史》,看到虞允文在采石矶的表现,不由地竖起大拇指,赞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说虞允文墓前住着一位的守墓老人,他们家族是守墓一族,世世代代为虞丞相守墓,到现在已经守了十三代、八百多年,宋家的誓言是:不绝,守墓不止。

老人今年已经85岁,为了守好墓,几十年来都没有怎么出去过。

想到未来,他决定将重担交给儿媳,把守墓的火炬永远传下去,代代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宋扛不住蒙元的攻击,为什么安南却能扛住?

安南(现在的越南)等挡住蒙元的三次攻击,而作为安南宗主国的,却被蒙元给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安南比南宋还厉害? 显然,历史不能作这种简单的推理。蒙元最终没有把安南拿下来,是有原因的。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主观上,蒙元并没有很用心地和安南作战,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蒙元打安南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南宋。 在蒙古大汗的时候,蒙元就发动了一次对安南的袭击。这是由兀良合台率军,从大理出发前往的。这一次,兀良合台把安南给打败了。但是,后来兀良合台想让安南和蒙元军队一起北上进攻南宋的时候,安南却并没有听他的。也就是说,安南面服心不服,蒙元并不算真正打败他。 二是蒙元只想和安南议和,没想真正打他。 在蒙元拿下南宋后,又发动了两次征讨安南的战争。但是,因为南宋已经拿下了,因此蒙元并没有用全力,派去的部队也打败了。而这时候,蒙元内部也产生了两派意见,最终主和派占领了上方。也就是说,当安南表示奉蒙元为宗主国的时候,蒙元就撤军。这样,双方也就没有再打起来。 三是蒙元瞧不上安南这样的小地方,打不打都无所谓。 蒙元极为重视的,肯定是南宋这块风水宝地。这也是中国古代中原国家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共同思维。只有占领中原地区,才叫做君临天下。一旦占领了中原地区,周边的那些国家,只要他不特别对抗,只要他愿意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就不再施加武力。 当然了,除了主观原因,还有客观原因。有哪些客观原因呢? 一是安南的气候条件不适合蒙元军队攻伐。 蒙元军队在那个年代虽然战无不胜,但是,也是有条件的。比如,他们海战就不行,两次攻打日本都失败了。有人说,主要是他们运气不好,遇到了海风。但是,这也是不善海战的表现。如果擅长海战,了解海上的气候条件,怎么会两次都被海风给吹翻呢? 同样的,他们也不适合丛林作战。蒙古人本来生活在严寒的草原地区,安南湿热的丛林气候,让他们完全不适应。在这样的地方,他们就会生病,瘟疫就会流行起来。事实上,蒙元军队前后三次在安南作战,都遇到这个问题。 二是蒙元的战术打法在安南不起任何作用。 蒙元的战术打法主要是以骑兵突击为主,远程奔袭,战术包抄,骑射作战。这样的战术打法,让他们在欧洲战场、西亚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这样的战术,在安南的丛林中一点儿作用也没有。因为骑兵根本就跑步起来。骑兵跑不起来,也没办法按照骑兵的方式作战,因此,当蒙元军队和安南军队作战的时候,差不多就相当于“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这怎么打得赢呢? 三是蒙元在打安南的时候缺乏强力领导。 蒙元第一次攻打安南的时候,兀良合台是一代名将。而这次作战,蒙元也打败了安南。后来是因为兀良合台北撤,安南才反水。但是后面的两次战争,脱欢、唆都、奥鲁赤这些人都比较一般,没打过什么仗,也不会打仗。再加上那时候,的态度也不坚决,打不打安南,都无所谓。所以,在这样一种指挥下,安南最终没有被蒙元拿下来。 随机文章导弹和火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导弹成本更高(千万美元一枚)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不能双重标准,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混乱什么是fab法则介绍法,属性作用和益处缺一不可(占比因人而异)外道魔像vs人柱力,九尾人柱力集齐面前能与魔像一战神仙转世的女生面相特点,单身狗遇到了绝对不要放过(旺夫又漂亮)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主张和亲的西汉大臣,竟然也是大败匈奴的名将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西汉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后,文、景两帝,包括女汉子,都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一边给匈奴送女人——所谓的“和亲”,一边窝在家里老老实实搞生产。 这次请求和亲,到底是像往常一样同意还是趁机翻脸开打,汉武帝和一众大臣在朝堂商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御史大夫跳出来说:“咱们军队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就如同强弩之末,到那里也没劲了。再说,匈奴那地方离咱太远,得到也没什么用处,无利可图,打这仗干嘛?所以,还是和亲吧,天下太平!” 主和派的官僚们立即齐声附和,最后力压主战派,和亲一事顺利谈妥。从历史来看,汉匈战争前的最后一次和亲,就这么被这位御史大夫极力促成了,这位御史大夫名叫。不论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后世的热血青年,都对主和的韩安国恨得牙根痒,说上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敢打,妥妥一个投降派。但实际上,韩安国和亲主张说明,他对当时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准确的估量。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拥有谋略、计策的能臣,在景帝、武帝时期,出镜率相当高。 一、一战成名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商丘民权县)人,早年拜师学习《》和其它学说。他聪明好学博采众长,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集学问、辩论于一身的能人,并被(景帝之弟)慧眼识珠,请入朝中担任中大夫。而韩安国很快就显露能力,成为梁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叛军一路高歌挺进到梁国。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韩安国稳固防守,另一位将军则奋力厮杀,将士的拼死抵抗使叛军无法绕过梁国这一防线,因为牵制住叛军的主力,为最后平息叛乱七国之乱贡献了力量。韩安国因此一战成名,梁王刘武也更加倚重于他。 受梁王的重用,韩安国也忠心而侍,为梁王排忧解难。 二、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这“家”还是皇家——窦、景帝与梁王,他们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事情更加棘手。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景帝和梁王,窦太后更偏爱小儿子梁王,不论权力还是财物,都大力赏赐。景帝是孝子,对母亲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梁王以为有母亲撑腰,渐渐地有恃无恐,在封地内,出行的动静弄得比还大,这就让景帝有所不满了。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 这次梁国派来的使臣恰恰是韩安国,这下他可撞到枪眼上了——太后、景帝、梁王关系僵持,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韩安国清楚当下的处境,他没有直接向太后、皇帝请罪,而是去找了——窦太后的女儿。 一见到公主,韩安国就哭着说:“从前七国叛乱时,各诸侯都起兵,梁王一想起太后跟皇帝在关中就流眼泪水,他知道跟皇帝最亲,所以拼命抵抗,因而叛军才无法向西进军,这不都是梁王的功劳吗?而现在,梁王用皇帝赏赐的车子、旗帜出行,虽然排场大了点,但不过是向小地方的人炫耀,自己的父兄都是皇帝,母后与兄长都爱他,这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后因此苛责他,他知道后整日泪流不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太后为什么不体恤一下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心的梁王呢?” 馆陶公主将这些话告诉给窦太后,太后大喜,并把这话原封不动地告诉景帝。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不能不说,韩安国的诡辩很厉害,把黑的都说成了白的,他这手亲情牌打得更漂亮,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也是政治危机。 “关不住”——韩安国的能力、名声正如这“春色”一般,从梁国传到了朝廷,受到景帝与太后的信任。 三、死灰复燃 不过韩安国不是完人,有一次,他就因为犯事被捕下狱。“被犬欺”啊,狱卒言语间对韩安国多有侮蔑。韩安国听了不受用就说:“你小子知不知道,死灰有可能会复燃吗?”不料那狱卒答道:“就算它复燃,我也能一泡尿给它浇灭了!” 不过,这位狱卒很快就后悔了。梁国内史空缺,因为之前在太后那里留下好印象,韩安国被窦太后任命为太史,从一名囚徒翻身为年俸二千石的官员。狱卒闻讯,职位也不要了,撒腿逃命。韩安国下令,你不回来就任,我就灭你宗族。无奈,这位狱卒回家安排好后事,向韩安国谢罪来。没想到,韩安国大笑道:“你可以撒尿了!”狱卒不知所措之际,韩安国又说:“这事不值得我惩办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相比对待霸陵尉,韩安国的胸襟,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替梁王收拾“烂账” 话说回来,梁国内史这职位,梁王属意的人还真不是韩安国,而是“新宠”——齐人公孙诡。公孙诡不断游说梁王,向皇帝申请做皇位接班人,并增加封地。对于立刘武为储君一事,景帝似有此意,但朝中袁盎的反对声最高,在梁王的授意下,公孙诡将袁盎暗杀。 景帝知道后,派使臣去梁国务必捉拿公孙诡。但使臣来了十批,却一批一批空手而回——根本找不到人。人的去向,韩安国心知肚明,他来到梁王宫中,一看到梁王就哭起来:“大王没有好的臣子辅佐以至到这种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请您赐我一死吧!” 梁王不允许,韩安国继续两眼泪流,从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的关系、景帝与废太子的关系说起,劝诫梁王,治理天下,不能以私情乱公事,就算是亲父子也无法保证不会有变化。如今皇上因为太后不置办您,如果太后去世了,您还能依靠谁? 一语点醒梦中人,梁王痛哭流涕交出公孙诡。公孙诡畏罪自杀,景帝既往不咎,梁王派人杀袁盎的这笔烂账,算是被韩安国一把抹干净了。从此,景帝与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五、抵御匈奴 除了是一名颇具谋略的谋士,韩安国还是一员大将——在梁国时曾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入朝后也曾领兵前往闽越平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但是到了汉武帝决意要打匈奴时,韩安国却勇敢地冲在了第一线。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献计在马邑伏兵收拾匈奴单于。韩安国担任最高统帅——护军将军率兵埋伏于马邑,最后计策泄露,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丞相死后,韩安国担任代理丞相,汉武帝有意将他扶正,哪知韩安国时运不济,竟然从马车上摔下,跌跛了脚,只得家中养病,汉武帝只好改任他人。 韩安国病好后,担任材官将军,驻守渔阳。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有一天,韩安国抓到几个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军队已经远去。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趁着农耕时节都回家进行农业生产。 可谁知匈奴玩了花样,没多久转身又回来攻打渔阳,韩安国军营里只有不足千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从未吃过败仗的他,这次遭受惨败,匈奴劫掠两千多人与财物。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韩安国感到,皇帝的宠信越来越少,加上被匈奴打败,损失严重,耻辱,失意,郁闷......,只短短几个月后,韩安国就生病吐血而亡。 只是,韩安国不知道,正是他在渔阳的坚守,牵制住匈奴的部分军力,使得大将军有机会兵出北郡,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对其造成大包围态势,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取得河套大捷。 河套大捷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大汉一雪旧耻,扬眉吐气吊打匈奴;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而所有这些荣光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韩安国以一员老将的身份,在渔阳的浴血坚守,在抗匈前线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他也是汉朝雪耻匈奴的大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