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帝王儿子死了,为什么皇后只是干嚎却留不下眼泪?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儿子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身为亲妈的却在葬礼上干嚎,一帮大臣,这是几个意思? 这是您的亲儿子哎!是从你身上掉下来的肉哎!怎么就光打雷不下雨,连一滴眼泪也没有呢?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一语道破天机,给叔叔伯伯们支了一招,不仅让太后,还保全了叔叔伯伯们的性命。

这个少年就是“”之一的的儿子张辟强,这个故事记载在《汉书·外戚传》中。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刘盈去世,年仅22岁。

葬礼上,身为母亲的吕后表现很奇怪。

按理说,汉惠帝刘盈是吕后唯一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怎么可能不,但吕后“哭而泣不下”,只是干嚎,却没有泪水,看上去这种哀痛实在太假了。

大臣们有些凌乱,这是怎么个情况?难道说这个亲妈觉得儿子死了没啥大不了的?或者说皇帝的死另有隐情?皇家的事情水很深,大臣们也有些手足无措。

这时候,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找到时任左丞相的陈平,一语解开其中奥妙。

张辟强说,陈叔叔,太后今天这个“哭而不悲”的表现,您知道是为什么吗?陈平回答说:“为什么?” 张辟强说,皇帝的儿还是孩子,吕太后是担心你们这些开国功臣把持朝政,对未来充满忧虑,心里有事,所以哭不出来。

现在只要把军权交给老吕家,让吕后的侄子们分别掌握南军和北军,这样太后就安心了,你们也不用担心她对你们下手了。

陈平听了子侄辈的张辟强一席话,恍然大悟。

陈平按照张辟强的办法,正式向吕后提出推荐,把兵权拱手相让,吕后心中大喜,“其哭乃哀”,总算表现得像一个正常的母亲了。

陈平一向以奇计闻名,但这次却没有能透过表象看本质,还需要一个小字辈指点迷津。

张良比陈平要厉害,张良的儿子也了不得,应了“英雄儿好汉”的俗语。

不过,张辟强教给陈平的这一招,却让“权由此起”,为了夺回军权,开国功臣们费了好一番周折,这就是后话了。

历朝历代,对于张辟强这一处置方式众说纷纭。

西汉辞赋家对此大加赞美,夸奖张辟强小小年纪机智无比,有乃父之风。

宰相李德裕则认为,张辟强虽然很有见识,但这个主意是个馊主意,纵容了吕氏家族的坐大,为后来政归平添了不小的障碍。

王楙的观点是:张辟强早就把一切都计算到了,他算准了吕后的侄子们都是废柴,成不了大气候,想翻盘是分分钟的事情。

王楙是张辟强的死忠粉。

从史料上分析,张辟强应该是张良的第二个儿子,张良的大儿子名叫张不疑,继承了张良的爵位,名字出现在《张良传》的结尾处,后来因为犯罪被剥夺了爵位。

奇怪的是,张辟强这么厉害,居然没有在《张良传》中提到。

《外戚传》中,张辟强突兀地出现,然后就再也没有被提及。

有传闻说,张辟强后来把自己老爸的名字“良”作为自己的姓,跑到山西隐居了起来,著名学者良燮据说就是张辟强的后代。

张辟强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老爸强大的遗传基因,只需要一句不经意的指点、一个随手为之的计谋,就足以改变历史走向,足以青史留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吕留良是如何样的?为什么死了之后才被灭十族

在明末清初时期,面对着国破,亲人被清军斩杀而只能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的小小文人,也正是因为这一方面的原因,他是一个反清志士,也因为这样,他间接的犯案了,千古冤案——吕留良案。那么,吕留良案为什么会被灭十族呢?网络配图 吕留良出生在浙江嘉兴桐乡的一个官宦世家。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吕留良从小就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吕留良天资比较聪颖,小时候看书看三遍就能够把看到的东西全部记住,所以,聪明的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比较深的造诣。是一个博学多艺之人。 后来,在满清大军攻入浙江的时候,吕留良为了抵抗满清,和自己的侄子一起拿出家里的钱财募捐勇士,来抵抗清兵的入侵,可惜,个人的力量终究还是不够,兵败之后一起作战的侄被清兵给杀死了。面对着国仇家恨,这样一个有忠义气节的文人怎么可能会为满廷服务呢,于是就有了愤然拒绝为官,最后出家为僧,从此隐居山林,开始了自己的讲学生涯,宣扬自己的思想。满清朝廷日益稳固,而吕留良愤世嫉俗的心也越来越重,于是就发表了很多关于抵触反抗满清朝廷的文学作品。网络配图 也正因为这些作品,吕留良在死了之后还被人挖出来砍头,与他有关联的人均被杀死,也就是吕留良案被灭十族 吕留良案是满清时期的一件最大的案件,这又是一个超级大冤案。为什么会出现文字狱呢? 那时候湖南有个叫曾静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吕留良的文章,看了之后十分钦佩,就派自己的学生张熙跑到了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听拿取他遗留下来的文稿。 可是这个张熙跑了浙江之后,不但打听到了文稿的下落,还找出来吕留良的两个学生。这四个人在一起之后就密谋要反清。可是他们很清楚,光是靠着这几个读书人是办不了大事的。于是曾静就写了一封信派张熙去找到了担任陕甘总督的大臣。可惜的是,找人之前没有看清楚人,岳钟琪一看到这个人竟然是来劝他反清的,的同时,立刻就把张熙打进大牢,还到湖南诱骗出曾静并捉住了他,最后把他们怎样图谋造反的情节,的写了一份奏折上报给了雍正。网络配图 雍正看到了奏折之后是又气又急,立刻下命令岳钟琪把曾静、张熙押解到北京,严刑审问。于是知道了曾静还跟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有来往。这样,案子就牵连上了吕留良家。虽然吕留良已经死了挺长一段时间了,但是雍正还是让人把吕留良的坟给刨了,把棺材劈了,最后还不解恨,又把吕留良的后代亲属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这就是吕留良案的灭十族。 事实上,还有很多相信吕留良的读书人也被受到牵连,被罚充军到边远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文盲帝王登基一字不识 亲政后恶补到吐血

是很注重教育的,怎么会有文盲皇帝呢?按常理来说应该是没有的,但在非常理的情况下就有了。清朝确实有一个文盲皇帝,这个皇帝不是别人,正是皇帝福临。 在之前,已经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一个是,但这两个皇帝都是在关外,努尔哈赤当皇帝时还是后金,到了皇太极当皇帝时改为“清”。但皇太极还没等满清入关就死了,顺治皇帝是进北京统治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网络配图 顺治登基继位时年纪不大,才6岁,当时他一个字都不认识,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盲,根本批阅不了奏折。按理说,顺治6岁时,宫中就应该为他请学识渊博的满汉师傅,学习文化知识才对,为什么顺治登基时不认识字呢?这就要托的福了! 想当初,皇太极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遗嘱,这就引起了皇位之争。为了争当皇帝,王室内部打得不可开交。在剑拔弩张的争斗之后,睿亲王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这样一来,既合了意,也使矛盾得以缓和,而多尔衮也得到了实惠——摄政。 多尔衮摄政,实际上就是当假皇帝,他不但肃清大臣,还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顺治。目的就是把顺治架空,自己永远把持朝政。可顺治会一天天长大,长大了要亲政,多尔衮不交权又不合适,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到了顺治皇帝该读书识字的年龄不给他请老师,让顺治成为文盲,不认识字,自然无法批阅奏章,顺治也就永远只能当傀儡皇帝了。 而对于顺治来说,他也不敢违背多尔衮的意思。因为多尔衮大权在握,说废他就废他,说不定还会要他的小命,所以他只能惟命是从。网络配图 太后也是个聪明人,她见多尔衮不想让顺治学习,也顺着多尔衮,任由顺治整天玩耍。这个女人知道,他们孤儿寡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等待时机,而这一等,就是七年。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终于出事了。这大概是天意,抑或是孝庄太后天天给多尔衮念丧经,最终导致多尔衮出事儿。呵呵,这是笑谈,不过自古以来,女人要是恨谁,大多是天天给他念丧经的。 多尔衮出的这事儿还不小,他到古北口外狩猎,也不知咋整的,一下子就从马上掉了下来,摔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医治无效,于十二月初九日归天,死的时候才39岁。多尔衮就摔一下,真就治不了了?真就能死人?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说不定还是孝庄太后和顺治故意让太医搞鬼呢!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死了,对顺治来说是件好事。放没放鞭炮庆贺一下咱不知道,反正多尔衮死了之后他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以亲政了。 顺治亲政之后,没有急于政务,而是抓紧办一件事,什么事儿?扫盲!不认识字怎么当皇上啊?这事儿必须恶补!据《北游集》记载,顺治十六年的一天,顺治帝和大和尚木陈忞相对而坐,内侍抱来一摞书,大概有十多本。顺治帝对木陈忞说:“这是朕读过的书,请你看看。”网络配图 木陈忞一看,发现顺治读过的书太多了,有《左传》、《》、《庄子》、《》,还有唐宋散文八大家和元明文集,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把木先生佩服得不得了不得了的。 在《北游集》中,顺治还详细描述了自己刻苦攻读的情景:“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读书读到吐血的份上,中大概也只有顺治一人。 先是文盲,后刻苦读书到吐血,足见顺治做皇帝之用功。这种精神后来成为几代皇帝的典范,使大清延续了三百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