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得不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是一个悲惨的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人类闻名史上的伤疤,同时也是国际秩序中又一次重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法西斯轴心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世界霸权的争夺,更是一场价值观念的对抗。

法西斯轴心国一直秉持的就是侵略扩张的残酷政策,即使在轴心国内部之间也是你争我夺,各怀鬼胎。二战中,轴心国的失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残酷暴虐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本身从一开始彼此之间就不信任,以至于战略混乱,最终失败。虽然看起来,德意日三国都是法西斯主义的信徒,但只要涉及到核心利益问题,矛盾立时显露。特别是在美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1.太平洋战争前后的德意日三国轴心

德意日三国都在20世纪大萧条中选择了法西斯主义,先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没有矛盾存在。三国之中以意大利法西斯上台时间最早,在1928年就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之后是1933年德国希特勒正式出任帝国元首,实现了德国的法西斯统治。日本方面要等到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时期才确立了军部在国家内部的统治地位。由此看来,三国法西斯主义者的建立时间先后不同,其建立统治的方式也有所差异。

欧洲法西斯是煽动民粹,通过政治手段获得掌权资格,遵循的依旧是政党政治的游戏规则。而日本则是通过完全掌握军权,由军界的武装力量施压政界从而获得了统治权。日本法西斯的代表是一个庞大的军部集团,并未出现一骑绝尘的政治领军人物。在其独裁统治时期涌现出来的个人,譬如广田弘毅、东条英机等人都只是日本法西斯集体当中的一个代表,其背后都蕴含了军部之中各方派系的力量与诉求。所以,日本的法西斯政府从根本上就与欧洲法西斯政府存在较大的差别。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从民族观念上来说,欧洲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德国元首希特勒就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奉行“雅利安人至上”原则。在他臭名昭著的个人传记中写到

“日本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劣等民族,不过我们却可以利用日本,利用他们的执着的为德国服务。”

开战之后,希特勒曾对自己的秘书长阿姆斯特朗说:“和这种国家结盟简直是耻辱,他们只会在海边打渔”从中可以看出希特勒从骨子里并没有瞧得起日本民族。法西斯轴心国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早就已经产生,德意日三方只是法西斯道路上的同行者,绝非是亲密无间的战略伙伴。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与欧洲法西斯的矛盾之处主要在于战略上的分歧。在战略上,日本和欧洲对于未来世界的构想有明显差异。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初期战略目标只是迅速占领东亚,并不想和美国正面为敌。与德国结盟之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国能够在征服欧洲的战争中为日本争取到更多的石油资源。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曾经直言:

“缔结本同盟的结果,必将导致美国对日实行禁运,这实是日本最痛苦处。因此,我曾提议,请将德国石油让给日本一半左右如何,德国方面说:将尽量设法。另外,关于库页岛北部石油问题也曾委托他们向苏联进行斡旋,希望苏联将该地石油的大部或一部分让给日本,或请苏联不妨碍日本在该地的石油企业。对此,德方回答说:日苏邦交调整后,这些问题容易解决。”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但是德国在这些特殊核心利益上经常是顾左右而言他,口惠而实不至。因为德国的真实战略意图是称霸整个欧洲,包括英伦三岛和苏联大地。甚至连美国也可能曾经在他的考虑范畴之内,只不过这要待他踏平欧洲之后再来探讨。所以,像石油这样的重要资源,德国自然不愿轻易松手。

而日本与德国在初期战略上的最大分歧就在于苏联问题。苏联问题上双方的矛盾是非常明显的。从下面的这条时间线就可以看得出来。

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1938年7月-8月,张鼓峰事件;1939年5月——9月,诺门坎事件,苏联惨胜,日本惨败。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签订。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条约,苏德战争爆发。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从战略同盟上来讲,德日两国对于苏联问题的处理可以说是滑稽而可笑的。当三国轴心形成之后,德日双方不仅没有过成功的战略配合,反而还相互拆台,互相猜忌。当日本和苏联大战于远东地区时,德国反而在与苏联探讨“互不侵犯条约”。而日本与苏联刚刚签订了中立条约后不到两个月,德国就悍然进攻苏联。可见双方无论和与战都没有做到充分的战前沟通,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同盟。实际上,德国与日本之间更像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德国在欧洲磨刀霍霍,苏联以为日本作为同盟国会一并跟进,没想到日本却开始进军远东。《苏日中立条约》签订,苏联以为同为法西斯轴心的德国也会遵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没想到德国出兵苏联。这种同盟关系更像是一场国际上的闹剧,荒腔走板,引人厌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德两国也没有明显的战略配合。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事先并没有与盟友德国和意大利沟通,以至于德国在没有取得苏德战争主导权的情况下,就必须面对美国牛仔的怒火。这让希特勒非常的愤恨,也间接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发生了转变。1942年,日本在中途岛大败丧失了全部的航空母舰。之后才决定改变策略,力主策应德意东进。当时的日本大本营认为,德意即将控制西部印度洋,由此希望与之合兵一处。一向高傲的日本军令部长永野修身此时也不得不低头,他在一次上奏中说: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这种形势必将对未来的战局产生极大的影响,其结果,德意将可能攻占马耳他,德军将可能进到近东方面,确立轴心方面不败态势的可能性也将显著增大。因此,此时我方策应德意,谋求切断西部印度洋方面敌增援部队和歼灭敌舰队,在大局上将形成极为有利的形势。”

但这个计划无疑是荒谬的,就连当时的日本军人也认为:“大本营对上述攻占锡兰岛的研究和准备略加具体化的真实意图,在于考虑到德意势力扩展到西部印度洋时,予以策应,但并不认为实行这场作战的可能性很大。”此时的日本已经是威风丧尽,这个时间点再想要与欧洲法西斯通力合作,已经没有实际的意义。法西斯轴心国就是在这样的互相猜忌,勾心斗角的过程中,最终自己走向了失败的深渊。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2.日本与欧洲的法西斯为何会屡屡明争暗斗

首先,通过战争希望获得的根本利益不同。在二十世纪的大萧条洗礼下,欧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贸危机,日本的相关行业也在这场危机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据《大东亚战争全史》中记载:

“昭和4年(1929年)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尤其农村渔村的贫困状况,更是惨不忍睹。而这次危机的结果,致使世界的关税战愈演愈烈,以英美为首,各国的保护产业政策日益加强,终于在昭和7年(1932年)的渥太华会议上,发展到结成大英帝国的所谓集团经济。这样,终于堵塞了国际间劳动力、物资和资金的自由流动”。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形成了以财阀为国家柱石的经济体制,这种发展模式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国家经济有了很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在一战时期,凭借着独特的地缘优势,日本大发战争财。短短几年中日本就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同时也由一个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截止到1919年日本已经拥有了20亿日元以上的黄金储备,每年的贸易总额达到了42.7亿日元。这样的发展直接使得日本国内的消费水平激增,经济危机爆发时,日本才会受到如此大的冲击。因此,日本开始打算凭借自身多年来积累的家底突破现有的国际体制,解除自身的束缚。德意日三国结盟的基础正在于此。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不过这样的繁华也使得日本的发展战略更着眼于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抢夺土地和资源。而德国和意大利的发展模式则是侧重于转嫁经济危机,以战争来刺激国家经济,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日本希望的最佳局面就是尽快解决在华问题,以掠夺回来的资源进一步发展。而德国则是要将战火彻底延烧到整个欧亚大陆,让战车无止境地开动下去。正如钮先钟先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中提及:

“在开战前夕,日本国内重要工业原料的产量占其总消费量之百分比是:铁矿石,16.7%;钢,62.2%,铝,40.6%;原油,20.2%;盐,31.3%。虽然所消费的煤有90%以上都是国内所生产,但日本却缺乏焦煤可供炼钢之用,至于某些战略性金属,例如镍,日本也完全依赖输入。日本虽能炼铝,但其原料铝矾土(bauxite)也必须依靠进口。最后,日本虽已有相当产量的钢铁工业,但冶金技术还是比较落后,对于制造武器或精密机器所需要的特种高级钢材始终无法生产,其惟一的来源即从美国输入的废钢或成品。”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换言之,如果不是美国对于日本的贸易制裁和物资禁运,可能日本不会在彻底解决东亚问题之前向美国宣战。毕竟对于资源和土地有着无尽贪欲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于隔海相对、可望不可即的美洲大陆的兴趣不会太大。所以说,日本和欧洲法西斯因此才会出现路线上的争斗。

其次,军人专政和文人专政的根本差异。希特勒虽然是战争狂人,也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走上了战场。但是,他毕竟是文人总理出身,一步一步通过政党政治的法则走上了元首的宝座,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也是如此。相较于军队,他们更擅长于摇唇鼓舌,纠集民粹势力,裹挟群众扰乱社会。但自始至终,他们都没能在掌权之前将自己的触手伸入国家的正规军之中。无论是希特勒的“党卫军”还是墨索里尼的“冲锋队”,都是他们自行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这当中虽然有相当数量的退伍军人,可是终究不是国家的正规军队。但是日本军部不同,它完全是由国家的正规军人所组成,当中很多人都是军队中的精英和青壮派。这些人厌恶繁冗的文官秩序,同样讨厌政党政治。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看出日本军部的嚣张跋扈与目中无人。这与欧洲的法西斯政府的思维逻辑与处事原则大相径庭,所以双方无法做到协同作战,最终走向了失败。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3.日本与欧洲法西斯的争斗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和德国法西斯之间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才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增加了胜算。试想如果在1938-1939年的张鼓峰、诺门坎事件中,日本从远东进攻苏联,德国从西线进攻苏联,那么苏联是否有可能抵御住两国的同时围攻呢?我认为胜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从苏德战争的早期情况看来,苏联正是凭借着漫长的国境线增加了战略纵深才最终将德国拖垮。如果日本从后方直攻苏联的东部地区,那么整个苏联就很有可能会被法西斯所瓜分。

这也符合早期英美政府“祸水东引”的战略策划,因此他们一定会坐视苏联亡国而见死不救。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恐怕就要重新改写了。有鉴于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一直就在避免日本法西斯和欧洲法西斯合兵一处,组成联军。太平洋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几乎都是在围绕着这个战略目标而努力,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因此而紧密地团结了起来。中国人民也在不断用自己的生命构建钢铁的长城,阻止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直言:

“假如没有中国抗战,假如中国被打败,你想有多少个日本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打败俄国。我们必须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抗战和以后必然到来的反攻。

二战德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秘二战轴心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正是因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才最终战胜了松散的轴心国集团,也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尔虞我诈的法西斯轴心国集团注定不会成功。

综上所述,法西斯轴心国集团自从正式结盟以来,关系一直非常微妙,既是盟友但同时也是对手。彼此之间由于国内政治体制、战略路线的不同而有了重大的分歧。特别是在对苏问题和协同作战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日本军部和欧洲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从战略设想上也存在矛盾,日本希望得到的是土地和资源,欧洲法西斯希望得到的是市场和霸权。这种分歧加深了轴心国内部的明争暗斗。趁此时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结成了紧密的联盟,最终战胜了法西斯轴心国集团,获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明末大鼠疫的影响如何是怎么回事?有关于鼠疫期间的轶事有哪些

轶事 一个化名为“花村看行侍者”的遗民是这场1643年京师大瘟疫的亲历者,在他的回忆录《花村谈往》中,他一口气举出了几个耸人听闻的突然死亡的个案。 一名官员前一刻还和同僚喝茶打恭时,后一刻就“不起而殒”了;两个人一前一后骑马聊天,后面的人刚叙话几句问前面那个人,却发现这人已经“殒于马鞍,手犹扬鞭奋起”;最令人骨栗的恐怕是两个小偷的诡异之死:一家富人在瘟疫中全家死绝,于是这两名小偷打算发一笔横财,这二人约定一个在屋檐上接应,一个下到房中将偷来的东西递上来,结果下面的人递着包就突然猝死,而上面的人在接的时候也染上瘟疫毙命,死的时候,这两个小偷手里还攥着偷来的包袱。 有的新婚之家,新婚夫妻一起死在婚礼上,有人骑马而行,正在说话,后面的人已经死去。 有一个叫吴彦升的官员,刚准备去温州赴任,他的一个仆人死了。他命另一仆人去棺材店买棺材,久久不见回来,原来竟然死在棺材店里。有一对新婚夫妇,婚礼之后,夫妇坐于帐中很久没有出来,打开帐子一看,夫妇两人死于床的两头。只有鼠疫才能有如此烈性威力。 影响 明末的大鼠疫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秩序、人口结构、政治格局和人文环境。 人口锐减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末年关内各省全部人口大约是1亿人口,和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北京人有四分之一被鼠疫夺去生命,20万人命赴黄泉。时人记载崇祯16年“疙瘩病”“羊毛瘟”盛行,呼病即亡,不留片刻,八九两月,死者数百万。而据曹树基估计,明末的崇祯年间,死于鼠疫流行核心区即山西、直隶、河南三省北部的疫死人口,要占到这三个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根据外国学者估算,明末经过持续的干旱,蝗虫,鼠疫,天花和饥荒造成全国损失了40%的人口,整个国家元气大伤。就是到1651年,8年,全国也仅有1036万壮年男丁,全部人口在6000万左右。 4-8月滴雨不下,飞蝗遮天,鼠疫大军攻入江苏,浙江,嘉兴府桐乡县居民90%被感染鼠疫,蛆虫从房子里一直爬到街道上。邻近的湖州府则损失了30%的人口,民众无病而口中吐血而死,民多投河自杀,哭声震天。 灾荒、疫病、战争,1640年代的中国,这几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神州大地,山河破碎。据学者统计,明清易代之际,因非正常死亡,中国的人口减少了约四五千万。 明朝灭亡 对于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是推翻的,满清人在后面撬墙脚。也有的认为是大明朝廷内部出了问题。坏在宦官和政治腐败上。这些观点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如果跳出史学,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便很简单了——鼠疫,是鼠疫直接导致天下大乱。崇祯年间的大鼠疫,间接造成了北京的沦陷与明朝的灭亡。 明末爆发的“疙瘩瘟”,就是所谓的“鼠疫”,因为从发病到死亡既烈且急,所以有时也被称为“电击性鼠疫”。鼠疫分为“腺鼠疫”和“肺鼠疫”两种,前者死亡率达50%-90%,而后者死亡率几乎高达100%。非常不幸的是,崇祯十六年的京师大瘟疫,很可能是这两种鼠疫同时肆虐的结果,所以死亡率才如此之高。较之关内闯献作乱,关外满清南下,这场鼠疫大爆发才是从内部断送帝国国祚罪魁祸首。 据台湾著名专家邱仲麟的估算,自鼠疫始至李自成攻破北京,约20万北京人殒命,占当时北京总人口的1/5到1/4。在这样的情况下,驻守京师的明朝军队自然无法幸免。据历载,当时驻守京师的军队有10万人,大疫过后,仅余5万多人。加之,明末军队腐败严重,军心本就涣散,经此大疫,更是溃不成军。李自成率军攻打北京城时,当时的守城将官不得不求人守城,仍“逾五六日尚未集”,最后连三四千宫中的都上了城墙。1644年3月,大顺农民军,此时,北京内城上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瘟疫中的守城明军“鸠形鹄面,充数而已”。这样军队,抵挡不住李自成的精锐之师。疫病肆虐的北京城,是大明朝最后的仰仗,可能从未料想京师会如此快速沦陷,自己连从容出逃的时间都没有,最后不得不自缢于煤山槐树之下。也许,连闯王李自成也没有想到可以如此轻易地拿下北京城。 纵横帝国内部的鼠疫,也间接摧毁了帝国的边防系统,比如明军最精锐部队云集的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在明末改朝换代的巨大社会变革中,根本就没有发挥出作用。大疫,南北数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黄河,十室鲜美一脱者。纵横帝国内部的鼠疫,也间接摧毁了帝国的边防系统,比如明军最精锐部队云集的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在明末改朝换代的巨大社会变革中,根本就没有发挥出作用。在跟着闯王有饭吃口号下,远近灾民纷纷加入李自成的队伍,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廷现在需要关外明军尽快击败包围锦州的军,随后调入关内平乱。于是连续发布密令要前线明军尽快出战,速战速决。最后在崇祯14年的秋季,冒然出击的明军战败,多年累积的全部精华丧尽。最后皇帝催促陕西大帅立刻出战剿灭李自成。这时的孙传庭处于苦于鼠疫横行,人死过半,根本无法征收税粮,军队缺乏口粮的困境。最后孙传庭带领饿的大军穿过潼关战败身亡。《明史》云“传庭死而明亡矣”。这北京大疫之下,侥幸存活下来的士兵们“衣装狼狈,等于乞儿”。士兵们全都身体虚弱的坐在地上休息,以致鞭子的抽打都不能让他们站起来。以至于李自成轻易的就夺取了北京城。 瓦解军队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最后失败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个历史之谜。百余年来,专家们对此有多种解释,有的说他败于,有的说他败于骄傲自满,有的说他败于腐败,也有人指出,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亡于鼠疫。 艺术作品 电影,《大明劫》。 随机文章中国093G型攻击核潜艇,美专家眼中最恐怖的航母杀手我是飞行员见过ufo,美国战斗机飞行员发现超速行驶的UFO秦始皇陵是谁发现的,陕西临潼县农民杨志发打井时发现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旧日支配者中最强大的生物,奈亚拉托提普恐隐藏实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纪晓岚与和珅之间的真实关系是如何样的?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与的故事。 纪晓岚于二年(1724)出生于直隶河间府崔尔庄(今属河北沧州),十二年(1747),24岁的纪晓岚参加顺天府乡试,名列第一,成为乡试解元,其中名臣之父刘统勋是纪晓岚的座师之一,纪晓岚也因此和与他同龄的刘墉订交。到乾隆十九年(1754),纪晓岚中,列二甲第四名。从此,纪晓岚走上了仕途之路。 纪晓岚比和珅年长26岁,而纪晓岚成为进士的这一年,和珅刚刚四岁。可以说,和珅与纪晓岚是两代人。但是,纪晓岚为官之后,除担任乡试、会试的考官和福建学政一年之外,长期担任如日讲起居注官、武英殿纂修、功臣馆总纂,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被刘统勋举荐为首任总纂官,纪晓岚长期担任的都是文化教育尤其是典籍纂修的工作。和珅受宠之后,有意让和珅参与到这些工作当中,这使得纪晓岚和和珅不仅同朝为官,而且在工作上更密切接触,两人有了更多的交集。 野史记载了很多纪晓岚戏弄和珅的故事。比如《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了纪晓岚骂和珅全家个个草包”的故事。据说,乾隆皇帝将什刹海畔的新宅(今恭王府)赐给和珅之后,和珅建了一座幽雅精致的园林。在园林当中,和珅建了一个凉亭,希望能找一个有名气的人给自己题一个匾额挂到凉亭之上。和珅一下子就想到了纪晓岚,虽然和珅自己的字写得也很好,可是如果有才名满天下的纪晓岚给自己写一个匾额,那是多么有面子的事情。 和珅特地将纪晓岚请到自己富丽堂皇的新宅,园中、亭庑廊阁,让和珅非常得意。纪晓岚看着和珅得意的样子,便指着这凉亭旁边的一丛竹林说:“《·小雅·斯干》篇中,有歌咏碧竹苍翠,青松茂密之句,说是‘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和大人这花园正称得上这两句啊。”和珅饱读诗书,知道这两句是歌咏周王宫的句子,心中暗暗高兴,纪晓岚接着说:亭台悠远,竹林在畔,和大人,您这小亭,题为‘竹苞’如何?” 和珅连连点头,这竹苞松茂不仅是说和家家族兴旺,更寓意富贵堪比王侯,正是和珅心中所想。他连忙吩咐家人准备笔墨纸砚,纪晓岚饱蘸黑墨,写下了“竹苞”二字,字迹苍劲有力。和珅非常高兴,很快就将这两个大字制成了金匾挂在了亭子上。 这一日,乾隆率领一众大臣到和府花园中来游玩,众人看到这亭子上的匾额,纷纷。乾隆皇帝看了之后,也哈哈大笑,问和珅道:“和珅,这‘竹苞’二字,意境幽雅,是谁所题啊?”和珅被笑得有点儿发懵,“回皇上,是纪晓岚先生手笔。” 乾隆笑个不止:“这人,真是有雅兴,哈哈,和珅,你仔细看看,这是什么意思?竹苞竹苞,纪昀骂你‘个个草包’啊!”和珅一听,气得直瞪眼,但他毕竟是拍马屁的高手,知道乾隆并未生气,他也不敢扫乾隆的兴,赶忙跪下说:“这是皇上的意会啊,若能为皇上增加点儿乐趣,是奴才的荣幸啊!”众臣听了和珅的话,心中直犯恶心,和珅脸皮真是厚啊! 乾隆听了和珅的奉承,心中很是高兴:“朕的两位爱卿,纪昀有才,和珅有量,这等文字玩笑,乃是雅事,只是朝中大事,却需你等共同努力啊!”和珅和一干大臣纷纷磕头称是。 纪晓岚从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开始,历仕乾隆两朝,一直到嘉庆十年(1805),还以82岁高龄,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与嘉庆帝师同入内阁。在这一年二月十四日,纪晓岚去世,嘉庆皇帝命令散秩大臣德通带领侍卫十名,往奠茶酒,并赏银五百两治丧,更为纪晓岚撰写了御祭文并御赐碑文,其中嘉庆皇帝评价纪晓岚“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谥纪晓岚“文达”。纪晓岚可谓是备极衰荣。在乾隆、嘉庆两朝,纪晓岚如同一个政坛不倒翁,一生仕途顺利。 可以说,纪晓岚是政坛当中的一个老滑头,他对乾隆皇帝也是处处迎奉拍马,与和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和珅在这一方面只是纪晓岚的学生辈。他们两人在朝中,称得上是忘年交,和珅比较年轻,虽然极有城府,但是毕竟官场经验不足,处事圆滑的纪晓岚的经验对和珅来说是宝贵的。和珅时常向纪晓岚请教官场经验,而作为乾隆宠臣,又在生活各方面给纪晓岚以关照,这才是两人的真实关系。 至于两人在合作过程中,由于性格和珅政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这种矛盾也就止于“竹苞”这样的玩笑和珅罢了。野史当中传说两人在朝中相斗、纪晓岚智斗和珅的故事,大多是后人出于对贪官的憎恨和清官的企盼而杜撰的美好想象而已。 比如,有的书上说,纪晓岚被发配到乌鲁木齐一事,与和珅因为“竹苞”一事对纪晓岚记恨在心而报复有关,就纯粹是杜撰的小说家言了。 乾隆三十三年(1768),纪晓岚被补授贵州都匀知府,还未来得及赴任,便被乾隆皇帝以“学问素优,予以外任”,“恐不能尽其所长”为由,仍旧以四品官衔留任京师,稍后乾隆皇帝亲自考试翰林,纪晓岚又被授予侍读学士。正是在这一职位上,纪晓岚犯了重大的错误,被乾隆皇帝贬戍乌鲁木齐。 中国自古以来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清朝对盐也十分重视,特设有各种盐运专卖官吏。纪晓岚的大女儿便嫁给了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卢荫恩。这一年,监生李容举报,两淮盐政挪用公款营私舞弊,盐引被侵吞无数。盐引,是朝廷发给盐商的合法贩盐的凭证。盐商向官府购买盐引,导致了大量的舞弊案件。因为盐业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乾隆皇帝向来对此十分重视。 这一次的涉案金额竟达到一千多万两白银,这让乾隆皇帝十分愤怒。他连续下令要求彻查此案,并迅速将卢见曾革职,押解审问。但在查抄卢见曾家产时,却发现其家产早已被转移。乾隆皇帝愈发生气,通过审问卢荫恩,发现是纪昀向卢见曾走漏了风声。对这一事件,野史中有着精彩的演绎,比如说纪昀用一个信封装了点儿茶叶,用加盐的面糊好封口,放入一个精致的盒子里,冒充为古玩,送到了卢家。 卢见曾琢磨好久,终于悟出是“盐案亏空,查封”的意思,所以及时转移了财产。最终,这一大案,令卢见曾和纪昀都丢了官,卢见曾被发配伊犁,纪昀则被发配乌鲁木齐。 这一案件是真实存在的,但乾隆三十三年(1768),和珅甚至还没有承袭他那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朝廷之事,怎么会与纪晓岚交恶呢?这件事情,在很多书中被编排给和珅,真是冤枉他了。 在和珅与纪晓岚共事期间,他们的矛盾,主要是因为性格和理念不同而产生的,当然也是由于他们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不同而决定的。在乾隆皇帝心中,和珅是文武双全的治国能臣,是能够忠实贯彻自己意思而绝无二心的忠心奴才;而对纪昀,正如《满清外史》中所记载的那样,乾隆皇帝只不过是“以倡优蓄之”,甚至并不允许他妄议国事。 比如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纪昀虽然也善于体察乾隆的心思,但是对于大规模删改禁毁古籍一事,他从一个文人的身份出发,是有抵触的,而和珅却是完全以乾隆皇帝的代言人身份参与到这件工作当中,对于删削禁毁违碍图书是不遗余力的,因此在纂修和校对过程中,作为总纂官的纪昀不止一次地受到处罚,其中多次还是和珅兴风作浪导致。 但是这样的矛盾,只是因为两人所站的立场不一样而已。更多时候,纪昀作为一个官场老滑头,被乾隆皇帝委任去充当和珅和其他官员冲突的协调者和仲裁者。比如我们之前讲到的,乾隆六十年(1795)的恩科,和珅兴风作浪,要置正考官窦光鼐于死地,而纪昀和窦光鼐有同门之谊,他们早年曾共同师事董邦达。但乾隆却让纪昀来主持重新考试。 纪昀只好居中调停,他首先奏请处罚了窦光鼐和其他两位副考官,毕竟他们破坏了科举省级平衡的原则,挑起了这一事件;然后纪昀又取消了王以的复试资格,最后纪昀仍旧将王以之弟王以衔列为殿试第一。这一事件的处理,既让和珅满意,又让乾隆心里舒服,并且还顾全了老友窦光鼐的面子。这才是真正的纪晓岚,他,在朝中充当着老好人的角色;他左右逢源,能够与和珅等一干贪官;他小心谨慎,能够在伴君如伴虎的朝廷中屹立不倒。 不过,纪昀比和珅早入仕多年,年长名高,但却一直被以“倡优”视之,乾隆在世,官不入军机处,位未晋封公侯,甚至连太子少保之类名誉都不给他,而所有的这些,远比他年幼、才学又远不如他的和珅却都早早拥有了,对此,不知道纪晓岚心中,作何感想? 也许是被斥为倡优让纪晓岚猛然觉醒了吧,他的一生,除了主持科举、纂修四库、写作小说诗文之外,我们看不到他任何的政绩,而“不倒翁”或者是他这个倡优所演得最逼真的一个角色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