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树未倒而猢狲散 项羽身边仅剩八百壮士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楚汉之际,打仗最勇猛的当属项羽无疑。然则,最不能容人者,也是项羽无疑。韩信、陈平、英布都曾是他的手下,先后离他而去;后有“亚父”范增,国宝级谋臣,最终也因项羽的疑心病而气愤出走,行至彭城,疽发背而死。一个留不住士兵的将军绝对不是好将军,他因此多次因人才出走而吃败仗,至垓下之战,他甚至为此尝到了最后的苦果。

广武涧前,刘、项议和,项羽释放了刘邦父母妻子,这一不伤敌人父母妻子的义气,是值得人敬佩的,我觉得不能以“妇人之仁”去评价项羽的这个优点,是优点就是优点。反观刘邦,他在此点上与项羽却有霄壤之别,与项羽释放刘氏家人大不同的是,为了抢天下,刘邦转眼就撕毁了和约,领军追杀楚军。

树未倒而猢狲散 项羽身边仅剩八百壮士

当刘邦追击项羽至固陵后,以为韩信、彭越会如约而至,但久候不至。刘邦恩将仇报,暴怒之下,项羽反击刘邦,汉军大败。刘邦只好逃回营垒,深沟高壑自守。刘邦后用张良之策,写信给韩信、彭越道:“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于是,韩、彭即刻进兵。接着,汉将刘贾招降了镇守九江的楚将周殷,得到九江许多兵马,加入夹击项羽的队伍。于是,刘邦、韩信、彭越、刘贾,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不日会师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与楚军作最后的决战。

项羽因为供给匮乏,在固陵虽然取得胜利,但不敢恋战,率军往彭城赶,结果在垓下遭遇汉军,只得安营扎寨,准备迎击。当时,汉军兵力不少于三十万,楚军也不下十万,四十万大军的交锋,势必遮天蔽日,万马奔腾,将有好一场生死攸关的厮杀。刘邦仍用韩信为大将,措置调兵遣将攻守对阵之事,自守大营,静待佳音。韩信用兵如神,次次布置周密,一般不出手,出手不一般。他将三十万军队安排至各地,自率三万兵马挑战。

项羽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打敢杀,韩信挑战,他挥戟就同韩信干上了,斗不过几个回合,韩信落败,仓皇逃跑,项羽杀得性起,策马就追。谁知,韩信此举,为的是诱项羽深入,追杀数里,只听一声炮响,左右各杀出一路汉军,项羽宝戟横扫,冲开汉军,继续追赶。韩信走向哪,项羽追向哪,不想又是一声炮响,又有两路汉军杀出,如此,十面埋伏,相继杀出,项羽纵有三头六臂,也终南抵挡这重重围攻,于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汉军死伤不少,楚军则死伤更多。项羽只得安排钟离眛和季布等将断后,自己凭着最后的勇猛,杀开一条血路,逃回大营,清点人数,十万之众,结果只剩下三成。

树未倒而猢狲散 项羽身边仅剩八百壮士

回营后,项羽连连叹息,喝了一阵闷酒。入夜,有楚歌传来,家乡之音,楚军将士侧耳而听,只听见那熟悉的歌声高高低低,时长时短,让人伤心欲绝,斗志全消。项王也听到了,他大吃一惊说:“难道汉人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

当夜,楚军将士在楚歌声中悄悄逃跑,纷纷离去,就连项羽的爱将钟离眛和季布都跑了,甚至项羽的叔叔项伯也离他而去,投奔了张良。真可谓树未倒而猢狲散,第二天一觉醒来,项羽身边仅剩下壮士八百。人生最悲痛的事莫过于,你最得志的时候人们纷纷前来,你最失意的时候他们悄悄地离去。

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在四面楚歌之际,挥剑自杀,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项羽也是性情中人,爱姬自杀,他生命中最爱的两个生命去了一个,不禁悲痛万分,大哭了一场,在虞姬的尸首旁边久久不愿起来。

经过第一次交锋后,项羽损兵折将,十万之众仅剩下三成,当晚又跑的跑逃的逃,最后身边只有区区八百铁杆亲兵。项羽此时的心情,可谓有悲有愤有恨有怨还有悔,可谓五味杂陈,各种滋味涌入心头。然而,在这紧急当口,还是保命要紧,多想无益。于是,他匆匆埋葬虞姬后,带了这八百亲兵,乘着沉沉夜色,凭借他的勇猛和悲愤,一番猛打猛杀,让我者活,挡我者死,直接冲破汉军铁桶似的包围,向南逃去了。天快亮的时候,刘邦才得报项羽率轻骑南逃突围,马上命令灌婴带兵五千,前去围追堵截。

项羽逃过淮河后,部下只剩下一百多号人了。到达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的时候,他迷了路,跑去问一个农夫。农夫听说是项王,估计平时恨他暴虐,故意欺骗项羽,随手一指说:“向左。”项羽一行匆匆向左,结果陷入了一大片沼泽地。因此,汉兵随后追上了他们。

树未倒而猢狲散 项羽身边仅剩八百壮士

项羽又只好转向东,到达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这时,他身边仅仅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击而来的汉军却达数千。项羽估计自己难以逃脱,便对这二十八名亲兵说:“我举事至今,已有八载,亲历七十余仗,‘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无败绩,故能称霸天下,今天被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天肯定要决一死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保证三战三胜,我将为大家冲破重围,斩首汉将,砍倒军旗,让大家明白今天的结局的确是天要亡我,而并非我不善作战而造成的。”

于是,项羽将这仅剩的二十八骑在高处集中,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层层包围了。项羽好战心起,他对大家说:“我杀一员汉将给你们看。”他命令大家四面出击,策马飞奔而下,约定在东山下,分三处集中。随即,项羽大声疾呼着冲下山去,在冲破汉军的包围的过程中,汉军就像草木随风倒下一样溃败四散,恰遇一汉将,他持着长戟用力一戳,汉将登时毙命。

汉军骑将杨喜从后面追赶上来,项羽回过头来,瞪眼大喝一声,杨喜吓得屁股尿流,倒退了好几里。项羽与二十八人突破重围,按照预先约定,分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羽具体在哪一处,便将兵马分成三路分头包围上来。项羽迎着围上来的汉军冲了过去,一番长戟挥舞,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其他汉军骑兵被他杀死近百人,项羽与大家合并一处后一数,仅仅只损失了两人。项王得意地对大家说:“如何?”大家都佩服地说:“正如大王所言。”

暂时摆脱汉军以后,项羽到达乌江边,乌江亭长正泊船岸边,专候项羽。项羽只要东渡乌江,就能脱险,甚至东山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亭长还开导项羽说:“江东虽小,但也纵横千里,人口数十万,足够称王。请大王快点渡江,目前岸边只有我这一艘船,汉军即使追上来,也没法渡江追赶的。”

树未倒而猢狲散 项羽身边仅剩八百壮士

项羽听完亭长肺腑之言的开导,突然惨然一笑说道:“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啊!再说,当年我与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今无一生还,即便江东父老可怜我原谅我拥戴我为王,但我又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接着,他又对亭长说:“我知道你是位忠厚长者,我无以为报,我的坐骑乌雅马,随我征战五年,我不忍心杀它,赐给你老吧。”说完,后面尘土飞扬,追兵已至,他命令大家下马步行,与汉军短兵相接,他又杀死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上也负伤十多处。战斗中,项羽遇到汉军司马吕马童,说:“这不是我的老相识吗?”吕马童跟项羽打了个对脸儿,他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哈哈一笑说:“我听说汉王用赐千金、封万户来悬赏我的首级,我今天就送个大人情给你吧!”说完,项羽当场自刎而死,结束了自己年仅三十一岁的宝贵生命。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原因其实都知道,那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这说明,项羽也是个死要面子的人。

把身边人都梦一遍预兆

把身边人都梦一遍预兆?五行主水,乃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中有烦恼之事,郁结于心,发之于梦,与他人间因金钱之事,彼此斗争者相处多为不安,冬天梦之吉利,秋天梦是不吉利。在外求财者梦见身边的人,主事业中多受他人蛊惑之意,乃是小人颇多,得此梦应明辨是非,不可与他人因金钱之事彼此纠缠,则相处多为不安。单身女人梦之,主异性关系复杂,身边多有桃花之征兆,奈何情感之事多有不利,与他人间真诚相待,方可有好运之预兆,如有情感烦恼之人,生活多有不安之意。已婚女人梦之,与婆家多有正面冲突,乃是婆媳间关系不和,烦心事多之意,得此梦圆融待人,方可避免烦恼。老年人得此梦不顺,与家人争吵颇多,家中多因子孙操劳。

庆恭皇贵妃风流皇帝乾隆帝身边最低调的宠妃,她靠什么被封为皇贵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帝身边最低调的宠妃,一生未育却进封为皇贵妃,养子当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此人是乾隆帝身边最低调的宠妃,由于出身低微,入宫之初得不到宠幸,而且从未生育子女,似乎注定一生都要与“悲剧”二字相始终。然而令人的是,这位“苦命女”不仅能在波诡云谲的后宫争斗中全身而退,而且还能得到两任皇帝的尊崇,生前显赫、死后哀荣,结局是异常的好。这位传奇的女子,便是庆恭皇贵妃。 乾隆帝身边最低调的宠妃,一生未育却进封为皇贵妃,养子当上皇帝 在影视剧中,庆贵妃被塑造成懦弱女形象 在《延禧攻略》中,庆贵妃被塑造成一个懦弱女形象,长期在宫斗中充当“透明人”角色,若不是魏璎珞的提携,恐怕要做一辈子的低级。之所以如此,极可能跟陆氏的出身有关。根据史料分析,陆氏出身微贱,她的父亲陆士隆极可能是没有任何官职的白身。陆氏入宫的时间,应在乾隆五年(1740年)左右,彼时她正好是十六七岁的年纪。 陆氏入宫之初,是一位很容易被忽略的小角色。论出身,她严重不及和继皇后辉发那拉氏(二者皆出自满洲高贵姓氏);论背景,无法跟慧贤皇贵妃高佳氏(高斌之女)、舒嫔(侍郎纳兰永寿之女)等人相比。这样一位出身低、没背景的妃嫔,要想在尔虞我诈的后宫,可能性基本为零。 事实的确也是如此,陆氏入宫之初,乾隆帝专宠富察皇后,加上陆氏出身微贱,所以自打她入宫后便没被皇帝正眼瞧过一次,更别提得到临幸,以至于混了七八年时间依然只是个常在。后宫跟外朝一样,也是个“适者生存”的丛林社会,如果不想一辈子过着被踩在脚下的日子,在没有高贵出身、显赫背景的情况下,便只能通过自救的方式来出人头地。 好在陆氏是个聪明人,从不参与妃嫔间的争宠,给外人留下一副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的好形象(按照《实录》的说法是“恭慎无违、恪勤有素,侍深宫而匪懈,夙娴诗礼之规,承壶掖以流徽,克佐苹蘩之职”),但在私下里却没少走“路线”。 众所周知,太后虽然有诞下乾隆帝之功,但在当年侍奉帝时却并不得宠,长年间被乌拉那拉皇后、年贵妃、李妃等人压制,也是一副“受气包”形象,所以天生的便对身份高、背景好的强势妃嫔具有排斥感,而对娴静不受宠的妃子深表同情。而陆氏恰恰抓住这点,帮自己打了个“翻身仗”。 陆氏在暗地里没少攀结太后,渐渐地便让后者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便没少在儿子面前替她说项。而乾隆帝又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对母亲说的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时间一长,便对陆氏的态度有所改观,终于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她晋升为陆贵人,三年后又晋升为庆嫔。当时的她,已经27岁。 可陆氏的命运虽说迎来转机,但若想继续往上爬依旧是困难重重,原因无他,没有替皇帝诞下一儿半女。对于后宫女人来讲,子嗣既是她们邀宠固位的“资本”,更是下半生赖以生存的“依靠”,而没女的妃嫔,即使再受宠,也终究会有被冷落的时刻。好在陆氏很幸运,在令贵妃的次子(帝)诞生没多久,便担负起抚养重任,并由此得到乾隆帝和令妃的尊重。 陆氏之所以能获得永琰的抚养权,一方面是因为她的品级较高(此时已升为妃),另一方面则在于令妃连续产子,没有精力抚养(十年内连生4子2女)。由于不能生育,便将全部母爱倾注在永琰身上,把他当做亲儿子一般来抚养,以至于嘉庆帝多年后仍对她的恩情念念不忘(“谕:朕自冲龄,蒙庆贵妃养母抚育,与生母无异。”见《实录》)。 因为抚养皇子有功,再加上令贵妃的提携,庆妃得以长期受宠不衰,终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晋封为贵妃。六年后(1774年),庆贵妃,享年51岁,不久令贵妃也薨逝。庆贵妃死后,乾隆帝哀恸不已,下诏辍朝五日以示哀悼(“谕:本月十五日庆贵妃薨逝,着辍朝五日。”见《清高宗实录》)。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因感激庆贵妃的养育之恩,下诏追封她为皇贵妃,谥号为庆恭皇贵妃(“庆恭皇贵妃,陆氏。初封庆嫔,累进庆贵妃。薨。仁宗以尝受妃抚育,追尊为庆恭皇贵妃。”见《·列传一·后妃》)。一个出身低微、无儿无女的妃嫔,最终竟能得到如此“厚待”,也算是超级成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