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霸权的更替是如何完成的

时间:2024-05-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霸权的更替,是如何完成的?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霸权的更替是如何完成的

西方政治家眼中,总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修昔底德陷阱。

它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威胁到老霸主,而老霸主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于是战争不可避免。

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因此得名。

说白了,其实就是咱们中国人常讲的一山不容二虎,不然就要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修昔底德雕像

历史上,像英国联合普鲁士,与法国争夺北美和欧陆霸权的七年战争,德国立国之战的普法战争,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英法与沙俄的克里米亚战争,乃至两次世界大战,似乎都可以用这一理论来溯源。

这里有个规律,大国争霸中,英国似乎从来没败过。

难怪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在临终前,要反复叮嘱后人:

英国人从来就没有在战争中输过,如果爆发新的战争,土耳其切勿成为英国的敌人。

那么问题来了——

英国又是踩着谁的肩膀,爬上了霸主的宝座?

当年那场世界霸权的更迭,对今天,又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01 世界霸主纵横四海

15世纪、16世纪的人类地理大发现之前,是不存在世界霸权一说的。

那些伟大的帝国,罗马、中华、孔雀、阿拉伯……充其量,只在各自文明区域内一统江山,人类历史上从没出现过一个世界性大国。

第一批的世界大国,是引领了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甚至在1494年,通过教皇子午线瓜分了地球。

教皇子午线中分世界

但之后的17世纪,则是荷兰的世纪——

1603年,荷兰海军在爪哇击败西班牙;

1605年、1606年两次击败葡萄牙,抢下盛产香料的帝汶岛;

1640年、1642年,从葡萄牙手中分别夺得世界海路咽喉:马六甲和南非好望角。

1619年,荷兰兴建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雅加达)作为东方殖民据点,后逐渐控制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苏拉威西,1624年红毛鬼侵占中国台湾,1642年进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巴达维亚基地平面图

在美洲,1621年荷兰成立西印度公司,在南美占据圭亚那,在北美占据了哈德逊河流域和曼哈顿岛,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今美国纽约)作为殖民据点,在加勒比地区,与法国展开激烈争夺。

一时间,荷兰的军事和殖民基地遍及全球,与今天的灯塔国一样,几乎控制着全世界的制海权——

1637年,荷制海上君主号战舰,排水量高达1500吨,三层甲板,配置100门大炮,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核动力航母。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萨尔丹造船厂甚至扬言,只要提前两个月下订单,届时就可以每周一艘的速度,批量产出军舰。

荷兰战舰

全盛时期,荷兰拥有商船16000多艘,且造价只有英国同类舰船的一半。

1670年时,荷兰全国的船舶总吨位,相当于英、法、西班牙、葡萄牙四大国的总和。

这样压倒性的实力对比,放在今天,您觉得眼熟是真的吗??

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所、股票经纪人、由商业银行发行信用货币、现代信贷制度……都是首创于荷兰。

荷兰东印度公司徽章

当年,荷兰就是整个世界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阿姆斯特丹是那个时代的纽约曼哈顿。

恩格斯说,荷兰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马克思说,荷兰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总之,荷兰像极了今天的某国。

按照修昔底德陷阱,下一局,谁来挑战它呢?

02 冷战——热战——贸易战

最近两百多年,盎格鲁撒克逊人稳居世界霸权顶端,但在当年,他们也有贼挨打的时候。

1619年,荷兰人攻击了英国在印尼的贸易据点,强迫英国签订协议,将东方的香料贸易分为三份,荷兰独占其二。

1623年,荷兰清理印尼马鲁古群岛的英国势力,十余名英国人被杀,史称安布亚娜屠杀。

在波罗的海、西非和地中海,荷兰商人处处抢生意,排挤英国人。

最蹬鼻子上脸的,是荷兰在英国近海捕捞鲱鱼,转手又卖给英国人。

这在今天,可是灯塔国都不敢对东方大国做的事情。

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往往都要经过强势政治人物的强力集权阶段。

1649年克伦威尔领导英国成立共和国,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大权独揽,几年后自任护国公。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霸权的更替是如何完成的

他对内平定了苏格兰、爱尔兰,一统河山,对外颁布了著名的《航海条例》,展开对荷兰的贸易战。

条例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或是在英属殖民地之间运送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自己国内市场狭小,就是凭借坚船利炮,转手做全球航运和经贸生意的,英国人釜底抽薪,说今后网购,必须自驾车、自提货,那快递小哥岂不都要饿死?

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1652年,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

史料显示,挑起战端的居然是弱小的英国一方,不过历史也证明,英国人赌对了。

荷兰一上来就犯了战略错误,因为要维持全球霸权,它不能集中全力应敌,即使在欧洲战场,也分兵在多佛海峡和地中海两线作战。

英国丧失了地中海地区的全部贸易,但集中力量围剿多佛海峡航路上的荷兰商船,重创荷兰经济。

多佛海峡示意图

从执政初期开始,克伦威尔就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将全部的关税收入和大部分出卖土地的收益都划拨给海军,从1650年开始,每年新下水的战舰都在10艘以上,到1654年,英国已经有了140艘军舰。

虽然当时的战局是互有胜负,但英荷间的力量差距已经在急剧拉近。

1654年4月,急切盼望和气生财的荷兰人,和英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合约》,承认了英国在东印度群岛一带的贸易权,赔款27万英镑,还割让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

一百多年后,拿破仑大帝就在英国人的监禁下,死在这座岛上。

南大西洋孤岛:圣赫勒拿

看得出来,双方都不太满意,合约墨迹未干,就各自回家磨刀去了……

03 从炮击伦敦到水淹七军

事实上,《航海条例》并非一成不变,英国连续在1662、1663、1670、1673年,做过四次修订,一次比一次更严苛,自家垄断经营,严禁荷兰染指的货品名录逐年递增:烟草、靛蓝、棉花、羊毛、生姜、染料木、海军用品、麻、大米、糖蜜、海狸皮、铜矿石……简直就是今天大国贸易战的翻版。

1664年英国侵占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随即改名纽约,同年进攻荷属西非,企图夺取一本万利的象牙和奴隶生意,荷兰奋起反击,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

英荷海上交锋

此时的荷兰,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国,早就磨刀霍霍要复仇;英国那边却经历了克伦威尔去世,查理二世复辟的乱局,尤其查理二世人称快活王,贪图享乐武备松弛。

这一战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战争期间,荷兰人做到了日后连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想做而不能的事情。

1667年6月,名将勒伊特利用涨潮的机会,率领舰队,溯泰晤士河而上,直杀英国本土。

荷兰人攻陷英军炮台,火烧或俘虏英军舰只,劫掠数吨黄金和木材,最后炮击伦敦,又安然返航。

荷兰海军名将勒伊特

一个月后,双方就签署了《布雷达和约》,第二次英荷战争结束。

英国再次退出东印度,归还了南美洲的苏里南殖民地,还对荷兰放宽了《航海条例》。

不过荷兰也承认了英国对纽约和西印度群岛的占领。

英国人以被痛打一顿为代价,保住了到手的一部分赃物。

但话音未落,1672年,法王路易十四为争夺欧洲霸权,发动了法荷战争,查理二世那边收了法国人的贿赂,拿人手短,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也突然从海上杀来,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

快活王查理二世

荷兰人在陆地上被太阳王揍得够呛,但在海上可一点儿不怂,从1672年3月海峡之战到1673年8月特塞尔海战,战神勒伊特率荷海军对英皇家海军四战四胜。

快活王查理一看,法国给的钱打没了,自家议会也不批预算,就这么散了吧……

1674年,双方签订合约,重归战前的状态,荷兰打个巴掌给个甜枣,送了英国点钱,让英国在法荷战争中保持中立。

于是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

今日的荷兰拦海大坝

但陆地上的法荷战争,一直打到1678年,双方各自呼朋唤友,搞成了一场世界大战。

荷兰饶是海上马车夫,但陆上国土局促,没有战略纵深,当初为了抵挡法国陆军,荷兰人连围海造田的穆依登堤坝都拆了,家园一片汪洋。

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是荷兰国势衰败的一大转折。

04 再来一次,彻底打服

1688年,发生了中学历史课本中著名的光荣革命事件。

英国贵族赶走了国王詹姆斯二世,迎接荷兰执政威廉夫妇来英国,以不流血的和平方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这两国几十年间你死我活三度开战,怎么还能干出这种亲密无间的小动作来?此间详情,可参见拙作——

大国博弈棋盘上的偶发事件: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光荣革命

英国和荷兰,同时迎来历史的拐点。

1689年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兼任英国国王

威廉整合两国资源协同发展,荷兰的许多能工巧匠、先进技术,尤其是资金,源源流入英国,英国迅速发展起成熟的商业体系。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霸权的更替是如何完成的

英国是一个面积更大、人口更多,地缘政治更安全的国家,相比之下,荷兰很快失去了对欧洲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成也商业败也商业,荷兰是以商业立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商人的共和国。

但商业资产阶级更看重直接利润,而非家国情怀。

正如号称荷兰莎士比亚的诗人冯德尔所言:

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

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这世上的所有海港。

强大的舰队,使荷兰在三次英荷战争赢了两次,却也化作沉重的税收压在市民的头上,这注定不能长久。

《航海条例》从没有完全废除过,全球化的自由贸易大受影响,商业资本扩张无望,只好沉浸在奢侈享乐和投机上:一部装潢精美的地图集,售价竟高过一位熟练工匠的年薪,一盆小小的郁金香,竟能卖到1000多金币……

郁金香泡沫破灭后,连猴子都在花瓣上撒尿

第三次英荷战争后近百年,到1780年,英国借口荷兰支持北美独立,撕毁了两国间的各项和约,再次开战,这便是第四次英荷战争。

这一战,其实形式大过实质。

在战前,经过近百年的纸醉金迷和欧陆争霸的消耗,荷兰早不是当年那个纵横四海的世界霸主了。

此时的大英帝国,已取得了七年战争的胜利,吞并了法国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正冉冉升起霸气侧漏。

战争的最直接后果,是英国以战争赔偿为由,把这百余年间向荷兰借贷的巨额债务,统统赖掉,还强行低价收购荷兰国债。

荷兰两百年苦心经营的家底,几乎被一抽而空。

世界金融中心,最终完成了从阿姆斯特丹到伦敦的跳转,直到1944年,下一代霸主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新阿姆斯特丹就此崛起——此是后话不表。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但奇怪的是,百年英荷战争,英国赢了一、四,荷兰赢了二、三,总比分2:2,荷兰为啥就崩了呢?

05 下一代霸主路在何方?

真正的新老交替,不是同一赛道上的弯道超车,一定是新生态对于旧生态的降维打击。

当年荷兰取代葡萄牙、西班牙的国际地位,是新兴的商业资本击败了中世纪的旧贵族。

然而,当英国开始尝试从转口贸易转型贸易品深加工,甚至尝试自己开发制造产品时,荷兰还在做着贱买贵卖的贸易商。

可可粉在荷兰人手里,就只是可可粉,但在英国人手里,却成为附加值更高的巧克力。

这么说,绝非对贸易商的诋毁。

就像某港,坐拥全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曾经武侠电影风靡世界,日子过的也蛮不错。

只是说,在新的生态出现后,旧有的荷兰模式,已不足以支撑其霸主地位了。

维多利亚湾夜景

英国人的玩法,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步,不断修订《航海条例》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重视制造业和出口加工;

第二步,19世纪初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冠绝全球的世界工厂,转而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寻求全球化和产业输出,不追求对殖民地的直接管控,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经济体系,化作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第三步,便是以金融资本控制全世界。

——熟悉?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熟悉。

瓦特改良蒸汽机

就在第四次英荷战争前后,瓦特的单动式蒸汽机和双向联协式蒸汽机分别拿到了专利,工业革命就此爆发,至今仍未止步。

库克船长的航船上,配备了手提式天文观测仪、反射式望远镜、新式方位罗盘、航海计时记、天文钟、测量用经纬仪等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驶向澳洲、新西兰、北极……

英国战胜荷兰,正是新兴的工商业资本战胜传统的商业资本的结果。

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霸权更迭的实质所在。

几乎可以肯定,9012年的世界霸主,在制度、文化、道路等方方面面,也一定会是一种新的生态。

最后,绝不否认运气的存在。

英国的地缘环境得天独厚,只需要集中全力扼守海峡,就能把荷兰困个七七八八。

荷兰终归是一个商人共和国,可以允许扩充战舰护航,可以允许海军远征敌巢,甚至可以忍受一场短期的局部战争,但旷日持久的对峙对耗,成本高昂的灭国之战,不惜代价的全球霸权,是终究不愿意承受的。

因为不能征服英国,荷兰人脖子上的绞索:《航海条例》,始终不能解除,他们在百年英荷战争中,从未取得战略性的决胜。

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荷兰偏偏又遭遇了路易十四的野心,陷入欧陆争霸乱战不能自拔。

最终,荷兰干脆跳出列强争霸的游戏,也像某港一样,自顾自安心做个富家翁,如此便了……

嫪毐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吗?真实存在曾发动嫪毐之乱

秦始皇是古代一个非常出名的霸主,基本上每个人都听说过他,在之前热播的《大秦赋》中就讲述了秦始皇的事迹,其中最出名的事迹除了统一六国之外还有他的母亲,剧中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曾与嫪毐生下两个孩子,那么这是真的吗???历史上真的有嫪毐是真的吗??嫪毐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真的吗?在《大秦赋》中,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在宫中藏下嫪毐,还偷偷生下了两个孩子,这也引起观众的注意,那么嫪毐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真的吗??其实历史上确实是有嫪毐这个人物的,历史上赵姬原本是吕不韦府中的一个舞姬,被秦始皇的父亲看重并向吕不韦讨要,吕不韦原本有些生气,但是想到他可能会当上秦王,于是就将赵姬送给了他,后来二人生下嬴政。嬴子楚当上秦王,但是没多久就死了,之后嬴政即位,吕不韦和太后赵姬把持朝政,据说二人趁机偷偷来往,但是后来吕不韦害怕事情暴露,于是就将嫪毐假扮成宦官送给赵姬,赵姬也就一直与他生活在一起,二人还生下了两个孩子,秦始皇在知道后暴怒,嫪毐于是发动了叛乱,摔死了二人生下的两个孩子。曾发动嫪毐之乱嫪毐一次在和大臣饮酒时失言说自己是秦王假父,秦王政得到消息大怒,私下调查这件事,得知嫪毐不是阉人,还和赵姬生了两个孩子,嫪毐知道事情泄露,于是就盗取御玺,调动士兵攻打秦王政居住的蕲年宫,嫪毐大败,被杀死,他的孩子也被秦王政摔死了。赵姬一生有多少个男人赵姬这一生应该是有三个男人的,分别是秦庄襄王、吕不韦和嫪毐。最开始她是吕不韦家中的舞姬,后来被秦庄襄王看重,与其生下了嬴政,但是秦庄襄王没多久就去世了,赵姬与吕不韦把持朝政,二人也有所来往,后来吕不韦介绍了嫪毐给赵姬,因此赵姬有了三个男人。

诸葛亮是哪里人?诸葛亮隐居种地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诸葛亮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诸葛亮已经是一个神级的人物了,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感觉上就是那种可以窥得天道的人,但是我们还是要理智啊,理智,毕竟这些知识小说中的说法,历史上虽然也很厉害,可是没有这么厉害,另外关于诸葛亮是哪里人,这个,小编反正只知道不是韩国人。一部精彩的《三国演义》形象的刻画了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诸葛亮,也引起后代世人关于诸葛亮躬耕之地的千年争议。南阳人拿着出师表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襄阳人说南阳在汉代叫宛,诸葛亮说的南阳指的是南阳郡;襄阳人说有襄阳有古隆中,南阳人说隆中不属于南阳郡,属于南郡;襄阳人又搬出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亮家……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南阳人说习凿齿是襄阳人,他所说的自相矛盾不可信……反正各说各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那诸葛亮种地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一千多年了,那么多博学大儒甚至连皇帝出面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本人才疏学浅,也没那么大本事,也不想去扒史书典籍,再说了即使扒了也解决不了。从古到今,各种人的各种说法都有,后人引用前人的说法,然后又被后面的人引用,中间有很多个人的一些看法,到底哪种说法可信度更高,这又会牵扯出一连串更多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来说是由于在古代社会战乱导致该地区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引起的。既然争议已起,在缺少足够详细和连续的古代行政区划记录的情况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们就仅仅从诸葛亮身边的这些人入手,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上来说点简单的想法,算是自娱自乐吧,不作为辩论依据。先大概看下那个时期和诸葛亮有关的人和事:公元199年,著名的官渡之战前,袁绍领兵十万准备南下进攻曹操,这时候刘备在干什么呢?他一看开始乱了就想趁火打劫,于是起兵准备和袁绍合伙夹击曹操,为啥不和曹操一起去打袁绍呢?袁绍比曹操势力更大啊,打架得挑弱的干,刘备很清楚。和曹操相比,刘备那时候还只能算小虾米,曹操一怒之下,决定先把刘备收拾了,免得两线作战而分心不能全力对付袁绍。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结果刘备溃败,关羽被迫投降。刘备只好去投奔袁绍了,结果没想到等曹袁对垒官渡之战结束,袁绍败得很惨。刘备没办法只好逃往荆州,投奔亲戚刘表。刘表也担心曹操的威胁,知道刘备手下有几个能打的兄弟,就给了他一批人马让他驻扎在新野,不远处就是曹操的地盘。刘备是一心想干大事的人呢,却一直不顺利挺郁闷的,就到处打听,想招募些厉害的人跟他一起创业。在拜访襄阳的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之后,被告之这附近一带有两大牛人卧龙 诸葛亮和凤雏 庞统。司马徽、庞德公、诸葛亮、庞统,徐庶这些人关系不错,过往甚密。徐庶在司马徽劝说之下投奔刘备,成了刘备的军师,他也经常在刘备面前说诸葛亮很厉害。刘备求贤若渴,徐庶投其所好嘛,然后就有了三顾茅庐隆中对。。。再然后就又有了《出师表》,争议就出来了。首先,我们分析诸葛亮和刘备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投奔的荆州刘表。刘备投奔刘表是暂时寄居以图东山再起;诸葛亮是跟着叔父诸葛玄去的,诸葛玄在豫章郡当过太守也是比较有才能的,投奔刘表应该也是想做一番事业。那么,以一个普通人思维来看,诸葛亮他们叔侄一行人应该会在襄阳找个落脚的地方吧,毕竟刘表的办公室在襄阳嘛。后来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又搬出襄阳去了南阳?那就不得而知,也是争议之处。第二,诸葛亮躬耕如果说真的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我觉得是最不可信的,那是神仙才有的能力。最起码诸葛亮和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几个人交往比较多是没有争议的,而他们几个都住在襄阳,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推断一下诸葛亮住的地方应该也不会离他们太远? 从今天的地图上来看南阳和襄阳之间的距离约140公里,现在开车跑高速的话一个多小时就能到,但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路也不太好的情况下就比较慢了,如果说诸葛亮住在南阳的话,往返一趟襄阳怎么说也得好几天吧。或者说他和几个朋友之间靠书信往来进行探讨,而知尽天下大事的? 第三,假设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住在南阳,此前盘踞南阳的张绣和曹操在那里打了很长时间,曹操的儿子曹昂和猛将典韦都死在那里,可以想象一下应该打的挺激烈的。作为普通老百姓,诸葛亮为何要跑到南阳这种战乱之地种地而不选择更安全的襄阳?难道是想近距离的了解张绣或者曹操,还是有别的原因? 另外,刘备驻扎在新野的时候,张绣已经降了曹操。宁可负天下人的曹操恨死了背后下手的刘备,在曹操眼里刘备绝对是一个大威胁,不可能不派人密切关注他的行踪。而刘备三番五次的带着几个结拜弟兄大摇大摆的去拜访诸葛亮,在曹操的地盘乱串,这中间没有发生点别的故事,有点儿反常。第四,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到了襄阳的豪门望族蒯家和庞家,他的叔父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还没成年,两个姐姐不疼弟弟,让他们跑到那么远、又有战乱的南阳却又是为什么呢? 第五,年轻的诸葛亮收获了他的爱情,取了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黄承彦是湖北洪湖一带的人和刘表是连襟,除了这层关系外,黄家也是很有势力的。老黄能主动把闺女嫁给诸葛亮,一定是发现诸葛过人之处,前途不可限量,遂投资于他,如果你是黄承彦你会同意让你压了注的女婿远离刘表的权力中心吗? 那从诸葛亮这方面来看,如果黄月英真如传说中的很丑,那娶黄月英就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性了,这个一想就能明白,但是不容易理解的是他为什么又要跑去南阳那么远的地方种地。难道真的是看不起刘表,不想跟他做事,去南阳准备投奔曹操或者别人? 其实,无论在襄阳还是南阳,除非有重大的考古发现提供有力的证据,要不然争论依然会继续存在,但是不管怎么争都改变不了诸葛亮是中国人的事实,还是网友说的好,各建各的庙,各收各的票,襄阳南阳和睦发财才是正道。
标签:历史趣闻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