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汉文帝检讨自己 汉文帝死时,特地留下一道遗诏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汉文帝刘恒,是个有才能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君主。他在位当政时,汉朝经济繁荣。后世常将汉文帝、汉景帝时代,称做“文景之治”。

汉文帝励精图治,崇尚节俭,以身作则。他虽贵为帝王,平时的穿戴却十分朴素,平常喜穿普通的黑布衣。宫中所用的帷帐等等,丝毫不加文饰,以示俭朴,也是想以此作为天下人的表率。

汉文帝死时,特地留下一道遗诏,其中说道:“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表现出豁达的生死观。他在遗诏中,又谆谆告诫:不要厚葬他,要尽可能地节俭治丧。所以,他的墓葬中,所有的东西都是瓦器,没有金银铜锡等等的器皿饰物。作为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帝王,能做到这样,确实是不简单的!

汉文帝的开明,表现在许多方面,他不仅善于纳谏,而且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较严,不肯姑息,这在封建帝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有一次,太子刘启和其弟梁王刘武,同乘一辆车子入朝。当时朝廷有严令:所有的人进宫,不论职位高低、出身贵贱,到司马门,都一律要下车,否则就要加以处罚。刘启却自以为是太子,到了司马门,他并不遵令下车,而是驱车傲然闯入宫去。这时,张释之担任公车令,负责管理宫门等事务。他见刘启坐在车上闯宫,便毫不客气,一面追上去拦住太子车驾,不让他们进宫,一面向薄太后上二奏章,弹劾刘启和刘武兄弟俩,擅闯司马门,犯下了“大不敬”的过失。这个张释之,是汉代著名的直臣。当初,汉文帝也曾想过在自己死后好好营葬,他带着慎夫人去巡视为自己营建的陵寝,对随行的群臣说道:“假如用北山之石砌成外椁,再用捣碎的萱麻、丝絮加漆调和,封涂于内面,谁还能够动得了我的墓穴呢?”

群臣都纷纷附和汉文帝的话,独有张释之进谏道:“如果墓穴中埋著诱人的殉葬品,那么即使是将棺椁封闭于南山之中,也仍会有缝隙可钻;如果墓穴中没有诱人的东西,即使没有石头砌的外椁,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心被盗墓的。”

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话,深以为然。后来汉文帝之所以留下遗嘱,要求薄葬自己,陪葬品全用瓦器,也就是因为张释之进谏的缘故。

这次张释之拦住刘启、刘武,上奏章弹劾两兄弟,汉文帝刘恒,得知此事后,不但不袒护自己的两个儿子,反而十分赞赏张释之对太子毫不留情面、铁面无私的行为。他特意派人将张释之召进宫中,自己恭恭敬敬地脱下帽子,十分诚恳地向张释之检讨说道:“是我自己管教儿子不严,所以他们才会这样傲慢无礼,不守法令!”

而刘启、刘武兄弟俩,这时仍被拦在宫门外,不得进宫。后来,还是由薄太后出面,亲自下了一道诏令,赦免了刘启、刘武兄弟俩擅闯宫门的过错,两人才被放进宫去。

因为这件事,汉文帝十分赏识张释之,特地将他提拔为中大夫,以示奖励。

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不自己当帝王搞什么分封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汉文帝刘恒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刘恒为何设下灵堂逼自己的亲舅舅轵侯自杀中我讲述了汉文帝刘恒为了推行新政,在宫中摆下“活人祭”,逼自己犯罪的舅舅车骑将军薄昭自杀的事,那么,汉文帝刘恒又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 汉文帝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刘恒下诏: 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也。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这封诏书收录在所做的《汉书·文帝纪》当中,内容便是在表明,百姓的出路,应该是以农为本,刘恒致力于劝导民众开垦荒地,多种树木,以此来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此外,诏书中还提及了官吏办事不力,没能执行好劝民务农的政策,所以,免除了当年一半的租税。 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这一段主要在宣扬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同时,再次强调了耕田是生存之本,同时,对孝廉者做出了赏赐,并完善了这一制度的不足之处,二月的时候,刘恒再次下诏: 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文帝刘恒以己做表率,亲自躬耕种的祭祀之米。让皇后养蚕以制祭祀所穿之服饰。并订立了礼仪制度。当年,夏天,刘恒说:“听说天道是祸从怨起,福由德兴。百官的过失,应该由朕亲自承担。 如今,祝祷的官员将过错推给臣下,更加凸显了朕的无德,因此,真很不赞成这一点,认为应该取消这一做法。”于是,便下令废除了移过于下的秘祝官。刘恒,的确是一位敢于承担的好,毕竟,古代的君王,大多会将过错推给臣子,像这样敢于自己承担的还是很少的。 五月,齐国太仓令淳于公犯罪,应当受到刑罚,被逮捕押往长安。淳于公没有儿子,只生了五个女儿,在被捕临行之时,骂自己的女儿道:“生孩子不生儿子,等到危急时刻便没有一点用处。” 他的小女儿缇萦伤心地哭泣,跟随她的父亲一同前往长安,并上书刘恒说道:“臣妾的父亲担任官吏,齐国都称他清廉公平,现今触犯法律应当受刑罚。我悲伤的是人死不能复生,受刑之后肢体不能再续接,即使想要改过自新,也无路可走了。 臣妾愿意被官府收做奴隶,抵赎我父亲的刑之罪,使他得以改过自新。”刘恒看过这道上书之后,怜悯悲伤她的孝心。就下了一道诏书,被收录在的《·孝文本纪》当中。我们一起来看下: 盖闻有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这一段当中,刘恒列举上古时代,有虞氏惩治罪犯的方法,是让他们穿罪服受到侮辱,百姓不犯法的原因,是政治清明到了极点,而如今,即使,有着黥,劓,刖三种肉刑,犯罪的人依旧不断,其过错就在于,我德行浅薄,教化不明,这让我很惭愧。 此外,古人讲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毁,施行刑罚之后,肢体断裂,肌肤残害,终生不能再生长,这是极其不人道的,也不符合为民父母的要求!所以,应当废除肉刑。汉文帝刘恒朕的是仁慈的很,在废除连坐之罪十三年后,又再次废除了肉刑。不过,这些都是短暂的,等到他的即位之后,这些残酷的法律变本加厉的又重新得以实施了。 在废除肉刑的一个月之后,汉文帝刘恒再次下诏: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於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此诏中再次强调,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所在,如果,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要承担租税,那么,就和经营工商业的人没区别了,这对劝奖农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应该免除田地的租税。 汉文帝时期实施的政策,主要便是劝民耕田,约法以宽民,十余年间,使得国富民强,为日后汉武帝征讨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