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对五虎上将着墨颇多,这五位名将也成为国人最熟悉的武将群体。在演义中也对关平、关兴、张苞等五虎上将的后人做了描写。然而在正史中,这五虎上将的后人却大体上名不副实,虽然也有的能身居高位,但是却与父辈的威名极不相称。

张飞的后人的确是五虎上将中最受器重的,究其真相,并非张飞的后人能力最强,功劳最大,最大的真相本来是因为张飞的两个女儿都是蜀汉后主刘禅的皇后。张飞本人就已经是刘备的嫡系,加上又是刘禅的岳父,他的后人在蜀汉政权最受器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张苞:张飞的长子,也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军将领的后起之秀。但是在真正的古代中,本来张苞很早就去世了,正史中没有留下他的事迹。《三国志》中仅仅留下了五个字“(张飞)长子苞,早夭”。张绍:张飞的次子,继承了张飞西乡侯的爵位,在蜀汉政权官居侍中、尚书仆射,这在当时已是非常主要的职务。但是在邓艾奇袭成都,兵临城下之时,却被刘禅安排去向邓艾递送降表,全然不顾自己的侄子张遵(张苞之子)刚刚在绵竹大战中被邓艾所杀。第二年更是随同刘禅一起到达西晋首都洛阳,还因为投降有功被西晋朝廷封为列侯。

蜀汉政权建立初期,关羽的地位与张飞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关羽的后人却命运悲惨,不仅儿子们大都早早离世,在蜀汉灭亡后的混乱中,庞德之子庞会还将关羽一家灭门,可谓命运悲惨。
关平:关羽的长子,正史记载他随同关羽在撤退麦城时中了东吴军事的埋伏,与父亲关羽一起被俘后一同被斩于临沮县。关兴:关羽的次子,也是唯一一位五虎上将的后人中具有正面评价的人。史称他年少有为,深得执政蜀汉朝政的诸葛亮赏识,年仅二十岁就被任命为侍中、中监军,但是却很不幸在二十几岁就病逝了。
马超投奔入蜀时,基本上可以算孤家寡人,妻子和长子被叛将梁宽等人杀死。庶妻被一代奸雄曹操恩赐给了张鲁的手下,而庶妻所生的次子则被张鲁亲手杀死。到了马超临终之前,只有幼子马承继承爵位。估计这个马承也是马超入蜀之后所生,估计也就六七岁的样子,此后在蜀汉的古代中马超一系出场较多的只有马超的堂弟马岱,而马承却没有什么记载。
本来黄忠在入蜀之前估计就已经绝后了,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了黄忠只有一子黄叙,而且也没有这个黄叙继承黄忠爵位的记载,只是称其早逝,而且无后。
赵云被认为是三国中最完美的武将,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却没有父亲的能力
,古代上没有过多记载他们的事迹,但是赵云的次子虽然官职不高,却能为国捐躯,掩护主帅姜维战死沙场,帆叶网,颇有气节。
赵统:赵云的长子,史称其继承了父亲赵云的爵位,同时官至虎贲中郎督,督行领军。虽然已经不能知晓这个职务的大小,但是应该是护卫宫廷的禁卫军的军官,只是史书中没有他的事迹。赵广:赵云的次子,赵广的官职不高,只是一名牙门将,也就是偏将和副将中的一种,但是从蜀汉政权担任国牙门将一职的人来看,大体上是个人有一定的武勇的将领。赵广在蜀汉末年随主帅姜维避祸屯田沓中。后来曹魏大举伐蜀,姜维大军被邓艾和诸葛绪牵制堵截情势危急。姜维且战且走,快速向四川门户剑阁撤退,而邓艾所部紧追不舍,赵广应该是在此次战役中为掩护主帅姜维撤退而战死沙场。综上,五虎上将的后人大体上要么早逝,要么能力平庸,在正史中只有关羽次子关兴有诸葛亮器重的记载,再有就是赵云次子赵广能战死沙场不辱父辈英名。而张飞的后人(重要是次子张绍)不仅活的时间长,而且还是外戚,当然就受器重了。
宣皇帝司马懿跟“二”有什么渊源?为什么说他是三国最“二”的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三国志》解读!“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一代奸雄曹操正确吗?
《志》解读!“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正确吗?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句解《三国志》,是笔者于2019年开始推出的图文系列。本系列初衷是为了方便深入自学。在实际操作中并非一字一句去直译法去解释,而是将裴注《三国志》中涉及到的部分知识点记录分享出来,主要目的是为自己裨补阙漏,有所参考。 曹操这人,打小儿就挺“闹腾”的。除了他“好玩儿”的性格,也善于“操纵人心”,在那个年龄,曹操具有的优点,并非当时主流思想所能接受的。曹操年少就很机智灵敏,很有权谋。但曹操为人放荡,不好好学习也没有啥一技之长,因此当时的人并没有觉得这位“官三代”有什么特别之处。 曹操 “敌对”书籍《曹瞒传》曾经记载,曹操年少喜欢飞鹰走狗(不知道和喜欢竹马打仗的是不是最强CP),没事儿还闲游放荡,这就引来曹操叔父的不满,曹操的叔父常常批评曹操要收敛一些。曹操觉得自己的叔叔很讨厌,就自导自演了一出“离间计”。 有一天,曹操在大街上看到了自己的叔叔,然后突然假装“面瘫”,一副嘴歪眼斜的表情。他叔儿一看就赶紧问曹操这是怎么回事儿。曹操表示自己“中风”了。曹操的叔父得知后赶紧回家告诉,曹嵩着实吓了一跳,赶紧让曹操见自己。曹操见到曹嵩之后,又不“面瘫”了。曹嵩惊讶地表示,你叔叔说你中风了,难道错了?曹操趁机表示,我本来就没有中风,但我的叔父并不喜欢我,因此才说我中风。曹嵩听了曹操的话,开始怀疑起自己“堂弟”,以后“曹叔儿”再找曹嵩告状,曹嵩都不会理会更不会采纳。从此,曹操彻底没人管了。 其实笔者挺期待,如果时间来到我们现代的生活。给曹操一个机会,曹操会不会将《曹瞒传》的作者一纸诉状告到法庭,二人对簿公堂,那将多有意思(笔者市井小人看热闹不怕事儿大哈哈哈哈哈)。 这样一个状态,曹操估计未来就是像他爸一样贿赂个大官当当。但在曹操一如既往地当“胡同串子”时,命运也由此被改变了。本文,笔者将主要分享桥玄的简介及对曹操的评语;曹操参加月旦评;《异同杂语》的作者孙盛及其高祖父。 一:三公都做过一遍的桥玄 黄初六年十二月,征讨之后,路过梁地,特意派遣使者以太牢的礼节祭祀桥玄。这位桥玄对曹家有什么大恩,让身为的曹丕如此重视他?这一说,就要往前倒几十年了。 就在曹操年少还在,大家都不看好时,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对曹操“无端”的。 我们先说一下这位何颙,何颙是末年“党人”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和交好。入京之后还曾谋划刺杀董卓,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施行。后来何颙因为其他事情被董卓抓捕,最后郁郁而终,董卓之乱过去后,派人将何颙的尸体迎回来,葬在自己的叔叔荀爽墓旁。 桥玄看到曹操后,对曹操明确表示:“现如今天下将要大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这天下。能够安定这个时代的,就是你。”根据《魏书》记载,桥玄当时一看到曹操就大为惊讶,还曾表示:“我见过天下名士有很多了,但从没有一位像你这样的人。你是一个善于自我克制的人。我老了,我愿意将自己的老婆孩子托付给你。” 在曹操听得一脸懵的同时,他的名声也因为桥玄这句话,直线上升。根据《魏晋世语》记载,桥玄还建议曹操去找许子将,来增加自己的名声。 这位桥玄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能够给曹操来一个近乎完美的“冷动?” 桥玄是梁国睢阳人,他为官初期就以刚正不阿而小有名气,虽曾招惹权贵,但后来仍被召回朝中为官并被封为将作大匠。桓帝末年,鲜卑,南匈奴和一起扣边,当时“四府”联名推荐派遣桥玄平定边陲。桥玄不辱使命并让北方地区至少恢复了三年的安宁。灵帝继位,桥玄入朝并逐渐“高升”。建宁三年官至司空,后来接替同僚成为司徒。桥玄在职期间认为国家日益衰落,就主动请辞。一年后,桥玄再次被征召入朝。光和元年,桥玄被封为太尉,可惜不久后因病被免职。光和六年,桥玄病逝,享年七十五岁。灵帝亲自派遣使者吊唁,并安排很隆重的葬礼。 桥玄性格急躁,却也为人谦虚善待下属。他一生清贫,不置产业,丧事不用殡礼 这样一个人,成为曹操,乃至曹家的大恩人。 对了,所谓二乔的父亲,可能并不是这位桥玄。 二: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很有可能是受到桥玄的推荐,曹操在月旦评时找到了许子将,许子将接待了曹操,并对曹操有一定的品评。自此,曹操声名大噪。 曹操 曹操找到许子将之前,还是有一些事情可以分享的。 根据孙盛的《异同杂语》记载,曹操曾经单人潜入“宦官头子”的家中,张让发现后立刻叫人前来缉拿曹操。曹操挥舞手戟,后来翻墙逃出。曹操被评为才武绝人,没有人能伤害他。 另外,曹操长大一点后,尤其喜欢兵法,还曾抄录整理了诸家兵法,整理后的书名为《接要》。曹操还注解了十三篇,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等于在曹操飞鹰走狗之后,参加月旦评之前,还是有所作为的。 仍然根据孙盛的《异同杂语》记载,曹操在月旦评上问许子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许子将却一开始不搭理曹操。在曹操再三询问下,许子将表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 不过,如果我们翻开《》,却发现许子将的评语和孙盛的完全不同。《后汉书·许邵传》中,也相对完整地描写了曹操参与月旦评与许子将之间的沟通。 曹操在还未曾显达之时,就带着较为厚重的礼物去找许邵参加月旦评,言外之意就是曹操想要从许邵嘴里有好点的风评。许子将发现后,对曹操此举非常不满,并一开始拒绝为曹操品评。曹操看对面就是不给自己评价,就“不那么明显”地做出威胁的姿势或者说一些威胁的话。许子将无奈,评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听后,“大悦”而去。 曹操 关于这俩评语哪个更准确,学者们也是各有观点。著名作家陈瓷老师在其著作中采用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说法。而章义和与唐燮军老师则明确指出孙盛那个是不负责任的,应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笔者认为,现在强行推断出哪个是真的,似乎都有点勉强。其实,在历代人们对这个评语“二选一”的时候,我们应能看出其“目的性”。比如罗贯中老先生。 三:《异同杂语》的作者孙盛及其高祖父 本来这篇文章就想写到上一段为止,但既然遇到孙盛的《异同杂语》,笔者还是想分享一下孙盛的高祖父,也就是他爷爷的爷爷。 孙盛出身太原,他是东晋中期著名史学家和官员。他的父亲是孙恂,官至颍川郡太守。孙盛的祖父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孙楚。他的曾祖父孙宏曾任南阳郡太守。孙盛的高祖父就是著名大臣,孙资。 熟悉魏国政治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孙资、刘放二位大臣。酷爱政由己出,但在曹叡“晚年”权力交接的诏书中,有一封决定更改顾命大臣的诏书,就是这孙资和刘放两个人握着曹叡的手写出来的。 笔者对东晋时期的事情不太熟,但对于三国时代相关的人物,尤其是魏国那些担任“上层建筑”之人,还是。 孙资和是老乡,孙资长大后因家族力量入了太学,并受到王允赏识。曹操为司空时曾经征辟过孙资,但当时孙资刚刚丧兄,就没有接受。后来孙资在贾逵的引荐下出仕,逐渐加入到曹家集团背后的“智囊团”中,他还曾收到荀彧的好评。曹操封公之后,任命孙资和刘放一起掌管机要文件。曹操称王,曹丕称帝时,孙资和刘放都在岗位中有所贡献。 一直到曹叡称帝,孙资倍受宠幸。朝中大臣认为孙资受宠幸且频频参与决策,会让朝中乱套。一开始以蒋济为首的官员向曹叡“提醒”,但并未采纳。孙资后来还曾对满宠和徐邈打消很多“萧墙内”的“异见”,面对同事的质疑,孙资也常常“优容”,甚至和田畴结为亲家。这样看,他对同事来说也算不错。 在曹叡病重之后,孙资和刘放极力让曹叡放弃以曹宇为首的“绝对宗室”的托孤名单,改立和为顾命大臣。 正始九年,孙资光荣“退休”,后,又被司马懿拉回朝廷。嘉平三年,孙资薨逝,谥为“贞”。 简单来说,他是为数不多的担任朝中“智囊中心”的幕后人物。从曹操封公一直到高平陵之变之后,一直有一个叫孙资的人,在参与把持魏国政治的大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