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拓跋廓是什么人?他的出身如何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西魏,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地方性王朝。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西魏恭帝三年十二月庚子(557年2月14日),西魏恭帝被迫将皇位禅让于周公宇文觉。自此西魏灭亡,北周建立。西魏恭帝身为西魏第三位也是最终一位傀儡帝王,连名字的自主权都没有,为何不反抗权臣宇文氏呢

  一,出身皇室

  大统三年(537年),元廓出生于西魏首都长安,为西魏文帝元宝炬之子。虽然元廓一出生下来就是皇子,身份尊贵,但对他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西魏的大权都在权臣宇文泰手中,元宝炬只不过是个傀儡帝王,所以元廓的命运与宇文家牢牢绑定在一起,注定了他后来悲惨的结局。

  由于西魏偏居关中一隅,因此实力远不如占据中原及河北的东魏,所以宇文泰为了巩固西魏政权,推行关中本位政策,实行府兵制,推崇尚武精神,使得西魏军事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可以与东魏长期对峙。接着宇文泰就成了八柱国之首,为西魏军事最高军队统帅。齐王元廓则成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受柱国大将军独孤信节制。

  二,继承皇位

image.png

  大统十六年(550年),东魏权臣高洋篡位建立北齐,安定公宇文泰于是决定出兵伐齐,但又担心自己走后后方不稳。随后在宇文泰的授意下,西魏文帝派儿子元廓出镇陇右,征陇右大都督宇文导入京,坐镇关中。然后宇文泰带兵东征,结果无功而返。

  十六年……五月,东魏静帝逊位于齐。秋七月,安定公宇文泰东伐,至恒农。齐师不出,乃还。九月,大赦。 十七年春三月庚戌,帝崩于乾安殿,时年四十五。(北史·卷五)

  大统十七年(551年),西魏文帝因为高洋篡魏并弑杀东魏孝静帝而忧心忡忡,担心宇文泰也会效仿高洋而更加恐惧,便在不久后去世。随后宇文泰就扶持皇太子元钦即位,即西魏废帝。元钦虽然是宇文泰的女婿,还深爱妻子宇文皇后,但并不甘心当个傀儡帝王,还忧虑自己早晚也会步孝静帝后尘,便图谋反抗。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宇文泰废元钦并将其毒杀,立其弟元廓为帝,即西魏恭帝。随后宇文泰恢复鲜卑姓氏,元廓也因此改名为拓跋廓。拓跋廓即位后和父兄一样,依旧是宇文泰手中的傀儡,连名字的自主权都不能做主。

  拓跋廓的妻子为若干氏,即位后被他立为若干皇后。若干皇后的父亲长乐郡公若干惠已于大统十三年(547年)病逝,因此他的兄弟长乐郡公若干凤就成为拓跋廓对抗宇文泰的唯一希望。可若干凤却是宇文泰的女婿,而元钦就是企图策反李基、李晖、于翼等三名禁军将领(三人皆为宇文泰女婿)而被出卖,所以拓跋廓自然丧失了反抗的唯一希望,只能乖乖当宇文泰的傀儡。

  三,禅让被害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趁着侯景之乱入侵萧梁,夺取了巴蜀与长江中游大片土地,使得西魏版图大为扩大,在疆域上达到巅峰。西魏恭帝三年十月乙亥(556年11月21日),宇文泰在巡游途中去世,临终命侄子司空宇文护接掌大权。

image.png

  随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袭任太师、大冢宰,继承了宇文泰的地位与官位,但大权实际掌握在其堂兄宇文护手中。宇文护为了巩固宇文家的统治,决定改朝换代。接着宇文护就强迫西魏恭帝封宇文觉为周公,加紧了篡位步伐。

  冬十月乙亥,安定公宇文泰薨。十二月庚子,帝逊位于周。周闵帝元年正月,封帝为宋公,寻殂。(北史·卷五)

  不久宇文护就逼迫西魏恭帝禅让,拥立堂弟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政权。然后北周帝王宇文觉就封拓跋廓为宋公,让他到宇文护府上居住。不久宇文护为了铲除后患,于是杀害了拓跋廓。

  总的来说拓跋廓是元魏(北魏+东魏+西魏)末年诸多的傀儡帝王之一,手中没有任何权力,只能任凭权臣操控。拓跋廓的哥哥元钦图谋反抗,结果迅速被宇文泰废黜毒杀。拓跋廓因此受到宇文家更为严密的监视,虽然他曾担任十二大将军之一,帆叶网,但其年少且统兵时间短,在军中并没有多少威望,自然无人可用,只能任凭宇文护生杀予夺。

解析南北朝权臣宇文护为什么敢连杀三个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为什么一代奸雄曹操的政权才是正统?

魏晋!时期为何的政权才是正统?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当属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段历史令史学家“纷乱如麻,无从着手”,尤其是对于“正统”之争,可谓是甚嚣尘上。这些割据一方的政权统治者,他们自称承天命、应历数,为中华之正统,这一场正统之争的结果在当今社会看来,全在历朝历代的一个称呼里。“魏晋南北朝”中的“魏”,就直接肯定了曹魏政权的正统性,只是这样的结果也令不少读者感到疑惑,热爱三国历史的人,一般都将蜀汉推崇至正统地位,然而历史结果却告诉众人,三国之争中的正统地位,当属曹魏政权,那么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到底是由何而来的呢? 曹魏政权初期,正统地位不被认可 古人判断正统的条件共有六条,梁先生将其归纳为:“以得地多者为正;以居为久者为正;以前代血胤为正;以居前代旧都为正;以后代所承者为正;以中国种族为正。”三国时期各政权执政者关于正统之争,仍然在这六条范围之内,唯有“得地多、居位久”因长期分裂割据而变得不怎么重要,其他四条仍然为正统统治者的制胜法宝。曹魏政权之所以能够在这一时期开正统之先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曹魏代汉后的传统化运作。 当三国鼎立局面确立之时,曹丕通过汉魏禅代的方式顺理成章的取得了帝位,但是这一时期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一直没有被承认。虽然比当时的东吴、蜀汉更强,但是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魏国,仍然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除此之外,明面上是主动禅位,但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仍然让不少人觉得皇帝是被曹魏赶下了政治舞台,尤其是汉朝影响力犹存,就连曹魏宗亲、大臣、百姓,仍有一部分人在眷恋汉室,所以对于曹魏政权的抵触颇深。 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事,仍然能够看到曹魏朝廷并没有成为正统地位。曹丕受禅仪式的当天,有些汉室旧臣,比如相国华歆、尚书令等人,竟然脸上没有半点喜悦之色;曹丕之妹曹皇后后嫁给汉献帝为妻,据《献穆曹皇后纪》记载,对于曹丕代汉举,他的这位妹妹竟然怒掷玉玺,,她以自己的行动表明坚决不承认兄长取代汉位。民间百姓的做法更为离谱,为了抵触曹魏政权,一位隐者“冬夏恒不着衣,卧不设席,又无草蓐,以身亲土,其体垢污皆如泥漆”他以这种怪异表现抵触曹魏政权。 由上至下皆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曹魏政权,难以在百姓臣子之中树立正统地位。对于此种状况,曹魏的掌权者必然不会,为了让政权合法化、正统化,也为了让曹魏政权能够建立三足鼎立之中的宗主地位,曹丕通过一些积极的运作,逐步将曹魏推至三国之中的正统地位。 优待汉室,获得认可 曹丕为了巩固曹魏新生政权的稳定,在君臣易位后,为了展现出汉献帝皇位,乃是学习尧舜之举,曹魏对汉室极尽宾礼。曹丕发话:“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山阳就是指禅位的汉献帝,他被曹丕封为山阳公,虽然仅是公爵之位,但是待遇却高于当时的各位诸侯,而且山阳公对曹丕不用称臣,召见时不用跪拜,同时也如昔日皇帝一样享有祭天之权。尤其是当汉献帝去世以后,曹丕率领众臣,他的葬礼更是按照皇帝礼制举行,这让他死后极尽哀荣。 就连他的夫人曹皇后,在去世以后仍然按照皇后之礼厚葬,并且追封为献穆皇后。前文中提到,曹皇后乃曹丕之妹,之所以对于曹皇后的身份如此强调,其实也是为了加强曹魏政权政的正统化,曹皇后的身份是汉朝的象征,这样一来,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更是顺理成章的J将汉世天下托付于曹魏政权手中。曹丕、父子优待汉朝皇室的做法,既稳定了自己的政权,也得到了后世的肯定,这让曹魏政权逐步正统化、合法化。 礼遇汉臣,得到肯定 想要使天下百姓真正认可一个新的王朝,世家大族的支持、拥戴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精英人士说的每一句话,在普通民众心中都极有分量,曹丕为了让天下人认可曹魏政权,大费周章的拉拢和优待一些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重要人士。比如出生于官宦世家的杨彪,此人祖上为四世太尉,门生遍布天下,然而他一直不认可曹魏政权,甚至在汉祚将终之时,他魏臣,为抵触曹魏政权而不入仕。 曹丕为了拉拢此人,授予他太尉一职,可是杨彪对此并不领情,尽管曹丕心中不悦,但是由于杨彪此人在民间享有高名盛誉,他只能以礼相待。曹丕不厌其烦的诏杨彪入仕,赐予他延年杖、鹿皮冠,下令在杨彪门前设置行马,虽然这些做法都没有化解这位大臣对于曹魏政权的排斥,但是曹丕之举也得到了后世认可。他礼遇汉臣杨彪一事,被后人评价为其德行远超于他的父亲。曹丕还拉拢了一些将曹魏政权描述为正统政权的文人墨客,在这些人的推行下,让汉魏禅代成为合法之事,这才将曹魏政权逐步送上了正统地位。 效仿尧舜,维护正统地位 为了巩固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曹丕效仿尧舜有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他的这一做法,其实就是为了效仿典籍所记载的尧舜禅位之事,表明曹魏政权的正统性。尧禅位之后,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嫁给了舜,曹丕的这种做法,其实也就是效仿古人的禅位制度。更何况在汉献帝的禅位诏书中所写,这两个女儿乃献帝自愿嫁给曹丕,后人无法去追究当时汉献帝的行为到底是被逼迫还是自愿,只是曹丕这种正统化包装的手段无疑是成功的。 现如今,让人们提到那个纷乱复杂的魏晋南北朝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曹魏政权,当时与其称天下的东吴、蜀汉,早已经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其他两个政权的皇帝,他们都没法做到对其政权的合法化、正统化。正因曹魏政权做到了,尽管这个政权国祚短促,可是它依旧成为了乱世之中的正统王朝,成为了三国历史舞台上真正的赢家,从这个层面看,曹魏政权正统化无疑是最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