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秦腔的滚板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色之处?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众所周知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并且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那么秦腔的滚板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色之处?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滚板是一种无板无眼的特殊散板板式。只有苦音,唱腔富有强烈的吟、诵、念、唱等性质。它能够充分表现人物极度悲恸、痛苦、哭泣、哭诉等情绪。滚板分两种:即[滚板]和[滚白]。板头过门有一定的节拍型态,其速度由慢渐快并由“三棰”(击乐)起板。

  一、滚板

  唱词有较为整齐的上下句,每句为五字,四句或六句为一段,其唱腔旋律性强,并有紧慢之分。它可与其它板式相联接,常见的是滚板唱完后接叫板,然后转人其它板式,如不接其它板式时则用一棰击乐将唱腔结束。

  二、滚白

  滚白是一种音乐化的哭泣性散板。演唱形式是以唱夹白,表现剧中人物处于绝境和百般无奈时之情感。其为散文句,唱句和句格较自由,唱词无固定字数。

  欢音苦音由两种不同的音阶与调式所形成,作为表现感情气质变化的技法之一。在秦腔称为欢音、苦音,或花音、哭音,眉户称硬调、软调,碗碗腔称花音子、苦音子,四川弹戏称甜皮、苦皮,或甜品、苦品。

图片.png


  欢音的曲调为徵调式,其旋律常用音为sol、la、do,re、mi五音,一般用以表现愉快、明朗、活泼、矫健等情绪。苦音的情况较为复杂,虽仍以徵音为其曲调主音,但旋律常用音则为sol、si、do、re、fa五音,因而色彩大异。对此,国内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苦音仍属徵调式,因其si音在实际运用时,习惯上略低于本律,故属于一种特殊的音阶结构的徵调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实际效果看,苦音又具有sol商调式的因素。

  苦音在情感气质上,有伤感、晦暗、悲愁、哀怨等感觉。有时,因低于本律的si音在旋律中甚为活跃,实际已起着宫音作用,已暂时移宫到下方大二度的调上,而构成sol羽调式。这种移宫换调的方法,在古代称为“以闰为宫”(闰即降si音)。这种七声音阶的移宫法,古代又称为“改柱换调”(柱即今日琵琶的“相”)。近代学者有人认为,它与隋唐时代从西域传来的“燕乐”有密切关系,虽与汉族音乐逐步融合,却仍保留了“燕乐”的某些因素。

  苦音与欢音均可独立运用,也可互相作大段转换,以适应不同感情的表现。这种技巧,在同州梆子、蒲州梆子、阿宫腔、弦板腔、线腔、老腔、陕北道情、青海平弦、青海花儿、甘肃河西曲子……均有所见,各剧种、曲种的音乐基本材料和音调虽不同,其技巧手法却相同。

  以陕西眉户的“月调”为例,可看出在音乐材料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欢音与苦音的变异。此外,粤剧的“乙反”及潮剧的“轻三六”、“重三六”、“活三五”,与欢音、苦音的性质基本相同。

周穆王:中国历史上把西周推向鼎盛王朝的天子

近日读《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一书,里面讲到了周穆王,顺便提到了《穆天子传》这本书,而根据这本书以及先秦《左传》等书籍的描述,周穆王是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到达西域的人。 本人从而对周穆王这个人感到很好奇,度娘百科说周穆王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因为他到过西域,还见到了西王母。 周穆王见西王母(中的王母娘娘) 额,此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会不会是周穆王与西王母会产生一段感情,但是看了《》中对于西王母的描写,估计周穆王仅仅是去扩大周王朝的实力范围了。 《山海经》是这样对西王母进行描写的: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 总之,西王母身上还没有完全脱离野兽的气息,而在周代的中国,对于周边的相对落后的民族,总是拿像是动物一样的词汇来指称他们,西王母,相比也就是西域的一个民族的象征吧! 历史上的周穆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在周文王、周武王、、周康王四代周王的基础上,成功把的统治发展到了顶峰。 至于《穆天子传》中描述的周穆王曾经到过西域,这种事情是有争议的,但是这本书不能断定是伪书,而且穆天子游历西域的故事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的,例如《列子》、《左传》,乃至不是先秦的在《》中也记载过周穆王西巡的故事。 并且《穆天子传》虽然内容有些神话虚构,但是“基本事实是应该肯定的。它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不能抹杀。”(度娘百科)并且这表现出了西周势力的强大,已经传到了西方。 历史上的周穆王,是把西周统治推向鼎盛的君主,而传统谥法制度是在西周成立的,周穆王中的“穆”字,就是周穆王的谥号。谥法有云: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可见“穆”是一个褒义的谥号,而西周不像后来的帝王,只允许有赞美的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周孝王姬辟方:西周首个篡位的君王,大逆不道却振兴西周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西周秦腔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