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叶网探索分享关于朱元璋,刘伯温相关的知识】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取得天下之后,为什么宁愿重用胡惟庸,也不愿意用刘伯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由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
定鼎天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按照以前的那种惯例都打天下的那些功臣进行封赏,而徐达、李善长、刘伯温三人其实就相当于明太祖朱元璋的韩信、萧何以及张良。
然而,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却让人大跌眼镜,千百年来有这样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智囊,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贡献是不用说的。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刘伯温,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功勋卓著的大臣最后并未做到和李善长以及徐达等人平起平坐,最后朱元璋只封刘伯温一个三等“诚意伯”的爵位,从这就能够看出朱元璋并不愿意重用刘伯温。
那么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究竟是基于什么目的呢?明明有宰相之才的刘伯温不能成为宰相,反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胡惟庸?
刘伯温的傲,让朱元璋对刘伯温很是生气
在明初的政治格局之中,一开始接任宰相之位的人是李善长。
李善长这个人在当年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就等同于萧何,处理后勤政事是一把好手,所以当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李善长就成为了中书省的右丞相,左丞相是徐达,实际上大权还是在李善长手里。
但是,作为宰相来说,李善长也是有缺陷的:
第一点那就是李善长的心胸过于狭隘了,《明史》这样评价李善长:
李善长乃“外宽和”,内多忮刻' 之人
这话指的就是李善长的为人,他这个人虽然能力很强,可是为人嫉妒刻薄。
比如当年刘伯温奉命调查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贪污一案,作为李彬顶头上司的李善长不但不帮助刘伯温,反而处处刁难刘伯温,导致刘伯温办案阻力重重,最后不得不上奏朱元璋,由朱元璋出面才解决了此事。
之后两人也因此产生了积怨,李善长多次苛责刘伯温,刘伯温最后不得不选择回家避祸。
也因为李善长的这个缺陷,之后在朱元璋的暗示之下,李善长被迫辞职回家。
朱元璋本意是让刘伯温兼任,但是他又不明示,于是特地给刘伯温出了考题,让他点评三个宰相人选杨宪、汪广阳以及胡惟庸的为人。
刘伯温则认为三人都不具备宰相之才,这时候朱元璋正好借坡下驴:“看来,能当我的宰相的,只有先生你了。”
哪知道朱元璋这样暗示了,刘伯温还是高傲,认为自己嫉恶如仇,在朝中一定会得罪许多人,所以并不能担任宰相。
这句话直接就是打了朱元璋的脸,让你推荐你全都反驳了,可是让你自己担任你又不肯当,这不就是高傲吗?尤其是臣子在君王面前,也因为这件事,刘伯温在朱元璋心里印象可谓是大打折扣。
刘伯温不看好的人他硬是要用,最终胡惟庸等三人当上了宰相。
有时候太聪明也不是好事
明初的时候,朝廷有两大政治集团,一个集团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这些是当年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武将团体;另一个则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这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文士,甚至不少是元朝时期的官员。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这两个集团需要存在,但是都不能太强大,因为太强大就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
朱元璋的本质是需要刘伯温的浙东集团牵制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反之也是同理。
天下平定之后,淮西集团自诩和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因此开始为非作歹起来,这个时候朱元璋本意是要刘伯温的浙东集团出面,打压一下其中的不法分子。
可是刘伯温是何等聪明人啊,朱元璋的手段岂会看不出?
他帮助朱元璋解决了麻烦,的确可以让淮西勋贵收敛,但是这必定会引来淮西勋贵的怒火,到时候朱元璋为了平息怒火只需要收拾掉刘伯温就可以平息众怒了,而没了刘伯温的浙东集团就是一团散沙,朱元璋可以轻松拿捏了。
而也正是这个考虑,他还是拒绝了朱元璋的建议出任宰相。
对于皇帝来说,他需要臣子的聪明,可是另一方面他并不想让臣子太过聪明,如果都像刘伯温这样,那么他还怎么带这个队伍?
所以对于刘伯温,朱元璋是非常需要他的聪明才智,可是也非常忌惮他的聪明才智,也正是因为如此,刘伯温成为了明初政治之下的牺牲品,否则没有刘伯温的默许,胡惟庸真的有这么大胆子敢杀一个开国功臣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