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诸葛亮一共用过五次火攻 诸葛亮为何对火烧藤甲兵于心不忍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对诸葛亮和藤甲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诸葛亮一生,共使用了五次火攻!他之所以只对火烧藤甲兵一事于心不忍,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image.png

  五次使用火攻

  正史中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前,基本只负责搞内政,不负责带兵打仗,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却是逆天的人物,不仅在内政上表现优秀,而且在行军打仗上也非常厉害,连关羽张飞这种名将,都对诸葛亮佩服不已!而说起诸葛亮的用兵,其最出名的便是火攻战术,在他一生的用兵过程中,他曾使用了五次火攻!

  诸葛亮的第一次火攻,是在博望坡之战!当时诸葛亮刚刚加入刘备阵营,就碰到了曹军进攻。刘备有心借此战让诸葛亮展示一下才能,提升诸葛亮的地位,所以他直接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负责应对曹军的进攻。当时诸葛亮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没有什么用兵经验,所以关羽张飞都对其不是非常信任,但最终诸葛亮的表现,却惊呆了众人,他使用诈败计将夏侯惇引入伏击圈,最终以火烧博望坡的战绩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诸葛亮的第二次火攻,是在新野之战!当时曹操听闻夏侯惇被诸葛亮击败,准备亲率兵马南下,要一举剿灭刘备。面对曹操的亲征,诸葛亮深知自己抵挡不了,所以他建议刘备撤退,但是在撤退之前,他决定以火攻之法,再次让曹军的前锋尝尝厉害,于是火烧新野便出现了。

  诸葛亮的第三次火攻,是在赤壁之战!严格地说,火烧赤壁是周瑜的杰作,不过周瑜在公布火攻之计前,诸葛亮就早已料到了周瑜会使用火攻,可见诸葛亮本身的想法,也是火烧赤壁。而且在周瑜被东南风困扰之际,正是诸葛亮准确地算出了东南风的时间,可见诸葛亮其实比周瑜还要厉害一点,他不仅想出了火烧赤壁之法,而且解决了其中的关键难题!

image.png

  诸葛亮的第四次火攻,是在擒拿孟获期间!夷陵之战后,蜀汉国力疲敝,再加上刘备突然离世,所以不少势力蠢蠢欲动,这里面就包括了孟获。幸亏诸葛亮天纵奇才,成功地稳住了蜀汉的局面,而在稳定了蜀汉内部后,诸葛亮就开始对南中地区用兵了,开始进攻孟获了。在此期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想要收服孟获得心,而火烧藤甲兵,便发生在此战期间!

  在前面几次作战中,孟获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但仍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他邀请了藤甲兵前来相助,这些藤甲兵的藤甲,采用了特殊工艺,可以刀枪不入,给诸葛亮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最终,诸葛亮迫于无奈,只能使用火攻之法来对付藤甲兵。盘蛇谷之战,诸葛亮一把大火,直接将藤甲兵烧为灰烬,自此,孟获彻底投降,诸葛亮的南征之战圆满收官!

  诸葛亮的第五次火攻,是在北伐期间!当时蜀汉大军气势如虹,司马懿完全抵挡不住,于是他命令手下坚守不出,要和诸葛亮打持久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诸葛亮又一次使用了计谋,将司马懿引诱到了上方谷,准备一把火烧死司马懿。哪知道突然天降大雨,将大火扑灭,就这样,司马懿成功逃出了上方谷,而这,也是诸葛亮唯一一次的火攻失败!

  总的来说,诸葛亮一生用兵如神,而他最擅长的则是火攻之计,他这一辈子,共使用了五次火攻之计,给敌方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令人叹服!然而在感叹诸葛亮用兵如神之余,我们也不禁好奇,诸葛亮数次使用火攻之计,为何独独对火烧藤甲兵一事耿耿于怀呢?按理说诸葛亮都有“三国纵火犯”之称了,他应该见惯了大场面,为何却对火烧藤甲兵表现出了于心不忍呢?

image.png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诸葛亮亲自看到了藤甲兵的惨状

  诸葛亮虽然非常擅长使用火攻,但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居于后方指挥,很少亲临一线战场!火烧博望坡时,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都出战了,只有诸葛亮坐镇后方。火烧新野时,诸葛亮也是跟刘备待在后方。火烧上方谷时,诸葛亮仍然待在后方指挥,也正是因为这种安排,所以当天降大雨时,前线的蜀军才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阻拦司马懿撤离,而是先去找诸葛亮请示!

  说白了,大多数情况下,诸葛亮都不会亲临一线,所以他看不到那些被火攻的敌人的惨状,但是在火烧藤甲兵时,诸葛亮却亲眼看到了藤甲兵的惨状!

  原文: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在成功地实施了伏击计划后,诸葛亮忍不住好奇,从山上往山下看,看到藤甲兵都被烧得伸拳舒腿,很多人的脑袋也被炸得粉碎,整个山谷充满了臭味,非常凄惨。诸葛亮长期居于后方,又何曾见过前线的这种惨状,所以他于心不忍,垂泪感叹,此仗太惨烈了,必定会折损他的阳寿!

image.png

  二、火烧藤甲兵违背了诸葛亮的本意

  事实上,很多人虽然看懂了诸葛亮南征的目的,但却没有看懂诸葛亮的操作方式!诸葛亮南征,目的是打压不服蜀汉的势力,将南中纳于自己的治理中,让南中地区服从蜀汉,为蜀汉提供物资和人口,帮助蜀汉北伐,匡扶汉室。而南中地区不仅地势不便,且人口分散,要想彻底征讨,非常困难,所以诸葛亮才会想出七擒七纵孟获得方式,以此来消耗南中地区的反抗势力!

  简单来说,要击败孟获,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毕竟南中地区的反抗势力,还是相对比较弱的。但问题是,这些反抗势力四处分散,若蜀军一个一个地去剿灭,必定需要大费周章,于是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借孟获之手来消耗那些反抗势力!在诸葛亮看来,孟获你不是不服吗?那我便一次次将你打服,而每将孟获击败一次,孟获必定会寻求其他反抗势力的帮助,所以七擒七纵操作下来,诸葛亮几乎就可以将南中地区的反抗势力尽数击破了,不需要四处去追击了!

  说白了,诸葛亮之所以会对孟获七擒七纵,其实就是为了让孟获去将那些反抗势力拉过来,这样好方便诸葛亮一次性解决,让这些反抗势力看到蜀汉的强大,之后再也不敢反抗!然而藤甲兵的出现,却违背了诸葛亮的本意!

  诸葛亮并不想将南中的反抗势力全部消灭,而只想将他们打服,让他们以后老老实实地听蜀汉的话,结果藤甲兵太厉害了,蜀军根本打不赢。为了最终的胜利,诸葛亮只能采用火攻,火烧藤甲兵,但此举杀伤力太大,直接使得藤甲兵亡国灭种,令人遗憾,因为藤甲兵也是蜀汉的子民啊,原本诸葛亮是可以将他们用于北伐的啊,结果现在诸葛亮屠了自己的子民,削弱了自己的实力,这当然会让他耿耿于怀了!

image.png

  三、罗贯中的有意安排

  诸葛亮之所以会独独对火烧藤甲兵一事耿耿于怀,其实还和罗贯中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火烧藤甲兵一事,并非是正史中发生的事,而是罗贯中杜撰的!罗贯中在写到火烧藤甲兵一战上,认为藤甲兵的下场太过凄惨,也于心不忍,所以才会借诸葛亮之后,说出“必损阳寿”话语!另外,诸葛亮此时的感叹,也和后文诸葛亮的英年早逝,遥相呼应!

  火烧藤甲兵之后,诸葛亮感叹“必损阳寿”,而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当他机关算尽,采用祈禳之法续命时,七星灯却被魏延扑灭,直接使得他续命的想法破灭,这便是呼应前文的“必损阳寿”!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部小说,是拿来给大家看的,里面时不时会穿插神话传说,从“必损阳寿”到最终续命失败,这种神秘色彩更加让人叹服,更加能吸引读者,所以说,这其实都是罗贯中的有意安排,诸葛亮在火烧藤甲兵时的感叹,其实就是在为他后面的突然离世做铺垫!

image.png

  结语

  总的来说,诸葛亮一生五次使用火攻,之所以独独对火烧藤甲兵一事,耿耿于怀,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诸葛亮亲自看到了藤甲兵的惨状,在此之前他很少亲临一线战场,很少看到火攻的杀伤力!二、火烧藤甲兵违背了诸葛亮的本意,诸葛亮想要将南中反抗势力打服,但并不想让他们亡国灭种,毕竟这些人都是蜀汉的子民,他们能够为日后的北伐出力!三、罗贯中有意安排,以诸葛亮的耿耿于怀做铺垫,呼应后文诸葛亮的续命失败,凸显出一种神秘感,以此吸引读者!

诸葛亮本来早就知道魏延要反 真相何在?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蜀汉后期诸葛亮手握大权为什么不称帝?

是历史上著名的之一,诗赞曰:“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是时代的大臣,协助商汤治理国家,成就盛世;吕尚,即,年七十出山,辅助周文王,后事武王,攻灭商汤六百年基业,开创周天子八百年江山。如此高的评价,足以看出诸葛亮其人的能力。而且杜甫是的人,《演义》是的作品,杜甫的评价,是没有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的,他生活的年代也更加接近三国时期,所以他的评价相对客观。 在去世之后,给的遗嘱中说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地位之高。但就是这样一个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的人,却始终没有把昏庸的后主推掉,自己当。 至于诸葛亮没有当上皇帝的原因,从可查阅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网络配图 1、文人是造不了反的 中国自以来,一般的开国皇帝或者起义军的领袖,大多是军人武夫,或者甚至是流氓无赖,读书人造反的很少,而成功的几乎没有……,诸葛亮没有称帝或许就是这种心态。 千百年来,一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史学家的目光,诸葛亮是否有野心?也必须要用史料来证明,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北伐成功,他便要受九锡,九锡是权臣夺取皇位的工具,诸葛亮自己说要受九锡,这说明什么?实际上诸葛亮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刘备死前,他就夺了的权,刘备死后,他更是大权小权一手抓,夺的权,打击,把蜀汉军政大权牢牢控制在他自己手里。 而且汉末称王称帝的人比比皆是,后主又是个阿斗皇帝,他诸葛亮作为一个权相,对皇位这个普天之下最大的权力宝座有觊觎之心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诸葛亮是个城府极深之人,在功业未建,自己势力尚未巩固的情况下,他是断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轻举妄动的,可以试想一下,倘若北伐成功,汉室“光复”,诸葛亮以盖世之功而登上皇帝宝座,岂不是顺理成章之事,我们又何必惊讶呢。 2、集团外部的阻力 诸葛亮的荆州集团虽然很强大了,但是益州集团尚且有李严手握重兵、原从集团也有,这些都不能不让诸葛亮有所顾忌,即使是他二人后来死了,但是魏延和也是不能忽视的,这些人对蜀国忠诚这是无疑的,但是在那样的大是大非前,应该就不会对诸葛亮也忠诚了,毕竟于公于私他们都不会选择诸葛亮的。 顺便澄清一下,魏延是以部曲归属刘备的,不存在演义里说的那样叛变的事情,同样,这么说来,魏延即使是荆州人,也未必算得上是荆州集团的。网络配图 3、集团内部的阻力 假设诸葛亮真想称帝,除了外部阻力可能还会有内部阻力,因为诸葛亮不能保证自己荆州集团的所有人都会在这一时间上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何况像那样的小人会做出什么,诸葛亮自己心里也没有底,诸葛亮很早看出了杨仪的为人,这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 4、外部方面的阻力 当然,称帝之事,除了蜀国内部,还得看看周边的态度,比如吴国是不是支持诸葛亮已经很难说了,南蛮和西羌乘机造反却是可以肯定的,而魏国看着蜀国内乱,难道还不会蠢蠢欲动?这个时候,诸葛亮难道还能玩安居平五路的游戏?这是不可能的了,能有多少人听他的? 5、兵民厌战 汉末到三国成立,打了那么久的仗,死了那么多人,士兵们一定很累了,以前征战的一幕幕血腥浮现在自己心头的时候,当回想起昔日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已经死去的时候,难免对战争不寒而栗……,好不容易告别了战争,他们难道还愿意再回到战争么? 也许诸葛亮身边的北伐军队可能不会厌战,但是后方的军队就难说了,而且就三国后期来看,诸葛瞻之所以兵多还败在邓艾的手上,除了本身的战略战术有问题外,士兵就不参战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从这点看,成都尚且有那麽多士兵但是仍然投降这件事就容易解释得多了,同样,尽管末年军阀混战,但是益州却一直远离战争,所以人民厌战也是必然的。网络配图 6、政治口号的因素 诸葛亮他是以继承先帝遗志、打倒的曹魏、恢复汉家江山为号召力的,倘若他称帝的话,自己也篡位,还好意思说曹魏么?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很多事情就都会对自己不利了,届时,也必将丧失人心、众叛亲离。 其实,诸葛亮虽然没篡位称帝,但是在他干掉了李严以后,蜀国的军政大权几乎可以说全部在诸葛亮或者说荆州集团的手中,诸葛亮是一个实质上的皇帝,刘禅只是傀儡罢了,诸葛亮也就没有必要自己当皇帝了。 其实,刘备的遗嘱上是想告诉诸葛亮:刘禅如果有能力就辅助好他,如果昏庸,你就自己决策。而事实上,蜀汉后期的许多重大决策,诸葛亮也都没有问过刘禅,从这点来看,他也没有违背刘备的意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