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古人衣服那么长,夏天是如何度过的呢?

时间:2023-08-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了,现代人有风扇,空调,历史没有这种东西,而且根据电视中演的那样,古人就连睡觉都要穿着长衣长裤,他们又是靠什么度过炎炎夏日的呢?

  本来,古人也是人,一定不会让自己活活热死的。他们虽然没有空调,但却可以在衣服上大做文章,让自己尽量保持凉爽。其中,最重要的能保持凉爽的穿衣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穿的少,一种是穿的薄。

image.png

  穿的少很好理解,人类是一个聪慧的种族,早在远古时期,布料还没有发明之前,人类就会用树叶编制草裙穿在身上。那个时候不是没有更好的材料,有虎皮之类的动物毛皮,只是大夏天穿一身皮太热了,所以古人就选择了更凉快的树叶草裙。

  到了朝代诞生之后,人类同样会选择穿的少来度过炎热的夏天。只不过,这个时候的穿的少就会有各种独特的要求了。比如,既要穿的少,还不能裸露太多;或者既要穿的少,还不能被田间地头的毛草扎到皮肤。于是人们就根据生活的需求,发明出了一些独特的服饰。

image.png

  针对田间劳作的农民,古人发明出了一种“胫衣”,胫衣从外表上看,有点类似于现代人穿的短裤,只不过胫衣与短裤有巨大的分别,胫衣只有前面能看,后面那一节没有布,就和小孩子穿的开裆裤一样。

  除了减少衣服的布料,古人还想到了一种可以避暑的衣服制作方法,那就是增大布料的孔径。这种衣服被我们称之为“麻衣”,麻衣比起普通的衣服,由于增大了缝隙,使得古人穿在身上走路的时候,有更多的风能吹到皮肤上带走热量,从而给人们带来凉爽。

  当然,以上的防暑策略,仅限于古人外出之时,如果夏天待在家中,就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两个字就能彻底解决穿衣烦恼,这两个字就是——不穿。封建时期的古人,哪怕条条框框再多,在家里同样谁也管不到,只要你不出门,在家裸奔都没人管你。

  现代人要想做到大门不迈二门不出还是比较容易的,互联网的发达已经可以让我们在家里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就连一日三餐,都可以让人送到门口来。不过,古人可没这么好的待遇,他们要想不被饿死,就只能参加劳动。就算是那些富家小姐,也幸免不了出门,见见朋友之类的。

  既然幸免不了社交外出,穿的少这招就不太好用了,人们只能从衣服的厚度上寻找突破点,于是夏天的衣服就越变越薄,用薄如蝉翼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在马王堆里出土的“素纱禅衣”,就向世人展现出了古人高超的布料创造水平,这件衣服,还是长袖长袍,整体重量连五十克都不到,据说叠起来能塞进火柴盒里。

  此外,在中学课本上也出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阿拉伯人到唐朝游玩,看见一位唐朝官员身上的痣都从衣服中透出来了,于是这位阿拉伯人就对这位官员感叹道:“你穿的衣服也太少了吧,连痣都漏出来了。”官员听完回答道:“不少不少,我可穿了五件衣服。”阿拉伯人不信,凑上前仔细一看,果然是五层。可见,历史的纱衣到底有多薄。

  不过,这种级别的纱衣,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价格也相当昂贵,因此,在历史,只有一些官员或者富商才有能力购买,普通老百姓买的纱衣,虽然也薄,可比起素纱禅衣却差了许多。此外,古人在纱衣穿戴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单独穿一件纱衣,这点可以理解,要是单独穿着出门,和裸奔有什么分别,他们会在里面搭配一些吸汗的珍珠衫或者竹衣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保守,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对古人生活的错误看法呢?

  本来,人们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对历史社会不太了解的同时,还被一些信息给误导了,在笔者看来,影响人们对古人夏天穿衣看法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首先是古装电视剧对我们产生了误导。任何一部古装电视剧,里面的人物角色穿的都十分繁琐,哪怕夏天都是如此。尤其是女性角色,长衣长裙,发簪发髻,甚至就连睡觉都要船上包裹住全身的睡衣,盖上厚厚的大花被子,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热。这本来对观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误导,历史也有薄衣服,或许是为了拍视频省事,导演就没管这种小详情吧。

  其次,影响我们对古人穿着看法的因素,是温度。从发布出来的年平均气温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历史平均温度比现在冷很多。这也很好理解,如今的夏天如此炎热,不得不提的就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碳排放量急剧增加,使得全球变暖加快,进而使现代人对古人的生活产生了误区,认为历史夏天也这么热。

  最终的一个真相,是幸存者偏差。我们了解古人的穿着,除了电视剧电以外,更多的恐怕要属古代图片了,帆叶网,包括各种帝王画像,公主嫔妃画像等等,这些画像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穿着长长的衣服,把除了头和手以外的地方,都包裹的严严实实的。

  但本来,这种就属于幸存者偏差,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这些画像就类似于如今的证件照,古人在画像的时候,往往会穿的十分正式,这些衣服就是那时候的正装,所以,看多了这类照片,就给人一种原本古人穿这么多的感觉。

  所以,还是那句话,别觉得古人傻,古人只是科技不发达罢了。

明朝初年的猛将傅有德是如何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的呢?原本是这样

公元1368年,在应天府登基称帝,一举奠定了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然而,晚年的朱元璋杀心很重,将众多开国大将逼死。其中有一员猛将,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因为一件小事被朱元璋直接赐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此人名叫傅友德,世代耕农为生,在大潮中投奔红巾军,成为其中一员。傅友德在农民军中作战十分勇猛,渐渐成为其中一支农民军中的头目。后来,傅友德听说朱元璋威名,慕名来投,朱元璋一看此人就觉得非同一般,随即封为裨将,跟随四处征战。 傅友德跟随朱元璋后勇猛异常,在鄱阳湖之战中屡立奇功,打败陈友谅前锋大军,在战争过程多次受创却越战越猛,最终将陈友谅大军击败。后来傅友德在北征北元的战争中创造了七战全胜的神话,后又身居大帅之位平定云南,真可谓战功彪炳,被朱元璋封为颍国公,朱元璋的表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然而,狡兔死走狗烹,军功甚大的傅友德逐渐被朱元璋猜忌。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举行国宴,他走到门口的时候,发现门口有一个侍卫手中的剑没有剑鞘,这不符合当时的规定。朱元璋一看,这个侍卫正是傅友德之子。于是,宴会之上朱元璋向傅友德发难,命令他带着儿子的头颅请罪。傅友德心中恍然大悟,知道朱元璋要取他们父子的性命,说了一句:“你不是就想让我们父子死么。”然后就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朱元璋见状大怒,将傅友德亲属全部发配边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这位帝王为什么要放弃明成祖打下的越南呢?真相竟是这样

1369年,颁布了一道《皇明祖训》,在首章中,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称这些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又是穷乡僻壤,没啥油水,提供不了什么赋税,就算征服了,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这笔生意太不划算,不如干脆就不要千里迢迢地去攻打他们。 这15个国家中,就有如今称为越南的安南。 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如果大家都、相安无事,倒也挺好。可后来,越南居然主动来找中国的麻烦。 那是在朱元璋第四子、燕王发起的“”时期,越南改朝换代,的赶走了的皇帝。黎皇帝见发生内乱,,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越南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让永乐大帝很生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信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于是,就于1405年派兵30万攻打越南。 那时候,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保障的,虽然是在客场作战,不过在经过一番血战后,终于攻克了越南都城。随后,由于黎皇帝逃跑了,以前的陈皇帝家族被,找不到像样的带头大哥,索性就献出版图,投靠明朝。 朱棣对于送上门的版图,还是很乐意“照单全收”。1407年,越南正式列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15府、36州、180余县,自此,越南与广西、云南等地一样,成为明朝帝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然而,越南民众虽然仰慕中华文化,却不甘成为明朝的一个郡县。在那以后,越南各地不断发生义军,对明朝军队进行小规模袭击。明朝军队虽然强大,但一样被搞得疲于应付、不堪其扰。 在这期间,明朝已经换了两个皇帝。朱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又去世了,皇位传给朱棣的,是为。 朱瞻基继位后,面临着一堆的烂事。北方,蒙古势力在蠢蠢欲动,意欲南下;南方,越南又在不断地给帝国惹麻烦。怎么办呢?朱瞻基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放弃越南,将在越南的驻军撤回来,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1427年,朱瞻基正式将越南驻军撤回来,在越南的行政机关也跟着撤回来了。 我们现在来看,朱瞻基之所以将祖父朱棣辛辛苦苦打回来的越南放弃,并不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而是基于现实考虑。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上的考虑。 越南归属明朝后,明朝在越南有一支驻军,每年至少花费军费300万两银子。而明朝每年从越南收到的税赋,只有区区7万两银子。明显。这对于明朝的财政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如果花这一笔钱,能够换来越南的认可,倒也不算冤枉。可越南人根本就不买账。他们对外来的明朝政权毫无好感。他们在史书里写道:“北寇凶残,南民困屈。”你看,明朝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却得到这么一个不光彩的形象。 其次,明朝无法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两条战线开战。蒙古人不好惹,越南人也不是善茬。而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经过洪武、永乐时期的巅峰状态后,已经有所下滑,还真吃不消在两条战线开战。 朱瞻基从越南撤军,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后,反而赢得了越南的好感。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依然纳贡称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了,朱瞻基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北方的蒙古,稳固了北方边疆,堪称一举多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明史明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