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能够靠科举入仕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因此在中举后,从官基本是第一选择。不过,有些人最终没有通过科考,这其中的不少人都会选择从医,例如对自己考试不满意的李时珍,最终就选择走上了医学这条路,事实证明,他的选择非常正确,他在医学方面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大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远不是哪些淹没在历史中的“状元”能比的。那么不少落榜的人为何会选择医术这条路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首先,在古代读书识字的人并不多,并且古代的医书丝毫不比四书五经简单,想要理解其中的含义,很多科学文化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学者不一定懂医术,但医者往往对医学之外的知识也很精通,这些落榜的人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后续钻研医书也会更加轻松。

在转医的道路上,虽然有些人是为了能养家糊口,出于无奈才走上这条路的,但其中也有很多人心中的确有悬壶济世的宏愿。即使他们少年时期意气风发,想要一展宏图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在世道的艰难中学会了变通,即使和当初的职业追求有很大的差异,仍然有很多有志之士也会选择更有意义的职业,而治病救人的医者往往不会让他们失望。
除此之外,名医世家和官宦世家类似,由于济世救人,所以在民间的名望往往非常高,而且他们的子孙一旦掌握了治病救人的本领就不会轻易失去,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乱世,医者从来都是一个吃香的职业。而且他们的文化素养也是非常高,很多人想要入仕其实并不是非常难,因此在古代,官医是能不断转换的。

对于现代的读书人而言,人们可以选择的专业非常多,社会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人才。学识、技能甚至形象、口才,这些都能在现代社会里找到用武之地,古人尚且会有很多选择,我们更加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明朝初年的猛将傅有德是如何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的呢?原本是这样
公元1368年,在应天府登基称帝,一举奠定了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然而,晚年的朱元璋杀心很重,将众多开国大将逼死。其中有一员猛将,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因为一件小事被朱元璋直接赐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此人名叫傅友德,世代耕农为生,在大潮中投奔红巾军,成为其中一员。傅友德在农民军中作战十分勇猛,渐渐成为其中一支农民军中的头目。后来,傅友德听说朱元璋威名,慕名来投,朱元璋一看此人就觉得非同一般,随即封为裨将,跟随四处征战。 傅友德跟随朱元璋后勇猛异常,在鄱阳湖之战中屡立奇功,打败陈友谅前锋大军,在战争过程多次受创却越战越猛,最终将陈友谅大军击败。后来傅友德在北征北元的战争中创造了七战全胜的神话,后又身居大帅之位平定云南,真可谓战功彪炳,被朱元璋封为颍国公,朱元璋的表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然而,狡兔死走狗烹,军功甚大的傅友德逐渐被朱元璋猜忌。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举行国宴,他走到门口的时候,发现门口有一个侍卫手中的剑没有剑鞘,这不符合当时的规定。朱元璋一看,这个侍卫正是傅友德之子。于是,宴会之上朱元璋向傅友德发难,命令他带着儿子的头颅请罪。傅友德心中恍然大悟,知道朱元璋要取他们父子的性命,说了一句:“你不是就想让我们父子死么。”然后就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朱元璋见状大怒,将傅友德亲属全部发配边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这位帝王为什么要放弃明成祖打下的越南呢?真相竟是这样
1369年,颁布了一道《皇明祖训》,在首章中,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称这些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又是穷乡僻壤,没啥油水,提供不了什么赋税,就算征服了,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这笔生意太不划算,不如干脆就不要千里迢迢地去攻打他们。 这15个国家中,就有如今称为越南的安南。 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如果大家都、相安无事,倒也挺好。可后来,越南居然主动来找中国的麻烦。 那是在朱元璋第四子、燕王发起的“”时期,越南改朝换代,的赶走了的皇帝。黎皇帝见发生内乱,,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越南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让永乐大帝很生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信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于是,就于1405年派兵30万攻打越南。 那时候,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保障的,虽然是在客场作战,不过在经过一番血战后,终于攻克了越南都城。随后,由于黎皇帝逃跑了,以前的陈皇帝家族被,找不到像样的带头大哥,索性就献出版图,投靠明朝。 朱棣对于送上门的版图,还是很乐意“照单全收”。1407年,越南正式列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15府、36州、180余县,自此,越南与广西、云南等地一样,成为明朝帝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然而,越南民众虽然仰慕中华文化,却不甘成为明朝的一个郡县。在那以后,越南各地不断发生义军,对明朝军队进行小规模袭击。明朝军队虽然强大,但一样被搞得疲于应付、不堪其扰。 在这期间,明朝已经换了两个皇帝。朱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又去世了,皇位传给朱棣的,是为。 朱瞻基继位后,面临着一堆的烂事。北方,蒙古势力在蠢蠢欲动,意欲南下;南方,越南又在不断地给帝国惹麻烦。怎么办呢?朱瞻基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放弃越南,将在越南的驻军撤回来,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1427年,朱瞻基正式将越南驻军撤回来,在越南的行政机关也跟着撤回来了。 我们现在来看,朱瞻基之所以将祖父朱棣辛辛苦苦打回来的越南放弃,并不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而是基于现实考虑。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上的考虑。 越南归属明朝后,明朝在越南有一支驻军,每年至少花费军费300万两银子。而明朝每年从越南收到的税赋,只有区区7万两银子。明显。这对于明朝的财政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如果花这一笔钱,能够换来越南的认可,倒也不算冤枉。可越南人根本就不买账。他们对外来的明朝政权毫无好感。他们在史书里写道:“北寇凶残,南民困屈。”你看,明朝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却得到这么一个不光彩的形象。 其次,明朝无法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两条战线开战。蒙古人不好惹,越南人也不是善茬。而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经过洪武、永乐时期的巅峰状态后,已经有所下滑,还真吃不消在两条战线开战。 朱瞻基从越南撤军,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后,反而赢得了越南的好感。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依然纳贡称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了,朱瞻基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北方的蒙古,稳固了北方边疆,堪称一举多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