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九子夺嫡中八爷党的势力比四爷党还大 八爷党最后是怎么 输的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九子夺嫡中势力最大的八爷党,为何输给了四爷党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康熙时期,康熙皇帝的24个儿子中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被称为九子夺嫡。

  二阿哥胤礽两岁就被立为皇太子,深受康熙的重视。随着太子的长大,开始结党营私,尤其是康熙诛杀索额图后,父子关系更加紧张。康熙非常不满太子的越权行为,觉得他“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而后太子的表现更让他不满,就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正是因太子被废,众多阿哥开始觊觎皇位。

  九子夺嫡之争

  九子夺嫡的九位皇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九位阿哥并不是都要当皇帝,而是组成小团体争夺皇位,分成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五派。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是主要的竞争人选,又以八爷党势力最为庞大。

image.png

  大爷党以皇长子胤褆为中心,主要大臣有纳兰明珠、余国柱、佛伦。胤褆虽然是皇长子,但却是庶子,本来无缘于太子,太子倒台后,他的机会来了,开始积极活动。康熙早年确实挺喜欢胤褆,封他为直郡王,但他明确表示“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胤褆知道自己无望于太子之位,开始倒向八爷党,举荐八阿哥并请求替皇上诛杀废太子胤礽。胤褆忘了太子被废的一个原因是,十八阿哥生病时,太子漠不关心,康熙斥责他“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这时听说胤褆要亲自去杀自己的兄弟,康熙愤怒地斥骂他是“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 胤禔还没有死心,私下让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魇镇太子胤礽,结果被三阿哥胤祉告发,康熙革除了他的王爵,幽禁在府院之中,并让人严加看守。自此,胤禔彻底绝了他的争嫡之路,一直幽禁直到去世。

  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有索额图、托合齐等重臣。胤礽是嫡子,是名正言顺的储君,但随着索额图获罪被诛杀,他和康熙的矛盾越来越深。康熙非常不满他越权处事,第一次废黜了他。胤礽毕竟是嫡子,康熙对他还是很看重的,在重臣推举八阿哥为太子时,他拒绝了,又重立了胤礽为太子。胤礽被重立为太子后,与康熙之间的矛盾依然不可调解,康熙再次废黜了他,并且禁锢起来。以后,又有大臣几次请立胤礽为太子,康熙都拒绝了。胤礽被禁锢后,也曾利用医生给福晋看病用矾水写了一封书信给正红旗满洲都统镇国公普奇,让他保举自己出任领兵的大将军,但被人举报失败。胤礽虽然有几番小动作,打算复出,却再也没能走出自己的大院。

  三爷党以三阿哥胤祉为主,有亲信陈梦雷等文人学士,势力不算大。胤祉与太子交情较好,康熙对他也很是喜爱,他曾举报大阿哥魇镇加害胤礽,在太子二次被废后,三阿哥一度希冀争夺皇位,但不久之后退出了争嫡,开始编修书籍。胤祉争嫡属于比较低调的,又较早退出,但在雍正即位后并没有好下场,雍正强词夺理给他加了罪名,削爵位幽禁至死。这其中的罪名就有意思了,其中之一有“自幼即为皇考之所厌贱,养育于外,年至六岁,尚不能言。每见皇考,辄惊怖啼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胤祉六岁不会说话,常哭泣成了罪名,雍正还把他没有夸奖过自己列为罪名,总之胤祉很倒霉。

image.png

  四爷党以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主,核心人员有隆科多、年羹尧、等。除了这些核心人员,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等人也是亲近四爷党的人。四阿哥属于两面派,早期不争不抢,在太子被废后,他支持复立二阿哥胤礽,同时又与八阿哥保持较好的关系。太子二次被废后,基本再无可能复立,四阿哥开始争夺皇位。不过,四阿哥奉行的是谋士戴铎的策略“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这种孝顺父亲团结兄弟,不争不抢的策略恰恰深得康熙之心,最后成功夺得大位。

  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都有各自支持者,但实力远远不如庞大的八爷党。

image.png

  势力庞大的八爷党

  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的支持。这一党不仅有四位阿哥,还有康熙哥哥福全、康熙侄子满都户、康熙舅舅佟国维等王公贵族、皇亲国戚。这还不算,佟佳氏、钮祜禄氏、瓜尔佳氏、叶赫那拉氏这些大家族实力派都有支持八阿哥的重臣,徐元梦、萧永藻、高成龄等名臣学士也是八爷党一派,朝中三分之二的大臣都是八爷党。

  八爷党的势力为何如此庞大?八阿哥胤禩的母亲出身低下,不能以母为贵,但他能力出众,为人随和,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这一党的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与八阿哥交情莫逆。九阿哥热爱西学,为人慷慨,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为八爷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十阿哥的出身就很厉害了,他的母亲温僖贵妃是“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孙女,遏必隆的女儿,她的姐姐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她的弟弟是阿灵阿,十阿哥的出身给八爷党以大助力。十四阿哥本身就很有能力,九阿哥曾说“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康熙十分宠爱十四,也是夺嫡的热门人选,八阿哥失宠后,八爷党转为支持十四阿哥。

  八爷党的几位阿哥也非常团结。当初康熙要责罚八阿哥时,九阿哥与十四阿哥冒死求情。八阿哥倒台后,九阿哥还挺身为他说话。十四阿哥是四阿哥的亲弟弟,但他无疑是八阿哥的追随者,康熙去世后,雍正即位,出征的十四阿哥回来和雍正闹翻,拒不下跪。胤禩走出,“向允禵云,汝应下跪”,胤禵“寂然无声而跪”。

  八爷党要能力有能力,要势力有实力,怎么会输给四爷党呢?其实这主要就是八爷党势力太庞大,锋芒毕露,受到了康熙的打压。

image.png

  八爷党的倒台

  太子被废后,诸位阿哥开始觊觎皇位。

  大阿哥知道无望皇位后,推荐了八阿哥。八阿哥被动的被推上了明面,要命的是大阿哥还提出“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出皇父手”。这不仅把大阿哥打倒了,因张明德事件,八阿哥知而不奏也遭到了惩罚。康熙最反感有人觊觎太子之位,当即召见皇子,责斥“当废允礽时,朕即谕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允礽。今其事皆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 更让康熙愤怒的是,九阿哥和十四阿哥“怀藏毒药,愿与同死”,甚至“携带锁铐,亲自随行,以示同患之意”。愤怒的康熙“出所佩刀欲诛胤禵”,此事后,八阿哥被夺去贝勒之位,重要的是八阿哥争夺太子之位被暴露了出来。后来,虽然康熙和八阿哥关系和缓,但却引起了康熙的注意。

  第二次风波是群臣推举八阿哥。太子胤礽被废后,各方为争太子之位矛盾激烈,康熙决定复立胤礽为太子。康熙不好意思自己说出来,暗示了群臣一番,召集他们皇子中谁适合当太子。让康熙没想到的是,佟国维、马齐、阿灵阿等朝中重臣一致保举八阿哥,最终康熙以“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拒绝了。康熙十分看重权力,太子第一次被废就是因为越权,这次虽然八阿哥被恢复了贝勒之位,但随后康熙处理了带头的佟国维、马齐等人,而八爷党的势力更是让康熙忌惮。

image.png

  第三次大事件是“毙鹰事件”。康熙带皇子出巡塞外,被召见的八阿哥因为母亲祭日没有前来,派人送来两只上等的海东青。康熙收到时,看到的是两只奄奄一息的死鹰。八阿哥不会自己作死戏耍康熙,明显是有人陷害,康熙没有追查,而是愤怒的责斥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并且绝情地说“自此朕与允禩、父子之恩绝矣”。此后又以八阿哥“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停了他的俸银俸米。这件事康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此权岂肯假诸人乎”,又何况是“党羽甚恶。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的八阿哥。这件事打倒了八阿哥,为此大病一场,八爷党也开始转而支持十四阿哥。

image.png

  经过几次打压后,八阿哥彻底断绝了太子之路,十四阿哥成了太子之位的得力人选。虽然十四阿哥曾为八阿哥求情惹怒康熙,却也因重情重义的性格更受康熙宠爱。更让十四阿哥得势的是西征,康熙封他为大将军王,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可惜的是,十四阿哥没回来康熙就去世了,四阿哥成功即位。

  康熙突然去世,雍正即位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民间有流传康熙遗诏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改成了传位于四子。这虽是民间流传,但雍正即位却有谜团,按记载康熙临死召见三、七、八、九、十、十二、十三等七位阿哥和隆科多觐见,传位给四阿哥。雍正早期流传的一直是隆科多一人承诏,七年后才成了八人面谕,那时候宫里的传教士记载的也是隆科多一人承诏,雍正自己编著的《大义觉迷录》中也有些话反映了八阿哥、九阿哥根本不是提前知道雍正即位。再者十四阿哥回来的时候,雍正拦截了他与康熙所有的奏折信件,这很可能就是为了消灭有可能传位给十四的证据。总之,四爷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八爷党失败了。

  八爷党的失败不是败给了四爷党,而是败给了康熙,败给了天意。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八爷党人数虽然众多,但四爷党有掌有军权的隆科多和年羹尧。隆科多是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武力,年羹尧是川陕总督,封疆大吏,两人一内一外是雍正最大的助力,为他夺下了皇位。

  九子夺嫡最终以四爷党胜利而结束,而八爷党在雍正即位后都遭到了清算。

如果光绪帝王不死继续执政是否可以解救大清朝

如果重新执政,这个问题很难说。历史学家面对的是历史事实,解释这些事实。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历史学家很难回答。当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是从灭亡来讲。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以后,清朝的灭亡不可避免。甲午战争以后,亚洲这么个大的国家——中国,竟然被日本打败了,力图自强的也垮台了。清朝的腐败、顽固,不能适应世界的形势,这一点是非常明显。当年,甲午战争以后的民心已经发生了变化,很多当时的人对日本的侵略非常愤慨,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十分不满,反对清朝的投降、卖国,要求变法,这样就会有戊戌变法。可是戊戌变法的机会也错过了,又被以为代表的守旧派扑灭。 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所以完全暴露了清朝政府的不可救药。慈禧亲政以后也打不过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外国人撤退,她又回到北京,重新坐上最高的位置,也搞新政,本身虽然也做了些改革,开工厂、练新军。但是当时革命浪潮已经起来了,广大人民参加革命运动。孙中山刚开始搞革命的时候没几个人跟他,因为当时人们都寄希望于清朝政府,希望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能够挽救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到了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爱国的、反政府的民心已经如大潮汹涌,不可阻挡。无法挽救这种形势,任何个人,包括光绪,也不能改变这种趋势了。 清政府搞的新政效果恰恰相反,比如训练新军,到辛亥革命的时候,就是新军出来造反,武装起义;新政派了很多留学生到日本去留学,这些留学生都变成了革命党,结成同盟会;新政培养了很多资本家,资本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也反对清朝。所以清政府已。新政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条件,历史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了。 假如光绪在1908年没有被毒死,也能执政。但他这个人比较懦弱,不像和,有气魄有能力。他身边也没有明治那样得力的大臣,他没有那一帮人。改革需要群体,当时改革的群体还没有形成。明治手下有、大久保利通、,以及一大批改革派。 没有这些改革派,只有光绪一个人有什么用?日本当时的政治环境,全国一心一意要富国强兵。中国当时的环境,不可能出现一个推行全国改革的领袖。实现改革,不是改革者个人单独创造出来的,而是改革条件成熟,改革要求很迫切,改革的环境形成以后,才会产生一批干练的改革派和一个成功的改革领袖。 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这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事情,是改革的环境、改革的气氛、改革的社会条件,这样才能有成功的改革。 当时中国的旧传统太深厚,不像日本,改革条件还没成熟,光绪个人即使能力很高,也不行;能力再强,也不行。如果冲不破传统的阻碍,改革是成功不了的。指望清朝,中国不可能富强。如果光绪不死会怎么样,当然复杂的局面不好说,但是前途怎么样,是可以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汉军正黄旗 清康熙云南巡抚朱国治简介

朱国治(?—1673年),字平寰,辽东抚顺人,隶属汉军正黄旗。十六年,任江苏巡抚,在任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顺治十八年疏言苏、松、常、镇四府欠赋绅衿万余,均为抗粮,后全部褫革,是为“奏销案”。又在哭庙案中,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 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 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 之罪,被判死罪,在南京三山街执刑。十二年(1673年)被所杀。 人物生平 顺治四年(1647年)贡生,授固安知县,擢至卿。 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江苏巡抚,上疏献策抵御明郑成功入长江之师。在任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 顺治十八年疏言苏、松、常、镇四府欠赋绅衿万余,均为抗粮,后全部褫革,是为“奏销案”。又在哭庙案中,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 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 之罪,被判死罪,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康熙十年(1671年)补云南巡抚,加太子太保兼少保,在任期间克扣军粮,导致生变。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正时欲胁降,他严拒,被杀。身为吴三桂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平定后,清廷将朱国治列入“忠义”死难臣子之列,加以褒扬优恤。《》中被列入“忠义传”中。 后人评价 《研堂见闻杂记》:“抚臣朱国治既以钱粮兴大狱,又杀吴郡诸生一二十人,知外人怨之入骨,适以丁忧罢。故事:隶旗下者例不丁忧,守丧二十七日,即出视事。公守丧毕,具疏请进止,朝议许其终制,另推新抚韩公世琦。尚未莅位,朱恐吴人为变,仓猝离位,轻舟遁去,吴中为幸。朝议以大臣擅离汛地,拟降五级,而严旨切责,革职为民。后于康熙十一二年复抚滇中,值吴三桂变,提去开膛枭示。” 《清史稿》:朱国治,汉军正黄旗人。顺治四年,由贡生授固安知县,屡擢至大理寺卿。十六年,外简江宁巡抚 。时郑成功盘踞外洋,出没江南滨海州县,国治疏言:“欲破狡谋,先度形势。贼众负险,我师远涉风涛,其劳逸不同。贼众熟识海道,我师弓马便捷,其素习不同;水师舟楫,较之贼船大小悬殊,其攻取不同。臣谓宜以守寓战,凡海边江口,多设墩台,待贼势困援绝,乘间攻之,自能擒渠献馘。”下所司议行。又以苏、松、常、镇四府钱粮抗欠者多,分别造册,绅士一万三千五百余人,衙役二百四十人,请敕部察议。部议现任官降二级调用,衿士褫革,衙役照赃治罪有差。以是颇有刻核名。康熙十年,补云南巡抚。时吴三桂谋叛久矣,十二年,诡请移藩锦州,并期以十一月二十四日行。国治方请增设驿堡,协拨夫马待之,三桂遽踞关隘起事。先期三日,邀国治及按察使李兴元、云南知府高显辰、同知刘昆,胁之从逆,皆不屈。国治骂贼尤烈,即时遇害。先后殉难者,云贵总督甘文焜、广西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及李兴元,均自有传。 影视形象 2001年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由刘毓滨饰演朱国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四爷党清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