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魏忠贤如果得到崇祯皇帝的重用 明朝还会灭亡是真的吗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假如明朝末年,魏忠贤得到崇祯皇帝的重用,明朝是否还会灭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崇祯皇帝的一大政绩,是处死权阉魏忠贤并铲除其党羽。

  但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说法,说是如果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会落到后来的结局,有可能多延续几十年。

  这种说法最初是怎么来的呢?一个太监说的。

image.png

  据说李自成的起义军兵临城下时,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曹化淳对他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听得心下恻然,认可他的说法,并传谕收葬魏忠贤骸首。

  但是,分析那个时期的史料及形势,就会发现曹化淳不会说这句话。就算他说了,崇祯也不会信。

  一来,曹化淳和魏忠贤是对头,得罪了魏忠贤被发配到南京待罪,崇祯继位弄死魏忠贤之后,他才得以回到京城,继续侍奉崇祯。很难相像他会说魏忠贤的好话,不踩魏忠贤一脚就算他有度量了。

  二来,崇祯刚愎自用,不是那种会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何况在魏忠贤这件事情上,他并没有做错。

image.png

  崇祯帝的哥哥朱由校,就是那位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生平最大的爱好是木工,将朝政大事付于魏忠贤一党。他倒也不蠢,打着用阉党制衡文官集团的主意。

  但是,魏忠贤太会玩弄权术,他的相好客氏又是朱由校的乳母,深得朱由校的宠信。两人一内一外,牢牢把持住了朱由校。

  因而朝中局势渐渐失衡,魏忠贤权势滔天,人称九千岁,文官集团受到严重打压。

  《明朝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举朝阿谀顺指者但拜为干父,行五拜三叩头礼,口呼九千九百岁爷爷”,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更离谱的是,为了讨好魏忠贤,浙江巡抚潘汝桢奏请为他建祠堂,其他想谄媚魏忠贤的也纷纷请旨建祠。这什么概念?圣人活着时都未必有生祠。甚至还有人奏请魏忠贤配祭孔子。

  由此可见,魏忠贤当时飞扬跋扈到何种程度。

image.png

  朱由校膝下无子,驾崩之前,魏忠贤和客氏甚至还弄了些怀孕的女子入宫,硬说是他的。幸好朱由校的妻子张皇后对魏客二人深恶痛绝,才说服了他传位于异母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换言之,崇祯还没登基时,就和魏忠贤结下了梁子。魏忠贤若活着,他很难亲政。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魏忠贤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这种人,真的有能力延续大明的国运吗?

  诚然,明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党争。东林党、阉党、浙党等党派之间相互拆台,彼此抨击,弄得朝廷乌烟瘴气。直到崇祯自缢、明朝灭亡,南明小政权里都还继续党争,否则大好江山不会被满清夺去。

image.png

  假设魏忠贤活着,并且得到崇祯的重用,他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遏制党争。但问题是,他本身就是一大毒瘤,毒害着明朝的政治生态。

  正如崇祯帝所说“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如果任由他发展下去,说不定明朝灭亡得更快。

  另一方面,明朝的终结不只是因为朝中出了问题,还因为遇上罕见的小冰河时期,极端天气轮番出现。自崇祯登基后,旱灾、蝗灾一波接一波的来,最后导致了各地大饥荒。

  史书记载,河南在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之灾,“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然后“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还有瘟疫,也是动摇明朝的一大因素。崇祯十四年,京城一带“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image.png

  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揭竿而起,在李自成等人的率领下迅速席卷全国,灭亡了明朝。

  所以,如果要解决明朝的危难,首先得解决吃饭、瘟疫两大难题,和魏忠贤是死是活关系并不大。

明朝迁都北京后,原本的都城南京地位如何样

276年间,南京的地位非常特殊。说特殊,因为南京是明朝的定鼎之地,坐镇南京四十年(含称帝前),统一天下。但因为北元威胁太大,把国都迁到北京。 朱棣的政治根本在北平,在南京,他不怎么得人心。所以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诏升北平为北京,为迁都做准备。此时的北京还不是正式国都,只称“行在”,毕竟北京还要大规模修建皇宫。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初,一切准备就绪后,朱棣这才正式定北京为国都(京师),原国都南京降为留都。留都的级别要比陪都高,打个不那么形象的比喻,陪都是妾,留都是前妻。朱棣不喜欢住南京,但南京是他父亲朱元璋打天下的地方,孝陵还在。这一点,决定了南京不再是国都,政治地位也不会低。原国都南京的所有政治机构,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尚书、侍郎一个不少。当然,南京六部尚书是没什么权力的,要么是从北京六部退下来养老的,要么是权斗失败下放的。当时有个说法,说南京六部衙门,户部收不到钱,兵部调不动兵,礼部管不了考生。很多官员上班,不是,就是泡茶吹牛,无所事事。不过在政治上,南京应天府的地位和北京顺天府是平级的,合称为二京府。 朱棣死后,不太喜欢北京,而且从南京到北京的粮食供应成本太高。朱高炽决定把国都迁回南京,下诏北京各衙门全部复称行在,南京再次成为国都。朱高炽在位10个月就稀里糊涂驾崩了,英武的朱瞻即位后,因要对付北元,所以留在北京。只是在名义上,宣宗时的北京其实只是行在,正式国都还在南京。 直到明英宗正德六年(公元1441年)十一月,朝廷才正式废除南京有名无实的国都地位,复升北京为京师。此后,南京的留都再没变过。 南京的政治地位是降低了,但要说经济地位,南京要高过北京。首先,北京处在“苦寒之地”,粮食供应要通过南直隶运粮北上。江南是明朝的钱袋子、米袋子,没有江南钱粮,京师就要断炊。南京作为留都以及祖宗灵寝所在,是江南的中心。明朝通过在南京的政治、军事存在,控制着江南钱粮。明朝迁都后,还在南京留下十万兵马。只是到了年间,由于各种原因,南京的兵力只剩下4万了。 士兵少了,但百姓多了。万历末年的南京人口,已突破百万,号称神宗万历年间,天下大治,留都城内户口百万家。武宗正德时,有官员评价南京的地位,说太宗(朱棣之前的庙号)迁都北京,但北京所倚仗的钱粮器物,无不取自于南京(为中心的江南)。 南京,可以说是西部、南部物资进入北京的中转站。南京占长江地利,比如四川、湖广、江西的物资会先顺江东下到南京,然后再走运河进北京。 南京在经济上也有一段失落时期,就是朱棣初迁北京时,带走了南京城大量民户工匠。但南京特殊的政治、历史和地缘,决定了南京很快就能恢复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朱棣带走的是官方手工业者,而民间手工业者则填补了官方手工业者离开后留下的空白。包括纺织业、印刷业、铜铁木器,瓦肆勾栏等场所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在嘉靖、万历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飞跃式的发展,南京成了全国重要的娱乐中心。 别的不说,,你再熟悉不过了。 万历四十一年,有个叫奥伐罗-塞默多的葡萄牙传教士,到南京进行传教活动,起汉名为曾德昭。曾德昭在明朝呆了23年,1636年回到葡萄牙。他写了一本书,名叫《大中国志》,详细介绍了明朝,尤其是南京的经济发展状况,史料价值非常高。 对南京的评价,曾德昭说南京是明朝最大、最好的城市,街道非常宽阔、干净,老百姓彬彬有礼。最让人吃惊的是,南京有大量的娱乐场所,每天,多到数不过来。有人问曾德昭,北京不是明朝的国都吗?难道没有南京大吗?曾德昭摇头说:没有,北京只是政治上的首都,经济上的首都,还是在南京。 或者换个角度讲,北京是国都,南京是留都,也是备用国都。一旦北京有什么事情,国都随时可以迁回南京。时,明英宗被俘,就有官员主张迁都南京,幸好被制止。当都肯定不行,但明末大乱,再加上后金威胁,迁都南京成了必然选择。只不过福王等人昏庸无道,白白浪费了南京大好资源。统一后,南京的留都地位肯定保不住了,降为江宁府,但依然是江南大城之一。 随机文章弘法大师简介中国古代狗的历史问题喜马拉雅山脉红雪之谜,仿佛山脉哭泣流下的血泪英科学家推测人的极限寿命是3000岁,重启端粒酶就能延缓衰老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迁都北京后,原本的都城南京地位如何样

276年间,南京的地位非常特殊。说特殊,因为南京是明朝的定鼎之地,坐镇南京四十年(含称帝前),统一天下。但因为北元威胁太大,把国都迁到北京。 朱棣的政治根本在北平,在南京,他不怎么得人心。所以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诏升北平为北京,为迁都做准备。此时的北京还不是正式国都,只称“行在”,毕竟北京还要大规模修建皇宫。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初,一切准备就绪后,朱棣这才正式定北京为国都(京师),原国都南京降为留都。留都的级别要比陪都高,打个不那么形象的比喻,陪都是妾,留都是前妻。朱棣不喜欢住南京,但南京是他父亲朱元璋打天下的地方,孝陵还在。这一点,决定了南京不再是国都,政治地位也不会低。原国都南京的所有政治机构,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尚书、侍郎一个不少。当然,南京六部尚书是没什么权力的,要么是从北京六部退下来养老的,要么是权斗失败下放的。当时有个说法,说南京六部衙门,户部收不到钱,兵部调不动兵,礼部管不了考生。很多官员上班,不是,就是泡茶吹牛,无所事事。不过在政治上,南京应天府的地位和北京顺天府是平级的,合称为二京府。 朱棣死后,不太喜欢北京,而且从南京到北京的粮食供应成本太高。朱高炽决定把国都迁回南京,下诏北京各衙门全部复称行在,南京再次成为国都。朱高炽在位10个月就稀里糊涂驾崩了,英武的朱瞻即位后,因要对付北元,所以留在北京。只是在名义上,宣宗时的北京其实只是行在,正式国都还在南京。 直到明英宗正德六年(公元1441年)十一月,朝廷才正式废除南京有名无实的国都地位,复升北京为京师。此后,南京的留都再没变过。 南京的政治地位是降低了,但要说经济地位,南京要高过北京。首先,北京处在“苦寒之地”,粮食供应要通过南直隶运粮北上。江南是明朝的钱袋子、米袋子,没有江南钱粮,京师就要断炊。南京作为留都以及祖宗灵寝所在,是江南的中心。明朝通过在南京的政治、军事存在,控制着江南钱粮。明朝迁都后,还在南京留下十万兵马。只是到了年间,由于各种原因,南京的兵力只剩下4万了。 士兵少了,但百姓多了。万历末年的南京人口,已突破百万,号称神宗万历年间,天下大治,留都城内户口百万家。武宗正德时,有官员评价南京的地位,说太宗(朱棣之前的庙号)迁都北京,但北京所倚仗的钱粮器物,无不取自于南京(为中心的江南)。 南京,可以说是西部、南部物资进入北京的中转站。南京占长江地利,比如四川、湖广、江西的物资会先顺江东下到南京,然后再走运河进北京。 南京在经济上也有一段失落时期,就是朱棣初迁北京时,带走了南京城大量民户工匠。但南京特殊的政治、历史和地缘,决定了南京很快就能恢复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朱棣带走的是官方手工业者,而民间手工业者则填补了官方手工业者离开后留下的空白。包括纺织业、印刷业、铜铁木器,瓦肆勾栏等场所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在嘉靖、万历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飞跃式的发展,南京成了全国重要的娱乐中心。 别的不说,,你再熟悉不过了。 万历四十一年,有个叫奥伐罗-塞默多的葡萄牙传教士,到南京进行传教活动,起汉名为曾德昭。曾德昭在明朝呆了23年,1636年回到葡萄牙。他写了一本书,名叫《大中国志》,详细介绍了明朝,尤其是南京的经济发展状况,史料价值非常高。 对南京的评价,曾德昭说南京是明朝最大、最好的城市,街道非常宽阔、干净,老百姓彬彬有礼。最让人吃惊的是,南京有大量的娱乐场所,每天,多到数不过来。有人问曾德昭,北京不是明朝的国都吗?难道没有南京大吗?曾德昭摇头说:没有,北京只是政治上的首都,经济上的首都,还是在南京。 或者换个角度讲,北京是国都,南京是留都,也是备用国都。一旦北京有什么事情,国都随时可以迁回南京。时,明英宗被俘,就有官员主张迁都南京,幸好被制止。当都肯定不行,但明末大乱,再加上后金威胁,迁都南京成了必然选择。只不过福王等人昏庸无道,白白浪费了南京大好资源。统一后,南京的留都地位肯定保不住了,降为江宁府,但依然是江南大城之一。 随机文章陷害杨家将的千古奸臣潘仁美,真实却是大宋第一良将!1964美国不明飞行物拦截导弹,带走两人形生物(未证实)双头龟是怎么形成的,自然界基因突变成畸形/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增多中国火龙有毒吗,1毫克毒蛇秒杀一个成年人/野外稀少成保护动物为什么来了美国就发胖,为什么在美国喝水都胖/你是不是有胖人基因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