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李善长被处死时,为何不拿出朱元璋赐给自己的免死金牌?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明代,朱元璋效法了前朝,并给了下属大臣们很多金券和铁券。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一天,明朝开国第一功臣、77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全家70余口,纷纷人头落地!至今仍令人惊骇。

image.png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丞相,朱元璋的股肱重臣,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淮西勋贵领头羊,爵至韩国公,与汤和、徐达、刘伯温、常遇春等共为大明王朝开国实际最高功臣。李善长被朱元璋不止一次赞为“在世萧何”。如此重臣,朱元璋为何容不下他呢?

  李善长的死跟10年前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的案子有关。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的罪名诛杀了宰相胡惟庸,并趁势罢免了左右丞相,以六部取代中书省。朱元璋此举可谓是一石二鸟,不但废除了丞相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皇权,还借此机会清除了一大批的开国勋贵。10年后,李善长因胡惟庸而被牵连,最后惨遭灭门。

  所谓“独木不成林,一人不为众”,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一帮能臣。朱元璋出身低微,从一个小小的放牛娃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在这个过程中,手下谋臣猛将最终将他推到皇帝的位子。而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也没有忘记这些开国功臣的拼死助攻,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比如李善长,他不但得了一个“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的封号,还被封为韩国公,同时还被任命为太师、左柱国、中书省左丞相等要职,可谓是位极人臣。

  刚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还是非常讲义气的,不光是大封功臣,对于那些功劳特别突出的大臣,朱元璋还赏赐给他们丹书铁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免死金牌。李善长作为朱元璋手下最杰出的文臣,不但得到了可以世袭罔替的韩国公爵位,还得到了最高等级的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在汉朝就出现了,不过那时候还叫做丹书铁券,是用朱砂写在铁板上的,而朱砂是皇帝批阅奏折时专用物品,其他人禁止使用。铁券就是用铁制的凭证,形状一般是圆筒瓦形。免死金牌分左右两份,左边由臣子保存,右边则放在皇室内府,这是为了防止伪造,如若出现意外,可以左右两券合在一起,校正真假。

 

image.png

  那时候的丹书铁券并不具备免死的功能,只是对于功臣的一种象征性奖励。到了北魏时期,它才慢慢有了免死的功能,当时官员纷纷以有一块免死金牌为荣,甚至还有大臣主动向皇上讨要免死金牌。那么免死金牌真的能够救犯罪的人一命吗,那还得看皇帝的心情。发生在李善长身上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李善长被朱元璋罗列的罪行有:党争激烈,演变成威胁皇权;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祸从口出;功高震主,还不检点,犯了帝忌。最初的时候,李善长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拥有免死金牌就可以肆意妄为,当知道要被斩首的时候,他拿出免死金牌,想以此抵罪。

  李善长说:“陛下,这是您当年赐给我的免死金牌,如今我拿它出来能否救我一命?”朱元璋却哈哈大笑,让他擦亮眼睛看看上面的5个字。原来在这个免死金牌上还有一行小字,上面写着“除谋反大逆”。

  当初,汉高祖刘邦对那些有功的从龙之臣颁发了丹书铁券,可是事实证明,这个丹书铁券实际上并不好用。历史上那些得到丹书铁券,后又被皇帝所杀的大臣实在太多了,仅仅依靠一块小小的丹书铁券,并不能保证自己的性命。而且,明朝的丹书铁券相对于前朝来说,在适用范围和时间上也有很大不同。

  从隋唐时期开始,皇帝向大臣们颁发丹书铁券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特别是唐代后期,丹书铁券不但能够免除本人死罪,甚至还可以豁免子孙后代1到3次的死罪。如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后,为了笼络人心,特别昭告天下,赐予柴氏子孙丹书铁券,柴氏后人凭此券不但能够免除死罪,即使是普通犯罪也不得加刑。

  对于大臣们来说,丹书铁券自然是功能越多越好,可是对于皇帝们来说,丹书铁券等于限制住了皇权。所以到了明朝时期,虽然朱元璋也给大臣们颁发了丹书铁券,可是却对丹书铁券做出了详细的划分,并且对其使用规则作出了非常严苛的限制。

  明朝以前,任何大臣都有可能得到皇帝赐予的丹书铁券,甚至连太监都有被赐予丹书铁券的例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朱元璋特别规定,只有那些被封为公爵、侯爵和伯爵并且立有军功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丹书铁券。相应的丹书铁券也被分为三种等级,公爵为第一等,侯爵为第二等,伯爵为第三等,这三种不同的丹书铁券在免除死罪的种类和限制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image.png

  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当属第一等公爵,但是朱元璋在制作丹书铁券时耍了一个小心眼,在上面刻下了“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也就是说,哪怕是等级最高的公爵丹书铁券,也只能免除其他的死罪,如果被皇帝认定为谋逆大罪的话,就算持有公爵级的丹书铁券,也无济于事。而且,明朝的丹书铁券是只免本人,子孙后代是不在免死范围内的。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外甥丁斌获罪,李善长为其求情,结果求情不成,反倒牵扯出了他十年前对胡惟庸谋反隐匿不报的事情。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怒,认为李善长是胡惟庸党羽,下旨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70余人一并处死。李善长虽握有丹书铁券,可是面对这种谋逆大罪,丹书铁券也发挥不了作用,只能任凭皇帝处置。

  在封建王朝,皇权象征着至高无上,是不容任何人挑衅的。朱元璋严格吸取历史上的宰相经验教训,铁了心要彻底铲除宰相制度,既不搞独相,也不搞群相,其终极目标就是斩断皇帝和百官之间的过渡环节,由皇帝直接统领百官。

  一个贵为九五之尊,一个是开国功臣,虽说两个人曾经一起出生入死,但“屁股决定脑袋”,朱元璋和李善长渐行渐远,再也找不回那份初心和信任。丹书铁券,说白了还是出自皇帝之手,对大臣真的可以免死吗,只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罢了。自洪武三年之后,朱元璋一共赐予34人丹书铁券,这些得到免死金牌的大臣,除了徐达、李文忠等寥寥数人之外,大多数最后都被朱元璋借故除掉了。

明朝官员王之仁生平简介,史书记录

王之仁(?-1646年)字九如,北直隶保定人,传为末年提督王之心堂兄弟,官苏松总兵。南明弘光时官至浙江定海总兵,统水师。清兵下浙东,曾奉表投降,旋为民众抗清义举所感动而悔之,乃积极拥立监国鲁王,进封武宁侯。 历录 鲁监国元年(1646年)六月清军渡钱塘江,当江上师溃,众军皆遁,唯之仁一师坚守驻地。当见事不可为,乃率领部分兵员乘船数百艘,携带大批辎重由蛟门航海到舟山,打算同明肃虏伯黄斌卿会师共举。没想到黄斌卿竟炮击王之仁,抢走王之仁的兵船。王之仁对黄斌卿的背信弃义痛恨不已,把家属九十三人的坐船凿沉,全部溺海而死,自己留下一条大船。竖立旗帜,大吹大擂的直驶吴淞江口。当地清兵以为他是前来投降的高官,不敢怠慢,立即转送南京。 王之仁见到招抚江南大学士时,慷慨陈词,说自己是“前朝大帅,国亡当死,恐葬于鲸鲵,身死不明,后世青史无所征信,故来投见,欲死于明处耳!”洪承畴一开始以己度人,还以为王之仁只是效法自己松山故智,作秀而已,于是以礼相待,婉言劝他剃发投降。王之仁断然拒绝,大骂洪承畴“反面事仇,先帝赠若官,立庙祠若、祭若,荫若子;若背义亡恩,操戈入室,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若通天之罪,过、卫律远矣”。洪承畴又羞又愧,无地自容,下令将他杀害。 史书记录 据《明季南略》记载:兴国公王之仁,载其妻妾并两子、幼女、诸孙等尽沉于蛟门下;捧敕印北面再拜,投之水。独至松江,峨冠登陆;百姓骇愕聚观。之仁从容入见内院洪承畴,自称‘仁系前朝大帅,不肯身泛洪涛;愿来投见,死于明处’。承畴优接以礼;命剃发,不从。八月二十四日(丁酉),见杀。闻之仁骂承畴曰:‘昔先帝设三坛祭汝,殆祭狗乎’! 随机文章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威力惊人,导弹可摧毁120座中型城市揭秘西安活死人墓有多深,王重阳曾在这里修仙得道(腾飞之地)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多拉巨炮,仅炮弹就重达7吨(体积比人还大)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蒙娜丽莎画作中隐藏外星人(有图有真相)揭秘民间风水口诀准的吓人,快来看看你有没有触犯这些风水禁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初年的猛将傅有德是如何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的呢?原本是这样

公元1368年,在应天府登基称帝,一举奠定了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然而,晚年的朱元璋杀心很重,将众多开国大将逼死。其中有一员猛将,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因为一件小事被朱元璋直接赐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此人名叫傅友德,世代耕农为生,在大潮中投奔红巾军,成为其中一员。傅友德在农民军中作战十分勇猛,渐渐成为其中一支农民军中的头目。后来,傅友德听说朱元璋威名,慕名来投,朱元璋一看此人就觉得非同一般,随即封为裨将,跟随四处征战。 傅友德跟随朱元璋后勇猛异常,在鄱阳湖之战中屡立奇功,打败陈友谅前锋大军,在战争过程多次受创却越战越猛,最终将陈友谅大军击败。后来傅友德在北征北元的战争中创造了七战全胜的神话,后又身居大帅之位平定云南,真可谓战功彪炳,被朱元璋封为颍国公,朱元璋的表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然而,狡兔死走狗烹,军功甚大的傅友德逐渐被朱元璋猜忌。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举行国宴,他走到门口的时候,发现门口有一个侍卫手中的剑没有剑鞘,这不符合当时的规定。朱元璋一看,这个侍卫正是傅友德之子。于是,宴会之上朱元璋向傅友德发难,命令他带着儿子的头颅请罪。傅友德心中恍然大悟,知道朱元璋要取他们父子的性命,说了一句:“你不是就想让我们父子死么。”然后就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朱元璋见状大怒,将傅友德亲属全部发配边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李善长明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