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当时打下了一番天下,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刘备和他比起来不知道差多少,刘备麾下的人马都是靠他哭出来的,而曹操麾下的都是人家主动投奔而来。
刘备逢人便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生怕别人不知道,然后抛出匡扶汉室的志向,类似于现在的一些老板,给员工画大饼,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忽悠进公司再说。
曹操的方式简单却很实际,根据能力给出优厚的待遇,只要才能过人,定会予以重用。
曹操哭的次数不多,也不屑于用此等手段求贤,蒙恬自杀前说了两句话,为何能让曹操读一次哭一次呢?
人生如戏,重在演技,或许曹操的城府很深,有时候流泪是故作伤心,但他对蒙恬的那两句话,确实是感同身受,情不自禁落泪,绝不是假装。
介绍这两句话之前,先了解一下蒙恬其人其事。
秦朝虽然非常短暂,犹如昙花一些,秦始皇却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一方面因为他本人的确是雄才大略的帝王,另一方面则是他善于用人。
蒙恬的家族式很厉害的,祖孙三代都是秦超高级的将领。
他的祖父蒙骜是秦昭王时期的功臣,他的父亲蒙武曾经大破楚军,斩杀了项燕,还降服了当时的楚王,彻底灭了楚国。
蒙恬在史册记载的成就就有三个,野史中有两个。
第一是修长城,据说现在的宇航员能够在外太空清晰地看到中国标志性建筑万里长城。
其实之前的诸国已经修了长城,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有国家合并成了一个国家,蒙恬就利用燕国、赵国、秦国等国的地形优势,重新规划设计,然后连接驻兵。
长城在建立初期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对于来势凶猛的匈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
这第二就是修高速公路,秦始皇觉得修完长城之后呢,还应该修一些路来是自己建立的国家更丰富。
他是这些规划的总策划师,而蒙恬就是总的工程师。
这高速公路据史册记载就是秦直道,它的起点是甘泉宫,终点是九原郡,全长一千八百里。
不过蒙恬干了几年后,秦始皇这个总策划人就去世了,而这项大工程就半途而废了。
第三是对抗匈奴,这一点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我们看历史时会发现这个匈奴是一个很烦人的角色,几乎历朝历代都会受到它的困扰。
基本上都是打也打不过,就算是打过了,也灭不掉,没过多长时间,它们又会回来继续骚扰。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派蒙恬去对付匈奴,这蒙恬不论是武力还是带领士兵的能力都是非常厉害的。
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一直把他们打得狼狈不堪,之后匈奴一听到蒙恬就心惊胆战,再不敢来犯。
蒙恬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但他祖籍却在齐地,他爷爷蒙骜在齐国不被重用,听说秦国广招人才,立即举家迁到秦国,然后递上简历,不久后就通过应聘为朝为官。
蒙骜作战勇猛,晋升的速度很快,凭借出色的战功官至上卿。
作为名将之后,蒙恬和弟弟蒙毅没有给祖先丢脸,都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将领。
对于两兄弟的安排,秦始皇也有自己的打算,蒙毅在咸阳做官,蒙恬则被派到北方抵御匈奴,一内一外相得益彰,而且蒙恬还是公子扶苏的老师。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秦始皇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交给蒙恬,还把最具才华的儿子扶苏交给他培养,纵观当时文武大臣,受宠程度皆不能与蒙恬相比,包括丞相李斯。
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性格耿直的蒙恬,曾建议秦始皇把宦官赵高杀掉,可惜秦始皇没有这么做。
从此以后,赵高表面上对蒙恬毕恭毕敬,内心却恨之入骨,只是不敢乱来。
公元前210年,四十九岁的秦始皇驾崩,赵高竟然与李斯联合起来,篡改始皇遗诏,不仅把不学无术的胡亥扶上帝位,还下旨逼迫本应该继承皇位的扶苏和将军蒙恬自杀,因为担心他们二人带兵杀回咸阳。
蒙恬虽然耿直,但他并不傻,认为此事有蹊跷,劝扶苏别冲动,先回咸阳了解情况,到时候再自我了断也不迟。
只可惜,扶苏直接抹脖子了,蒙恬心灰意冷,也追逐扶苏而去,并在临死前说道:“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第一句话,蒙恬阐述祖孙三人效忠秦国的事实;第二句话,是说自己手握三十万精兵,如果想要谋反,带兵杀回咸阳,几乎易如反掌,但他没有这么做,是因为铭记祖训,宁可冤死也不谋反。
历史上名将那么多,遗言必然也不少,为何曹操每次都蒙恬的这两句遗言,就达到“未尝不怆然流涕也”的地步呢?
原来,曹操的情况跟蒙恬有点像,他和祖父、父亲都是东汉的大臣,且高居要职,曹操本人始终以臣子自居,没有觊觎过皇位,世人却骂他为篡汉之奸臣,尤其是刘备,一直把曹操视作奸臣。
曹操的眼泪,不仅是为蒙恬而流,更是为自己而流,或许是感觉自己太委屈。
仅仅是从这一点来看,蒙恬的指挥能力还是非常突出的。
而则是战术天才,最擅长的就是以少胜多,以三万击溃了二十万秦军主力,更是以三万击溃了联军五十六万。
则被誉为兵仙,一句多多益善就可以突出韩信过人的指挥能力和战术能力。
兵者,诡道也!蒙恬、项羽、韩信三人中最符合这一条的毫无疑问是韩信!各领三十万大军,已经算得上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了,而这恰好是韩信的长处,因此三人之中笑到最后的极有可能是韩信! 三人之中,第一个出局的应该是蒙恬! 蒙恬当然是名将,率30万秦军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收复河套地区,威震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不过根据个人猜测,蒙恬应该属于刚猛型的将领,打匈奴这种当时还没有太多战术的游牧民族部落确实是一把好手(蒙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正是因为其击败匈奴),但是在中原内战中的表现确实还差那么一点。
蒙恬在中原内战中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灭齐之战,但是第一功臣却是王贲。
更不用说蒙恬作为李信的副将,在伐楚的过程被楚将项燕击败。
在蒙恬出局之后,接下来就是项羽和韩两人的争夺了! 项羽其实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有勇无谋,至少在军事上,项羽相当出色。
项羽生平的两场得意之作,一是巨鹿之战,二是彭城之战。
巨鹿之战中,世人只知道项羽破壶沉舟,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凭借5万人击溃了30万秦军,却很少关注项羽派率精兵袭击了秦军的粮草。
彭城之战中,趁项羽北上平齐之际,联合了56万大军进攻项羽的老巢,却没有想到项羽率3万大军进行奇袭,半天之内击溃了刘邦56万军队。
通过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我们粗略分一下项羽的用兵特点:刚猛、少而精、速战、奇袭。
换句话说,项羽擅长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进行奇袭,一鼓作气在短时间内击溃对方! 韩信被称为兵仙,是“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擅长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以奇用兵。
关于韩信以奇用兵的战役很多,除了明修栈道、为人所之外,韩信在灭赵、灭魏、灭齐三场战役中,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策略。
灭赵之战,韩信故意示弱,引诱赵军追击,最终击溃赵军;灭魏之战,韩信假装与魏军隔江对峙,主力却从上游渡河,出其不意大败魏军;灭齐之战,韩信利用龙且轻敌的思想,假装败退,当龙且率大军渡河追击时,韩信放出上游被截住的河水,淹死了不少楚军,龙且本人也在慌乱中被杀。
至于说韩信指挥大兵团作战,经典的就是垓下之战,韩信指挥60万大军一举打败了楚霸王项羽。
项羽用兵虽然厉害,但是在指挥30万大军这种规模的大兵团作战,比起韩信来说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更不说韩信用兵,奇谋妙计层出不穷,项羽这样的贵族根本比不了。
随机文章揭秘能让人长高的神秘小岛,外来游客纷纷长高几厘米(神秘矿石水)国际空间站为什么要退役,传俄罗斯想分离核心舱单独建造空间站盘点民国时期四大渣男,徐志摩郭沫若纷纷上榜古代考生金榜题名后,他们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子的?历史悠久的朝鲜长城,千里长城为抗战而建/世界文化遗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 闻听此言,这位叫的阶下囚自顾自地倾诉起自己家族的辉煌战史,及其本人为秦帝国立下的丰功伟绩。
使者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唠叨,告诉他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此时,绝望无助的蒙恬只好长吁短叹:“我为何会无罪而被杀掉啊?” 过了一会儿,眼中含泪的蒙恬想起了自己率军民筑长城的往事,遂用低沉的声音缓缓说道:“是啊,我罪大恶极,本来就该被处死。
就是经我的手完成的,筑长城,挖壕沟,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看来,这就是我的罪过。
” 言毕,这位威震大漠南北的一代名将吞药自杀。
网络配图 出于对秦二世胡亥和巨奸的憎恶,很多后人对被他们杀掉的蒙恬兄弟和其所效忠的公子报以深深的同情,甚至认为如果兄弟不死、扶苏即位就能够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然而,这种廉价的同情究竟结果代替不了真实的历史。
蒙恬之所以会走到被冤杀的末路,绝不是“绝地脉”这三个字就可以酿成的,他对时局的严重误判也是导致他悲摧命运的最主要缘故原由。
作为秦国将门之后,蒙恬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后期才崭露锋芒,所以只捡了个收尾的战功——灭齐。
要知道,齐国已经四十多年不修武备,其宰相还是秦国早就安排好的间谍,所以蒙恬率领的秦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齐都临淄。
这样白捡来的战功,和老将用倾国之兵决战苦战灭楚一比,估计蒙恬都提起。
所以,靠着秦始皇荣宠上位的蒙恬当然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以巩固自己九卿之一的地位,可是,当时天下已经统一,哪还有仗可打? 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秦始皇在第四次出巡全国时,看到了方士卢生献给他的一幅写有“亡秦者胡也”的图谶。
出于对亡国的恐惧,秦始皇未与大臣们详细朝议,就直接出动30万大军北击匈奴。
当时的匈奴并未强大到可以威胁的程度,蒙恬作为掌管咸阳军政大权的高官,对这个事实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秦始皇本人当局者迷尚可以理解,而作为观察迟疑者的蒙恬若不清楚就说不过去了。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蒙恬利用这个图谶,来谋求私利的最大化,以实现其政治野心。
蒙恬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先后办了三件大事。
他先是以“若鸷鸟之追群雀”之势,未经大规模战役就夺取了匈奴的战略要地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而后他又大量迁徙人民充实边境郡县,为防备匈奴反击又征发数万民夫修筑横跨北方万余里的军事屏障—长城;他还动员军民截断山脉,填塞深谷,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全长1400里的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一直通达甘泉宫(今陕西淳化)。
网络配图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有实行苛政、暴敛于民的传统,统一之后的领导层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
作为这些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和工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蒙恬当然知道如此滥用民力的后果是以牺牲万千百益为代价的,但是他仍然没有和皇帝抗争,致使“死者不计其数……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这足以看出身处统治集团高层的蒙恬,不仅是秦始皇急政的主要执行者,还为了一己之私,把本来就尖锐的阶级矛盾推向了迅速激化的边缘。
蒙恬在临终吞药之前,之所以会仰天长叹地将自己的死归结于虚无缥缈的“绝地脉”,其实就是想以此来遮蔽他那未曾完全实现的私心和野心。
靠着征匈奴、修长城等“赫赫功劳”上位的蒙恬,下一步计划就是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沙丘之变时,赵高就曾说:“扶苏刚毅勇敢,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
”)为实现这个计划,蒙恬竭力搞好和当时公认的皇位继承人公子扶苏的关系。
若不是秦始皇突然死亡而带来的意外变故,蒙恬肯定会在这种押宝式的政治赌博中获得巨额回报。
但是,比蒙恬更有私心的赵高和合谋将这场豪赌的结果彻底更改了。
在北方军营里耐心等待更好机会的蒙恬最终等来的是那个拿着赵高篡改后的遗诏来要扶苏命的使者。
头脑简单、未经世事磨炼的扶苏自行了结生命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回响反映,这让在旁边的蒙恬错愕不已——精心选择的一手好牌转眼间变成了烂牌,接下来还怎么玩啊?网络配图 当然,蒙恬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起兵造反。
可是一旦如此,他平素一直小心隐匿的野心就会被彻底撕去外包装,到时候该拿什么来号召和动员那些都恨死了暴政(包括他本人)的士卒和民夫呢?于是,他甘愿被囚禁,甚至愿意以死来保住蒙氏家族的荣光。
千余年后,一名诗人用一首“绝漠功虽大,长城怨亦深。
但知伤地脉,不悟失人心”来咏叹蒙恬这位可怜之人,语言虽短,道理却深。
往古来今,有多少像蒙恬这样才大功亦大之人,倒在了“失人心”这三个字上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