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能存续一百多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大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后,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达到了顶峰。
在唐玄宗当政的天宝年间,甚至出现了万国来朝的鼎盛场面。
然而物极必反,安禄山却借机发动了政变,史称安史之乱。这次政变从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共持续了8年时间,从这之后,大唐就盛世不再,感觉就要熄火了。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又继续存续了144年。而唐朝整段历史也不过289年,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半段占了大唐的一半时间。
安史之乱无疑是一记重拳,然而在这之后,为什么唐朝还能存续一百多年呢?
这要从经济、政治局势以及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未曾受到影响
在经济方面,唐朝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经济能够如常运转。
公元758年,唐肃宗在产盐地设置了监察院,这地方是由中央管辖,统一购买当地的盐,再由盐官卖出。盐官高价卖给各地的商人,这些商人再到全国各地贩卖盐。

通过这种举措,国家就掌握了对盐的买卖的主动权,利润就由国家获得。这项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当时的财政危机。
另一方面,他还在各地设置知院官,主要就是负责对当地的物价以及市场进行调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家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同时,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让北方的很多人仓皇逃到南方。这就导致南方的人口突然暴增,而当地的生产就要根据人口而变动。
原来的庄稼是一年一熟,而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变成了一年两熟甚至两年三熟,这使得南方也快速地富了起来。而其赋税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升,赋税成了朝廷收入的重要来源。
总得来说,虽然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大受打击,但钱袋子始终不曾亏空,这也是唐朝能够继续维系一百多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政治局面保持平衡
而唐朝之所以能够继续维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僚之间、官宦集团之间争斗不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们的争斗恰恰增加了皇权。
比较典型的就是代表朝官的南衙和代表宦官的北司之间的争斗。
从安史之乱之后,宦官的权利就日渐增大,如李辅国拥立唐肃宗有功,权力更大。不仅掌握着禁军大权,还控制着各地方的主将。

唐代宗时期,宦官又被任命为枢密使,权力更大,不仅左右着中央和地方的人事任命,甚至还决定着皇帝的废立。
宦官专权,就引发了宦官和皇族以及朝廷官员之间的尖锐矛盾。
而皇帝也正是利用了这种争斗,或者是利用官僚打击宦官,或者用宦官打击官僚,达到了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的局面。
唐代宗在位时期,他先是利用宦官集团的内斗,杀掉了宰相李辅国,后来他又杀掉了权力很大的宦官鱼朝恩。在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之后,又在柳宗元等人的帮助下又进一步对宦官的权力进行了打击。

同时,宦官也一直在反击,比如“王二八司马事件”。
公元805年,俱文珍发动政变,迫使顺宗退位,宪宗即位,接着王叔文、王伾和柳宗元、刘禹锡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贬斥。
再就是835年的甘露之变,唐文宗在位时期,和宰相李训、郑注等密谋准备捕杀宦党,结果被宦官发现,派出了大量禁兵诛杀了许多朝官,包括李训、郑注等人在内的十余家全部被杀。
在这种争斗下,两派势力都各自有损,无暇他顾,从侧面增加了皇权。虽然处在混乱的斗争中,但确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军事力量相互挟制
当然,唐朝能够继续存续的最后一个因素,就是军事力量的相互挟制,其实就是军事上的一种平衡状态。
首先表现在大唐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回鹘、吐蕃等,这些小族虽然时不时地来犯,但他们本质上是依赖唐朝而生存的,可以不定期地要点钱要点地啥的。
如果唐朝就此灭亡,他们再找谁要钱呢?所以,本质上来讲,这些外族势力反而不想让唐朝灭亡。
另一方面就是唐朝散落在各地的节度使了,所谓的节度使,就是地方上的军事集团。
当初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在各地设立了很多节度使,本意是让他们各自管辖一个小小的城镇,然而随着大唐疆域的开阔,各地节度使就越来越扩张,权力也越来越大。

有了财政权、兵权和政权,俨然是个小朝廷的样子。所以后期也会有一些节度使发动叛变,唐朝就得派人镇压他们。
而安史之乱,只是名义上镇压了,但这些藩镇的节度使实际上还是继续存续的,他们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就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节度使一般都分散在各地,他们权力都很大,谁也看不起谁。
即便是开打,也没法消灭对方,消灭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新的。这些节度使虽然时不时地闹一闹,但其实还是要听中央的。
朝廷虽然拿他们没办法,但这些藩镇也不会贸然起兵,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微妙的军事平衡的关系。大家的意思都很明确,就是咱们就这样待着,谁也别打谁。

也就是在军事上,其实安史之乱后面没出什么大乱子,各地的节度使割据一方,安守一隅。
而朝廷更不会去捅这些马蜂窝,并且他们之间还有一点相互制衡的意思,这也就保了唐朝下半段的平安。
总起来说,虽然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再也没有回到巅峰时期。但细水长流,各方势力在互相争斗中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才使得皇权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但内斗消耗的终究是这个国家的国运,尤其是后期的宦官专权更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自黄巢起义开始,它破坏了东南财赋运往关中政治中心的道路,唐朝的气数就尽了。
唐朝尊贵的金城公主为什么嫁给只有7岁的丈夫
金城公主并非当时的女儿,那她是谁的女儿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城公主,原名李奴奴,邠王李守礼的女儿。李守礼,原名李光仁,的亲,父亲是,因李贤谋逆,李守礼与其父一同被贬为平民流放在外。后复立为太子,李守礼才重返皇城,但直至唐中宗继位开始加恩于亲王,李守礼才算彻底摆脱囚禁重获自由和亲王的尊宠。但李守礼自小被贬流放,加之李贤在其年幼便死了,李守礼作为亲王没能接受亲王应有的教育,致使其长大后才疏志短,行为粗劣,后来一度沉溺与萎靡的享乐生活中。故李守礼的生活放荡,并未能好好得教育自己的一干儿女。 幸而李守礼的女儿李奴奴颇得皇帝喜爱,被唐中宗收养至宫中,一应的待遇与宫中的亲生公主无异。且李奴奴自小聪慧乖巧,与唐中宗那几个想要效仿武则天的妹妹女儿不一样,温婉娴静深得皇帝的宠爱。所以在吐蕃求婚时,中宗将金城许配给赞普的儿子作为王妃,以促进两国和平。 金城公主出嫁,一应嫁妆礼仪均按照皇室公主应有的,且皇帝中宗对金城公主宠爱有加,所以其待遇其实还是比正常公主出嫁还要好的。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到始平县,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在金城县设宴送公主,免当地税赋一年,免死罪以下的罪犯,可见当时中宗对于金城公主的宠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城公主,原名李奴奴,亲王李守礼的女儿,同时也是唐中宗养女,自小生活在皇宫,衣食起居与皇帝的亲生公主无异,甚至是当时中宗最宠爱的一位公主。神龙三年,奉命嫁入吐蕃,原定的夫婿接亲途中坠马而亡,后来金城公主嫁给了谁呢?那就是原定的公爹。当时的藏王尺带朱丹为侧妃,另筑宫殿而居。 金城公主出嫁时尚且年幼,且吐蕃国前来求亲的文书上也是写明了求取金城公主为尺带朱丹的小王子善嚓拉温为王妃的,中宗疼爱金城公主,应允婚事时也是征询了金城自己的意愿的。金城公主自愿嫁到吐蕃,中宗自是十分高兴,欢喜之余,送亲仪式也是办的相当的不含糊,自己亲送公主到始平,就地摆宴臣民,一同欢庆,同时改始平县为金城县,赠公主精锻、杂技百工等,还为公主大赦始平,死刑以下的全都赦免,免当地赋税一年,可见金城公主在中宗心中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送亲队伍行至汉藏交界处时,前方传来王子迎亲坠马而亡的噩耗。金城一时难以接受打击,悲痛哀嚎,奈何和亲之事已成定局,自己是不能再往回退的了,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入藏,嫁与原本是自己公爹的赞普尺带朱丹,作为当时赞普的侧妃。赞普为金城另筑宫殿而居,金城为赞普生一子,其间虽诸多曲折但终归孩子失而复得,金城嫁入吐蕃30年去世,一生为汉藏和平做了不少贡献。 金城公主入藏,虽因意外最终嫁给了当时赞普作为侧妃,在其嫁入吐蕃期间,虽也有战事,但由于金城公主的从中调解,也算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她是唐朝第一才女,因姐弟恋孤独终老
属于典型的“官二代”,她的父亲薛郧在京城长安为官。受到良好教育的薛涛不但长得貌美如花,而且从小聪颖过人,,8、9岁就能吟诗作对,一天,她的父亲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歇凉,有感而发地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听了,顺口接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这事经薛家人一传播,薛涛顿时名满京城。 然而,,正直的薛郧因为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到蜀中成都。薛涛也只能入乡随俗地来到了成都。薛涛年14岁那年,其父因病去世。失去顶梁柱的薛家顿时陷入困境。薛涛16岁这年,迫于生计,她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也就是这样,薛涛和、裴度、、、张籍等名诗人都有交往, 为其诗词创作注入了活力。 后来,薛涛受到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器重,被任命为“校书郎”。按唐朝的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大诗人白居易、龄、、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发迹的,薛涛显然是受到了破革提拔类型的了。 再后来,薛涛经过官场的起起浮浮后,薛涛想办法脱离了乐籍,然后选择了归隐——在成都浣花溪畔隐居起来。 而打破薛涛平静生活的是一个叫元稹的大才子。当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蜀地的元稹“邂逅”了薛涛后,爱的种子也开始发芽,尽管当时元稹只有三十一岁,而薛涛已经42岁了,但这对相差了11年的姐弟恋还是红红火火的点燃了。三个月后,元稹到处地任职后,薛涛对其思念有加,她精心挑出纸笺,制作出桃红色小笺,将自己的思念写在上面,寄给元稹。后人称之为"薛涛笺"。 然而,花心的元稹最终还以“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结束了这段姐弟恋。 失恋的薛涛很受伤,做出两个举动,一是用一首诗来为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划上了一句号: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二是她她明白,自己的一生爱过,被爱过,拥有过,失去过,她并不后悔,她只需要诗词陪她走过最后的日子,走过人生最需要人陪伴的那段时光。 她离开了“伤心居”——浣花溪,迁居到“思意居”——碧鸡坊,然后花掉了所有的积蓄,建筑起了一座名楼——吟诗楼。从此,她把红裙换成了黄袍,把高歌换为了低吟。整日吟诗,独度晚年。 公元832年,64岁的薛涛离世,一年后,曾任宰相的段文昌因感其才华,亲手在她的墓前题写了墓志铭: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想必她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慰藉了吧。 薛涛才貌双全,一生创造过多个“第一”:是第一个拿过政府俸禄的女公务员,是第一个奉行姐弟恋的女强人,更是第一大。相传薛涛一生共创作了名诗有500多首,然而《唐诗》上万首诗中,仅留了她90多首诗,其余的全部失传,这是最令人惋惜的事。 随机文章武后和唐玄宗有啥关系咧?为什么宋朝这么弱却有320年的历史?白洞和黑洞谁最可怕,白洞与黑洞谁厉害(黑洞吸白洞吐/都恐怖)神仙千里眼顺风耳来历,历史著名人物被后人崇拜演化成神仙揭秘神仙为什么要下凡历劫,经历情劫和万丈红尘才能够成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