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关羽被杀之前向孙权投降 孙权为何拒绝关羽的投降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关羽被杀前,曾主动向孙权投降,为何会遭到孙权拒绝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已经有了向南方进军的想法,而孙权恰好是他的第一大敌。不过,刘备也不得不防,虽说他连一块立足之地也没有,但身边文臣武将一应俱全,只要让他得了机会,必定会一飞冲天。于是乎,孙刘被迫结盟,曹操在赤壁铩羽而归,几年都没有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不过,昔日的战友也会变成将来的敌人,赤壁之战过后,刘备顺便拿下了荆州,此举无疑让孙权大为恼火。

  为了让孙权彻底打消夺取荆州的主意,刘备派关羽前去驻守,这样一来,孙权手下没有能与关羽匹敌的大将,自然也就不敢轻举妄动。记得曹操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在曹操看来,孙权虽然年纪小,但气魄却是一等一的,他之所以能稳坐江东之地,除了有老臣辅佐外,再就是个人能力了。相比之下,刘表的儿子就要差上许多,否则也不会让刘备把荆州夺了去。

image.png

  实际上,刘备之所以夺荆州,只是想将其作为跳板,因为他看上的地方,乃是刘璋所在的益州。另外,赤壁之战之后,刘备也只是占据了荆州7郡中的4个罢了,还有2个在曹操手里,只有江夏郡为孙权所有。于是,孙权不平衡了,他觉得刘备占据的乃是他江东的地盘,他心里憋着一口闷气,总想把荆州拿回来。不得不说,孙权的气量确实过于狭小,当年关羽攻打樊城,一点点逼近襄阳,曹操都吓得要迁都了,若孙权在这个时候派兵北上,也许早把苏北地区拿下来了。

  然而,孙权却没有这么做,赤壁之战过后,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把荆州拿回来,怎么往盟友背后捅刀子,但凡他稍微看一下天下大势,也不会把眼光局限在如此小的一块区域。孙权的设想很好,打完荆州打益州,顺便把刘备灭了,这样就能与曹操分庭抗礼了。其实一直以来,孙权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过于高看曹操,把刘备看得太弱了,当初的合肥之战,他差点被张辽活捉,从此被吓破胆,以至于不敢正视曹操。

image.png

  要知道,刘备之所以能夺取益州,靠的是同为汉室宗亲这一层关系,同时还有内应引路,若他强行派兵攻打,势必会遭到迎头痛击,因为刘璋在益州的名声很好,百姓也很是爱戴他。所以说,孙权有打荆州的功夫,早就能蚕食曹操的几个地盘了,他之所以一心针对荆州,甚至想除掉关羽,只是战略上的判定失误,不失为一招臭棋。

  正因为迟迟拿不下荆州,孙权才会恨关羽入骨,若是关羽没了,荆州也就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了,他的计划也能“顺利”推进。另外,关羽傲慢的态度也是一方面,当年孙权主动示好,想要两家联姻,虽说有谋取荆州的意图,但起码面子上还能过得去,岂料关羽直接说了句:虎女焉能嫁犬子?孙权气得不轻,发誓要将关羽拿下。可是,孙权不仅乘人之危夺取了荆州,还不顾关羽投降杀害了他,甚至把他的头颅送给了曹操,此等做法,完全在释放一个信号:我已经和曹操合作了。

image.png

  结果,孙权不仅没有得到曹操的认可,反而引来了刘备的怒火,若不是陆逊放了一把大火,恐怕江东就被灭了。想当初,孙权之所以杀害关羽,一是被荆州蒙蔽了双眼,二是缺乏大局观,三是对关羽的恐惧和愤怒,若他留关羽一命,他和刘备还有商量的余地,曹操也不会坐山观虎斗,如今他这么一冲动,完全改变了天下大势,胜利的天平已经渐渐往曹操那边倾斜了。

关羽千里走单骑:因为一代奸雄曹操抢了他的女人!

小说《演义》里有个段子,说带出来打猎,曹操用汉献帝的箭,射中了一头鹿。将士们以为是献帝神射,齐呼“万岁”,于是曹操纵马上前,挡住献帝,接受士兵们的欢呼。小说中说,曹操此举,激怒了满腔正义的,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急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兄如此,便不敢动。 传统的解释,关羽欲杀曹操,是因为曹操这厮欺君罔上,拿汉献帝不当回事儿。关羽是忠于汉室之人,所以怒而欲杀之。这个说法已经深入人心,如果哪个有异议,明显是脱离人民群众,不想混了。——但,不管有多少人出来站台,也改变不了历史本身。关羽欲杀曹操的细节,在历史上真的有,只不过三国演义中的解释,是十足十对历史之颠覆,是恶搞,是戏说,是大话关羽,是标准正宗的历史虚无主义。 网络配图 原始的记载表明,关羽欲杀曹操,是因为曹操抢了关羽想抢的女人。冲冠一怒为红颜,拔刀四顾心茫然——这个才是人性,才是历史。事件由引起。吕布,男,包头人,运动健将,绰号“”。因为作战勇猛,为并州刺史兼执金吾丁原调到京师,职务是秘书。秘书这工作超好,被称为“二号首长”,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对于“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来说,这个活儿却有点儿恶心。不过是“权力爬虫”而已,这与吕布的个性不符。所以末,三国初,入京,游说吕布杀丁原。不乐意干秘书的吕布欣然从之,从此成为董卓第一亲信、悍勇之人。 但是吕布长得太帅了,女生喜欢他。于是吕布就和董卓府中的一个侍女,发生了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个无名侍女,后来被演绎成,于今无人不知。担心董卓发现,陷入爱情的吕布惶恐不安,就去找进行心理咨询。王允正琢磨干掉董卓的法子,听吕布这么一说,顿时大喜。立即进行紧急心理干预,劝说吕布杀掉董卓。吕布说:我看行。于是吕布叫来三个最信任的死党商量此事。这三个人的名字,分别叫:秦宜、陈方、李黑。三国时代最为人熟知的场景上演了。那一天董卓上朝,行至宫门,门前站着三个持戟卫士,突然间三人大喊大叫,各持长戟,照董卓的马车“啪啪啪”乱打——古书上的原文是:黑等以长戟挟叉卓车,或叉其马。 网络配图 这三个持戟卫士,就是吕布派出的秦宜、陈方和李黑三人。董卓知道遭遇了叛乱,立即疾呼吕布:吾儿奉先何在?来也!吕布应声出现,内穿软甲,外罩锦袍,手持长矛,向着三名卫士冲过来。到了跟前,四人突然合围,将董卓围在正中,扑哧一矛,搠死了董卓。上面这段,是经典的《凤仪亭》的段子。接下来,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驱二十万众犯长安。吕布独力难支,把董卓的首级悬于马下,率亲信杀出长安,先投,再战曹操,后来去了徐州,抢了的地盘。就是在徐州,参与谋刺董卓的三武士之一秦宜,他那美貌的老婆,被厚道的关羽发现了。还原历史上真正的关羽,突然之间感觉好亲切。 这才是真正的伟男子,雄丈夫,大武圣,好好色,恶恶德,实乃性情英雄也。与后世人戏说杜撰的关羽,截然不同。经过传统文化阉割后的关羽,完全失去了性别特征。《三国演义》写那么老厚,只字未提关羽的情感生活,非但不提,反而要刻意把关羽打造成没有性冲动、没有雄性欲望的无性人。——不近女色,这是中国传统英雄的定义。传统英雄的定义,实在是不讲道理。要知道,古中国并非一夫一妻制,皇宫那高耸的围墙,圈禁着不知多少青春少女,而中国人的生育率更是高得吓人。一个王朝立国没多久,人口就会爆棚,数量增长突破生存资源的底限,最终导致帝国彻底崩盘。 网络配图 这样一个民族,竟然要求英雄不近女色,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不近女色,是对别人的要求,不是要求自己。如果大家都不近女色,那么多时尚美女,岂不便宜了一个人?这或许是因由之一。另一种可能是,中国人于人性认知的隔膜,无法接受一个真实的、善恶二重的复合人性。所以凡事易走极端,将好色与英雄生硬地切割——好色就不是英雄,英雄就不能好色——这种极端观念,造就的是极端世界!真正的英雄,正如历史上的关羽,千里走单骑,只为爱红颜。莫嫌孤叶淡,恨海有情天。这般的有血有肉,生灵活鲜,远比无性的传统更具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陆逊阻止了!

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阻止了!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孙权,十八岁坐领江东,既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性,亦没有皇室宗亲身份加持的责任感,却从未甘心偏安一隅。 如何依仗父兄留下的东吴基业,去完成全国的一统呢? 从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传位孙权,到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东吴的“一统方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等人最早提出,首先攻取西蜀、汉中,与的西凉军联合攻。《·周瑜传》里,周瑜总结为: 得蜀而并,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在进攻西蜀之前于巴丘病逝,继任者鲁肃更是在与孙权初次见面时就提出了更为系统的“两分天下”理论,又称《吴中对》,因为当时孙权、鲁肃二人正在榻上对饮,因此又称《榻上策》,即东吴版本的《》,鲁肃提出: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在这份“两分天下”的方案中,占据荆州、西蜀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后来军事集团意外崛起,导致两分天下的方案很难实施。孙权曾派夺取荆州,却险些引来趁虚而入,最终东吴不得不接受了蜀国的存在,放弃了《吴中对》的规划,开了一统天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结盟蜀汉,瓜分魏国。 权乃参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为界。《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称帝第一年,吴蜀两国就制定盟约,规定如果魏国攻打蜀国,东吴则全力伐魏,反之若东吴受到魏国攻击,蜀国则需要全力进攻魏国。 事实上,即便魏国不去进攻任何一方,吴蜀两国亦会全力北伐。期间五次北伐,鞠躬尽瘁;孙权生前持续发动了四次合肥之战,攻打长江以北。 然而四次北伐,东吴皆损兵折将。史书记载,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亲征,10万大军被魏大将800步卒所破。 孙权不得不认识到现实:东吴可凭借水师自保,取魏则遥不可及。 蜀丞相诸葛亮病逝之后,孙权失去可靠盟友,分魏计划破产。 志在一统中国的孙权,此刻心里有了新的方案。 魏国优势难以撼动,辽东成为孙权希望 中国历史上多次形成局势,通常是北方吞并南方。很多客观因素造成了这一情况: 比如气候因素,南方士兵很难熬过北方的冬天,像1854-1855年北伐的太平军战士们,进攻保定时手都拔不出来了,冻伤成片,也就难免要败了; 比如缺乏战马,东南方虽然产马,却因矮小不适合做战马(马的身高从60 cm-200 cm),且战马多为公马、骟马,难繁殖;曹魏政权牢牢控制战马,东吴难以获取。这一情况延续千年,《》载,与宋互市,马不出境。 诸多因素下,东吴北伐屡屡失败,难以撼动魏国的优势。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孙权认为机会来了。 公元233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向东吴称臣,孙权封他为燕王,并且送给公孙渊、财物。《三国志·吴主传》中,孙权开始打造运输马匹的船只,等辽东献战马,并南北夹击魏国。 当时还是上大将军的陆逊一句话道明孙权勾搭公孙渊的目的: 乃惜辽东之众与马,奈何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三国志·陆逊传》) 233年公孙渊和孙权之间互遣使节,最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是孙权“吴蜀分魏”方案宣告破产的时候,对于灭魏和一统天下的渴望,让孙权轻信了公孙渊。 随后公孙渊做的事情,成为孙权生平最大遗憾之一。 公孙渊背盟,孙权欲发兵,从海上进攻辽东 公孙渊之所以要投靠孙权,最初是为了与其叔叔公孙恭争权。公孙渊囚禁公孙恭之后,又害怕曹魏讨伐,同时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将其首级献给。 孙权大怒,准备从海路讨伐公孙渊,一来报仇,二来获取辽东,以作伐魏之用。孙权这个想法,被陆逊阻止了。 陆逊阻止的原因 陆逊阻止孙权从海路讨伐公孙渊,提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1、孙权之前为了获得人口,派遣卫温和诸葛直寻找亶州、崖州和朱崖(日本岛、台湾岛和海南岛),结果二人只找到了崖州。二人在那里待了一年时间,只带回少量土人,损失却很大,孙权怒杀二人。 2、陆逊的统一方针是:经营东吴,劝课农桑,积蓄力量后,再去对抗曹魏。实际上,这是偏安的路线。 3、跨海千余里,远征辽东凶险难测。 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雠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汎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提出的第一个反对理由,并不能作为胸怀天下之人退缩的理由,因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失败,与第三次成与败没有必然联系。 陆逊的第二个理由,慢慢发展东吴农业和人口,对抗曹魏,这个方案则过于缓慢。东吴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可能需要数百年弥补,孙权等得了吗? 最终阻挡孙权跨海征讨辽东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远洋的凶险。那么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呢,孙权究竟是否应该攻打公孙渊,陆逊的阻止究竟对不对? 东吴水军实力强大,孙权理应尝试向海洋要希望 蜀国灭亡于公元263年,东吴则灭亡于公元280年,期间相隔17年。《三国志.传》记载,东吴灭亡时,缴获了5000只战船,水军之强可见一斑!而这也恰恰是为何蜀国灭亡之后,晋朝要筹备十数年时间才能够灭吴。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中记载,东吴大船的长度接近70米,高三层,可容纳5000人。 东吴的水军绝对不仅仅是长江上的水军,历史课本上学过,东吴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即今天的福建福州、浙江台州和广东广州三个沿海城市。结合东吴寻找日本、台湾岛和海南岛的行动,可以判断东吴是具备不错的航海能力的。 自然,即便是拥有了足够的跨海作战能力,风云莫测的大海上依然。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是相对的,难道在陆地上作战就没有风险吗? 对于将一统天下为志向的孙权来说,这种风险以及其损失,是否会超过一次合肥之战这样的陆地冒险呢? 美国军事理论作家曾经分析了一场公元前200年的战争,统帅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横跨欧洲,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实力强劲却最终失败。马汉在《》里评价: 如果走的是海路,他出发时所率领的那60000名能征善战的士兵,就不会损失掉33000人了。(《海权论》美,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著;欧阳瑾译) 时代,欧洲人跨越大洋甚至环球,所用的船只也不过是帆船,三国时东吴的帆船已经有了许多横渡千里大洋的经验,远征公孙渊的风险,并没有想象的大。孙权和陆逊的退缩,更多是在于对未知的畏惧,即使这种风险可能比陆地上还要低。 从军事上看,来自海上的进攻,时间、地点飘忽不定,地面难以防御。清初海霹雳多次从海上发动对清军的偷袭,杀敌斩将,还能就地夺得补给。 综上,如果孙权大胆践行跨海征辽东的想法,成功的几率相对地面北伐,是要较高的,届时不仅可以获得战马,实现拒南北夹击魏国,还可以沿着曹魏海岸线对魏国直接攻击。近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称霸海洋,其原理就在于此。 《三国志》中,一个带领“三千徒众”的海贼管承,亲征都难以歼灭,最后只得招安。 攻之既未易拔,虽胜,必伤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三国志·传》) 如果是孙权大军从来上来,魏国恐怕根本无法抵挡了。 自然,陆逊是农业文明中的佼佼者,阻拦孙权也是好意。不过对于“亲射虎”的果敢孙郎来说,偏安难以接受,理想重于一切,远征公孙渊,当是他生涯最后能够一统中国的机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关羽孙权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