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南唐与后周都是短命政权,他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和共同点?

时间:2024-01-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南唐与后周都是短命政权,一个是南方奠定的政权,一个是北方奠定的国家。

他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和共同点?今天趣古代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文化方面的差异体现

  1.文学艺术南兴而北衰

  开篇就曾提及南唐历朝历代的君王非常重视文化艺术的进展,多代君王甚至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奖励先进文化制造者,以至于南唐的诗词歌赋非常发达,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根据古代的记载,李煜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很有天赋,甚至于他的书法、绘画也自成一派,音乐、歌舞等略有心得,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妥妥的文艺青年。

  正所谓“上行下效”,像李煜这么优秀的文艺帝王南唐虽然不多,但大部分帝王都喜欢文艺,这也就造成了南唐一篇诗词唱和繁荣景象,统治者的爱好推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函。

  纵览整个五代十国,南唐的文学兴盛无疑是首屈一指,举国上下文艺气氛浓厚,学习蔚然成风,所留下来的成果与作品也比较丰硕,单单李煜一人就足以代表一个时代。

  相比于南唐,后周一朝则没有文学氛围,亦或者说文艺进展非常的低迷。

这一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后周,后周土地上之前的朝代也同样如此,双方形成了很大的文化差异。

  2.南唐兴佛而后周禁

图片.png


  根据古代的记载,南唐从烈祖开始佛教就比较的兴盛,后来又经历了元宗、后主两代人的支持,使得佛教在南唐疆域内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

  出现这样一种盛况的真相也和南唐帝王有关系,他们鼓励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寺庙,甚至还鼓励老百姓剃度出家,南唐后主李煜自己甚至也是佛教的信徒。

  当时,佛教在南唐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朝中君臣、民间百姓无疑不信奉佛教、不以佛教教义来要求自己,崇佛之风四起,佛教在南唐虽然没有规定为国教,但实际上已经有了国教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比较南唐的信佛成风,后者的情况则恰恰与之相反,佛教的进展不仅受到了限制,严重的时候甚至还被禁止,而这也离不开统治者的个人统治。

  早期后周的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寺院和佛教的信奉者,毕竟唐朝时期佛教迎来一波进展的小高潮,但随着后周世宗柴荣的上台,佛教开始受到法律的限制。

  后周世宗柴荣先是裁撤了大量的僧侣和尼姑,还毁掉了大量的佛像来铸造钱币,甚至于后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处理寺院和僧侣,以至于佛教在后周大地上遭到了很大的打击。

  公元955年,后周帝王还让大量的僧侣还俗,更是明令禁止民间剃度为僧,将寺院、僧尼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余多出来的部分皆予以废除,将近八万的僧侣成为了老百姓。

  多年后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宋代周,他在全国范围内限制佛教进展的同时,也解除了柴荣对佛教的诸多限制,这一时期佛教开始进入理性进展阶段。

  综上所述,后周与南唐在文艺进展、佛教进展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一种是鼓励而另一种则是抑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很大的差距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双方的国情民情。

  二、地域性、古代性差异导致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中原文艺人士南下,把中原文化带入了南方,同时带过去的还有歌舞艺术。

隋唐年间,北方大部分土地都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但南方因不是经济、政治中心所以一片祥和安定。

  同样的情况依然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一直处于政权更迭、战争夺权之中,开始南方却处于“保境安民”的状态,和平使得大量的百姓由尚武之风转变为崇尚文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就是我国文学艺术进展的高峰,再加上又经历了几百年的进展与递进,可想而知南方的文人的文学造诣达到了如何样一种程度。

  他们注重的不再是保家卫国的观念,而是沉迷于和平带来的文化进展,温饱足而知礼仪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战事常无、国家安定,以至于统治者也开始沉迷于文学风潮,李煜更是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诗篇。

  都说两宋时期是我国文化进展最鼎盛的阶段,超过前朝所有的时代,从某个角度而言两宋文化的快速进展并没宋朝本身的功劳,而是南方几百年来的文化沉淀的一种爆发。

  可以说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繁荣昌盛,离不开南方辈出的人才与日益发达的文学教育,当然这样一种文学进展的风潮也早就了两宋时期军队力量衰弱的情况。

图片.png


  北方的后周情况则与南唐相反,一直以来北方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融合的前线战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文化在影响游牧文化的同时,游牧民族的尚武之风也在影响中原地区的百姓。

  这样一种文化的差异导致北方经常会爆发战争,以至于硝烟四起民不聊生,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又何谈追求礼仪和文化呢,恶劣的环境边然会导致一种为了生存的尚武之风。

  相比于南唐境内的百姓,后周之人多是武将、士兵等,这些人的文化素养或许不高,但他们的武力却远远超越南唐。

总的来说,受南北方很大的古代因素、地域因素影响,南唐崇尚文艺风,而后周多是尚武之人,这种情况时无法幸免的。

  三、皇帝统治需要导致的

  自周天子之后,历朝历代就形成了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以至于统治者制定或者采用某种政策是必定会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这就导致统治者的个人需求也会影响社会文化风气。

  上述提到,自南唐烈宗帝王之后的三代皇帝都崇尚文化之风,以至于南唐文化艺术的进展与这三人有莫大的关系。

烈宗、世宗和后主皆是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儒雅风流的他们成为了社会风气的导向,进而影响了整个南唐社会的进展。

  南唐后主李煜喜欢吟诗作赋、书法画卷,更喜欢音律舞蹈,多才多艺的李煜在皇宫之中更是收藏了各种各样的图书,南唐整个社会的文化与之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另外,相比于中原王朝以儒家治理天下、控制天下,南唐多代君王皆以佛教治理朝政、控制国内臣民,所以因为皇帝统治的需求使得南唐的佛教进展非常兴盛,甚至于超过了南北朝时期的南梁。

  相比较而言,后周统治者虽然也注重礼乐教化等文化知识,但他们的方式与手段更倾向于儒家文化而非佛教文化,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也皆是以儒家文化治理天下。

  统治者对于思想文化追求的不同,也早就了南唐和后周思想体系的不同,如此以来佛教在南唐有着生存与进展的土壤,而它在中原不仅缺少土壤反而还会被儒家文化所抵制。

  除了这样一层因素外,还有一层因素就是政治经济因素。

南唐以佛教治理天下,更多的是用佛教的思想来统治老百姓,而不是以佛教的思想推动社会的进展。

  后周以儒家文化治理天下,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儒家思想本身,更看中的是儒家文化对天下的治理和推动意义,甚至于选择官吏也是以儒学为基础,科举制度便是最好的证明,南唐也有科举但考的却不是佛教只是。

图片.png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佛教氛围下的寺院、僧侣即使占据大量的土地,他们也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税收的。

南唐多年来没有经历战争,和平进展的经济环境,使得他们可以支柱这样一种文化体系。

  可是,后周处于中原地带战火不断、硝烟不断,这就容易导致经济体的崩溃与落后。

若是再大肆推广佛教文化,朝廷不仅会失去大量的税收来源,还必须要给寺院提供大量免税土地,这无疑是不符合统治者需求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后周世宗柴荣登基之后,大量的寺院被取缔、大量的僧侣还俗、大量的佛像被铸造成钱币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这样既能够提供很多的劳动力,也为社会的进展提供了足够多的生产资料。

  本来,无论是南唐崇尚文艺之风的文化,还是后周崇尚武务实之风的文化,都是与各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因为有生存和进展的土壤所以才会持续延续下去。

连着娶了4个寡妇的帝王 五代时期后周建立者郭威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南唐烈祖李昪的养父:徐温的生平事迹简介

徐温(862年-927年11月20日),字敦美,海州朐山(今江苏东海)人,时期吴国大臣,南唐烈祖徐知诰()的养父。 功升谋议 徐温,字敦美,是海州朐山(今江苏东海)人,青年时以贩盐而为强盗。在合肥起兵时,徐温隶属其帐下,与杨行密共同起事的刘威、陶雅等人,号称三十六英雄,但唯独徐温未曾有战功。 天复二年(902年)六月,杨行密发兵讨伐朱温,以副使李承嗣暂时主持淮南节度使府中事务。军吏想要用大船运送军粮,时任都知兵马使的徐温说: 运路很久没有通行,芦苇堵塞,请用小艇,也许容易通行。 军队到达宿州,适逢久雨不停,载重的大船不能前进,兵士面有饥色,然而小艇先到。杨行密因此认为徐温才能出众,开始与他商议军事。 天复三年(903年)八月二十五日),杨行密派润州行营招讨使王茂章攻打安仁义,没有攻克,于是派徐温率兵会同攻击。徐温改换所率军队的衣服旗帜,都像王茂章的军队,安仁义不知道对方增加军队,再次出战,徐温奋力攻击,把安仁义打败。 同年九月,杨行密要诛杀朱延寿等人,徐温采纳其门客严可求的计策,让杨行密假装眼睛有病,事情成功之后,徐温因功升任右衙指挥使(一作右牙都指挥使),开始参与谋议。 袭杀张颢 天佑元年(904年)八月,宣州观察使台蒙去世,杨行密任命其子牙内诸军使为宣州观察使。徐温对杨渥说: 吴王卧病,而令嫡子出藩,这一定是奸臣的阴谋。他日召您回来,不是我派遣的使者及吴王的令书,千万不要立即回来! 杨渥哭着道谢而上路。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病重,平生的旧将都在外作战或防守,只有徐温一人在内,于是参与拥立杨渥之事。同年十一月,杨行密去世,杨渥继位。 天佑四年(907年),徐温与左衙指挥使张颢发动政变,共掌军政,大权旁落。天佑五年(908年),徐温与张颢弑杀杨渥,不久与张颢有矛盾,派钟泰章袭杀张颢。钟泰章同意后,挑选三十名壮士,宰牛烹羊,刺血立誓。徐温还是怀疑钟泰章不果断,半夜派人试探钟泰章的意图,佯装对钟泰章说: 徐温上有老母,害怕事情不成功,不如暂且中止。 钟泰章说: 话已经说出口,难道还可以停止吗? 徐温于是放下心来。第二天,钟泰章刺杀张颢,徐温趁机将纪祥等人全部杀掉,并把弑杀杨渥之罪嫁祸给张颢,将这些事禀告杨渥的母亲。史氏胆战心惊地哭着说: 我儿子年龄小,居然遭到这样的祸乱,若能保护我们全家归还合肥,就是你的。 独揽大权 徐温杀张颢之后,拥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继位。从此徐温一人独揽大权,后逐步翦除杨氏旧将势力。徐温拥立杨隆演后,升任升州刺史,并在金陵训练水师。大将李遇对徐温的专权很愤怒,说出不恭敬的话,徐温派柴再用在宣州诛杀李遇。杨行密的旧将人人自危,徐温假装卑下,见到这些人如同见到杨行密,恭谨备至,诸将方才放心。天佑八年(911年),徐温升任行军司马、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天佑十年(913年),派遣招讨使李涛进攻吴越,会战临安,副将曹筠投降吴越军,李涛战败被俘。徐温暗中派人对曹筠说: 我用你为将,你军有所求,我没有给你,这是我的过错。 并赦免曹筠的妻子儿女,不仅不杀,还厚待他们。同年秋天,吴越进攻毗陵,徐温与之战于无锡,曹筠被徐温以前的话所感动,临战奔归徐温,于是打败吴越军。天佑十二年(915年),徐温受封齐国公,兼任两浙招讨使,开始镇领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升、润、宣、常、池、黄六州为齐国。徐温居住升州,设立大都督府。天佑十四年(917年),徐温迁治金陵,以其子徐知训在广陵辅佐杨隆演,但大事都是徐温遥为决定。徐知训被朱瑾杀死,徐温的养子徐知诰(李昪)从润州先入广陵,得专政事。 猜疑刘信 徐温虽然奸诈多疑,但善于任用将吏。天佑十五年(918年),江西刘信围攻虔州,久攻不下,派人劝说守将潭全播出降,又派使将此事上报徐温,徐温发怒说: 刘信以十倍于敌之众,攻不下一城,反而派人劝降,凭什么威震敌国呢? 并笞打使者,说: 我这是笞打刘信。 使者被遣回。又令增派军队,于是攻破谭全播。有人诬陷刘信逗留,私下放走谭全播,并说刘信要谋反。刘信听到这些话后,亲自到金陵见徐温,报告战绩,徐温与刘信赌博,刘信拿起骰子高声祈祝说: 刘信若要背叛吴国,愿为恶彩,如果没有二心,一定是浑花。 徐温赶忙阻止。刘信一掷,六个骰是红面,徐温很羞愧,亲自斟酒给刘信喝,但始终对刘信有疑心。等到后唐进攻前蜀时,徐温急忙将刘信召到广陵,任为左统军,假托在国内防备敌军,实际上剥夺刘信的守地。 信任严骆 徐温的门客众多,其中最受信任的只有骆知祥、严可求二人。严可求擅长出谋划策,骆知祥擅长聚财兴利。军旅之事,徐温经常询问严可求,国家财用,则经常请教骆知祥,吴国人称之为 严骆 。徐温也高兴自己被认为有智谋,特别赢得吴国民心。起初徐温跟随杨行密击败赵锽时,其他将领都争抢金帛财物,唯独徐温占据余留的粮仓,煮粥给饥饿者吃。天佑十六年(919年),徐温呈请杨隆演即位,杨隆演不许。又请即吴王位,杨隆演才接受。于是建国改元,任命徐温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武义二年(920年),杨隆演去世,徐温越位拥立杨隆演弟继位。顺义七年(927年),徐温请杨溥即皇帝位,杨溥尚未同意,徐温即病死,时年六十六岁,追封齐王,谥号武。其养子徐知诰建立南唐后,追谥徐温为忠武皇帝 ,庙号太祖。徐知诰恢复原姓,改名李昪后,再改庙号为义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后周南唐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