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魏晋南北朝,古人常用“六朝如梦”、“南朝金粉”等措辞,加上南朝流行华美靡丽的骈文,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彼时繁华静好的错觉。
事实上南朝宫廷变乱之频繁残暴,是有史以来罕见的。
南朝宋废帝刘昱,据说从小顽皮,喜怒无常。
他登基时才十一岁,起初害怕母亲责打和大臣劝说,还有点儿顾忌;长到十三四岁,就没人管得住了。
他每天跑出宫去,随从们带着兵器,行人男女、犬马牛驴若撞上他们,都难免遭殃。
与古罗马暴君尼禄一样,刘昱很聪明,“凡诸鄙事,过目则能,锻炼金银,裁衣作帽,莫不精绝”,音乐方面也有天赋。
可怕的是,他与尼禄还有个最大的共同点——喜欢杀人。
刘昱发明种种酷刑,针、椎、凿、锯不离左右,一天不杀人就不高兴。
有一回他拿铁椎椎人下体,有个随从看得直皱眉,刘昱大怒,令此人以立正姿势站好,用矛在他肩胛上穿了个洞。
对密谋废立的大臣,他更是狠辣无情,亲手把他们脔割而死。
有个大热天,刘昱跑到领军萧道成家,把正光着身子睡觉的萧道成叫了起来。
刘昱让萧站在那儿,在肚子上画记号,拉开弓就要射,还好有个侍从劝道:“萧领军肚子大,确实是个好靶子,可一箭射死不是就没得射了吗?
”刘昱于是换骲箭,一箭正中萧道成肚脐,还大笑着问萧“箭法如何”。
萧道成觉得长此以往肯定会被刘昱玩死,于是与心腹王敬则等人商量先下手为强,王敬则秘密联络了刘昱左右的杨玉夫等人。
这年七月七日乞巧节,刘昱出去胡闹一番,大醉而归,命令杨玉夫安排“织女渡河”。
并说:“看见了马上报告我,要是看不见,就杀了你!”杨玉夫等人趁刘昱熟睡,将他杀掉,这位废帝死时年仅十五。
按史书冠冕堂皇的说法,三年之后小皇帝就主动“禅位于齐”,把皇位让给齐王萧道成,也就是齐高帝。
刘凖当然不可能这样“深明大义”,其实当他被通知去参加禅让仪式时,吓得躲了起来。
宫廷里面玩藏猫猫可不灵,很快他就被找了出来。
刘凖问:“你们想杀了我吗?”王敬则安慰道:“不过是换个地方住罢了。
想当年你们刘家祖上也是这样对待司马氏的。
”刘凖哭着说出了他短短一生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他下台后被萧道成派兵“保护”,没几个月,就突然死了。
权力游戏到底是大人们玩的,过早进入这个游戏场的孩子,难免会像威廉·戈尔丁小说《蝇王》中那群经历了荒岛惊魂的少年们,“永远失去了天真可爱的孩提时代”。
但是为什么到近代,中国作为玩火药的老司机,反而不如西方? 火药刚发明时,看一眼就让人头晕 中国人拿火药打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天祐元年(公元904),的军队围攻豫章,也就是今天的南昌,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如果属实,那么这位郑璠同学是人类有史以来被记载的被实战火药烧伤的第一人,可歌可泣。
但是发机飞火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里面是什么样的火药,因为没有更详细的资料流传,我们没办法知道。
不过从实战效果看,这种火药是用来燃烧的,而不是爆炸的,跟后来火药的用途并不一样。
之后一百多年,到11世纪,中国的兵书《武经总要》中才有了现存最早的火药配方。
众所周知,现代黑火药的标准配方,是硝751%,硫磺101%,木炭151%。
这个比例能够获得最好的燃烧效率和爆炸力。
其中硝石是氧化剂,能够分解产生大量的氧气,供火药在密闭空间燃烧,产生爆炸或者推动弹丸的能量。
而11世纪中国的火药配方,是这个样子的 △《武经总要》记载的火药配方 《火药法》: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硫磺)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半两,淸油一分,桐油半两,松脂十四两,浓油一分。
里面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杂质,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位祖传老中医的方子掉了。
据今人按照这个配方复原实验,发现这种火药因为硝石含量太低,无法在密闭空间比如炮膛、枪膛或者密封炮弹内爆燃,只能在空气中缓慢燃烧,发出大量黄烟。
也就是说,这种火药根本无法用来发射弹丸,也不能爆炸,只能用于纵火。
如果了解火药的原理,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去掉杂质、调整比例,中国人就能在11世纪搞出火枪火炮和炸弹,实现星辰大海虽远必诛了。
然而没有科学的指导,我们的祖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向了一条背道而驰的道路。
为了提高这种原始火药的杀伤力,中国的军事发明家们在里面加入了更多的杂质:川乌、草乌、南星、半夏、狼毒、蛇埋、烂骨草、断肠草、姜汁、蛤蟆油……然后发动攻击的效果像是烧了对方的中药铺子,浓烟滚滚能把人呛死,还有毒。
什么时候火药可以爆炸了 在之后100多年的战争中,中国人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将火药中的附赠品剔除掉了。
到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陈规守卫德安(今湖北安陆),用火药装在大竹筒里,喷出火焰燃烧敌人,历史上公认这是管形火器的鼻祖。
而且火药能够在竹筒内燃烧喷射,显然已经比之前只能缓慢燃烧的原始火药改良了很多。
△喷火的早期火药武器 差不多也在这段时间,史书的记载中,火药不再是烧这个烧那个的猥琐纵火犯,而是动不动就“声如霹雳”“如雷霆震”,能够让城墙崩坏的大杀器。
在当时一团乱战的东亚,不管是人、金人、西夏人还是蒙古人,都互相扔过不少这种火药武器。
这说明,当时火药中的硝含量已经大幅度提高了。
到,中国的火器技术进一步发展,管形火器,也就是火炮、火铳逐渐成熟起来。
△元代中期铜火铳 据学者估算,这段时间,火药中的硝石成分大约在60%左右,能发射弹丸,能爆炸,保证能打死人,打不死全额退款。
不得不承认,这种靠经验总结的方法,虽然慢,但还是有效果的。
中国人是怎么理解火药的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南宋时由阿拉伯商人西传,进入欧洲。
面对这种经过东亚大陆传来的新鲜发明,欧洲人最初也是困惑的。
他们搞出来的火药武器是这个样子 大概是一个铁瓶子,里面填上火药,瓶口插一根铁箭,射出去把人扎个对穿。
从14世纪开始,欧洲人尝试了很多配方,来摸索火药原料的最佳配比。
直到16世纪,随着近代化学科学的兴起,欧洲人终于搞清楚火药中硝、硫磺和木炭各自的作用,并将火枪的火药配方确定为硝70%-80%左右、硫磺10%多一点,木炭10%多一点。
这个比例已经很接近现代黑火药的最佳比例了。
不过,对为什么把硝石、硫磺和木炭放在一起就会发生剧烈的燃烧爆炸,古代中国人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了。
在著名的《》里,人对火药的原理是这么写的: 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铺。
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
其佐使之灰,则青杨、枯杉、桦根、箬叶、蜀葵、毛竹根、茄秸之类,烧使存性,而其中箬叶为最燥也。
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情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
阴阳相合、乾坤幻化,透着博大精深,古老的智慧扑面而来。
不仅如此,此时中国火药的配方中,还流传着很多祖传的偏方,比如火器专著《火龙经》中,还记载了配合火药使用的“从药”“副料药品”,比如砒霜、桐油等,有二十八品之多,上应二十八宿,能发挥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神奇威力。
欧洲人经过近代化学检验的火药配方由葡萄牙人传到了日本,之后又传入中国。
史书记载:“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都御史朱纨遣都指挥卢镗,破双屿,获番酋善铳者。
命义士马宪制器,李槐制药,因得其传而造作,比西番犹为精绝云。
” 也就是说,公元1548年,中国人仿造了葡萄牙人带来的火枪和火药。
在这之后,中国兵书如《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记载的火药配比,才基本确定在硝70%-80%,硫磺和木炭在10%左右的比例,并一直沿用到晚期。
明代中国人就只能承认不如西方 与此同时,欧洲的火器技术也在之后发生了飞速的演进。
定性、定量的实证科学方法,让他们在16世纪掌握了火炮各部分尺寸与口径的最佳比例,可以按照精确的设计数据铸造火器。
在对火炮使用经验的反复总结上,产生了弹道知识,会通过数学计算来操作火炮。
△16世纪用几何算术来操作的欧洲火炮 而中国还在以重量作为火器的标准,缺乏数学标准,甚至在铸造火炮的时候还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来解释,比如中国人会认为铸造火炮的铜里本来有金银之气,开采时金银之气被夺走,需要用铅来恢复铜的天性,比如用心不诚、或身体不洁会导致铸造失败……结果就是中国自己的火器水平一直停留在16世纪之前,不仅制造比例不得法,使用火药和作战运用方面,也在明代晚期就被欧洲甩在后面。
上面一门是仿制西方加农炮的红衣大炮,下面两门是引进西方技术之前的明代火炮 △欧洲14世纪火炮。
上面两门明代自有知识产权火炮在技术上和14世纪的欧洲火炮相比并无差别 比如17世纪的明代人焦勖就在《火攻掣要》一书中所,中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
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
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
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而西洋火器“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
在见识到西方已经领先之后,无论明朝,还是满洲和后来的清,都非常乐于承认这一点,并努力引进、仿制西方的火器,一点也没有觉得,也不会吹嘘祖传的火器有西洋火器起不到的神效。
随机文章请问宋朝之后有多少位「传奇人物」最喜欢骑『白马』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沉船,初次任务遭到英国海空部队围歼日本三菱零式战斗机2012再飞,太平洋战争完败P51鉴定陨石最简单的方法,外观/磁性能分辨出九成真假陨石揭秘现在还存活着美人鱼吗,美国海军抓到活体美人鱼秘密研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其实,风流儒雅的宋朝人,不只爱读书,而且很幽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胡旦被称为史上最自信的状元。
胡旦晚年,因患眼疾,在家闲居,闭门不出。
史官为某贵侯作传,因为出身贫贱,曾以杀猪为业,史官很是为难:不写不是实录,而写又犯忌讳。
胡旦得知原委,不禁大笑:“这有何难?就说曾‘操刀以宰,示有宰天下之志’不就行了?”史官们,无不叹服。
学者拿着诗文去拜访王禹偁,得到王禹偁欣赏,认为其文采和才子孙何不相上下,并与、相提并论,赋诗一首:“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
同年参加科举,孙何高中状元,丁谓名列第四,忿忿不已。
宋太宗知道了此事,不无幽默地对丁谓说:“甲乙丙丁,你既,该得第四,无需抱怨!” 历经北、英宗和神宗三朝的,曾任资政殿大学士。
在邺地任职时,有次参加婚礼,见桌上有荔枝,伸手想拿,白席(北方民俗:操办时专门招呼客人或供使杂役的人)见了,拖着长声唱道:“资政想吃荔枝,请众宾客同吃荔枝。
”韩琦厌恶,手伸出去又缩回来,没想到白席又拖着长声唱道:“资政有气,请众宾客放下荔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学家刘攽,出身诗书世家,累拜中书舍人,与司马光同修《》,为人所称颂。
但为人疏隽,不修威仪,且性喜谐谑,虽数招怨悔,终不能改。
苏轼眼望刘攽,欣然调笑道:“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众人闻言大笑,唯有刘攽独自惆怅。
著名书法家米芾,个性怪异,举止癫狂,人称“米癫”。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尤善临摹。
每次借得古画,一定临摹一幅,然后与原画一起拿来,让人分辨真伪;因为分辨不清,往往拿走赝品。
杨次翁任丹阳太守时,有次米芾路过,便挽留米芾小驻。
临走时,杨次翁狡黠地说道:“今日特地为你准备了河豚羹。
米芾不解,杨次翁哈哈大笑:“此是河豚赝本。
” 南时右丞相兼枢密使,因汤邦彦挟恨上奏,言衡诽谤朝廷,被罢右丞相职。
没想到叶衡倒是随意,忽然问道:“我就要死了,只是不知死了以后,好还是不好?”有人回答:“想必极好。
”叶衡非常惊讶,忙问:“你如何得知?”那人答道:“假如死后不好,死了的人会逃回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上的天才、治国上的庸才”宋徽宗,其“瘦金书”铁画银钩,历来久负盛名。
宋徽宗道:“朕新创字体,名曰瘦金体,如果推行全国,一年能省很多墨水,如何?朕不愧是有道明君!” 在宋朝,君臣之间,士大夫之间,读书人之间,乃至寻常百姓,幽默时常可见,堪称,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