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自古伴君如伴虎,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郭子仪(691—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任刺史。他不仅长相魁梧、面貌英俊,就是现在流行语所说的帅呆了酷毙了,还是一个刚强勇敢、公正无私之人,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过官。据传他遇难时李白救过他,尔后两人相交为友。后世人评价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出息的武状元。

  这位“四朝元老”做人当官到了这种份上,有啥秘诀呢?

  (一)治军有方 深得人心

  郭子仪从军几十年,是个屡打胜仗,善打硬仗,即使面临危险也能够设法转危为安的军事统帅,他靠的就是治军有方,深得人心。每次作战前,他都要认真谋划做好安排,危急关头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和将士同甘共苦,与他们同吃同宿,不搞特殊化。

  打了胜仗朝廷有奖励,他总是按功劳大小分配,从不个人去贪功。有啥过失,他总是主动承担责任从不推诿,想方设法妥善处理。他严格执行军纪,对事不对人。他所率领的部队将士,都以对父母般听他的话,愿意拼出死力为他效力。他还十分重视在实际工作和战斗中培养人才,先后提拔了60多名部下,后来有至将相。

  据史载,郭子仪功勋盖世,威震四方,久而久之,连敌人和乱臣贼子都折服他。吐蕃和回纥称他为神人,一听说他率领大军出战,皆望风而逃,真格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逐步走下坡路,国内社会不太稳定,有些地方的掌权人总是挖空心思捞实惠,动不动就想动粗滋事。节度使田承嗣图谋不轨,有想造反打算,郭子仪奉诏派员前去调查。田承嗣面向西方下跪说,我膝盖不下跪多年了,如今我要向郭公下跪,发誓决不背叛朝廷。

  李灵曜盘踞汴州时,不管公私财物只要经过此地,一律扣留自用,但对郭子仪部队的粮饷、武器等,他不仅不敢掠夺,还派兵护送出境。

  (二)不居功自傲 忠于朝廷

image.png

  郭子仪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征战中度过的。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史称的“安史之乱”从此开始。郭子仪即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参与平叛战争,屡立战功。唐肃宗登基后收复两京,主要的依靠力量就是郭子仪的朔方军。平定安史之乱后,郭子仪先后领军镇守河中、邠州,捍卫京师。虽然兵少将寡,但抵挡住了敌人的来侵,确保了京师的安全,使得关中老百姓免受敌人涂炭。史书上夸郭子仪,“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30年”。

  安史之乱后,不少节度使由于手握重兵,对朝廷貌合神离,拒不听令,为非作歹欺压老百姓。郭子仪虽然权力大,臣民都很拥护他,但是他从来不以此为资本,去要挟朝廷,谋取私利。相反他始终忠于朝廷,别无二心,只要皇上有令,他百折不扣地坚决执行,毫无半点犹豫。

  当时朝廷是宦官专权,郭子仪是个资深大功臣,为了避免树大招风引来的麻烦,他不仅严于律己,还不计较个人荣辱,甚至牺牲个人利益。祖坟被盗在古代是个很严重的事情。郭子仪父亲的陵墓被盗了,人们都怀疑是宦官鱼朝恩悄悄指派手下人干的,但官府没有捕获到强盗,不能口说无凭。

  郭子仪从外地回京,朝廷内外都很紧张,不少人估计他不会善罢甘休,弄得不好要发生政变。但时任皇帝唐代宗给他说起此事,他却流着泪说,自己长期带兵,以前对兵士约束不严,曾发生过部众盗掘坟墓的事,这次父亲的坟墓被盗了,是对自己的报应啊!与谁都无关。虽然鱼朝恩之流屡进他的谗言,横加诽谤,由于他为人坦荡,忠于朝廷,每次都化险为夷,因此能够永保功名,长寿而终。

  (三)严格要求 不徇私情

  唐代宗驾崩,遗诏郭子仪在三天的治丧期间代理朝政,郭子仪奉命入朝。按照惯例,在先皇的治丧期间严禁杀生。郭子仪的本家仗着同宗族的关系偷偷地杀了一只羊,掌管宫中和京城警卫的左金吾准备把这事报告给唐德宗,郭子仪知道后对左金吾表示感谢,并立即严惩了那个本家。

image.png

  郭子仪有八子七婿,他们都在朝内做官,算起来子孙有数十人,家族人丁兴旺哟。估摸本人年纪大了,偶尔老眼昏花,某个孙子来向他请安,他有时一下子还分辨不出来。

  郭子仪对家人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那次庆贺郭子仪七十大寿,儿子郭暖的妻子升平公主没有按时到场。这儿媳的身份特殊,平时就骄横惯了。派人把她催来后,她还一副不在意的样子。脸上挂不住的郭暖打了她两个耳刮子,说道:不要以为你老爸是皇上,我老爸还不想当这个皇上呢!升平公主不依不饶大闹起来。儿子说这种话是犯上啊,郭子仪不由儿子分辨,用绳子捆起来押到皇上那儿去请罪。皇上宽宏大量,原谅了儿子郭暖,郭子仪谢过皇上,回家后把儿子郭暖痛打一顿才了结。

  文末补白: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享年85岁。死后被追封为太师,陪葬在唐肃宗陵旁。按唐代制度,郭子仪的坟高为一丈八尺,葬时破格增加一丈,为二丈八尺,这是一般大臣身后难以获得的荣誉,也是对他评价“功高主不疑权重人不嫉”的最好诠释。

唐朝离婚率为什么一直高居不下?

在夫权弥漫的封建社会,女人离婚或再嫁是件极其艰难的事,可谓“离婚难,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是古代人近乎变态的贞操观,按照孔老夫子等人的观点,所谓贞节不只是单纯的不失身,还包括不改嫁、丧偶的情况下坚持守寡等等。当时的广大妇女同胞别说提出离婚,就是产生这种想法都是相当可耻的行为,但是男人却可以随时提出离婚,即所谓的“休妻”。所以婚姻对男人来说就如同脸上的青春痘,想挤随时都可以挤,但对女人来说却如同脸上的皱纹,想丢是不可能的。现在人形容被房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叫房奴,那么古代被婚姻压迫的妇女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婚奴”!这里举个例子,著名的女词人想要离婚,按照当时的法律她必须要入狱一年才能如愿以偿。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根本没有离婚这个词,有的只是休妻。 但凡事都有例外,中国的历史跨度漫长,也就有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例外机会,这个例外就是。唐朝是个“80后”性格极重的王朝,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在不断的颠覆,比如先前的女人以瘦为美,唐朝的女人就以胖为美;先前的后妃都住宫里,唐朝的后妃却能在宫外自建府第;先前的大臣不敢对本朝,唐朝的大臣除了对本朝皇帝公开说三道四,像这样的文学泰斗还为皇帝编爱情故事。 没有颠覆,就没有进步,所以颠覆本身就是一种美。 唐朝的女性那叫一个幸福,《唐律》规定,结婚前可以自由恋爱、私订终身,如果父母不同意那是父母的事,只要二人,法律会给与绝对的支持,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真可谓我的爱情我做主。 那么结婚后如果婚姻不幸,女性想要离婚又会怎么样呢?《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 一、协议离婚。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和离”:“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二、促裁离婚。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出妻”。《礼记》曾为出妻规定了七条理由:不顾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哆言、窃盗。《唐律》也大致袭用这些规定,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不必经官判断,只要作成文书,由以方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关系。但同时,《唐律》又承袭古代对妇女“三不去”的定则,即曾为舅姑服丧三年者不去,娶时贫贱后来富贵者不得去,现在无家可归者不得去妻。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条,虽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离婚; 三、强制离婚。夫妻凡发现有“义绝”和“违律结婚”者,必须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杀罪和谋害罪。经官府判断,认为一方犯了义绝,法律即强制离婚,并处罚不肯离异者。对于“违律为婚而妄冒已成者”,也强制离婚。 《唐律》中的这些明文规定,就本质来说还是为了强化封建,巩固家长制度之下的夫权。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了积极和开放的一面,在强调子女的封建时代,能够以法律形式规定夫妻“不相安谐”即可离异,无论是在之前的朝代还是在后来的朝代,其对妻无“七出”和“义绝”之状,或虽钝“七出”而属“ 三不去”者,不准其夫擅自提出离婚,否则处一年有期徒刑,无疑对夫权是一个限制,对妇女利益是一种保护。此外,唐朝也不鼓励妇女守寡,在丈夫死后把大把的青春和岁月交给篱笆和狗,半辈子过着“星星还是那颗星星”的无聊日子。《唐律》中对于妇子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没有约束和限制,这就从法律上为婚姻的相对自由制造了一定的条件。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唐代所生的公主中再嫁、三嫁者甚多。仅以肃宗以前诸帝公主计,再嫁者就有23人,三嫁者也有4人。上有天堂,下有李唐,水银河估计生活在唐朝的广大妇女同胞们一定会这么说。在男人失去提出离婚的专利权的唐朝,女人第一次有了对婚姻说不的权力,第一次可以和丈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一次可以仰首挺胸对别人说自己要离婚,于是乎离婚率一下子高了起来。 据史实记录,唐朝离婚还是由夫方提出离异者为多。女子色衰爱驰、男子一朝发迹,都可以成为弃妻更娶的缘由,甚至有因细小事故而轻出妻者。男子离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妻子的命运系于丈夫和公婆的喜怒之间。正如白居易诗云:“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但另一方面,由妻方提出离异者也不少。有因夫坐罪而求离婚者,有因本家有故而求离婚者,有因夫患病而离异者。还有民间女子因对婚姻不满意而离婚的事。这表明,唐代离婚较为自由,不仅为法律允许,而且不受社会舆论非议。 婚姻限制的相对宽松、贞节观念的淡化也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社会风气的相对下降。 唐代上层社会的男子中,较普遍实行着各种形式的多偶制。皇帝嫔妃如云,成百上千;贵族达官也借种种口实,广置妻妾。就连与妻子情爱甚深的白居易也不例外,除纳妾之外,阶层还有狎妓的乐子。与男子的纳妾嫖妓、寻花问柳相对应,在上流社会的妇女中,也常演出许多蓄养情人、婚外私通的艶事来。以为例,早在她作太宗才人时,就与太子发生了暧昧关系,当皇帝后,更广置面首,大选美少年为内侍。《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出使于江浙。其妻思念至深。忽昼梦与国忠交而孕,后生男名助。国忠使归,其妻具述梦中之事。国忠曰:‘此盖夫妻相念情感所至。’时人无不高笑也。”梦中有孕不过是骗人的幌子,而杨国忠对妻子的这种行为不仅不怪罪,反而为其开脱,这除了顾及自己的名声外,只能说夫妻间有一种不相禁忌的默契。 上梁不正,下梁自然也就歪了。唐朝的妇女私奔、私通之类的花边新闻,几乎天天都有,层出不穷。唐代的笔记小说在这方面为提供了许多例子。这些事例说明,在唐代婚姻中,一夫一妻制不仅为丈夫,而且对妻子的限制也并不十分严格,女子在“不相禁忌”的形势下,同样享有同男子同等的婚外偷情的自由。 随机文章美国不明飞行物大全,美空军承认正开展UFO研究蜥蜴人的真相是什么,疑似外星生物/传闻创立地球最强组织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多拉巨炮,仅炮弹就重达7吨(体积比人还大)天王星为什么不能住人​,气候环境恶劣不适合居住(零下−224℃)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什么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可1秒拍500张闪电图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李敬玄:唐朝时期宰相,曾担任唐高宗李治的侍读

李敬玄,时期宰相,将领,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联宗于赵郡南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敬玄因得到中书令马周的推荐,成为侍读。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转中书侍郎、吏部侍郎,迁、同平章事,主持铨选。累迁中书令,封公。仪凤三年(678年),出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不通兵事,大败而回,贬为衡州刺史,迁扬州长史。唐永淳元年(682年)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大都督,“文宪”。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李敬玄,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年轻时,精通礼制,后在中书令马周的推荐下,进入崇贤馆,成为皇太子李治(唐高宗)的侍读。生性冷峻,研究学问非常勤勉,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机、检校太子右中护。 担任宰相 669年(总章二年),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成为宰相。他将司列(即吏部)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并沿袭张仁祎修正的选官程序,主持选官多年,使得铨选录用有条不紊。 672年(咸亨三年),李敬玄担任吏部侍郎,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仍兼任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又监修国史。 675年(上元二年),李敬玄升任吏部尚书。他主掌吏部多年,又和赵郡李氏联宗,前后三任妻出身山东士族,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唐高宗对此很不高兴,但未公开批评他的过错。 征蕃兵败 676年(仪凤元年),李敬玄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当时,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因此交恶。 678年(仪凤三年),吐蕃入寇。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没有将帅之才,故意奏请道:“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李敬玄极力推辞。此时,唐高宗已经厌恶李敬玄,便道:“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朕就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任命他为洮河道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率军抵御吐蕃。 同年九月,李敬玄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并命刘审礼为先锋,自己逗挠不前,致使刘审礼孤军深入,兵败被俘。刘审礼败后,李敬玄狼狈而逃,退至承风岭,挖壕沟防御。这时,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导致吐蕃退军,李敬玄这才得以返回鄯州,后来又在湟川被吐蕃击败。 贬官而死 680年(永隆元年),李敬玄上表称病,请求回京,得到批准。他回京后,也未引咎请罪,便直接到办公。唐高宗得知他并未生病,将他贬为衡州刺史,后又改任扬州长史。 682年(永淳元年),李敬玄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赐谥“文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郭子仪唐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