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1590年英国殖民者罗阿诺克村神秘消失之谜
1587年英国沃尔特·雷利爵士的贸易公司派约翰·怀特船长与100多个殖民者坐船前往罗阿诺克岛建立殖民地(现维吉尼亚州)。但他们才到没多久英国就与西班牙开战,应英女王的要求怀特船长参战。3年过后他从战场归来,发现罗阿诺克岛殖民地的殖民者们像人间蒸发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唯一的线索是两棵刻着字的树,一棵树上刻着 “CROATOAN”,而另一棵树上刻着“CRO”。多年来考古学家一直想弄清楚在这个殖民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今天就来扒一扒!

16世纪,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国民进行海上掠夺和殖民扩张。为了降低成本与风险,同时也想直接控制海外贸易,英国政府通过授权特许的形式,建立了许多特许的贸易公司。这些特许公司拥有武装,在殖民地行使政府的职能,能通过贩卖殖民地资源盈利。
1584年,沃尔特·雷利爵士的公司获得了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授权。根据协议内容,雷利必须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否则就会失去殖民权。在女王命令下达后不久,雷利就派出了北美探险队,他们在同年7月抵达北美洲,第一个站点就是罗阿诺克岛。到达罗阿诺克岛后,探险队们与当地部落取得了联系,并且绘制了罗阿诺克岛的详细地图。
随后,又经过多次探险,直到1587年,雷利派约翰·怀特船长率领船队来到罗阿诺克岛,这个殖民地才迎来了大批殖民者,这些殖民者总人数达到117个,包括90个男性、17个妇女和10个孩子。

为了生存,殖民者们在岛上加固了两层楼高的防御城堡,建造了房屋,开荒种起了玉米、烟草等农作物。期间,约翰·怀特的女儿还生了一个小女孩,并取名叫弗吉尼亚·达雷,她是在美洲大陆上出生的第一个英国人。几周后,由于还缺乏必备的生存物资,怀特离开家人和朋友,再次返回英国寻求支援,承诺会尽快回来。
由于当时英国和西班牙爆发海战,所有能远航的船只都在英国政府的号召下,参与了战斗,因此怀特这个寻求支援的计划一再搁浅。三年后,怀特终于回到了罗阿诺克岛。然而,此刻已经物是人非,怀特找不到自己的妻儿和朋友,殖民地上没有任何人影。曾经种植玉米的地方现在已经荒草丛生,所有的房屋和防御建筑都被拆除了,房屋前放置的炮弹也不见了,就好像这里不曾住过人。
在怀特离开殖民地之前,他就曾告诫殖民者们,如果他们被当地部落袭击或者被迫离开,可以在周围的树上雕刻一个马耳他十字架。但怀特在树上找不到这个特殊的暗号,这说明殖民者们并非被迫离开。
现场没有任何打斗和屠杀的痕迹,也找不到尸体。怀特找到的唯一的線索是两棵雕刻着字的树,一棵上雕刻着此处“CROATOAN”一词,而另一棵树上雕刻着“CRO”。

除了这些奇怪的字符,怀特和他的水手们毫无头绪。再往内陆走,就是北美土著们的定居点,这些土著与殖民者关系并不友好,殖民者们应该不会往内陆迁走。此处殖民者的船只也不见了,是否是他们乘船前往了其他岛屿呢?然而,由于天气原因,怀特和水手们没法继续寻找。
自从罗阿诺克岛的英国殖民者莫名其妙地消失后,英国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他们。20年后,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大陆上建立了永久殖民点——詹姆斯敦镇,他们首次从波瓦坦部落获首领那儿获知了消失的殖民者的命运——他们被这位首领屠杀了,因为他的祭祀曾预言这些殖民者将要推翻他的统治。
在随后的400年间,这一说法成了历史学家们的主流观点。然而,直到今天,考古学家们既没有发现尸体,也没有找到任何能支撑这一说法的考古证据。
而与此类似的推测是西班牙人屠杀了殖民地的英国人,并毁尸灭迹。在16世纪初,西班牙人就曾有过先例,他们曾夷平了法国在南卡罗来纳州沿海建立的查尔斯堡殖民地,随后屠杀了那里所有的人。
不过,西班牙的袭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直到17世纪晚期,西班牙人还在努力寻找这个殖民地,想弄清楚英国是否想利用这个殖民地作为军事基地,发动对他们的偷袭。
种种迹象表明,殖民地的人可能还活着。那么,他们会去哪呢?
失踪的殖民者留下的唯一线索是两个单词“CROATOAN”和“CRO”,这意味着什么?
当时美洲土著很少有人会英语,所以这应该是消失的英国殖民者留下的线索。一些人猜测那些人可能去了哈特拉斯岛。在历史上,哈特拉斯岛就叫做“CROATOAN”,位于罗阿诺克岛西南部80千米的地方,住着克洛坦族部落(印第安人的一个族群)。

当时,克洛坦族部落是唯一一个没有杀死英国殖民者,还为他们提供粮食的友好部落,其首领门图在1587年,与怀特一起建立了罗阿诺克殖民地,并且还受洗了,成为了第一个接受基督教的美国土著。CRO一词正是这个部落英文名称三个单词的首字母。也许这些人跟着门图去了哈特拉斯岛?
1998年,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组织了对该岛的考古工作。考古队员们在古老的克洛坦族部落首都发现了一枚10克的16世纪英国金戒指,戒指上面刻有一头腾跃而起的狮子和骏马,家谱学家们根据这个纹章线索,认为这枚古老的戒指是16世纪的英国贵族之物,这位贵族在1585年至1586年就住在罗阿诺克殖民地。
此外人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来自英国的手工制品,比如部分剑柄、一块书写用的石板与一支铅笔、铜锭、一根长铁条以及德国陶瓷,由于美洲原著居民缺乏冶金技术,因此可以推测,这些手工制品应该都来自于16世纪后期的英国。
不过,另外一个重要的线索暗示,殖民者们可能曾兵分两路离开了罗阿诺克岛。
2012年,考古学家们在一幅怀特绘制于北美洲殖民时期的地图上找到了另一个特殊的地点。最终,确定了这一地点的位置——罗阿诺克岛西北80千米的内陆。在该地点进行考古挖掘时,研究者们也找到了来自欧洲16世纪末的大量人工制品。由于这个地区是典型的印第安人定居点,直到1655年英国人才抵达这里,研究者推测,这些物品最有可能是失踪的英国殖民者带来的。

如果考古学家们推测合理的话,将能解释为什么在北美的许多地方,都有人曾报告说见到了白皮肤、蓝眼睛的欧洲人。而一些印第安人也声称自己是诺罗阿克殖民者的后裔,研究者们发现这些人语言中许多词与古英语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一些家族姓氏与失踪的英国殖民者的名单上的一些人的姓氏相同。
那么,为什么这些英国殖民者要从等待救援的地点搬走呢?阿肯色大学的气候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后发现,在1587年到1589年期间,诺罗阿克岛经历了8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期,这些人可能因为干旱而放弃了殖民地。
然而,一些人认为在美洲土著的定居点发现来自欧洲留下的物品,并不能说明失踪的英国殖民者就一定是迁徙到了这里,因为美洲原住民视欧洲工艺品为珍宝,他们会将捡到的东西带回部落,哪怕是玻璃瓶也会被用于打造箭头。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殖民者们跟原住民融合了,那么,这些原住民应该会有这些殖民者的后裔。然而,截止2016年,研究者们利用各种DNA测试方法,也没有找到任何殖民者的后代。
那么,这些人到底去了哪儿?至今依旧是个谜。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身世是否牵扯秦国丞相吕不韦
给后世留下了四个谜团:第一个是他的长相之谜,史学界围绕他身形是猥琐还是高大英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二个是性格之谜,秦始皇是凶狠残暴还是雄才大略,在史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第三个是求仙之谜;第四个是私生子之谜。然而,在所有的谜团之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秦始皇私生子之谜。那么,秦始皇究竟是不是私生子呢?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统治下的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秦始皇在中国一直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存在于史书中,在中国民间也是残忍的化身,是无情的代名词。但是西方的历史学家们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是“中国的”:从他13岁继承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亲政开始,直到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中最后一个诸侯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时止,在短短的十七年之内,便迅速地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诸侯混战之局面,接着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这种气魄,并非一般的帝王所能与之相比,所以,在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看来,秦始皇完全可以和法国的拿破仑相提并论。然而,正像许多对中国历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喜欢留下一些难以解开的谜团让后世的人们去琢磨一样,秦始皇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可以说,秦始皇给后世留下的谜团,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都多。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秦始皇遗留的许多谜团已经被历史学家们拆解,但是对于私生子的问题,却是一个两千年以来史学界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 秦始皇究竟是纯正的皇室血脉(是否是庄襄王嬴之子),还是丞相和的私生子,是一个困扰了中国历史学家们长达两千多年的难题。在《吕不韦列传》里对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吕不韦是当时阳翟的一个大富商,搞贩卖发了财,迅速成为当时在全国少数几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之一。但是,在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之后,吕不韦并不满足,他认为,要想永保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只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方可做到,于是他准备利用这些财富进行政治投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当时在楚国为质、很不得志的秦昭王的嬴子楚。凭借着商人特有的直觉,吕不韦认为此人是一可居之奇货,于是将所有的宝全部押在嬴子楚身上,企图借助他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嬴子楚本来对于皇位继承之事已经彻底失去了心,但是在听到吕不韦的计划之后,顿时对他,声称只要吕不韦帮助自己继承王位,他必将拜吕为相。在得到嬴子楚的承诺之后,吕不韦遂出资千金,为其设计,并将自己原本已经怀有身孕的赵姬送与庄襄王。最后,在吕不韦的努力下,正为没有儿子而苦恼的终于同意收嬴子楚为义子,从而为嬴子楚继承王位铺平了道路。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子楚被立为太子。但是,做了几十年太子的安国君在位没几天便死了,子楚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秦国的王位,史称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称王之后,庄襄王并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拜吕不韦为相,封赵姬为皇后。自此,吕不韦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之所以秦始皇系吕不韦私生子在后世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受以上这段文字所影响。可令后世史学家不解的是,同为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的《战国策》却并没有吕不韦献赵姬的这段记载。这在史学界产生了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喜采个人隐私,既然不载这件事,显然是当时没有这种传闻;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本身并非正规史料,其可信度自然无法与《史记》相比,所以应按《史记》的记载来认定秦始皇的身世;还有学者对《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大期而生”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为基点来论证秦始皇并非吕不韦的私生子。看来,秦始皇身世之谜要想得以彻底解开,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万历帝王北斗七星葬式解析
为自己营造的陵墓固然是辉煌无双,他们下葬的姿势更是别有讲究。从夏商周开始,不同文化系统的氏族就有着独特的葬式,在已经发掘的古墓葬里,有仰卧、屈肢、双手胸前交叉等多种葬式,葬式是辨别墓主的属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到现在开的明墓并不多,皇帝陵墓只有皇帝的定陵被打开,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足有48年的时间。定陵地宫的挖掘震惊世人,打开万历的棺木,却发现他在棺材中没有一般的仰面而卧,而是呈“北斗七星”的姿势。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网络配图 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被打开,除了揭秘了墓中并无传说中的重重机关,同时出土了大量明朝晚期最精美的宝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几位主人下葬的姿势。他们的姿势很是特别,在现在所发掘的古代墓葬中是的,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被称为“北斗七星”式的葬式。 这神奇的“北斗七星”葬式具体是什么样子呢?据材料说,出土的万历皇帝棺材里,万历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剩下骨骼,但是还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姿势。他的身体头朝西、脚朝东,整体是仰卧在棺材里的棉被上,但是四肢的位置很有特色。头是仰面朝天,但头顶有些微向右偏;右胳膊向上弯曲着,右手放在脸旁边,扶着自己的面颊;左胳膊向下弯曲,左手放在自己的小腹位置,还拿着一串念珠。两只腿也各不相同,左腿正常伸直,右腿却向外弯曲,两只脚各向外。两位合葬的和孝端皇后的葬式也不是一般的仰卧。孝靖皇后和万历皇帝类似,下肢弯曲,左臂弯曲下垂,手扶在腰上,右臂向上弯曲,手在头旁边。孝端皇后左臂与孝靖皇后一样,右臂却垂直向下,两只脚交叠在一起。 网络配图 按理来讲,他们下葬的姿势应该是一样的,可能是因为在尸体入棺之后的运送过程中出现颠簸,导致了最后出现姿势的差异。据记载,从紫禁城到定陵一路上,路途遥远,抬棺材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棺材的一角也曾掉到地上,这样出现姿势的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了。孝靖皇后的姿势应该是本来的姿势,整体看来,她的整个身体就像是天上北斗七星的形态。 这个奇怪的姿势到底为什么出现在的身上呢?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常见的星座,斗柄指向北极星,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很多中国古代的风水、天象,都是与北斗七星密切相关的,甚至每颗星都被赋予了名称,斗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斗柄是玉衡、开阳、摇光,几颗星的方位及运行对于古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北斗七星被赋予了政治上的意义。古人认为,皇帝的居处正对着天上的紫微星,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清两代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的原因,而北斗七星在星宿理论中是属于紫微星垣的,也就是人间帝王在天上的对应物,他们在天上就住在北斗星附近。所以,他们要以北斗七星的形制下葬,就更易于他们走到极星天边,为死后去向天上的帝所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出土的帝王墓葬来看,只有定陵万历皇帝的葬式是这样的,其他却都并未如此。这也许是因为明朝皇帝格外重视这一点,所葬的明孝陵虽然没有开掘地宫,但是从地上建筑来看,并不是像一般的陵园呈笔直左右对称的,而是弯弯曲曲,不成直线。这一方面是顺从梅花山的地形,因地制宜,更重要的则是陵园神道也是形似北斗七星的样子,这在中国的帝里也是唯一的。从明孝陵的神道可以看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格外重视北斗七星的形制,把自己的墓道建成弯曲状,那么万历皇帝作为他的子孙,以北斗七星的葬式下葬,也就不足为怪了。定陵是唯一一座被开启的明帝陵,一般认为,其他明朝皇帝的葬式也都应该与他一样,呈北斗七星状。 网络配图 在万历皇帝统治明朝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昏庸腐朽不理朝政,明王朝渐渐走向衰败腐朽,直至无药可救。而他却没有体会到亡国的苦果,仍是安然入土了他之前为自己营造的地下宫殿,以北斗七星的葬式长眠在定陵地宫中。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他断送的,他却享乐一生;继位的皇帝努力想要励精图治,试图阔斧地改革,拯救这个王朝,但是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已经无法治愈,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躺在定陵里的万历皇帝,不知道是否会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