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之域”新疆罗布泊
新疆罗布泊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北部,塔里木河下游,南抵阿尔金山山脉,北至库鲁克塔格。这里面积辽阔,降雨十分稀少,四季异常干旱。广袤无垠的沙丘、盐渍及雅丹地貌形成了新疆罗布泊荒原雄浑、奇诡、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观。新疆罗布泊是人类探险的最终一块乐土。近代以来国内外探险家、科学家们不仅为之前赴后继,而且为之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新疆罗布泊却始终不肯揭开它神奇的面纱,令人困惑不解又浮想联翩。


干涸谜团
历史的新疆罗布泊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烟波浩渺,芦苇连天,《汉书·西域传》记载该湖“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还证实了新疆罗布泊的存在,到60年代曾经“沧海”的新疆罗布泊彻底消失了。到如今竟然成了“死亡之海,茫茫盐漠”,一个近3000平方千米的大湖是怎么干涸的呢??众多科学家为此而苦苦寻觅答案。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地质学家提出“气候变干论”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而近些年来,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新疆罗布泊干涸的重要真相是水体重新分配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结果。直接真相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塔里木河下游建造了几座水库,使新疆罗布泊逐渐断绝来水,最终不可幸免地干涸了。

更有人认为,新疆罗布泊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地下,在新疆罗布泊荒原的地下,埋藏着一个很大的地下湖泊……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也许真正的谜底还待后人来揭开。
游移谜团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曾对新疆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后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出了争论更加激烈的“新疆罗布泊游移说”。这重要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认为新疆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本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00年。斯文·赫定的这一学说,虽然曾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可,但对此提出质疑的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近年来,中国科学家根据对新疆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新疆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对新疆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的研究和探讨,更加感到扑朔迷离了。
诡异谜团

为揭开新疆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有人称新疆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新疆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其实是向西北方向飞行,为何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军事,利用飞机、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新疆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千米处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新疆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帆叶网,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的呢??

新疆罗布泊这个谜一样的世界、神奇的荒原,什么时候才干揭开你神奇的面纱?
解密三国:三姓家奴吕布杀上司丁原背后的真相
导读:有些人不喜欢,他背叛了两义父是不忠,杀了两干爹是不孝,总之,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那么,吕布为什么要杀上司丁原?它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网络配图 《》、《志》均说:“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史料上首先介绍的是吕布的“骁武”,也就是说吕布以“骁武”着称,当初是以自己的“骁武”投奔并州的,接下来介绍的是刺史丁原却给了他一个“主簿”的职位,如此骁勇的武将,却做了一个文官,这意味着什么?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越是文凭高、能力强,越是受到各方力量的排挤,比如,同事会给你白眼,讽刺挖苦你,上司会认为你想出风头,一旦你超过上司,那么他的地位就会不保,所以他会处处给你小鞋穿,安排给你并不擅长的工作,如此你就会产生怨恨,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吕布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投奔到刺史丁原帐下,本以为平生所学能够得到施展,自己的抱负能够得以实现,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领导只给了他一个“主簿”的差事。主簿是什么?是辅佐主吏的文职官员,让一个舞枪弄剑的人成天同笔墨纸砚打交道,这是什么行为? 曾经看到一些人说,吕布不仅武功高强还文武双全,因为他做过“主簿”,这纯粹扯蛋,做主簿应该是吕布混的最郁闷的岗位。那么,丁原为什么任用吕布为主簿呢?丁原,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网络配图 这是《英雄记》的记载,文意很直白的说,丁原出身寒微,是个“大老粗”,但有武勇,杀敌总冲在最前面,稍知礼节,但没有当官为政的才干。一句话,武艺不错,但不适合做官。由此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给吕布一个主簿,而不是别驾、治中或其它武官。有了以上背景,就不难理解吕布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吕布而让他杀掉丁原。 《三国志》说:“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就是说,引诱吕布杀了丁原,怎么引诱的?这个史料真的没有,或许董卓用了反间计,说丁原是杀吕布爹的凶手,以此来诱导吕布。说实话,这个也是扯蛋。我们无需作更多的推断,仅以《演义》为例,当李肃自告奋勇要当说客的时候,只提出用“赤兔马”作为诱饵,金银珠宝并未强求,而董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数十颗、玉带一条。这充分说明董卓对人才的重视,蔡邕哭董卓也能证明这一点。如此重礼对当时还是小吏的吕布来说,其诱惑力是难以抗拒的。再看看李肃与吕布的对话吧。 吕布说的尽是些“委身于丁原实出无奈······恨不逢其主”等等一类的牢骚,这表明了他怀才不遇的境况和心情。李肃说,像我这样没什么本事的人都当上了虎贲中郎将,你吕布的才能,肯定。金银珠宝,高官厚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又能让自己的仕途大进,这对于初涉江湖、以技能求职的吕布来说,夫复何求?网络配图 所以,吕布跳槽,那是迟早的事。我们没有资格嘲笑吕布,有句老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狂傲的诗仙尚能向小小的州长史谄媚低头(《上安州裴长史书》),就是现在的事也是屡见不鲜。 至于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说法,纯粹是小说家之言。史料记载的丁原对吕布是“大见亲待”,仅此而已。董卓需要吕布的勇猛,吕布攀上高枝找到更好的靠山,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当然,吕布自身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就像一枚裂开缝的蛋,终究会散发出一些异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没文化的吴越王钱镠如何巧用文化人治国?
钱镠占据的吴越之地,其领土共有一军十三州:即安国衣锦军(钱镠的家乡临安),杭州,越州,湖州,温州,台州,明州,处州,衢州,婺州,睦州,苏州,还有新置的秀州和后占的福州,以杭州为首府;也就是说,吴越王国的全部范围包括今天的浙江和江苏南部及福建北部一带,都是鱼米之乡,为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钱镠小时候读书不多,由贩盐起家而行伍,所以,他起先也和唐末其他军阀一样,重武将而轻文人,认为文人酸溜溜的没甚用处。但是在得到了吴越之地后,他认识到治江山与打江山不同,治理江山必须延揽人才。所以,他建了“握发殿”,效法“吐哺握发”的故事广揽四方士人,为己所用。 钱镠幕府中如沈崧、皮光业、林鼎、胡岳、罗隐等人,都是当时的俊彦之才,沈崧、罗隐等人还经常对钱镠提提意见,有时候口气挺重,钱镠不以为忤,照样重用。 罗隐名声尤重,因其生的丑陋,性格耿直,恃才傲物,人称丑才子。罗隐的诗歌做得很好,其中《牡丹花》等诗,为时人传诵。罗隐的诗中还有一些精警通俗的句子广为流传,如 “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等,后来都成为传世的经典名言。 罗隐的家乡在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五十多岁回到家乡,依附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罗隐刚到杭州时,不知道钱镠人品如何,便作诗一首送给钱镠,其中有两句:“一个容不得,思量黄祖漫英雄。”把自己比作祢衡,试探一下钱镠是不是容不得人的黄祖?钱镠见诗不以为怪,他知道罗隐是个有才之人,即使真是祢衡也要照样敬重他。在这一点上,钱镠不知超出黄祖好多倍。果然,罗隐一到,钱镠即任用他为著作郎,参与军政。 罗隐很快就发挥出他敢于提意见的特长。钱镠和他的家人喜欢吃鱼,令每户西湖渔民每天都要向王府缴纳数十斤鱼,名曰“使宅鱼”,渔民每天很辛苦,打不了多少鱼,却要承受钱镠的“敲竹杠”,个个。罗隐知道后,去见钱镠,看着钱镠府中壁上挂的《蟠溪垂钓图》作了一首诗:“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何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意思是说如果姜太公来到西湖垂钓,也得每天给钱镠送鱼,这显然是在讽谏钱镠,钱镠见后哈哈大笑,非但不生气,反而称赞罗隐敢于直言,下令取消了“使宅鱼”。 钱镠这样肯听谏言,不少名士闻讯从各地前来投奔,一时府中文韬武略,人才济济,出现了“满堂花醉三千客”的盛况。 虽然钱镠有这么多谋士幕客,但大主意还是由自己决定。灭唐建立梁朝,下旨封钱镠为吴越王。钱镠召集文武僚属商议,罗隐等人认为朱温是篡国之贼,其为人暴乱丑秽,有何资格当?劝钱镠拒绝,并兴师北伐。罗隐以为:“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钱镠却有自己主张,他说:“古人有言,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吾岂失为邪?”他认为,对中原的朱温屈身,只是一种策略。当年的劝做皇帝就用过,这一点难道我会比不上孙权啊? 钱镠向僚属们仔细分析了当时吴越国的形势,吴越虽富,但四周强邻窥伺,最危险的敌人来自淮南。杨行密,欲吞并吴越而后快。如果一旦与朱温翻脸交战,淮南向吴越进攻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了,而且,殷、闽等地也可能附和淮南,吴越国将腹背受敌。钱镠对僚属们说:“我若出征,邻国乘虚来袭,百姓必遭荼毒,我以有土有民为主,不忍兴兵杀戮。” 钱镠这话被称为“蔼然仁者之言”。与中原干戈不断比较,吴越百幸,少受了许多战争杀戮之苦。 不仅如此,钱镠对于西湖的治理和保障也很有功绩。宋人毕仲询在《幕府燕闲录》中记载:“唐末钱尚父镠始兼有吴越,将广牙城以大公府。有术者告曰:‘王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如填西湖以为之,当十倍于此。王其图之。’”钱镠回答道:“百姓资湖水以生久矣,无湖是无民也。” 钱镠意思是,百姓用西湖水来灌田生活已经很久了,填了西湖就断了百姓的生路。钱镠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十分明智,如果他听信这个术士的话,填湖建城,将西湖全部填没,那他将成为历史罪人。无法想象,杭州若没了西湖,没了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六桥烟柳,苏堤春晓,会是一个什么模样? 钱镠还重视筑堤围海,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钱镠因海潮为患,就征用民工,在钱塘江沿岸筑起一条长达百余里的海塘。这道海塘上安有无数竹笼,里面装满大石;又以大木作桩,将这些竹笼垒在岸边,可防海水泛滥侵蚀杭城,原先的盐碱滩涂,也逐渐变成了良田。司马光在《》中评论:“筑捍海石塘,广杭州城,大修台馆。由是钱唐富庶盛于东南。” 在中原大乱,戎夷交侵,生民倒悬的,东南吴越却相对安宁,百可安居,这是相当的不容易。北宋人赵抃作诗盛赞这一状况,诗曰:“时维五纪乱何如?史册闲观亦皱眉。是地却逢钱节度,民间无事看花嬉!” 由此可见,在得到天下后,当执政者文化不高时,如果能善用有本事的文化人,同样也能治国安邦。反之,执政者即使,如果不善用人,特别是不善用有本事的文化人,同样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