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测序技术使我们几乎可以肆无忌惮地获取任何物种和其群体的遗传信息。我们同时也要思考:生物学,尤其是基因组学,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于军
“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启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学科分支(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平台化和规模化,比如高性能计算和规模化生物学数据获取。新研究平台的建立也同时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和整合。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揭开了诸多令人困惑的“科学谜团”,同时也遇到了更复杂、更深刻、更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
遗传学和物种进化理论是生物学的几大基石之一。DNA测序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发现遗传变化的手段,使我们几乎可以肆无忌惮地获取任何物种和其群体的遗传信息。我们同时也要思考:生物学,尤其是基因组学,还有那些未解之谜?这里我们不妨先探讨其中的三个。
第一个“生命之谜”是植物、脊椎动物、节肢动物等不同高级谱系基因组之间的结构差异。例如,高等植物基因组有很多基因间区(基因之间没有基因的部分,大多是被称为RNA转座子的重复序列),但是这些部分有时候会是整个基因组核苷酸总数的95%(例如大麦和小麦)以上,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植物要复制这些不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呢?为什么不增加一些编码基因的序列呢?难道这里是“进化”的“死角”?与植物基因组相反的是:动物基因组将重复序列放在了基因的内含子里面(内含子是基因的一部分,与外显子构成基因的结构部分),不仅被复制了,而且还被转录了,最后在翻译之前又被毫不吝惜地丢掉了。从表面上看,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称之为“复制—转录负担”之谜,即植物基因组复制多余的非编码DNA,动物基因组转录多余的RNA。
« 1
以上就是关于基因组学的未解之谜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一代奸雄曹操与武宣卞皇后之子曹植简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人物之一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去世后“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文学家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三人耳。 人物生平 才气逼人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 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至新野,后又随父与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为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继位,即。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柳生宗严的剑法是跟谁学的?柳生宗严的成名之战是什么
上泉信纲周游日本各地路过大和国遇到土豪——柳生庄的庄主柳生宗严,宗严虽然十分仰慕上泉伊势守的剑法,但仍提出比试的要求。上泉信纲答应了,结果柳生宗严在上泉信纲面前毫无反手能力,于是跪在上泉信纲面前请求给与剑术的指导,上泉伊势守感于柳生宗严的诚心,便答应留在柳生庄指导宗严剑技,柳生宗严便以石舟斋之名向上泉信纲学习。未久,上泉信纲便告别而去,继续他的旅程,而柳生宗严虽然老师不在身旁,但仍十分努力专心的练习剑术。 数年之后(1565年),上泉伊势守再度来到柳生庄,柳生宗严很热诚的招待他的老师,宴后他将老师请到密室内,演练他这些年来所锻炼的结果,上泉信纲看完后,点点头说道:“你已经得到剑法的真髓了。”于是将阴流的印信交给他,并嘉勉他要更加努力练习。 而后柳生石舟斋宗严便将他的所学命名为新阴流,而一般剑道的修习者都称之为;柳生新阴流。 天文十三年(一五四四)七月二十七日,被筒打败以后的十六年间,柳生家归于筒井旗下。 永禄二年(一五五九年)松永弹正久秀攻打筒井时,柳生家向松永久秀倒戈,永禄六年正月,多武峰的僧众和松永久秀之间发生战事,柳生宗严加入松永的阵形和僧众战斗;挥舞大枪奋战。由于这一战,宗严得到久秀的奖状,威名远播。 文禄三年(1594年)柳生宗严带着他那刚年满23岁的第五个儿子柳生宗矩(1571年——1646年)去谒见德川家康,并在家康面前表演了高超的剑术,家康看完之后十分赞赏,要求柳生宗严留在他家边指导剑术及参与军事参谋,柳生宗严以年纪太大而婉拒了家康的邀请,但推介他的儿子柳生宗矩来担任这个职务,因此柳生宗矩便留在家康的身边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