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富饶的贝加尔湖位于中西伯利亚,湛蓝的湖水灌满了它弯弯如一轮新月的形状,就像一颗蓝色的眼睛镶嵌在广袤的西伯利亚。

贝加尔湖有西伯利亚明珠之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1996年将贝加尔湖登入为世界自然遗产。

大约在2500万年前~3000万年前,一场场大型地壳断裂活动在地球上演。
在大陆上撕开了几道裂痕,首先出现的一条裂痕位于现在非洲的东部,形成了东非大裂谷和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等;另一条裂痕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所在地。
像以上非洲的2大湖泊和贝加尔湖这种湖泊就叫做断层湖。

断层湖有狭长、岸坡陡峻、深度较大的三大特点。
贝加尔湖的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呈东北西南走向。
贝加尔湖的岩床深度超过了5000米。
不过,200万年前,随着造山运动的发生,贝加尔湖左右两边形成了高山,北面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面是蒙古高原。
于是,原来的深度被各种物质填充。
但贝加尔湖水深最深处还是超过了1600米,2020年的时候是1642米,平均水深则是730米。

贝加尔湖的坡度十分的陡,湖的两边近乎90度垂直,连一点缓冲的坡度都没有。
尤其是贝加尔湖的西面的部分水域,直接就下到了近1000多米的深度。
这也难怪汉朝时,贝加尔湖会被我们的祖先称呼为北海,这样的深度完全满足了我们对大海的想象。

正是因为贝加尔湖如此的陡峭,如此的深,即使总面积不是世界最大,贝加尔湖的蓄水量却是世界第一,达到了惊人的23.6万亿立方米。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的黄河如果注入空荡荡的贝加尔湖,需要400多年才能够将这个湖泊填满,这相当于从明朝一直流到现在,世界早已换了一代又一代人。
或许黄河差了一点,如果换作长江呢?长江的长度和流量都居亚洲首位,长度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年径流量次于亚马孙河和刚果河。
长江的年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知,长江也需要将近25年才能将贝加尔湖注满水。
按一个人能够活100年来算,一个人的四分之一过完了,才能看到长江注满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的蓄水量真是太可怕了。
即使让全世界径流量最大的三条河流一起注入其中,也需要差不多3年才能够将其注满。
3年足以让一个小孩子从啥都不会,到学会走路,学会说话。
这么一对比,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真是让人羡慕。
我国淡水储量前三的水库,分别是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和龙滩水库,总蓄水量才有约957亿立方米,只有贝加尔湖的二百五十分之一。
如果是天然的5大淡水湖的总蓄水量,更是只有贝加尔湖的约五百分之一。

实在没办法,如果让我国排名前三的三大咸水湖与贝加尔湖比较呢?分别是蓄水量1050亿立方米的青海湖、蓄水量768亿立方米的纳木错、以及蓄水量630亿立方米的色林错。
总蓄水量也只有贝加尔湖的约九十五分之一。
或者还有人说,我们整个国家地表所有的淡水量加起来应该比贝加尔湖多吧。
但实际上我国的地表淡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还不够人家的尾巴那么多。
说真的,我国作为一个资源丰盛的大国,几乎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了一个能够储存大量淡水的淡水湖泊。

贝加尔湖除了蓄水量大的如此的可怕,其实它也冷的可怕。
贝加尔湖与我国黑龙江最北端漠河基本持平。
在我国漠河,过去测得过低于零下53度的超低温,十分的可怕了,打个哈欠,水蒸气都能够凝结成冰,舌头抵上路边的柱子,很快就难以收回口里。
贝加尔湖的气温虽然不如漠河恐怖,但冬季最低也能达到零下40度以下,平均零下38度,所以贝加尔湖的冬季是可以开车上去贝加尔湖的水面的,超过3米厚的冰层完全可以承受住小汽车上千公斤的重量,并跑出100的时速。

在过去,贝加尔湖寒冷的冰面上还发生过惨烈的命案。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原沙皇俄国舰队司令高尔察克纠集沙俄军队的残部、以及誓死跟随沙俄的人民,人数多达120万余人,在鄂木斯克成立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独立政府。
然而,1919年11月,鄂木斯克被红军攻占。
高尔察克已经无处可去,于是带领众人开启了穿过长达6000多公里的茫茫的西伯利亚的旅程,准备去太平洋沿岸寻求帮助。

到了贝加尔湖时,高尔察克虽然还剩下20多万人。
但在通过贝加尔湖湖面时,由于当时贝加尔湖冰面上温度十分的低,还伴随着暴风雪,于是剩下的人也几乎全部死在了贝加尔湖冰面上。
等到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贝加尔湖无比澄清的湖水则荡涤了一切人类犯下的罪过。

大自然不愧是最鬼斧神工的创造者,在如此严寒之地创造了一个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
不仅黄河要400多年才能将其填满,就连我国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加起来都不够它的尾巴。
在淡水湖泊里,总蓄水量唯一能够和贝加尔湖比一比的可能只有连在一起的北美五大湖,但贝加尔湖它又还冷的这么极端。
这实在是让人感到可怕。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身世是否牵扯秦国丞相吕不韦
给后世留下了四个谜团:第一个是他的长相之谜,史学界围绕他身形是猥琐还是高大英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二个是性格之谜,秦始皇是凶狠残暴还是雄才大略,在史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第三个是求仙之谜;第四个是私生子之谜。然而,在所有的谜团之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秦始皇私生子之谜。那么,秦始皇究竟是不是私生子呢?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统治下的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秦始皇在中国一直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存在于史书中,在中国民间也是残忍的化身,是无情的代名词。但是西方的历史学家们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是“中国的”:从他13岁继承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亲政开始,直到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中最后一个诸侯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时止,在短短的十七年之内,便迅速地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诸侯混战之局面,接着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这种气魄,并非一般的帝王所能与之相比,所以,在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看来,秦始皇完全可以和法国的拿破仑相提并论。然而,正像许多对中国历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喜欢留下一些难以解开的谜团让后世的人们去琢磨一样,秦始皇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可以说,秦始皇给后世留下的谜团,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都多。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秦始皇遗留的许多谜团已经被历史学家们拆解,但是对于私生子的问题,却是一个两千年以来史学界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 秦始皇究竟是纯正的皇室血脉(是否是庄襄王嬴之子),还是丞相和的私生子,是一个困扰了中国历史学家们长达两千多年的难题。在《吕不韦列传》里对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吕不韦是当时阳翟的一个大富商,搞贩卖发了财,迅速成为当时在全国少数几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之一。但是,在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之后,吕不韦并不满足,他认为,要想永保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只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方可做到,于是他准备利用这些财富进行政治投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当时在楚国为质、很不得志的秦昭王的嬴子楚。凭借着商人特有的直觉,吕不韦认为此人是一可居之奇货,于是将所有的宝全部押在嬴子楚身上,企图借助他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嬴子楚本来对于皇位继承之事已经彻底失去了心,但是在听到吕不韦的计划之后,顿时对他,声称只要吕不韦帮助自己继承王位,他必将拜吕为相。在得到嬴子楚的承诺之后,吕不韦遂出资千金,为其设计,并将自己原本已经怀有身孕的赵姬送与庄襄王。最后,在吕不韦的努力下,正为没有儿子而苦恼的终于同意收嬴子楚为义子,从而为嬴子楚继承王位铺平了道路。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子楚被立为太子。但是,做了几十年太子的安国君在位没几天便死了,子楚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秦国的王位,史称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称王之后,庄襄王并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拜吕不韦为相,封赵姬为皇后。自此,吕不韦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之所以秦始皇系吕不韦私生子在后世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受以上这段文字所影响。可令后世史学家不解的是,同为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的《战国策》却并没有吕不韦献赵姬的这段记载。这在史学界产生了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喜采个人隐私,既然不载这件事,显然是当时没有这种传闻;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本身并非正规史料,其可信度自然无法与《史记》相比,所以应按《史记》的记载来认定秦始皇的身世;还有学者对《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大期而生”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为基点来论证秦始皇并非吕不韦的私生子。看来,秦始皇身世之谜要想得以彻底解开,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万历帝王北斗七星葬式解析
为自己营造的陵墓固然是辉煌无双,他们下葬的姿势更是别有讲究。从夏商周开始,不同文化系统的氏族就有着独特的葬式,在已经发掘的古墓葬里,有仰卧、屈肢、双手胸前交叉等多种葬式,葬式是辨别墓主的属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到现在开的明墓并不多,皇帝陵墓只有皇帝的定陵被打开,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足有48年的时间。定陵地宫的挖掘震惊世人,打开万历的棺木,却发现他在棺材中没有一般的仰面而卧,而是呈“北斗七星”的姿势。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网络配图 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被打开,除了揭秘了墓中并无传说中的重重机关,同时出土了大量明朝晚期最精美的宝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几位主人下葬的姿势。他们的姿势很是特别,在现在所发掘的古代墓葬中是的,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被称为“北斗七星”式的葬式。 这神奇的“北斗七星”葬式具体是什么样子呢?据材料说,出土的万历皇帝棺材里,万历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剩下骨骼,但是还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姿势。他的身体头朝西、脚朝东,整体是仰卧在棺材里的棉被上,但是四肢的位置很有特色。头是仰面朝天,但头顶有些微向右偏;右胳膊向上弯曲着,右手放在脸旁边,扶着自己的面颊;左胳膊向下弯曲,左手放在自己的小腹位置,还拿着一串念珠。两只腿也各不相同,左腿正常伸直,右腿却向外弯曲,两只脚各向外。两位合葬的和孝端皇后的葬式也不是一般的仰卧。孝靖皇后和万历皇帝类似,下肢弯曲,左臂弯曲下垂,手扶在腰上,右臂向上弯曲,手在头旁边。孝端皇后左臂与孝靖皇后一样,右臂却垂直向下,两只脚交叠在一起。 网络配图 按理来讲,他们下葬的姿势应该是一样的,可能是因为在尸体入棺之后的运送过程中出现颠簸,导致了最后出现姿势的差异。据记载,从紫禁城到定陵一路上,路途遥远,抬棺材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棺材的一角也曾掉到地上,这样出现姿势的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了。孝靖皇后的姿势应该是本来的姿势,整体看来,她的整个身体就像是天上北斗七星的形态。 这个奇怪的姿势到底为什么出现在的身上呢?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常见的星座,斗柄指向北极星,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很多中国古代的风水、天象,都是与北斗七星密切相关的,甚至每颗星都被赋予了名称,斗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斗柄是玉衡、开阳、摇光,几颗星的方位及运行对于古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北斗七星被赋予了政治上的意义。古人认为,皇帝的居处正对着天上的紫微星,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清两代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的原因,而北斗七星在星宿理论中是属于紫微星垣的,也就是人间帝王在天上的对应物,他们在天上就住在北斗星附近。所以,他们要以北斗七星的形制下葬,就更易于他们走到极星天边,为死后去向天上的帝所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出土的帝王墓葬来看,只有定陵万历皇帝的葬式是这样的,其他却都并未如此。这也许是因为明朝皇帝格外重视这一点,所葬的明孝陵虽然没有开掘地宫,但是从地上建筑来看,并不是像一般的陵园呈笔直左右对称的,而是弯弯曲曲,不成直线。这一方面是顺从梅花山的地形,因地制宜,更重要的则是陵园神道也是形似北斗七星的样子,这在中国的帝里也是唯一的。从明孝陵的神道可以看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格外重视北斗七星的形制,把自己的墓道建成弯曲状,那么万历皇帝作为他的子孙,以北斗七星的葬式下葬,也就不足为怪了。定陵是唯一一座被开启的明帝陵,一般认为,其他明朝皇帝的葬式也都应该与他一样,呈北斗七星状。 网络配图 在万历皇帝统治明朝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昏庸腐朽不理朝政,明王朝渐渐走向衰败腐朽,直至无药可救。而他却没有体会到亡国的苦果,仍是安然入土了他之前为自己营造的地下宫殿,以北斗七星的葬式长眠在定陵地宫中。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他断送的,他却享乐一生;继位的皇帝努力想要励精图治,试图阔斧地改革,拯救这个王朝,但是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已经无法治愈,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躺在定陵里的万历皇帝,不知道是否会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