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考古的不断挖掘,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被发现,其中中国广西省就发现三种,今天小编要介绍的青秀龙就是其中之一,它体长可达15米,是种巨型食草恐龙,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
青秀龙基本资料

青秀龙是一种中国的巨型食草恐龙,它体长15米,具有长长的脖子和尾巴,身体巨大,有粗壮的四肢支撑。就体型而言,青秀龙跟酋龙、山东龙差不多大,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89位,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
青秀龙化石

青秀龙化石发现于中国的广西省,其化石并不完整,包括部分骨骼,尾椎及少量其他部分的骨头。通过对化石的拼凑与研究,专家推测青秀龙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的一属,生存年代为白垩纪晚期。如同其他蜥脚类恐龙,清秀龙是种植食性的大型四足恐龙。
形态习性:根据化石估计,青秀龙龙体长15米,跟其它蜥脚下目恐龙一样,它具有长脖子、长尾巴、四肢粗壮等特点。长脖子是为了吃到更多的食物,长尾巴则可以鞭打敌人。为了维持自身体型,利迈河龙每天都在不停的吃。
亚洲发现的恐龙
在地球上,人类已经挖掘出了767种恐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其中亚洲目前发现了268种,广西发现了3种,其中就包括青秀龙,另外两种分别是扶绥龙和南宁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挖掘和发现,小编相信会又发现更多的恐龙被发现。
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几种,6500万年前陨星撞击地球
我们知道,恐龙已在6500万年前灭绝。那时,不仅统治地球超过一亿年的所有恐龙都已灭绝,而且悲惨的命运也落在了地球的土地,海洋和天空中的许多其他生物上。在灾难中,也有海洋爬行动物(如蛇颈龙),飞行爬行动物(如翼龙),恐龙的陆地爬行动物亲属(如彩色蜥蜴)和海洋无脊椎动物(如炸药和箭石)。至于海洋中的微型浮游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浮游生物几乎被消灭了。这场灾难之后,大约50%的属和几乎75%的物种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6500万年前陨星撞击地球科学家发现,在白垩纪末期地层的黏土层中微量元素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而铱元素在地壳中属罕见元素但却广泛存在于小行星之中。因而当前最为流行和最有影响的观点是:6500万年前,陨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引发气候剧变,植物大量死去,恐龙因食物匮乏而遭致灭顶之灾。对恐龙灭绝之谜的解释与说法其实还有很多,公开发表的就有一百多种。据报道,恐龙死于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事件,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大发现。虽然我们有比较充分的证据显示,恐龙死于小行星撞击以及撞击所引发的环境剧变,但仍然有研究人员认为小行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恐龙灭绝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美国科学家在印度德干地盾附近发现了关于恐龙灭绝的证据,研究结果显示恐龙灭绝不仅仅是小行星造成的因素,还有火山喷发影响了地球环境。火山喷发影响了地球环境小行星撞击地球是目前主流的恐龙灭绝原因,一颗直径为8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大量的尘埃遮挡了太阳光照,导致一连串的灾难性事件,比如绿色植物大量死亡影响了食草恐龙的生存,而小型动物的大规模死亡也导致食肉恐龙的灭绝。现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有更多的证据显示在小行星撞击前地球上出现了大规模火山喷发,也对恐龙的灭绝产生了促进作用,因为火山大规模喷发导致一些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达到危险水平,地球大气变得浑浊,而小行星的撞击进一步奠定了恐龙灭绝的命运。火山喷发持续了50万年之久研究表明,在小行星撞击前25万年,地球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并持续了50万年之久,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计算出火山喷出熔岩就达到了1.5平方公里。大规模的火山群活动使得大气中危险化学物质的含量增加,污染了大气环境和海洋环境,麻省理工学院迈克尔·艾迪认为如果我们的火山喷发挥发物模型是正确的,那么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大气中扩散非常迅速,这一因素可能在恐龙灭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为什么食肉动物的眼睛在前面 而食草动物的眼睛在两边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我们会发现许多引人入胜的奇妙现象。以周围的动物为例,你是否曾留意到在草地上放牧的动物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的眼睛位于头部的两侧。而以肉食为主的猎食动物,它们的眼睛几乎全部集中在头部前方。不论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它们都需要运用眼睛来观察周围环境。人类拥有全景视野,但对于只有一只眼的动物来说,视界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食草动物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来自其他天敌的威胁。这时,眼睛成为它们的利器,能够感知潜在威胁并迅速躲避,成为它们最佳的选择。而对于肉食动物而言,眼睛则更好地瞄准运动物体。这种眼睛集中在前方的设计,让它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前方的一只眼睛”,从而使视觉更加敏锐,更容易捕捉到猎物的位置和速度。然而,并非所有肉食动物都将两只眼睛长在前方。一些类似于捕食型鸟类、大多数鱼类和爬行动物的生物,它们的眼睛分布在头部两侧。要解释为什么肉食动物通常将眼睛设计成前方集中的方式,我们首先需要对动物眼睛的基本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动物的眼睛实际上是如何成像的呢?我们熟知的凸透镜成像原理在人眼中也有体现,但人眼会对光线进行更加精密的处理。人类视野形成一张完整的图像,而一只眼睛则只能看到一种景象。人类的大脑与双眼协同工作,根据不同的图像计算深度,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一个完全的三维世界。两只眼睛的距离微小差异,使大脑能够判断前方目标的距离。眼睛集中在前方的设计,尤其对于掠夺者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紧盯猎物,保持一定距离,以便更好地发动攻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认知中的肉食动物,如狮子、老虎、狼等,都将眼睛设计成前方集中的样子。这种设计使它们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深度,帮助它们在狩猎时取得优势。不是所有的掠食者都采用这种眼睛设计。一些像蛇、鱼、鹰等动物,它们的眼睛并不在前方集中,却同样是顶尖的掠食者。为什么它们不将双眼放在前方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到掠食者在捕猎过程中不仅仅依赖视觉感知。蛇喜欢在草丛中爬行,而在这种情况下,视力并不是关键因素。它们主要依靠气味、振动和温度来识别猎物和天敌。鱼类同样如此,它们并不依赖视力,因此不需要立体视觉来锁定目标。而鹰的眼睛虽然长在两侧,但它们的小脑袋不会阻挡视线,因此仍然能够实现立体视觉。眼睛长在前方的陆地食肉动物更需要精确的视觉来观察猎物,而食草动物则更需要广阔的视野来感知潜在的威胁。眼睛的设计与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捕食习性密切相关,是自然界演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