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王昭君出塞之谜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也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是,王昭君为什么会代替汉朝的公主远赴塞外和亲,却成了众多史学家们争议的焦点。

  汉元帝竟宁元年三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拜见。在见了汉元帝之后,他请求汉元帝让公主下嫁自己进行和亲。汉元帝原本就担心边疆会发生战乱,希望通过和亲的办法牵制住匈奴,这样一来便不用劳民伤财、征战沙场了。如今听到呼韩那的请求。他立刻就答应了。

点击查看原图

  这个时侯,汉元帝宠爱的冯昭仪对他说:“陛下后宫的女子有上千人之多,很多都役有见过陛下一面。陛下平时想要召幸这些女子,都是根据画像来选择的,看见画像中哪个女子美丽,就挑选哪个女子来服侍。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容貌平常的女子来代替公主出嫁呢?

  原来汉元帝在登基以后.嫌弃宫中很多女子年老色衰.就下令挑选天下美女入宫,并且让宫中的画师给这些女子一一画像,以便自己每晚能够根据画像来挑选美貌的文子服侍自己。随后,汉元帝便命人把后宫美人图都取到了面前,但是由于画中的女子太多,汉元帝也没有时间逐一细看,便随便选了一个画中容貌较为平庸名叫王墙的女子封为公主,并下令宫中为她置办嫁妆。

  第二天,汉元帝特意在朝堂上设宴款待呼韩邪。酒宴到了一半的时候,汉元帝便下令召见公主,以便公主和呼韩那一同前往驿馆举行婚面前向汉元帝和单于见礼。汉元帝一见不禁目瞪口呆,原来这个女子的容貌倾国倾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绝代佳人。

  汉元帝不禁纳闷,这位佳人如此漂亮,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呢?现如今要把这么一位绝世佳人嫁入匈奴,心里真是舍不得,所以就想把她留下来,另换一个人赐给呼韩邪。随即转身一看呼韩邪,只见他把全副的目光都聚集在王嫱身上,不肯移动。见如此汉元帝担心会失信于匈奴,无奈之下,只好将她嫁给呼韩邪。

  汉元帝回到后宫,派人将这位佳人传来,汉元帝问道:“你原名叫什么个什么时候入宫的”只听这位佳人回道.“小女名叫王嫱,小字昭君。入宫己经有三年了。”王昭君走后,汉元帝心中仍有诸多不舍,于是命令把后宫美人图取来细看。只见那画像只是形似本人的两三分。还是草草地描绘而成。紧接着再看其他己经被召幸过的女子画像,一个个精描细画。比本人要美上许多。如此一来。汉元帝才明白是宫中画师作弊。

  随即。汉元帝命人把画王嫱画像的画师捉拿审讯。经过排查,此人就是毛延寿。毛延寿天生贪婪,曾多次向宫女们素要贿赂,宫女们又都希望能够被皇上召幸,所以很多人都会倾尽所有去贿赂毛延寿,毛延寿也会就此将原本长相平庸的女子画得容貌秀美,风姿绰约。而那些没有钱去贿赂他的宫女,他就会故意把她们画得丑陋不堪。王昭君原本就家境贫寒,无力行贿,再加上天性孤傲,不肯贿赂毛延寿,因此毛延寿就故意将王昭君画得平庸无奇。所以,几年过去了,她仍然只是一个等特皇帝召见的宫女。如今,事情己经查明,毛延寿欺君,当即被斩首示众,可怜王昭君只能带着她的琵琶,随着呼韩邪远赴匈奴塞外。

  朝廷所派出的和亲护送队伍,在经过长安街头的时候,人们都争相一睹王昭君的风采。人们看着如此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将要离开京城远赴匈奴.无不为之叹息。在远赴塞外的路上.王昭君伤心不己,可是又无人诉说.只得在马上抱着琵琶.弹了一首《出塞曲》.借此来抒发心中的幽怨。琵琶声中蕴含了浓重的乡愁和对未来的茫然无措,令人肝肠寸断。传说中,当时就连天上飞过的大雁,看见她的美貌和听见她凄凉的琴声都纷纷地掉落在地上。这便是“沉鱼落雁”中“落雁”的典故出处。

  自从王昭君远嫁塞外以后,汉元帝就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同接到了长安城,赏赐了宅院和田地,进行了妥善的安置。而呼韩邪自从得到王昭君这位绝代佳人以后,也是满心欢喜。整日饮酒作乐,还派使者送来了大量珍贵的礼物以报答汉元帝的赐妻之思。

  王昭君到达匈奴以后.呼韩邪对她很好.封她为宁胡阏氏。之后.王昭君生下一子,名叫伊屠牙斯。后来呼韩邪病死,长子雕陶莫皋继位,号为若鞮单于。若鞮单于见王昭君依然容貌美艳。便把她娶为妾室。

点击查看原图

  王昭君到了匈奴也有不少时日,知道根据当地的习俗,父亲死后继子是可以迎娶继母的。若鞮随即册封王昭君为阔氏,一切待遇,和老单于在世时一样。后来,王昭君又生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为须卜居次,小女儿为当于居次。又过了十余年,王昭君因病去世。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据说每当入秋以后塞外的草色都是一片枯黄,只有王昭君墓上面的草色一年四季都是绿色,所以后世都称之为青冢。因为她远离家乡,只身赴塞外。后世的人们还特地为她制作了一首曲子,谱入乐府,名叫《昭君怨》。有人说是昭君出塞的时候在马上自弹琵琶,谱成这首词曲的。

  关于王昭君山塞的动机,历史上的争议很多。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历的文人墨客给出了众多不同的版本,上面所述也只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

  除此之外。有人认为王昭君出塞是自愿前往并非被迫。王昭君之所以自愿出塞。是因为入宫多年没有得到皇上的召幸,心中难免存有怨愤,于是就利用出塞的机会.主动要求离开汉宫而前往匈奴,也借机摆脱了老死汉宫这一悲惨命运。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王昭君在入宫以后,因为自恃貌美,性格孤傲,再加上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被丑化了。汉元帝根据画像来选择宫女,自然而然就役有机会召幸王昭君,王昭君也因此无法得到皇上的宠幸。再加上她久居宫中寂寞无聊,所以在听说匈奴入朝请求和亲的时候,便主动请求前往匈奴。在得到汉元帝的同意之后,就远赴塞外和亲去了。

  更有人说,王昭君之所以出塞,是因为毛延寿所设下的救国之策。据传,王昭君在被选入宫中以后,宫廷画师毛延寿见她美貌非凡,就担心己经沉迷美色的汉元帝更加不能自己从而误国,所以在为王昭君画像的时候,故意把她丑化。汉元帝一开始并没有察觉,直到呼韩邪入朝请求和亲的时候,汉元帝根据图像选取宫中丑女,于是就选中了王昭君。后来在看到王昭君的真面目的时候,就想反悔,但是无奈金口玉言,圣旨己下,只好让王昭君出塞和亲。历史上的一些文人还因此赞誉毛延寿的高明之举。汉元帝贪恋女色,如果不把王昭君送走,那么,她日后得宠,说不定会误国误民,后患无穷。

  根据我国的正史文献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我国汉代边疆的安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莽当政的时候,曾经命令王昭君的大女儿须卜居次来侍奉。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王昭君出塞和亲,在呼韩邪父子当政期间,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和睦,这也说明这桩政治联姻的正面效果。

  但是也有人认为,汉代的谋臣和良将众多,却用一个女子来寻求和平,实在是有伤国体。后世就有诗文说道,“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胡尘。边塞未安殡侮虏,朝廷何事拜功臣…”。汉朝的时侯外戚宦官专权,王昭君为了能够救天下的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选择了出塞和亲,这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对国家和人民最大的奉献了。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有关她的故事,在《汉书》、《后汉书》等正史文献中都有着大量的记载。然而,在长达六十余年的汉朝和匈奴之间和亲的时间里,众多肩负“和亲”重任的汉室公主们没有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丝毫的记载。唯独是身份不如宗室公主尊贵的王昭君的事迹在众多的历史文献中有着大量的记载,并且还衍生了各种版本的故事。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王昭君的身份更能引起大众们的同情和关注,再加上各种民间故事、戏曲、野史小说的广泛传播,众多的文人墨客也对她进行各种赞美、感叹、描述,这就更让王昭君的事迹人尽皆知了。所以关于王昭君离奇的人生遭遇,就更加引得后人们的争相探究了。

王昭君为什么被毛延寿画丑?两人之间有何纠葛?

,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昭君16岁被选入宫为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入汉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应诏远嫁匈奴;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依照匈奴风俗改嫁新单于(呼韩邪与前妃水阏氏之子)。 昭君出塞,曾牵连到一人,就是西汉元帝的宫廷画师毛延寿,并为后世留下一段历史公案: 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朝廷征集天下,当时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王昭君入选其中。从全国征集的美女数以千计,无法逐一亲视,便由宫廷画师画成肖像以供御览。宫女们为早日得到皇帝宠幸,争相向画师行贿,以求将自己画得更美些。王昭君生性耿直,不肯行贿,所以被画师毛延寿丑化,并在肖像面颊被点一颗丧夫落泪痣。五年后,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携贡品来长安朝拜,提出和亲的请求,汉元帝同意,王昭君遂自请愿嫁出塞。依照朝礼,汉元帝召见即将成为匈奴王后的宫女,方知天下竟有如此绝色佳人,随即追究画师毛延寿,并一怒将其杀之。 前几年,CCTV第八套播放过一部历史故事电视连续剧《昭君出塞》,观众的反响一片愤怒和质疑,认为是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恣意篡改。而观众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剧中王昭君与毛延寿之间那种不明不白的关系。 所谓历史公案,不过是一段野史;至于电视剧,没看过,也就不好妄加评论。 那么,王昭君与毛延寿到底有什么关系?王昭君又为何要出塞远嫁匈奴呢? 王昭君是个悲剧人物,她的命运完全是因性格使然,并不像史说的那样,为了什么国家利益,做出一番伟大的决定。王昭君不愿做宫女,也不想当什么王妃,但又不能抗拒,因为这样会株连她的整个家族,所以只能屈从。毛延寿深知王昭君的苦衷,出于同情,便采取丑化的办法使王昭君能够避免被宠幸。因为到了一定年龄,老宫女将被淘汰出宫。但谁能料到匈奴单于提出和亲,王昭君竟然又被不幸选中?后来的事情则无需多说了。 回头看去,有些诗人的直觉倒是更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例如,唐代诗人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再如,北宋诗人的《昭君村》: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昭君出塞后是什么生活?她过的幸福吗

出塞后是什么生活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郅支单于伏诛后,南匈奴的单于心情非常复杂,又高兴又恐惧——高兴,因为自己的哥哥、死敌郅支单于已灭;害怕,是因为汉军神威,实力太强。于是,他更加恭谨地迢迢奔赴长安,第三次单身朝见,表示要给皇帝当上女婿以自亲。 由此,汉元帝才把王昭君当作宗女赐给呼韩邪单于为妻。“昭君出塞”这场历史大戏,才得以上演。 也正是从彼时起,南匈奴彻底把自己和大汉王朝绑在了一起,自秦汉以来的北方匈奴边患,从此一举消除。直至篡汉,汉朝北边塞五十余年无事。 所著整部《汉书》,涉及王昭君的内容,不过寥寥37字。班固是史学家,其书大多承袭其父班彪的六十五篇《后传》(此书是为续补《》),几乎就是记载当时最真实情况的信史。)到了的《南匈奴传》,有关王昭君的记载已经有所铺陈: 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 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而支持汉朝和亲,认为王昭君幸福生活的最早当属:“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还有北宋:“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此外,今人翦伯赞也有诗:“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究其实也,一个自幼生长于湖北的年轻女子,迢迢万里,自长安远赴大漠苦寒之地,背井离乡,故国渺渺,置身于一个全然不同的陌生地方。艰苦定居下来,十多年后儿子被杀,想回国又因“政治任务”被迫继续留下,按匈奴风俗,这位汉女又下嫁给自己的儿子辈单于继续做“阏氏”。 辛苦如斯,对于浸染于中原文化中的一个弱女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都能在历史的回声中听见绝色美人王嫱微弱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 到了公元48年,即东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的呼韩邪二世单于臣服于汉。而南北两部匈奴互攻,南匈奴不敌,东汉就把南匈奴全部迁入长城以内,并设置护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等职,昔日为匈奴侵塞发愁不断的大汉朝,反而要派兵去保护南匈奴免受北匈奴的侵掠。 公元73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大将窦固从酒泉出发,占领匈奴最肥沃的土地之一伊吾卢(今哈密),驻兵屯垦;公元89年,东永元三年,大将与度辽将军邓鸿和南匈奴单于共同进军,会师涿郡山(蒙古阿尔泰山),深入大漠,一直追到稽落山(蒙古古尔班察汗山),终于击溃北匈奴主力,斩首一级,共有二十多万匈奴人投降。 而后,窦宪将军“勒石燕然”,在燕然山上竖立巨大的石碑纪念这次大胜。 公元91年,窦宪属下大将耿夔、任尚又再次大胜北匈奴,俘虏其亲王五千多人,北匈奴单于仅率数骑于混乱中落荒而逃。自此,北匈奴残余部落在漠北再也无立足之地,一路向西流亡。 三个世纪后,匈奴未被杀尽的余部终于侵抵黑海北岸,导致了原居民西哥特部落向西侵入多瑙河。而多瑙河原住民汪达尔部落,又被这帮“失败者”赶得向西侵入罗马帝国。强盛一时的罗马帝国,经不住这些野蛮民族的滚滚大潮,最终灭亡。 所以,当时谁都没有想到,汉朝窦宪将军的一击,恰似一根强有力的手指推倒了一个多米诺骨牌,导致了日后影响整个世界格局的。 北匈奴汗国逃亡后,南匈奴内附中国,再也不成气候。216年,最后一位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大丞相“因留不遣”,把匈奴分为五部,实际上按照汉人的郡县制进行管理,正式结束了匈奴的历史。 后来,这些匈奴残余的部落族群,只在后曾过,建立过后汉、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小国的皇帝都,皆冒称是汉朝皇帝的后代,都自诩母系乃汉朝公主,夸耀血统。这两个匈奴国家的建立,当时给中原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所以,匈奴、鲜卑、羯、氐、羌,匈奴排在“”的第一名。 而这些全然汉化的匈奴贵种,很快就被鲜卑和羯人灭掉,很快就消失并融合在中国北方民族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