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母系氏族简介是怎么回事?母系氏族的特征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5-03-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遗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等等;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名称,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先始,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

特征 母系氏族婚姻系基本特征为: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

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

(也有很多国外学者认为,没有确切考古证据表明群婚制度在50万年前~3万年前一直广泛存在,子随母姓只是一种可能,但不表明可以得出群婚的推论,此点不严谨)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虽然母系氏族的建立并不能说明新人比其前人的进化方式有了质的发展,但是比起类人猿更随机、更简单的原始群来说,组织化程度更复杂和更稳定,人类有了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

形成 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主要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陕西大荔人、山西襄汾丁村人、山西阳高许家窑人、广东曲江马坝人、贵州桐梓人、湖北长阳人、北京周口店新洞人,以及辽宁喀左鸽子洞等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山西朔县峙峪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辽宁建平人、广西柳江人,以及宁夏灵武水洞沟、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阳原虎头梁等文化遗存。

山顶洞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中有骨针,装饰品有钻孔的小石珠、砾石和青鱼上眼骨等,这说明山顶洞人开始掌握了钻孔技术,因而很可能使用了比前人进步的石制工具。

山顶洞人除在居住地区附近采集和渔猎外,活动范围又有所扩大。

他们获取的食物中有海蚶,这说明山顶洞人的足迹已达渤海湾一带,与大自然的斗争能力有所提高。

原始人群阶段过渡为母系氏族社会,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推动下完成的。

血缘内婚制族外婚制的转化是社会性质变革的关键因素。

原始人的血缘家族,经过几代繁衍之后,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引起食物来源匮乏,生活受到影响,因而必然分裂出新的血缘家族。

新的血缘家族依然施行内部的血缘婚。

内婚制虽然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对稳定,但婚配的男女之间血缘关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后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与自然界抗衡的能力因而减弱。

诚如《左传》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内婚制在人类历上延续的时间甚长,这正是原始人群阶段生产力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内婚制对人类进化的危害极大,其严重后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血缘家族的分裂,不断产生新的血缘家族。

这些血缘家族之间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血缘家族的男女之间也难免发生婚配现象。

人们逐渐发现,各血缘家族之间男女通婚所生子女,无论在体能和智力上多优于同一血缘家族男女婚配所生子女。

人们终于觉悟到,婚配男女的血缘关系越远,生育的子女越强健。

由于传统观念强大的影响,内婚制向族外婚的转变是十分缓慢的。

开始,只排除血缘最近的同胞兄弟姊妹间的婚配,以后又排除血缘较近的旁系兄弟姊妹间的婚配。

最后,血缘家族内的男女,不论是否同辈皆禁止婚配。

这样,一个内部不能婚配的血缘亲属集团——氏族便产生了。

族外婚,就是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

男子外婚到另一氏族,死后埋在本氏族的公共墓地里。

这种婚姻关系虽然还不稳固,但毕竟使氏族明显有别于过去的血缘家族。

在这种群婚的形态下,子女仍然是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的世系也只能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

同一始母下的若干后代,便形成为一个氏族。

母系血统是维系氏族存在的纽带。

氏族扩大之后,再分离开来,另建立新氏族。

彼此通婚的氏族则组成部落。

古代的风俗中仍残留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的族外群婚痕迹。

这种群婚多是以野合形式进行的。

《周礼·地官司徒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贵州通志》卷七:“花苗每岁孟春,会男女于野,谓之跳月。

择平壤地为月场,鲜花艳装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谑浪终日,暮挈所私以归,比晓乃散。

” 的“歌圩”、的“赶表”、的“放寮”、仫老族的“走坡”、的“”、的“行歌坐月”等等,存留了古老的群婚制和外婚制的遗风①。

“歌圩”是文献记载的称谓,壮语则称为“窝坡”、“埠坡”、“埠峒”等。

每逢圩日,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女子以甲村为一个单位,男子以乙村为另一个单位,用唱歌的方式寻找对象。

当某对男女唱得之时,便离开集体,私下幽会,盟誓终身。

岳和声在《后骖鸾录》中,谈及年间柳州城外的“搭歌”时,曾说:“遥望松下,搭歌成群。

数十人一聚。

其俗女歌与男歌相答。

男歌胜,而女歌不胜,则父母以为耻。

又必使女先而男后。

其答亦相当,则男女相挽而去,遁走山隘中相合,或信宿,或浃旬,而后各归其家,取牛酒财物,满志而后为之室。

不则宁异时再行搭歌耳”。

“歌圩”实际上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婚配的场所。

在农闲时,甲寨男青年同乙寨女青年,白天唱歌,夜晚在乙寨附近燃火集体过夜。

有时甲寨青年男女与乙寨青年男女混合一堂,甲寨男人对乙寨女人,乙寨男人对甲寨女人集体过夜②。

广东某些,在旧历至正月初二的三天中,凡是成年男女,无论已婚与否,均可“在山峒间,山岗树林底下……互相酬唱民歌,自朝至暮,唱至情投意合,互相依偎发生性关系”①。

群婚在华夏民族也曾盛行。

春秋时期,上至天子后妃,下至庶民百姓,仍保留群婚之遗风。

据《月令·仲春之月》记载:“仲春通淫”之时,人们停止工作,纷纷前往大牢祠祭祀求子之神“高禖”,天子、后妃也须参加。

入夜,男女皆寝于庙后。

以上例证充分反映,族外群婚制曾普遍存在,使我们得以窥知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的婚配形态。

这种婚配的特点是,以集体方式进行,没有一定的场所,多在野外结合,亦无固定的配偶,年龄和辈份的限制也不严格。

但是氏族成员之间的婚配则是严格禁止的。

族外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史上的重大进步,较之内婚制下的同辈婚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自然界万物的演化规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实行族外婚的氏族,其成员的智商高,体质强,整体实力明显优于依然实行内婚制的血缘家族。

在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无可置辨的主导作用。

母系氏族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资源,同时也使他们面临严峻的环境。

氏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求生存的依靠。

人类的生产活动——采集、狩猎和捕鱼依然必须集体进行,否则就不能有效地抵御野兽、饥饿和疾病的威胁。

他们还没有私有财产观念,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是氏族的宗旨。

母系氏族社会里,存在着按性别和年龄区别的简单的不稳定分工。

青壮年男子外出狩猎、捕鱼。

妇女则从事采集果实,看守住所,加工食物,缝制衣服,管理杂务,养护老幼等公益劳动。

因为当时的采集经济比渔猎经济收获稳定,成为氏族成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所以是维系氏族生活的基本保证。

妇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以及氏族成员的世系均按母系计算,更使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居于主导的地位。

中国古代关于氏炼石补天,积灰止水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受人尊敬的妇女领袖带领先民对自然界进行斗争的情景,歌颂了妇女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考古发现揭示了母系氏族社会初期人类活动的遗迹。

山顶洞人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

他们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东北部,海拔170米的一个天然山洞里,因而被称为山顶洞人。

洞长约12米,宽约8米,面积为90多平方米,可容数十人生活。

洞里自然分成“上室”和“下室”。

上室在洞口处,是他们的公共居室。

下室在洞的深处,是他们的公共墓室。

山顶洞人的成员都是平等的,遵守共同的习俗。

他们生前互相保护,死后也埋葬在一起。

山顶洞的下室里,埋葬着一个青年妇女、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

他们的尸骨上撒布赤铁矿粉粒,随葬有燧石石器和穿孔兽牙等装饰品。

对于去世的老年人,尤其是妇女,将其生前使用的装饰品随葬,反映氏族成员对妇女及老年人的爱戴。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陵墓里有活人埋在里面陪葬吗?石头鱼有毒为什么能吃,让人致命的毒在哪里/怎么祛除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天体引力和独特地形早就大潮黑洞是黑色的吗,宇宙中看不见的天体(不是黑色/黑洞不是洞)金银花的功效与作用,提神醒脑清热解毒/增加抵抗力(多喝无益)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高祖真的昏庸无能吗?唐朝时期的武德之治简介

,是指中国唐高祖李渊武德时期所创立的初唐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人物评价 唐高祖长期以来被治史者认为是平庸无能之辈,但近内史学界已逐渐清除笼罩在初唐史上的迷雾,并肯定了李渊的建唐开国之功。唐高祖之所以遭到冷落,一是因为他执政期短,又夹在中国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和唐太宗之间,二是他的开国之功被后世史家精心地掩盖。 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52岁,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有气勃勃的干练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兵,对李密和东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攻占隋都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关中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其高祖又纳封德彝的提议,向突厥反攻,前后击退17次,包括由北方军阀梁师都、苑君璋和睦伽陀引突厥兵入塞的3次,共斩1万馀级和特勒1人,俘获俟斤阿史德乌没啜。他推行的大赦、封官许愿等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 唐高祖也继续实行的发展水利和运河体系的政策,624年在陕西建成了一套给水系统,它引黄河水浇地八万多英亩,次年在陕西建造了一条漕运运河,它有助于京城的物资供应。当唐高祖最初起兵太原时,他颁布了一系列宽厚法令以缓和隋炀帝那一套严刑峻罚,取代了隋炀帝的严苛而繁杂的法律。 《剑桥中国隋唐史》指出唐初,隋朝的国库和仓储本来几乎空无所有,后来由于唐高祖喜欢大赏他的支持者而弄得更加空虚。唐高祖入西京长安后,要赏赐义师,府库一点都拿不出东西,遂按照刘世龙的建议靠砍伐长安城中六坊和苑中的树木为柴,用来换取几十万匹布帛才足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闰之原名为什么叫二十七娘?王闰之生平简介

王闰之(1048—1093),女,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的第二任妻子。苏轼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她则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和,知足惜福。 人物经历 王闰之(1048—1093),女,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苏轼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她则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顺,知足惜福。 苏轼后来在哀悼第二位岳父的《祭王君锡文》中说:轼始婚媾,公之犹子。允有令德,夭阏莫遂。惟公幼女,嗣执罍篚。恩厚义重,报宜有以。(《苏轼文集》卷六十三) “犹子”便是侄辈,这说明王君锡是王弗的叔叔,闰之即是王弗的堂妹。“罍”是烧茶的泥罐,“篚”为采桑用的竹筐,这两个字虽是谦辞,却恰如其分地表明闰之的当时的身份:一个擅长炊茶采桑、地地道道的村姑。 名字由来 根据自己在娘家的排行,新娘子原叫二十七娘,“闰之”这个名字,显然是苏轼给取的,她所出生的庆历八年闰正月,而闰之恰恰生于这个闰月里,“闰”的字面意义就是不期然而然地“增多”,对于苏轼来说,青年丧妻,只好无奈地给孩子找个继母,也与“闰”字吻合。 考察苏家族谱,我们发现,苏家的女人与当时社会大多数女性一样,都没有正式名字。苏轼祖母称,母亲也只叫程夫人,而的妻子一辈子安于“史氏”之称,惟有苏轼的两个夫人和侍妾,都和男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名、字,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从这一点来说,嫁给苏轼这样一位大文人,是她们莫大的幸运。 不仅如此,闰之比王弗更进一步,有了自己的字:季璋。由此可见王闰之在娘家排行老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