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元代顺时秀是哪里人?顺时秀籍贯生平考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我国戏曲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涌现出一批才艺双全、容貌美丽的杂剧女艺人。

这些著名的杂剧女伶们,按照当时的梨园习俗,其艺名往往冠以“秀”字,诸如顺时秀、珠帘秀、天然秀、忠都秀、大都秀等等。

她们犹如大元帝国蓝色夜幕中,一颗颗耀眼夺目的,一粒粒璀璨生辉的,成为有元一代大众文化的主角,粉丝崇拜的偶像,成为文人笔下描绘歌咏的对象,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民族记忆。

这些扮相俊美、歌喉婉转、演技精湛、风华绝代的杂剧女演员,可谓我国历史上第一批著名戏曲演员,第一代表演艺术家。

然而,令后世人深感遗憾的是,由于古代艺人、女伶的社会地位的极端低下,她们成为正载上的空白点,即使传留有记载她们个人信息的有关野史笔记,也往往是只言片语,以至于这些才貌双全的杂剧女伶们的故里籍贯几乎都湮没失记,绝大多数无从考证出来。

有的杂剧演员的籍贯,戏曲学术界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例如著名女伶珠帘秀的籍贯,有人说是大都人,有人说是洛阳人,还有人说是扬州人,几乎一团乱麻,难以理清。

在这种情形下,根据千百年来流传的来自于广大乡村街坊的民间传说故事、奇闻异事,来尝试性的考证一些元代女伶的祖籍之地、生平事迹,就是一个下而求其次的办法了。

这种考据,虽说不一定达到历史真实,但或许能接近真相。

至少,能为我们的戏曲史学术界对于这些女伶们籍贯的研究,提供一点参照。

在其中,关于元代著名女伶顺时秀郭芳卿的祖籍,就是既无正史记载,也无野史传流的典型例证。

本文谨根据在笔者故乡流传的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来考察郭芳卿的籍贯以及生平。

(一) 在河北省沧州地区东南部,有一条发源于山东省德州地区,并在海兴县注入渤海湾的泄洪、灌溉之用的大河,名唤宣惠河。

这条河流是在年间朝廷拨款疏通大禹治水治理过的九河之二的胡苏河和釜覆河的残留河道而凿挖形成了一条河流,并取名“宣惠河”,取其“宣泄水患,惠及黎民”之意。

宣惠河,就像一张“西北望,射天狼”的强弓硬弩,在沧州东南部茫茫大平原上划了一道美丽而劲挺的弧线。

在东光县与南皮县交界处,在宣惠河弓背的背弯东南四五里之处,在元代的时候,有一条自西南流向东北方向的宣惠河的支流“流口河”。

此河年久淤积失于疏通,现在一部分河道已经湮没无迹可寻,一部分旧河道在文革期间被利用来开挖了现在的宣惠河支流“大黄沟”。

流口河在河水泛滥的年份,在沿岸地势低洼处冲出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流口”沟坑。

永乐二年(1404年)的大移民潮中,有来自山东青岛市即墨县的两户移民和曾经在一处很大的流口河的流口处的西北方,择地建村定居,形成了现今的“流口姜”和“流口丁”两个东西毗邻的村庄。

在流口姜村西南三里处,在元代的时候,在流口河的南岸,曾经存在着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小王庄,河上架有一条拱形的砖砌小桥连通北岸。

由于末年的战乱,尤其是在打着“清君侧”旗号造反的燕王朱棣的军队与明惠帝的平叛的皇家部队在沧州地区进行的三年的的拉锯战期间,以及朱棣当上皇帝以后在河北进行的报复性的丧心病狂的烧杀抢光式的“燕王扫北”大屠杀事件中,河北居民,或被杀,或逃亡,几乎,人烟稀少。

(二) 据故老代代口耳相传,在元朝的时候,小王庄的一户人家曾经出了一个红透半个京城的非常有名的歌女,小名叫小卿,成名以后大号叫芳卿。

这郭小卿不仅容貌美丽非凡,人长的漂亮,而且有一副歌喉婉转的好嗓子,歌声悠扬圆润,戏也演的,什么角色都能演的活灵活现。

郭小卿的父母生有五个姑娘,没有儿子,她在姐妹行里排第二。

郭小卿的爹娘因为家里孩子多,生计艰难,养不起,又一门心思想生个儿子,接续香火,因此上从很小的时候就把他送进了一个来小王庄耍杂技的戏班。

后来,郭小卿几经辗转,去了当时元朝的京城大都城的教坊司唱杂剧。

在小王庄的村北三里之处,有一片方圆数百亩的低洼之地,蒲草芦苇丛生,荆榛遍布,柳林蓊郁。

这里有几十座十米高低的土岗高岭,据说是春秋时期攻打盘踞在宣惠河两岸的属于狄人部族的孤竹国的军队时修筑的,俗称齐桓公“射雉台”。

据说郭小卿的爷爷略懂风水之术,认为某处岗岭隐有龙脉,风水绝佳,临终前便告诉郭小卿的父亲等他去世后将其埋在此处,将来家里会出一个皇上,一个娘娘。

郭小卿的父亲对此半信半疑,心想自家至今还没有生出儿子,怎么出个皇上呢;自家属于世代农门、寒门,怎么会出娘娘呢,难道自家祖坟上真的会冒青烟吗?但是不忍拂逆老父的愿望,于是将老父埋葬在指定的地点。

郭小卿的爷爷年轻时因故得罪了村内一土财主,两家也可算是世仇了。

有道是纸里包不住火,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郭小卿家祖坟会冒青烟,将出皇上与娘娘的风声很快就传到了王财主耳朵里。

王财主闻听此事之后,非常害怕,,坐卧不安,茶饭不香,认为郭小卿家无论是出了皇上还是娘娘,都会找他报复的,于是日夜愁闷,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小王庄内有一观音寺,后世俗称为“南大寺”。

寺内供奉的是观音菩萨,香火颇为旺盛。

有一年,来了一个善看风水的南蛮子寄宿在南大寺内。

王财主知道了欢喜非常,手拿重金去观音寺里找那个风水先生讨求破解郭小卿家祖坟龙脉风水的方法。

这位风水先生明白王财主的来意后,跟着王财主到村北郭小卿家祖坟所在之地转了一圈,于是告诉王财主只要派人将某处岗岭从中间挖断即可破坏此处的风水,郭小卿家就不会出皇上与娘娘了。

王财主闻听此言,不由得心中暗喜,过了些时日就雇人到那处岗岭取土垫宅基地,几乎将这一处岗岭铲为平地。

而且,令人好奇的是,挖土的人是竟然在这处岗岭低下挖出一个陶制的土龙器物来。

后来,郭小卿家要出皇上与娘娘的也算应验了。

因为若干年后,郭小卿在大都的戏台上唱戏时真的既扮演过皇上,也扮演过娘娘;并且还多次进宫,为真的元朝的皇帝及其皇后演出过杂剧。

(三) 民间传言,郭小卿曾嫁给一个官宦人家做小妾,备受那位大官的凶悍霸道嫉妒成性的大老婆的虐待凌辱;年老色衰以后,又被那位大官赶出家门;为了生计,重新登台献艺演出歌唱;老年后,流落江湖,沿街乞讨,返回故里东光小王庄。

据说,郭小卿去世后,被族人安葬在村北的某处高岗土包之下。

后世的当地人将其坟墓俗称为“歌女坟”。

数十代后,当地村民给说走了字,又唤作此处田地为“鸽子坟”地,或者“小坟”地。

(这种地理名称被说走音、读白了音的事例,可谓随手可找。

例如,东光县境内有一条宣惠河的很大的支流“沙河”,也叫“河”,据传是王莽当皇帝时给挖凿疏通的。

当地人说走了音以后也唤作“王八河”。

) 这些几十座十余米高低不一的土包岗岭,也即传说中的齐桓公“射雉台”,在上个世纪的文革期间大搞“平整土地”时,以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当地村民不断挖土垫宅基地、修房盖屋的过程中,逐渐被铲平,有的如今只剩下不足两米的土堆了。

令人不无唏嘘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换,郭小卿的坟墓如今也湮没在星罗棋布的农田沟渠之下,或者茫茫荆榛蒲草之中,已无踪迹可寻了。

殊为叹叹! 今夜星光灿烂,此时已经是“南斗阑干北斗斜”,夜色阑珊。

推窗望向正月里那的夜空,我仿佛看到夜幕中悬挂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戏剧之星,那或许就是大元帝国时代杂剧舞台上曾经最为耀眼的女伶郭小卿吧。

谨以此拙文深深缅怀、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代杰出的戏剧表演艺术家、著名的杂剧演员——顺时秀郭芳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秀竟靠运气夺得天下,难道他真是传说中的位面之子吗?

能从天下群雄中脱颖而出,运气占了很大成分——既有他自身的狗屎运,也有对手的一连串失误。事实上,当他扫平了河北,在藁城建元称帝后,仍然看不出他就是那个即将创造出“光武中兴”大业的位面之子。 因为在当时,至少有四只绩优股看起来跟他难分伯仲,甚至比他更具爆发力:以绿林军为班底的刚刚打进长安,杀了,手握传国玉玺和武林盟主的大纛,正红得发紫;而山东数十万赤眉军,通过抓阄方式从民间选出一个汉室宗亲——小羊倌刘盆子——立为,一路高歌西进,要与绿林军争天下;隗嚣称雄陇右,人心归附,;割据西蜀汉中,倚仗地势之险,梦想仿照当年故事,东出争霸。 刘秀的战略很明确,就是“躲猫猫”,蹲在一旁让绿林军与赤眉军争夺“武林盟主”,坐等两败俱伤时收取渔翁之利。至于暂时够不着的陇右和西蜀,则本着“”的原则,,结为外援,至少不能树为敌人。 东汉初年各地割据形势图 运气一如既往地眷顾着刘秀,这个并不高深的战略很快就得到了以上四只绩优股一致而热烈的响应: 赤眉军经过与绿林军的几场血拚,终于笑傲江湖,冲进长安干掉了刘玄,捧红了刘盆子。红的虽然灭了绿的,却浑身挂彩元气大伤,加上关中缺粮,只得裹挟一堆黄金珠宝和妇孺放弃长安东返; 陇右的隗嚣任凭东方打得昏天黑地,气定神闲地治理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这堆乱世枭雄中,他比较欣赏刘秀的为人,主动派为使者前去考察,认定刘秀最具帝王气质。为此他甚至劝说打了败仗的刘玄取消帝号,反过来跟随刘秀当小弟。最重要的是,由于陇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他死死扼住了公孙述东进的道路; 盘踞蜀地的公孙述借用图谶中“废昌帝,立公孙”之说,又说自己掌纹奇特,有帝王之相,跟刘秀同一年称帝,(公孙述尚白色,号称“白帝”,“白帝城”即是他所建)并屡次向中原传送檄文,蛊惑人心,聚众数十万之巨。但他几次出兵,都让隗嚣挡住,送钱送官拉拢,都被坚决拒绝,连使者都让隗嚣给宰了,这让公孙述很郁闷。 白帝城,伤心之地 同样受益于图谶,并对图谶之言的刘秀觉得有必要驳斥一下公孙述。这不仅是自尊心的问题,也事关天下民心所向。他特地给公孙述写了封信,进行学术探讨: 图谶上的“公孙”咋就一定会是你个龟孙呢?图谶说“代汉者当途高也”,你又不姓“当涂”,又不叫“高”,跟你有个毛线关系啊?你掌纹奇特,王莽比你的更奇特,结果还不是让人点了天灯?拜托以后别再往中原张贴这种小广告! 为了尽量不伤和气,刘秀在信封上特地写上“公孙皇帝亲”字样,但公孙述压根儿不搭理他,连礼节性的回复都没有。 打嘴仗不是重点,重点是历史的车轮正按照刘秀的设想一步步前行。刘秀以逸待劳,利用赤眉军缺粮的弱点,在其东返途中堵住道路,却又高垒深沟不跟对方硬拚,直到赤眉军饿得军心大乱时才一战定江山,迫降刘盆子和赤眉主将樊崇等人,清除了最大的一个对手。 这个时候的隗嚣,仍然继续卖力地替刘秀阻挡住公孙述,使刘秀能专心经营东方,分兵四出清扫各地小股割据势力。 隗嚣名字虽然很嚣张,却是个、如假包换的经学大家,他的叔父隗崔豪爽侠义有人缘,起兵反抗王莽并占据了陇右地区。但老隗认为要成大事必须有一套先进的思想学说作指导,硬是抬举小隗作了首领。 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有时候也误事。有文化懂经书的隗嚣谦恭爱士,陇右一带让他治理得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长安关中的士大夫不堪连年战乱,纷纷往西逃到陇右,这让隗嚣名声更大,很多士子慕名来归。但这个地头蛇显然没有更长远的进取目标,而是学起了周文王的低调和谦逊,满足于世人的好评和地面的安定。时人评价他说: 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师章句,宾友处士,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 如果隗嚣能始终如一地做下去,倒也算识时务知天命。问题是当刘秀扫清东方,打算带着他一起去收拾公孙述时,他却不合时宜地动摇了,回绝了刘秀的建议,掉过头来与公孙述眉来眼去。 这让刘秀很不爽。但这个史上最厚道的皇帝没有选择动粗,而是反复派出高级使团,包括皇亲兼能臣来歙、故人马援等进行劝谕,请他入朝,并许以重爵。 隗嚣的表现再次证明了他是个好学者,却担不起乱世枭雄的称号。性情多疑的他一方面让长子隗恂入朝作人质,一方面据险自守,打退了奉命西进的汉军,并“委屈”地向刘秀上书解释说,陇右官民害怕朝廷大军,起兵抗拒只是为了自保,我并无二心。 精通经学的隗嚣还引用当年与父亲相处时的难处自比:大杖则走,小杖则受。言外之意就是,您骂我几句我听着,您要是派兵进入我的地盘,我只得反抗,这也是替您着想,免得坏了咱们君臣情谊。 刘秀一眼就看透了他的小聪明,但他不想妄动刀兵,拒绝了朝臣请求诛杀隗恂的请求(人质就是干这个用的),再一次派来歙携带亲笔信去劝说。 这封信写得——我不追究你抗拒朝廷的罪过,只希望你就此停手。我今年已经四十岁了,军旅十载,不喜欢“浮言虚词”,咱就来点实在的:你如果能再派一个儿子来作人质,则“爵禄获全,有浩大之福矣!”如果不听我的,就不必回信了。 在儿子与地盘之间,隗嚣选择了后者。他没有回信,而是直接向公孙述称臣,条件是公孙述派兵出汉中,陇蜀联手对抗刘秀。 天水出土的隗嚣母亲所用金印 刘秀决定亲征陇右。此时天下归心,大局已定。而隗嚣曾经的两位好友马援、来歙,因为熟知陇右地理人情,成为此战的关键人物。 战前,马援在刘秀面前用米谷堆聚成沙盘,将陇右地形要害指点清楚,刘秀第一次看到如此直观的山川地势,高兴得:“虏在吾目中矣!” 而出使陇右多次,早已摸清地理虚实的来歙更生猛,仅率两千精兵,钻山沟穿老林,突然攻取了陇右战略要地略阳。隗嚣大惊说:“来得这样快!”他急忙亲率全部主力几万人包围略阳,开山筑堤,蓄水灌城。 刘秀并不急于全面进攻,他相信来歙的能力,想借这支孤军牵制、消耗隗嚣的主力。来歙没有辜负刘秀的期望,他像一帖死死粘在隗嚣的命门上,箭用光了,就拆房子锯木头制作兵器,从春天一直抵抗到秋天。 看到隗嚣让来歙折腾得筋疲力尽,刘秀这才亲自率兵大举进攻,陇军溃散,略阳解围。 进退无据的隗嚣病饿交加,手下找不到肉食精米,只能给他煮豆子。望着这碗平时只有马才吃的粗食,隗嚣气不打一处来,“恚愤而卒”。 活活气死隗嚣之后,得陇望蜀的刘秀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公孙述。失去陇右屏蔽的公孙述倒是毫不怯场,他干脆地拒绝了刘秀的劝降,傲慢地对手下说:“废兴,命也,岂有降天子哉!” 蜀军战斗力不行,但功夫了得,派武林高手刺杀了汉军主将来歙。来歙中刀后,看到副将的样子:就要死翘翘了,叫你来托付后事,你咋跟个女人一样?再哭我宰了你! 安排好军中事务,来歙从容地提笔给刘秀写了封诀别信,然后扔下毛笔,用力拔出身上的刀子,气绝而亡。 在刘秀的“”中,没有来歙的名字,这并不代表他功绩小,只是因为他是皇亲,是刘秀姑祖母之子。刘秀为了抑制外戚势力,在表彰功臣时有意将皇亲排除在外,这一点比李世民将大舅子列为凌烟阁首位相比,明智得多了。 汉军第二任主将更不是个善茬子,他以部分降军与蜀军主力对峙,亲率精兵开路架桥绕到敌军后方,直奔成都而去。公孙述闻听战报,吓得用手杖直敲地:“是何神也!” 令人无语的是,汉军的安全保卫工作实在糟糕,很快又让对手钻了空子。公孙述的刺客再次灵光闪现,夜间刺杀岑彭。 但刺客改变不了大局。汉军第三任主将吴汉经过一系列艰苦战斗,终于打垮蜀军,公孙述在阵中胸部被长枪洞穿,回城不久就挂掉了。 学者蔡东藩对隗嚣、公孙述比作“庸中佼佼者”,他有句很有意思的评价:公孙述据蜀自雄,隗嚣负陇自固,以视赤眉铜马,固相去有间矣。然述多夸而嚣多疑,疑与夸,皆非霸王器也。 疑惑则鼠首两端,六根不净输得干干净净;夸矜则妄自尊大,不明大势徒逞一时之快。相比于刘秀在兄长被冤杀时的隐忍,在得志后的冷静与警醒,隗嚣与公孙述需要补课的地方太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崇祯皇帝帝王和清朝康熙帝王谁更优秀?只能说生不逢时

比较两位,必须放进当时的时代背景里,这种问题是将个人才能置于历史背景之上,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的个人才能是很强的,但也是在盛世的基础之上,才有一番作为,如果帝替换了康熙,国家也将会是个盛世——因为在某些方面,跟康熙存在相似之处。 崇祯帝和康熙都是少年英雄,有着雷厉风行的一面,康熙一上位就扳倒了,崇祯帝一继位就弄死了,对于两个十七岁的少年而言,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城府、需要狠心决断,需要会把握时机。 崇祯继位后,有一次因生病免传早朝,被大臣提意见后连忙检讨自己,此时的大明有中兴之象。 崇祯帝不但勤政,而且一连下了六道“罪己诏”,这在历代皇帝中都是少有的,说明他不但勤奋而且谦恭、沉稳持重,可勘大用。 像我们平常人能时时做自我检讨的并不多,更何况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一个懂得自省、并且时时加以纠正自己、砥砺自己、刻苦自己的人,他首先是一个有品格的人。一个有品格的人做了皇帝,我们不能说这是国家的不幸。 而康熙的勤奋好学,大都体现在学术上,康熙是个学霸型皇帝,比起征战沙发,他更喜欢看书学习,他对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知识很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颇有著述。 《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都是康熙组织编辑出版的。 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一个太平盛世,才能让皇帝这么闲。 康熙在位做出了很多成绩,被神吹的几大功绩有:平定三藩,大破准噶尔,驱逐沙俄。 好了,康熙面临的主要敌人是的祸首,。可这吴三桂的实力并不足与让清朝有灭亡的危险,吴三桂跟朝廷打得交道年限非常长,彼此的脾性摸得很透,他不算是一个恐惧的敌人。 虽然史书宣称吴三桂宣布造反后,常德、长沙、岳州、衡州沦陷,广西、四川大员纷纷反清,福建耿精忠反,南方半壁江山似乎被吴三桂收入囊中。 实际上吴三桂没那么厉害,王辅臣、耿精忠之类就是废物点心,,他真正可调用的兵力有限。 而崇祯在康熙那么大的时候,他面临的敌人是什么? 是长达十年的农民起义。 是天灾、鼠疫、瘟疫、决堤、断粮、饥荒。 是骁勇善战,“女真不满万”的草原新锐骑兵,是战斗力最强悍的时期。 是的大顺军。 是的大西军。 崇祯元年,北方大旱,,。 崇祯七年,大旱,野无青草、,“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旱灾引起蝗灾,尤其是河南、陕西,出现人食人的想象。 崇祯十三年,崇祯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崇祯十五年,全国爆发了瘟疫,而且从河北传至北京,北京死亡过半,十室九空。 崇祯十六年,天津爆发鼠疫,甚至有全家全亡,无存一人,邻居亦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北方瘟疫盛行,江南又遭大水,各地流寇并起,朝廷救灾不及,国库早已空虚,百姓疲弱不堪,一触即溃。 此时在北方连挫明军精锐,而明廷又要抽调兵力镇压农民起义,两线作战疲惫不堪,国家军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即使重生,也没办法力挽狂澜。 崇祯的脾气在此时开始失去控制,他暴怒,猜忌,不断冤杀大臣,杀伐过重,总督、巡抚都被他杀了,一般这种大员,朝廷不到不会杀,而那些为明朝苦战的将军,他先用后疑,摇摆不定,在战和两难之中,让明朝走向灭亡。 西方哲学家说过,面对危局,一个聪明人甚至不如一个天资平庸的人。无疑崇祯就是聪明人,人太聪明也容易多疑,太聪明会导致,无法准确、冷静判断。 崇祯死的时候才34岁,一个年轻人,接下这么大一个摊子,又要赈灾又要用兵,很难保持住心性。 所以我们不能说康熙穿越到崇祯身上,就能改变大明的历史命运,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崇祯并非昏君,他甚至不是平庸之人,他是时运太差。 崇祯帝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个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