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欧麦尔·伊本·哈塔卜是哪位?阿拉伯将军哈塔卜生平简介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辅弼 欧麦尔一世,全名为欧麦尔·伊本·哈塔卜,出身于穆罕默德所在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是早期追随穆罕默德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穆罕默德最忠实的伙伴和战友。

欧麦尔拥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与先知共同经历过“出走麦地那”、“壕沟之战”等重要考验,常在战役关键时刻扭转局势。

他与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同为“先知两大辅弼”之一。

继任 公元632年先知去世后,在欧麦尔支持下,同属哈希姆家族的阿布·伯克尔击败“辅士派”、“阿里派”、“伍麦叶派”的挑战,顺利成为第一任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人)。

在阿布·伯克尔的培植下,欧麦尔也顺利成为穆斯林社群组织上层领导集团的二号人物,并在公元634年阿布·伯克尔去世后当选为第二任哈里发。

这两次平稳过渡,维护了阿拉伯人的团结,使大厦初具规模,为接下来的对外扩张打下了基础。

扩张 欧麦尔一世即位后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军事与文化征服运动,这些运动消灭了、打垮了,改变了旧大陆1/3居民的信仰,也永久性地改变了中古时代诸文明的地理分布。

欧麦尔一世发动这场大征服运动动机何在,学术界有很多种说法,但有几点是所有研究者都认同的:阿拉伯半岛诸利益集团表面上统一在新月旗帜之下,实际上彼此间的部落、氏族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贝都因人剽悍善战,但厌恶纪律的天性也为新生的国家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解决这些矛盾,最佳方案就是发动对外战争,让叛服无常的各部落氏族同麦地那统治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在中巩固和发展阿拉伯人的军事政治联盟。

同时,对外战争以传播伊斯兰为旗帜,符合让更多人皈依真主旗下的伊斯兰教义。

公元635年,阿拉伯人兵分两路,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

东路大军在号称“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将军的率领下,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雅穆克河畔一举歼灭拜占庭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

雅穆克战役的胜利,极大刺激了阿拉伯人的扩张欲望。

叙利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此东进可以进军波斯,北上可以控制中亚,而叙利亚本身也是富庶膏腴之地。

占领叙利亚后,阿拉伯人乘胜挥师东进,在赛尔德将军的重创下,腐朽如枯竹般的萨珊波斯帝国迅速。

公元637年,卡迪西亚一战,阿军力挫波斯军队,一举占领伊拉克,嗣后进入伊朗高原,深入波斯腹地。

公元642年,尼哈温战役彻底击溃了最后一支波斯大军,消灭了具有1200多年历史文明的波斯帝国(从萨珊王朝算起,也是400多年的帝国)。

与此同时,由著名统帅阿慕尔率领的西路大军也捷报频传。

公元640年,阿军攻入附属于拜占庭的埃及,641年攻陷亚历山大,642年占领开罗。

从此,埃及这个“拜占庭帝国的粮仓”被永久性划入了哈里发帝国版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遭顺治帝王开除族籍?

只要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宫廷当中最激烈的斗争并非如穿越小说描述的那样是后宫嫔妃们的争宠,真正激烈的宫廷争斗还是关于皇权的归处,而且多数发生在兄弟、叔侄等血亲之间,与争宠相比,争斗也更为血腥和暴力。网络配图 清入关前,从无传位遗诏当上的开始,这种激烈的斗争直到以后才逐渐减弱,爱新觉罗亲族之间的恩怨在玉牒中也有所反映,典型表现就是“不入玉牒”。张虹说:“在每次清玉牒编修的序言中,都有关于哪些犯罪族人不入玉牒的说明,《清实录》中对这些情况也有很多记述。 ”早期不入玉牒的代表人物就是多尔衮,这位为清一统天下立下的宗室,生前和死后境遇天壤之别,而且由于他本身又是清宫三大疑案之一“庄妃下嫁”的男主角,所以在清史中也是重要传奇人物之一。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先后受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死后不仅被剥夺亲王封号,甚至被掘坟扬灰。所以在早期清玉牒中,第十三子与第十五子紧密相连,压根就不提有第十四子。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为多尔衮恢复亲王称号和宗室身份后,才在乾隆五十二年以后的玉牒中重新出现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佟悦说:“我们查看了‘庄妃下嫁’的消息主要流传者,多是反清复明人士,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不排除当时明人在故意泼黑清统治者。 ” 散布“庄妃下嫁”的代表人物是反清人士张煌言,他在反清斗争中一口气写了10首诗对清宫这段悬案进行。网络配图 现在找到事实真相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不过翻看史料,多尔衮戎马一生的最大受益者是,然而,他对这位亲叔叔的恨实在耐人寻味,给弄清真相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至于清入关前后有多少爱新觉罗族人因为获罪被逐出玉牒,《朝实录》有这样的记述:“查革退宗室内除原任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无嗣,无庸议外,其原任贝勒、德格类,和硕……子孙共二百一十六人俱应给以红带,记黄档内,纂修玉牒时一并载入。又宗室阿尔通阿之子孙四人,现入觉罗红档,无庸另议,应将阿尔通阿之名补入黄档内,增载玉牒。其觉罗勒尔森、昂阿拉、吴丹等之子孙共二十九人,俱应给以紫带,记红档内,亦俟纂修玉牒时一并载入。 ” 被逐出玉牒的还包括康熙年间参与夺嫡,后来被逼改名的阿其那和塞思黑。张虹说:“玉牒中当然看不到这样的名字,这两个名字满语意思也不是部分学者认为的‘猪’‘狗’。简单分析,即使再生气也不会让自己的亲兄弟改成这样的名字,不仅有辱自身,也是对他们的父亲康熙大不敬。 ”对他们后人的态度,到了乾隆年间也有了变化,《清实录》中记载:“从前阿其那、塞思黑不孝不忠,思乱宗社获罪,皇祖我皇考止令削籍离宗”,遵从康熙“若屏除宗牒之外,恐将来日久,则与庶民无异”的考虑,也采取康熙五十二年的做法,“将阿其那、塞思黑之子孙,给予红带,收入玉牒。 ” 当然,此后仍有犯罪爱新觉罗族人“不入玉牒”,不过再没有谋逆之类大罪。网络配图 记录在案有年间的一例,《清实录》里这样记述:“又谕:刑部奏审明魁敏、窝什布图钦、图敏等私习西洋教,业经反复开导,该犯等仍坚不出教,请将魁敏等发往伊犁充当折磨差使等语,图钦、图敏俱系苏努曾孙。雍正年间,苏努因犯罪黜革宗室降为红带子,是该二犯本属罪人子孙,理宜安分守法,乃敢私习洋教,经该部再三开导,犹复始终执迷不悔,情殊可恶。图钦、图敏著革去红带子,并于玉牒末除名。 ”在这个案件中,获罪宗室成员被彻底除名。 时过境迁,当争斗变成前尘往事,恩怨随同主人公化作飞灰之后,与当初的恩恩怨怨相比,后世爱新觉罗族人似乎更在意的是祖上都有哪些人,做过什么事。 在佟悦给记者翻看的爱新觉罗族人编修的《爱新觉罗宗谱》中,当年斗个你死我活的兄弟们又都恢复了原来名字,长幼有序、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了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多尔衮为什么不称帝?死后被顺治帝掘坟鞭尸

在去世之后,本来很有实力做的,因此很多人就猜测是不是因为与的特别感情才放弃了做皇帝,而辅佐了孝庄的儿子福临当了皇帝,真正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呢?为什么多尔衮被福临鞭尸了? 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 多尔衮是前期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在清朝的统一大业中,多尔衮居功至伟。但同时他又以皇父摄政王的身份把持朝政,清除异己,让皇帝对其痛恨到了极点,以至于在多尔衮死后遭到了残酷的清算。 多尔衮17岁开始便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满清中的正白旗旗主。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多尔衮又屡立战功,地位不断提升。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清朝正式入主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顺治帝于太和门(时称皇极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即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晋为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十二月初九,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的一生短暂而又辉煌,他生前几乎已经登上了权利的最高峰,只差一个皇帝的名分了。那他究竟有没有想过当皇帝呢? 根据野史的说法,多尔衮同志爱江山更爱美人,为了心爱的情人孝庄,甘愿扶持孝庄的儿子福临做皇帝,自己只默默的做个摄政王。 但事实上,做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这种事情可能会被他当作生活的“佐料”,绝不可能成为“主食”。多尔衮掌权期间,虽然没有干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但其擅权专政,任人唯亲,也没怎么把顺治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 从种种迹象来看,多尔衮其实是有称帝野心的,之所以没称帝,主要还是怕遭到其他人的强烈反对,不敢贸然行动。但他的一切行为,都在使自己离皇帝宝座更近一步。同时,多尔衮当时不到四十岁,他当然认为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怎么想得到39岁就玩完了)。假如多尔衮能再多活十年,大清的历史可能真的就要改写了。 此外,多尔衮只有一个亲生女儿和一个养子,因为后继无人,所以也降低了他称帝的冲动。 多尔衮死后为什么被福临鞭尸? 多尔衮,原名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清太宗努尔哈赤的十四子,清太祖皇太极的弟弟,顺治帝的叔叔。多尔衮生前获得了无数荣耀,天命十一年被封贝勒,后因攻得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后又被封和硕睿亲王。皇太极死后,拥立皇太极第九个儿子,也就是孝庄的儿子福临登基,成为摄政王。清军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多尔衮的权势愈发强盛,从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一路封到了皇父摄政王。这样一个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结局却不怎么好。 多尔衮英年早逝,年仅38岁就死了,对于多尔衮的死,学者一直以来都议论纷纷,但这不是此文谈论的焦点,便暂且不提。史书上说,他去关外狩猎时,不幸落马跌伤,最后病重不治身亡。他死后,顺治帝追封其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但多尔衮下葬两个月后,这个封号就被废除。以多尔衮为中心的政治集团在各方势力的围攻下,迅速瓦解。而多尔衮自己,也被废除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的谥号。更可怕的是,还被掘坟鞭尸。《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大清入主中原,论功绩应为第一的人落得这么一个生前荣耀,死后屈辱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顺治帝对他一直以来的厌恶与憎恨。不管多尔衮当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放弃帝位改而拥立福临继位的。总之福临继位后,他越发倚仗自己的权势在顺治面前作威作福,一点也没把顺治这个皇帝看在眼里。顺治五年,多尔衮用皇帝的口气降下旨意,让自己从皇叔父摄政王加封为皇父摄政王。《传》说:”他穿的是皇帝的服装。“顺治帝自己也回忆说,”那时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