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刘邦当皇帝究竟有没有正当性呢,最后是谁给出完美答案

时间:2024-05-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了解历史的朋友肯定会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节点,其中秦汉时期就是一大变局。

这一大变局体现在哪?

首先,郡县制取代了封建制。

其次,官僚制取代了贵族制。

尤其是汉代,刘邦和他的臣子均出身于山泽草莽,凭借自己的努力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政权。

由于这帮人都是庶民出身,所以历史上将这一现象称为布衣卿相之局。

对于刘邦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

说他能屈能伸,有帝王之才者有之;说他是流氓无赖,无耻小人者亦有之。

至于其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姑且不论。

但刘邦的确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此前根本没有一个草民当过皇帝。

所以刘邦当皇帝,这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真的是破天荒之举。

那么,刘邦当皇帝究竟有没有正当性呢?关于这个问题,还真有人讨论过。

刘邦当皇帝究竟有没有正当性呢,最后是谁给出完美答案

上图_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年—前195年)

这次讨论就发生于汉景帝时期。

其中的两个关键人物,黄生和辕固生。

辕固生,我们都非常熟悉。

他是齐郡西安县人,也就是如今的山东淄博桓台人。

生卒年虽然不详,但主要活动于文帝、景帝时期。

尤其是在景帝时期,担任过《诗经》博士。

至于黄生嘛,由于记载不是很多,我们不是很清楚。

但在和辕固生的辩论中亦可看出他的个性、特点。

黄生和辕固生的这次争论发生于汉景帝时期,他们两个人在朝堂上讨论汤武革命的故事。

看过《汉武大帝》电视剧的朋友,一定对这一幕不会陌生,可以说是一场非常精彩的辩论。

其中黄生是反方辩手,辕固生是正方辩手。

最后看似是辕固生赢了,实则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赢。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刘邦当皇帝究竟有没有正当性呢,最后是谁给出完美答案

上图_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

根据《史记》记载,黄生认为汤武并非是受命,而是篡弑,他说:汤、武非受命,乃杀也。

对此辕固生反驳道:不然。

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

非受命为何?即是说汤放桀、武王伐纣顺乎天、应乎人,是地地道道的革命,不是篡弑。

但是这个黄生却非常固执,反对这一点。

他说: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君主再怎么昏庸也是君主,臣子再怎么贤能也是臣子,不能推翻君主,就像帽子再破也不能穿在脚上,鞋子再新也不能戴在头上一样。

这时候辕固生也显得不太厚道,将了他一军,说道: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辕固生反问道,那么汉高祖取代秦朝也是不应该的了?也是篡弑吗?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个问题。

刘邦当皇帝究竟有没有正当性呢,最后是谁给出完美答案

上图_ 刘启(公元前188年—前141年),即汉景帝

这时,汉景帝一看事情不妙,连忙打圆场说道: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自此以后,汤武革命成为了政治禁忌,再没有学者敢于讨论这一事情。

这个问题虽然被汉景帝给掩盖过去了,但问题远没有解决。

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王朝的合法性及皇权的稳固始终是一个问题。

为何如此说呢?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二人的观点。

按照辕固生的观点,臣下可以推翻君主,那么汉高祖推翻秦二世就是顺应天命,是正当的革命行为,具有政权的合法性。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即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性,因为臣子是可以推翻君主的,君臣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臣子可以当皇帝,皇帝也有可能成为臣子甚至是阶下囚。

刘邦当皇帝究竟有没有正当性呢,最后是谁给出完美答案

上图_ 辕固,又名辕固生,西汉齐郡西安县(今淄博市桓台县)人

而按照黄生的观点,臣子永远不能推翻君主,即便这个皇帝再昏庸,也应该恪守臣子的本分,而不是去推翻他。

他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就好比帽子和鞋子一样,各有各的位置,是万万不能互换的。

黄生的这一看法虽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性,但无法解决政权来源的合法性问题。

我们知道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称帝之前是秦朝的臣子。

按照黄生的逻辑,就是说秦二世是帽子,刘邦是鞋子。

尽管秦二世非常昏庸,但刘邦是万万不能推翻秦朝的,如此一来岂不是说汉代的政权就不具有合法性。

黄生这一观点有像汉景帝表忠心的样子,但他没有考虑到这其实是一个皇权自身的二难命题,仅靠他是无法解决的。

作为汉景帝,既是当政者,又是汉政权的继承人。

因此在他的身上始终肩负着双重使命:

一方面希望政权的稳定长久;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巩固政权的合法性。

但这是不可兼得的,所以当辕固生和黄生抛出这个问题时,使他感到非常头痛,只能制止辕固生和黄生的讨论。

那么,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刘邦当皇帝究竟有没有正当性呢,最后是谁给出完美答案

上图_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这个问题还要等到董仲舒才能解决。

那么,董仲舒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我们知道,董仲舒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天人感应。

什么是天人感应呢?他认为人副天数,即人是天的副本,人和天是相通的。

如果政治不清明,天就会降灾异、天谴警告;如果政治清明,就会出现祥瑞。

董仲舒的这种理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荒唐的,但其实是非常高明的。

我们在评价一个思想家的时候,不应该只看他说了什么,而是应该看他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董仲舒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规范皇权,限制权力。

我们今天讲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但是在皇权独尊,法治不昌明的时代。

怎么才能规范君权、限制君权呢?董仲舒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天人感应。

这看似神化了君权,认为君权天授,但也在无形之中为君权安上了一个紧箍咒。

刘邦当皇帝究竟有没有正当性呢,最后是谁给出完美答案

上图_ 西汉官制简表

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但也提出屈君以申天。

他一方面站在儒家民本的角度上,承认无道之君可以易位;另一方面又强调天人感应,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

也就是说政权的合法性以及皇权能否稳固不取决于别的,只要符合天意即可。

而天意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民心,就是儒者对于政治的批判与解释。

因为这套规范君权的理论就是儒者发明出来的,事实上其中暗含了儒者希望限制君权、规范君权的企图。

秦汉以后的儒者虽然没有先秦儒家的那种对君权的猛烈批判,但这是时代使然。

以前是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可以周游天下。

而秦汉大一统,儒者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如对,对于君权的批判自然就弱了很多。

但并不是说就完全丧失了,只是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体现出来,董仲舒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不像公孙弘一样曲学阿世,一生仕途不太顺畅,甚至因为提倡灾异有过杀身之祸。

刘邦当皇帝究竟有没有正当性呢,最后是谁给出完美答案

上图_ 董仲舒 西安石刻像

董仲舒的这种做法可谓是高明,他是将君臣关系从具体的人、事上抽出,作为一种普遍的法则,从历史语境下抽离出来。

在更高层面上维护了儒家的道义的同时,既为政权的合法性找到了依据,也为政权的稳固性找到了保障。

这个依据和保障就是天意。

甪里先生

参考资料:《史记》

明太祖朱元璋灭掉的元军最少却能最后一统天下!

以后,即是建立的大,元朝是朱元璋推翻的,好像元朝戎行也主要是朱元璋灭掉的。但是,博主刘继兴在查阅史料时却惊讶地发现,在元末的各路起义军里,朱元璋所部是消除元朝戎行起码的一支。那么,灭元军起码的朱元璋为何能终究统一天下?朱元璋是如何故较小的价值登上开国宝座的? 网络配图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有枪即是草头王。话说到了1356年,各路起义军都抢到了一定的地盘: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具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疆域,并不断向北方和西北攻击。徐寿辉称帝于武昌,具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称王于苏州,具有江苏、浙江等地。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也欲称帝。这四支部队是消除黄河以南元朝实力的主力军,他们已操控了黄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 此刻的朱元璋占有安徽中部的滁县、和州一小块当地,他手中只要二、三万戎马,这仍是承继其岳父郭子兴的遗产。他力气虽弱,但慧眼独具。他发现南边其时还有一块地盘在元朝手里:那即是张士诚和徐寿辉实力中心的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长溜当地。这儿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而且其间还有一个的前史名城建康(南京)。所以朱元璋当即出兵,由采石矶偷渡长江。攻下南京后,又持续向南攻击。用四年时刻,一向打到浙江的金华、衢州。 尔后朱元璋在南边就一向和别的汉人装备打,再也没有打过蒙古人。元朝在黄河以南的戎行大部分被灭于别的起义军之手,朱元璋所部消除元朝戎行起码。这时期,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大举北伐,分四路向元朝攻击。他自个在中路,打下了河南悉数,并迁都于开封。北路沿山西一向打到元朝的大都。东路打下了山东。西路一向打到陕西凤翔。一时刻,红巾军声称百万,简直掀翻元朝。 网络配图 正本,按照刘福通的力气,彻底有也许彻底推翻元朝。但刘福通的战略呈现大的失误,他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却是兵分四路,。成果是分散了自个的力气,让元军得以各个击破。再者,元朝出了一个奇人察罕贴木尔。此人身世布衣,却通晓军事。在短短十年间,他依托自个树立起来的军事力气,在北方全力对立红巾军,发明了简直攻无不克的奇观,并总算打败了百万红巾军,保持了元朝岌岌可危的半壁河山。 红巾军失败后,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直接处于察罕帖木兒的要挟之下。假如察罕帖木兒挥师南下,首战之地的即是朱元璋。以朱元璋其时的实力和南边支离破碎的局面,是肯定无法与之相抗的。 天助朱元璋。正在这时,元军内部开端抵触。贵族身世的元朝悍将博罗帖木尔,妒忌察罕帖木尔这么布衣身世的人实力和位置都将超越自个,居然提兵向察罕帖木尔的戎行攻击。察罕帖木尔也不甘示弱,所以两边戎行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冲突。蒙古人没完没了的同室操戈拉开了前奏。1362年六月,察罕帖木尔遭手下叛将的棘手俄然逝世,元朝痛失顶梁柱。 察罕帖木尔一死,朱元璋再无后顾之虑,所以倾全力和南边各支汉人装备大打出手。1363年与大战于鄱阳湖,获得决定性成功并获得江西悉数。1364年攻下武昌,获得湖北。1365年平定湖南、广东。1367年又彻底打败张士诚、方国珍。根本统一了南边. 网络配图 与此同时,北方蒙古统治者的内讧加重,各支戎行也开端互相攻击,一打即是好几年,元顺帝都调停不了。成果使元朝陷于一片紊乱,日趋衰弱。更要命的是,元朝消亡的--奸相绰斯戬呈现了,他贵为丞相,居然趁乱雇人印假钞以大发横财。不仅如此,他还趁皇帝叫他出头调停博罗帖木尔和库库帖木尔矛盾之机,拿着圣旨当收钱器,“视南北两家赂遗厚薄而啖之以密旨”。南面送的钱多,就对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去打北面;北面送的钱多,又对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打南面。使得形势愈益缤纷险峻,内战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1367年,当南边同根相煎的胜出者朱元璋回过头来看北方时,发现北方的统治者好像早把南边忘记了,还在忙于窝里斗呢。朱元璋所以命令北伐。10月,、率大军二十五万,朝北方进发。一路简直兵不血刃。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元军要么迎旗而降,要么闻风而动。数得上的战役,只要洛阳一场:其时洛阳守将托音帖木尔在洛阳郊外聚集了五万戎行,欲与朱元璋戎行一战。却被常遇春一冲,当即失败。当年察罕帖木尔用十年时刻克复的从陕西到山东的广阔中原地区,朱元璋戎行只是用了八个月就悉数占据! 网络配图 1368年8月,朱元璋戎行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弃城而走,悉数逃往蒙古大草原。其他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的将帅,也失却了内战时的英勇,竟也毫不反抗,悉数出逃。朱元璋只是用了十个月时刻,以极小的价值就占据了全部北方,然后统一天下,树立了大明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的赢家为什么是宣皇帝司马懿 他为什么能笑到最后呢

的赢家为什么是,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守弱 一提司马懿,许多人都必说,他太能忍或装,所以骗过了,熬死了,最终笑傲三国。可问题是,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做人真能忍一步就,装一下便艳阳高照?因为通常情况下,只会换来人家的。 所以,司马懿那根本不叫忍或装,而是一种非常强悍的能力,叫:守弱!《》对“守弱”给出过一个标准解读,就六个字:知其雄,守其雌!这点在司马懿身上,体现的非常显著。 曹操召用司马懿,可司马懿却不想出去效力,但他非常清楚曹操何其“雄”,于是便装病。如今的问题是,司马懿装病能骗过曹操吗?答案就是:无关骗过与否。因为曹操很“雄”。但雄有雄的难处,天下那么多大事,岂能容曹操跟名不见经传的司马懿较劲? 再者言,曹操的地位太高,哪怕发现了司马懿骗了自己,他就真敢杀司马懿?那曹操的名誉就要受损。毕竟,人家不想来,都装病了,你曹操还不依不饶,是不是太过分,唯才是举了半天,有啥效果? 这种情况,其实如今也普遍存在,比如我不想干活了,便对大领导撒谎说:我病了。大领导必会问寒问暖,让我安心养病。但同样情况,我对顶头上司这么说。那顶头上司必会,恨不得用眼神,要杀死我。 同理,司马懿后来骗的装病也是如此。只不过这回,他利用了自己“年事已高”这个特点。所以,知其雄,守其雌。前提是必须要能了解对方“雄”在何处,又因他的这种“雄”,产生出哪些“弱”,然后针对而来,这才叫“守弱”。可不是所谓的,忍一忍,装一装,就能过关。 二、不敢为天下先 司马懿的多变,在三国牛人群里无人能出其右。因为你很难给他贴上一个恰当的标签。如曹操是奸雄,是枭雄等。司马懿是啥?恐怕最普遍的标签就是:能熬,活得长…… 问题是三国时期,比司马懿活得长的人有的是,比司马懿还能熬的人也很多。可为啥都没熬成和活成“司马懿”?其实就一条能解释,那就是司马懿:不敢为天下先!这六个字,同样出自《道德经》: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司马懿这一辈子,就坚定执行“不敢为天下先”,平时几乎看不到他,因为他总跟在别人身后,所以干出来的事,总有似曾相识感,如最终的司马家篡曹魏,几乎翻版了曹操父子的篡汉。 还比如,他跟曹爽的最终决斗,竟然是还是翻版年轻时骗曹操的装病。故而,司马懿除了在《》中,穿了回诸葛亮送来的女人衣服外,就找不找他有何惊艳或首创的事迹。 所以,如何给他贴一个恰当的标签?司马懿似乎就是一个“混合体”,既有他自己,又藏着曹操等其他三国牛人的影子。故而司马懿就是一个极端的“实用主义者”,一辈子不敢为天下先,却吸收着别人的成功经验。故而,他才能“长久”! 三、无常心 倘若说司马懿“守弱”和“不敢为天下先”,是他立身自保的根基,那么这“无常心”就是他攻击利器。何为无常心?《道德经》解释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司马懿不是圣人,自然他的无常心,就体现在了跟对手的交锋中,这就是司马懿最大的对手:诸葛亮! 司马懿跟诸葛亮的交锋,并非如《三国演义》中所写的,自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便开始了,而是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 当时的司马懿,由于有了闪电战,大败孟达等战绩,对能战胜诸葛亮充满信心。哪料却被揍得鼻青脸肿,最终连都战死了。这一战对司马懿来言,堪称是教训惨痛。所以当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终于祭出了“无常心”。 从此不想自己该如何,反而处处以诸葛亮所想,所怕,所短为己用。死死抓住诸葛亮的粮草问题,打死不出战!哪怕诸葛亮送来女人衣服,也是要先请示皇上。正是因如此,诸葛亮被熬死在五丈原。虽司马懿得知消息后,终于带兵追赶了,却来了一幕“死诸葛,吓退活仲达”。 面对如此难堪,司马懿却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即,我只想着活着的诸葛亮,可他死了,我还怎么琢磨他?这种无常心,同样也反应在了时,本来担保,绝不会杀曹爽。司马懿也发誓同意。结果抓住曹爽后,司马懿就变了模样,杀掉曹爽全族,从此把曹魏政权死死抓在手里,再也不给曹魏任何机会。 “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这句同样也是司马懿为何背弃盟约杀曹爽,夺曹魏天下的解释。即,对手死后我就不用想他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