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北宋时期名相吕蒙正:三起三落,夫人吃糠咽菜不离不弃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帆叶网摘要北宋时期名相吕蒙正:三起三落,夫人吃糠咽菜不离不弃』吕蒙正的夫人是一个“跟屁虫,”丈夫去哪她就跟到哪?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只能住窑洞,丈夫只好出去讨饭,夫人就拾草挖野菜。丈夫讨的饭自己一口不吃,聚了一大瓢,端回窑洞倒...


按关键词阅读:

北宋时期名相吕蒙正:三起三落,夫人吃糠咽菜不离不弃


文章图片
文:做自己的女王tomorrow
01.心忧天下 , 逗比夫妻
吕蒙正的夫人是一个“跟屁虫 , ”丈夫去哪她就跟到哪?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 只能住窑洞 , 丈夫只好出去讨饭 , 夫人就拾草挖野菜 。
丈夫讨的饭自己一口不吃 , 聚了一大瓢 , 端回窑洞倒入锅中加点野菜再烧烧 , 夫妻一块吃个饱 。 吃饱后就一同读书 , 吟诗 , 还议论天下大事 。
天有不测风云 , 一天夜里 , 突然下起了雷暴雨 。 风大雨大 , 破窑门遮不住风 , 也挡不了雨 , 夫妻俩挤在一块只有一个人大的干地方 。 水往头上滴 , 垫的草也潮湿了 , 吕蒙正将夫人往跟前拉拉 。
夫人用手一摸:“哎呀 , 你头上都滴水了 。 ”丈夫不急不忙地说:“不要紧 , 我有办法 。 ”
说着他摸起自己的讨饭瓢 , 往头上一扣 , 水就滴答滴答滴在瓢上 , 流到旁边去了 。 他的脚上也有水了 , 于是就蹬在一个破盆上 。 夫人一看丈夫这滑稽的模样“扑哧”一声笑了!
此时 , 俩人忽然来了灵感 , 一起吟起诗来 。
夫人脱口而出:“脚踩破盆头扣瓢 , ”丈夫接道:“狂风暴雨不能挠 , ”夫人继续:“夫妻岂有安身处?”丈夫总结:“无数穷人受煎熬!”
一对活宝夫妻 , 自己自身难保 , 还在担心天下百姓?
是傻?是愚?不!这才是真正心怀天下 , 成大事者!乐观豁达 , 苦中作乐 , 这才是最高级的秀恩爱!

北宋时期名相吕蒙正:三起三落,夫人吃糠咽菜不离不弃


文章图片
02.相依为命 , 生命中最爱的女人(之一)
本来夫妻俩人原来都是出身于富贵人家 , 却可以做到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此之谓大丈夫 。
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 , 后周起居郎;叔叔吕龟祥 , 殿中丞;母亲刘氏 , 出自莱州名门望族 , 生性刚烈!

北宋时期名相吕蒙正:三起三落,夫人吃糠咽菜不离不弃


文章图片
吕蒙正虽然出身官宦子弟 , 少年时代 , 却没有享受过什么锦衣玉食 , 反而吃了很多苦头 。
父亲娶了年轻漂亮的小老婆后 , 就对熬成黄脸婆的原配妻子横竖都看不顺眼 。
加上小老婆挑拨离间 , 吕龟图对妻子整日横眉冷对 , 稍有不对就鸡蛋里挑骨头责罚她 。 后来索性把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一起赶出家门 , 不闻不问 , 让他们自生自灭!
古时候休妻对于女子来说就是奇耻大辱 , 更是把她往死路上逼 , 这是如何样的恩断义绝?
哪怕娘家再富裕 ,帆叶网, 也是避之不及 。 就算嫌弃妻子 , 儿子总归是自己亲生骨肉吧 , 可吕龟图色迷心窍 , 人说爱屋及乌 , 他正好相反 。

一代枭雄桓温为什么会遭到两位千古名相嫌弃?

是东晋权臣,全盛时期手握数十万雄兵,掌控半数以上国土。桓温一生功绩,始于平定成汉,把蜀地重新纳入晋帝国版图;生涯顶峰在三次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国土。桓温权倾朝野,也野心勃勃。他不甘在一人之下,一直阴谋。然终桓温之世,不能取而代之,在野心未遂的情况下,闭上死亡的眼睛。桓温终不能登基称帝,有许多原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得力辅臣,如有,有,有。阅览史书,发现东晋非无此类人才。不但有,还不止一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英名显赫,称为千古也不为过。跟桓温同时代的两位名相,一个是,一个是。王猛辅佐前秦巩固权力,推行仁政,统一北方。仅仅十几年的时间,王猛结束了北方七十年的分裂动乱,几乎让国家达到升平治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奇迹。苻坚任备至,王猛戮力尽才,为后代所艳羡的千古君臣际遇。可惜苻坚对王猛太过信任依赖,导致王猛身兼多职,一身数用,高度负荷之下遽然离世。王猛离世之后,苻坚为完成未统一的事业,连兵百万指向僻居江南的东晋王朝。苻坚没能吞没东晋,反到成就了另一位风流名相的传奇功业。“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尽胡沙”。在诗仙的心中,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谢安以八万北府兵,抗百万敌师,指挥若定,在谈笑之间,完成拯救国家、保卫江山的大功业。后,谢安组织晋军北伐,收复山东河南国土。王猛让一个新兴国家走向强盛,谢安令一个衰落的王朝再次振兴,成就各自的千秋功业,为后世称道。然而他们所助力的,最后都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不免令人遗憾。假设,以王猛和谢安的盖世之才,辅佐另一个命世英主,会不会完成超越现在他们的功业呢?(图)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恰巧,桓温和王猛、桓温和谢安的生命轨迹是有交叉的,为什么他们没走到一起?翻阅史书让人吃一惊,王猛第一次下山谋求出仕,拜见的竟然是桓温。而谢安隐居东山,诗酒人生到四十多岁,第一次辞家入仕竟然是进桓温幕府。一方雄才大略,野心勃勃,想成就帝皇伟业;另一方胸蕴奇才,妙算万策,欲辅佐明主、济世安民。然而,他们最终没有一对走在一起。究竟发生过什么?公元354年,,军次长安灞水。时,年已三十的王猛在华山隐居,闻王师到来,心情澎湃跑下山,向桓温自荐献策。王猛虽一介布衣,但在征西大将军面前毫不怯色,手扪虱子,侃侃而谈。桓温与之竟谈终日,叹说:“江东没有像你这样的人才!”桓温没能攻陷长安,撤离前授予王猛高官督护,请他跟自己回荆州。王猛回去咨询老师,老师回答:“你留在这里,自然有富贵功名到来,为什么远去荆州?”王猛思想过之后,谢绝了桓温的美意。约在十年之后,朝廷屡征不就的谢安第一次出山,进入桓温幕府担任司马之职。桓温对其非常爱重,经常和谢安一谈论就是一整天。出来之后,桓温问侍从:“你见过我以前这样对待别人吗?”谢安在桓温幕府呆了一段时间,以兄弟谢万有病为由,向桓温辞职。这段时间之内,谢安一定对桓温为人有了定论,促使他离去。后来简文帝病危,桓温推荐谢安为顾命大臣,期望谢安念故旧情谊,在朝中助力自己。可惜桓温一片苦心,谢安在他与晋皇室的选择中,倒向后者。以后桓温数次逼晋帝禅位,谢安都从中掣肘,使其不能如愿。桓温病重之中求九锡,谢安把诏文改来改去,拖延颁发时间。桓温终于没能等到梦想实现,辞别人世。谢安和王猛为什么最终没有和桓温走到一起,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呢?论识人用人,桓温绝对一流。当北伐三秦时,王猛以一介布衣晋谒,相谈之下,桓温即受之军谋祭酒。离开长安时,拜为高官督护,恭请王猛跟随自己。王猛却没有领受他的好意。桓温对谢安的见重,在其幕府中数次表现。有一次他去拜访谢安,碰上谢安理发。桓温就在旁边等他。谢安理完发,正要扎头巾。桓温传话:“让安石带帽子来见我吧。”其对谢安之礼遇,可谓至敬矣。简文帝病逝,桓温推荐谢安为顾命大臣。临死之前 ,老弟桓冲问:“我们怎么处置谢安这些人?”桓温:“他不是你能处置的。”而最终,王猛选择了新兴土豪,谢安选择了没落贵族。落魄的刘备,在之下,骗得诸葛亮出山。何以桓温以大将军至尊,无法打动王猛、谢安分毫?桓温在他们心中,有那么不堪吗?柏杨论史至此,言桓温兵临长安、北伐慕容,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其能力限于此。这个说法比较模糊,没有触及根本。桓温终于不能称帝,在于桓温非帝王之才。王猛和谢安,都是深具智慧的人,相信都看到了这点。他们认为他不是可以辅佐的明主,才弃之而去。自古帝王之才,除有雄才大略,还要深谙权谋,薄情寡义。而从历史流传下来的资料,我们不但知道桓温是个权臣勇帅,还了解他是一位具有侠义情怀、宽仁心灵的风流名士。从以下例子从可见一二:桓温的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江播害死,桓温年方十五,,志在复仇。他十八岁时,江播去世。江播三个儿子主持丧礼,隐藏兵器于堂中,为防备桓温来报仇。桓温伪装成哀悼的宾客,混进礼堂,手刃江彪,并追赶杀死他两个弟弟。从这件事看,桓温完全一个热血男儿、英雄侠士的形象。换成权谋家,肯定周密算计,不可能以身犯险、恃力而为。有一次,桓温为儿子说亲,想与幕僚王坦之结成亲家。王坦之回去告诉父亲王述,王述说:“他一个当兵的,怎么能让女儿嫁他家人?”王坦之回来报告桓温,说女儿已经许配给别人了。桓温说:“定是你的老父亲不答应。”心里也没有嫌隙,后来让自己女儿嫁入王家。由此可见,桓温之胸襟广阔。当桓温权力到达顶峰的时候,想要废除。他面见简文帝,还没开口说话,皇帝哀凄的眼泪就流个不停。桓温双手抖颤,冷汗直冒,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转身就走。从此看出,桓温心内毕竟有妇人之仁。一个要篡位当皇帝的人,铁石心肠是必备条件。如果当年曹魏皇帝在、面前哭泣,他们就心软愧疚,哪来后来晋家王朝?桓温的名士事迹,《》所载甚多,“人何以堪”、“神州陆沉”这些典故即出自其口,不需多列。总而言之,桓温没有帝王之相。以王猛、谢安之才,绝不满足于权臣参谋,所以他们才是弃桓温而去的原因。可惜桓温,一代豪杰兼名士,为臣不甘,为帝决断不足,踌躇之间时机逝去,留在人间谤多于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开元名相张说是“甄嬛体”的创作鼻祖吗

张说,开元,生于公元667年,卒于公元730年,名说,字道济,也有人说他字“说之”,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人。张说一生三次拜相,三次被贬,仕途可谓是坎坷崎岖,但和他仕途相反的是他在文坛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曾统治唐朝文坛三十年,死后被开元时期的读书人称为“文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轻的张说在参加考试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不俗的文学造诣,当时的他在科举考试之时做的策论,被认定为天下第一策论。后来被任命为太子校书,后来和崔湜等人一起编修《三教珠英》。唐长安三年,由于不肯和同流合污陷害宰相魏元忠,被陷害流放钦州。 复位之后,召回张说,任命他为兵部侍郎。继位之后,张说因为审判中宗时期的李重福谋反一案有功,被任命为太子的侍读,成为太子的近臣。唐睿宗二年,张说被封为宰相,期间,极力向推荐当时身为太子的李隆基。 第二年,李隆基继位为,刚刚继位的李隆基由于根基不稳,朝廷大事都由把握着,当时太平公主想让崔湜担任宰相,迫于太平公主的威势,李隆基只好罢掉张说的相位。后来,唐玄宗灭掉太平公主之后,又用张说,但是张说又在和姚崇夺权的时候,失败被罢。这一次的张说可以说是遇到了政治上最大的失败,罢相之后的他被一贬再贬。虽然,最后张说又被重新启用,但是此时的他年事已高,在开元十八年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张说虽然有才,但是他非常的贪财,而且为人脾气也比较暴躁,所以和同僚的关系都不太好,这也使得他的仕途非常的坎坷。 张说的诗 张说,开元时期大唐文坛第一人,有着“文宗”的称号,《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作有293首,《全唐文》也收录了他的211篇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说历任大唐四朝大臣,三次执掌大权,他做的最多的就是与文学有关的工作,所以文学方面的造诣非常之高。张说的文笔比较雄健,他写的东西非常的大气磅礴,很有气势,所以朝廷的诰命基本都是出自张说的手笔。而且张说才思敏捷,常常能够很快的理解一些文学名句,并能够活学活用,由于他曾被封为燕国公,所以当时的人们将他和许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张说最擅长的还是碑文和墓志的写作。 张说的诗先前都没有摆脱官场之中那些奉承之意,这些诗词都是为了讨好自己的上司。张说由于科举考试时期的一篇策论而出名,后来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诗词,刚刚步入仕途的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委曲求全,给那些权贵写诗词。这些诗词,看的时候,去掉那些奉承之言,还是比较不错的,也有很多的佳作流传于世的。如《宋梁六自洞庭山》,就是一部比较不错的送别诗。 后期的张说诗词,风格大变,由之前的意气风发,大气磅礴变为后来的凄婉哀怨,如深闺怨妇一样。这和张说的人生经历有关系,那时的张说和姚崇夺权失败,被一贬再贬。再加上自己的年纪也很大了,也没有多少时间去等待,此时的张说看到自己的仕途一片黑暗,毫无希望可言,所以诗词多用凄婉哀怨之言,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 张说钱本草 电视剧《传》火了以后,网友模仿剧中人物的对话,发明出了“甄嬛体”这一网络文体。其实,早唐玄宗时期就有这么一个人,他模仿《内经》的本草篇,写出了一篇有关钱的中药文章,可谓是开这种幽默仿写文体的先河。这个人就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文人张说,他写的那篇文章叫做《钱本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钱本草》这篇文章是作者张说在自己花甲之年,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出了这篇文章。 整篇文章只有区区200余字,不仅把钱的本质描述的清清楚楚,还写出了钱的利弊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弊端,有着非常丰富的哲理。 张说模仿《黄帝内经》本草篇里对于药材的描述,先是介绍钱的药性如何,味道如何,以及它的药理如何,能治哪些疾病。《钱本草》里对于钱的药性是这样描述的。“钱,味甘、大热、有毒”,描述的非常形象准确。后面对于钱的药理描述之中,主要讲的是钱主要能治疗哪些疾病。小钱能够解决人的燃眉之急,救别人于水火之中,大钱能够使得国家安定。但是,人不能太过分的贪念钱财,那样会使自己陷于一种无法自拔的境地,非但不能治病,还会变成一种剧毒无比的毒药。 最后,介绍的是钱的采摘时节。《钱本草》中对于钱的采摘是这样说的“其药采无时”,意思是钱的采摘没有固定的时间,你可以随时去采摘。后面又提到了钱币的流通,要把握钱的流通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作者对于钱的了解,是很多人拍马不能及的,由此可以看出张说是一个对钱财非常迷恋的人,史书上对他贪恋钱财的说法还是比较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北宋名相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