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秦惠王为何要杀商鞅?事后为何没人替他平反?

时间:2023-08-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秦国因为实施“商鞅变法”,获得了巨大的红利。后来,秦孝公去世后,秦惠王却开始清算商鞅。商鞅走投无路之下,被逼造反,结果兵败被杀。商鞅被杀后,秦惠王还对商鞅的尸体处以车裂之刑。

 

image.png

  秦惠王虽然对商鞅处以极刑,但是,他依然坚持不断地实施“商鞅变法”,巩固并扩大商鞅变法的成果。不但秦惠王这么做,此后秦朝的所有国君,一直到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也没有改变商鞅变法的各种做法。并没有因为国家已经统一了,就另行一套。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始皇也是对商鞅变法极为认可的。

  除此外,秦朝宰相李斯还对商鞅做了高度的评价:“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要知道,李斯是深得秦始皇信任的人,他所表达的观点,差不多就是秦始皇的观点。这也侧面证明秦始皇对商鞅的认可。

  商鞅当时被秦惠王所杀,大家都知道商鞅是被冤枉的。

  秦惠王之所以要杀商鞅,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商鞅在实施变法的过程中,当年的秦惠王带头违反法令,商鞅说,秦惠王是储君,不能受刑,就让他师傅受刑吧。因为这件事,也就得罪了秦惠王。二是当年秦孝公去世的时候,准备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这也直接影响了秦惠王的利益,所以他不容商鞅。三是商鞅在变法执政过程中,树立了巨大的威信。秦惠王为了让自己有威信,不得不杀掉商鞅。

  因此,公子虔(他就是当年秦惠王的老师之一)等人就配合秦惠王,告商鞅“谋反”。于是秦惠王就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吓得逃跑,可是,沿途的百姓因为受商鞅变法条款的限制,不敢收留他。最后商鞅逃到魏国边境,可是魏国曾经因为他在战争中抓获了魏国的公子卬,同时也害怕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拒绝他入境。这样一来,商鞅走投无路,不得不造反。

  但是,他毕竟没有什么兵力,因此很快就被打败战死。

  而就算他已死,秦惠王还不饶过他,不但对他灭族,还对他的尸体处以车裂之刑。

  由此可见,商鞅实在是非常冤枉的。

  那么,商鞅既然是非常冤枉的,为什么秦国后世的历代帝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商鞅平反呢?他们享受着商鞅变法带来的巨大红利,却那么残酷无情地对待商鞅。他们这样做,难道不觉得愧疚吗?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秦孝公去世时候,准备把皇位传给商鞅的这个举动来分析。

  秦孝公准备把皇位传给商鞅的事,记载在《战国策》里:“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就是说,秦孝公准备传位给商鞅,但是商鞅拒绝了,“辞不受”。

image.png

  秦孝公准备传位给商鞅的这件事,是很让人疑惑的。我们知道,古代任何帝王在传位的时候,都会传给自己的儿子这种血缘关系最近的人。就算是传给弟弟,也不是太情愿。他怎么会提出传位给商鞅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秦孝公想学习尧舜,搞“禅让”。但这话是不对的。历史上所有的所谓“禅让”,大都是被逼迫的结果,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绝对没有主动而为的。更何况是在权力完全没有受到逼迫的情况下主动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秦孝公相信的是法家那一套,他怎么会做儒家提倡的“禅让”之道呢?

  由此可见,秦孝公做的这件事,一定是一个“阴谋”,是因为害怕商鞅的威望太高,秦惠王无法压制住他,故意试探他的。说不定,秦惠王杀商鞅这件事,秦孝公生前就已经和秦惠王商量好了,布置好路数,等着秦惠王来实施。就算没有商量好,秦孝公这样做,也会在秦惠王心中激起更大反感,增强其一定要处决商鞅的强烈愿望。

  既然连秦孝公都在担心商鞅权力太大,夺了他秦国的国君之位。后世的帝王怎么可能还给他平反呢?虽然商鞅死掉,也已经被灭族了。但是,后世还会出现商鞅这样的权臣。给商鞅平反,就意味着肯定这些权臣的做法。君王们当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自然不会做这样的“蠢事”。

里程碑式的人物商鞅死亡真相:是自己作死的?

之死,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报私仇或者是维护统治的需要,可要是我们好好的看一下商鞅做过的那些事,就会发现,其实他早就给自己挖好了坟墓。 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朝代,在秦朝的历史上,商鞅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自从用以后,秦国就开始了真正的强大,可秦孝公一死,继位的秦惠文王就的杀掉了商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起初秦孝公对于变法的事情是犹豫的,因为他不知道老百姓会不会赞同变法。于是商鞅对他说:聪明的人能在做事之前就能看到做事的结果,愚蠢的人就算事情做好了都不一定明白怎么回事,老百姓大多数都是愚昧的,变法这样超前的事情,是没法在事前和他们商量的,就干脆强制他们做,等事情做好了让他们享受好处就是了。 听商鞅这么说,秦孝公是点头了,可另外一个大臣甘龙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聪明人都是按照传统习惯来治理国家的,那样的话就能吸取前面成功的经验,治理国家的人方便,老百姓也习惯,所以还是不能变法。 商鞅当时就反驳甘龙:你说的这些都是没经过脑子的,是世俗经验给你灌输的思想,当然这也不怪你,很多人都这样。这样的人当官是可以,可要是让他们搞点创新求发展就麻烦了。夏、商、周的开国君主用不同的制度都成就了王业,春秋五霸采取不同的措施都称霸天下,所以聪明人是制定规矩的,愚蠢人只能遵守规矩,你国家想强大想发展,就应该搞创新。 这场辩论商鞅是赢了,可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商鞅是,他把秦国人都看成了傻瓜,都在等着他这个救世主去解救,这狂妄自大就给商鞅之死的第一个祸根。 开始变法以后,很多老百不理解,很自然的就聚集在一起议论变法的种种不好之处。正好这会太子犯法了,商鞅就胆大包天的拿太子开刀了,当然刀没有落在太子的身上,而是落在了太子老师的身上。 等新法实施十年以后,老百姓都得到了新法的好处,当初议论新法不好的人,又开始在一起说新法的好处,结果商鞅很抽风的做了一个举动,把这些议论的人都迁到边远的城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来看一下商鞅的这几个做法,他觉得老百姓议论新法的不好,就拿太子老师开刀震慑百姓,干嘛非拿太子那伙开刀啊,难道你杀一个其他的大臣就不能给老百姓当鸡看吗?这分明是在胡乱挥霍秦孝公给你的信任和权力,惩罚太子老师不是给老百姓看,是为了给自己树立在秦国的威严。还有后来的事情,你的新法老百姓不理解的时候,他们在一起议论这个事情的不好,你没有拿他们怎么样,等十年以后大家感激你法令的好,在一起给你歌功颂德了,你却抽风处罚人家,这是为了防止别人议论新法吗?这就是耍威风刷存在感嘛! 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为了给自己博得声望,不惜加大处罚力度和广度,这个自私就是商鞅之死的第二个祸根。 在商鞅变法十年以后,他在秦国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了,那个时候有一个叫赵良的人去见他,商鞅希望人家能给他提意见。赵良起初是拒绝的,人家越是拒绝,商鞅越来劲,他告诉赵良,在我变法之前,秦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少数民族的戎狄差不多,在我的治理下秦国不但强大了,而且变成了一个懂礼仪守法度的国家,你觉得我和时期的比如何? 赵良看商鞅这么一个态度,就很认真的告诉他:人家百里奚是从一个放牛人做到秦国的相国,可秦国没有人嫉妒他;在他治理之下,秦国讨伐郑国,三次扶晋国国君上台,还挽救了一次楚国;在他的治理下,秦国在诸侯中广施仁德,征服了整个西戎。就是那样的功劳,可百里奚累了不坐车,大热天不打伞,出门都是走路步行。等他死后,秦国男女都为之流泪,他就是这样的德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再看看你,你不但敢对太子的老师下手,你的号令在秦国比国君都好使,可你没有几十辆车跟随,没有足够的武装保护都不敢出门,现在秦国的人是怕你,一点都不敬重你。如果从现在开始,你把国君给你的赏赐都上交,再劝国君用一些有用的人才,让国家抚恤孤儿,赡养老人,尊重有德行的人,然后你退居山林之中种种地养养花,也许能获得平安。 我们从赵良对商鞅的评价可以看出,商鞅在秦国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强制的手段,他是想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的想在秦国看到自己变法的效果,可是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感受,也许他们一时能让秦国强大,可那种不人道的制度延续下去,早晚会把人逼疯的。这就是商鞅之死的第三个祸根,他急功近利。 我们不能否认商鞅的伟大,不能否认他为秦国乃至天下做出的贡献,可是他也确确实实给自己种下了诸多祸根,所以被杀是迟早的事情,就算秦惠文王不动手,动手的人也有的是,搜偶一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国名将李牧有哪些战绩?李牧为什么被赵幽缪王冤杀?

战国名将有哪些战绩?李牧为何被赵幽缪王冤杀?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战国时期的李牧,是可以与齐名的名将,都是之一,李牧的军事才能自然是非常高的,然而李牧最终的结局却并不怎么好,他为了赵国战斗一生,最终竟然被自己的君主赵幽缪王冤杀,这究竟是为何?李牧最终是怎么死的,什么结局,赵幽缪王为何会对一代名将有这样的待遇呢? 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最后一位能在与秦军交战中取得胜绩的将军。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是赵国军事上最后的支撑,后世所谓“李牧死,赵国亡”之说一点儿不夸张。可就是这样一位护国有功的大将军,最后竟被赵王派人给临阵捕斩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抗击匈奴 李牧,最早登上历史舞台应该是在时期。到时期,李牧已经成长为赵国可以的将军了,奉命驻守代地雁门郡,主要任务是抗击以匈奴为主的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侵犯。 李牧治军行政都很有一套,在雁门郡他自行任命官吏,向商贩收取租税,所得资金全部收入莫府,充作军费。每日里,他杀猪宰羊犒劳将士,让他们吃饱喝好后勤于锻炼杀敌技能,培养应战能力。此外,他紧紧盯住敌方动静,派出许多间谍到游牧民族那里刺探军事机密,做到知己知彼。 对于游牧民族的军事挑衅和进攻,他不予理会,与赵军将士:“匈奴来犯,我们做好自保就行,有敢应战或俘虏敌人者杀无赦”。敌人一来,赵军就入城自保,不出战、不追击,敌人走远了,赵军再出来继续练兵。 就这样过了几年,匈奴那边认为李牧是害怕与其作战,赵军这边,将士们天天吃饱穿暖的,也为不能作战而闹情绪,憋着一肚子气。有人到李牧那请战,被李牧训斥一番撵出去。 赵孝成王得知这种情况后,不以为然,认为李牧纯粹是浪费国家资源,国家提供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难道就是让你当缩头乌龟的吗?这些军队是吃闲饭的吗?你们是空架子吗? 于是乎,赵孝成王就把李牧给罢免了,换人了。那人到任后,一遇到匈奴人来侵犯,就纵兵出击,结果都是战败,将士们战死不少,土地、粮食、畜生也被抢走不少,损失惨重。 这样一来,赵孝成王又不干了,赶紧又去请李牧出山。李牧却耍脾气了,称病不出。赵孝成王再次强制性让他去雁门郡,他对赵王说:“有些话,咱得提前说清楚,让我去可以,但是必须放权,我到那怎么做,大王不能干涉;否则,实难奉命。”赵王点点头。 回到雁门郡以后,李牧还是那样只练兵不打仗,还让将士们天天有肉吃,大家都很感戴。见时机成熟了,李牧开出战车一千三百乘,选一人,步兵、弓弩手十五万人,准备与匈奴大战一场。匈奴人来战,赵军故意战败而逃。匈奴单于率大军来攻,李牧分兵包抄,围击敌军,一下子歼敌十余万。匈奴大败亏输,残兵逃跑。 李牧趁热打铁,统兵北上,攻灭襜褴,击败东胡,大败林胡,匈奴单于吓得率部远走。此后一连十几年,匈奴人不敢靠近赵国北方边境。 李牧经此一战,立刻扬名天下,被世人誉为一代名将。 2.出战秦军 李牧在雁门郡十来年,基本上平定了敌对势力,为赵国安定边疆地区做出了杰出贡献。 赵孝成王崩殂后,继位,由于在处理老将廉颇的事儿上,赵王处置不当,导致其出逃。面对着秦国和的军事压力,赵悼襄王决定让李牧离开边疆,回到邯郸任职。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李牧督军进攻屡次挑衅赵国的燕国,攻占武遂和方城。而后,又开始了备战强硬对手秦军。 当时,赵国的武将中,廉颇远走,庞煖垂垂老矣,乐乘年纪也大了,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李牧成为唯一可以支撑危局的大将。 荒唐的赵悼襄王死后,秦国更是有恃无恐的派军进攻赵国。因为在秦国看来,赵国是其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只有扫平这一障碍,一统天下的时间才会缩短。所以,在战国后期,秦国一直视赵国为心腹大患,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赵幽缪王二年(前234),秦军在桓齮带领下进攻赵国的平阳,破城后大开杀戒,而后又攻破武城。赵军在扈辄带领下发动反击,想要收复失地、赶走侵略者。可是,秦军却将赵军打得惨败,杀死近十万人,扈辄也被秦军斩杀。 而后,秦军,逼近邯郸城,赵幽缪王吓坏了,慌忙间下令让李牧出战。还在北方备战的李牧赶紧又回到南边,被赵王任命为大将军,火速赶往宜安,与邯郸城派出的军队会合后,决定展开一次决战。见秦军远道而来、力求速战速决,李牧决定采取廉颇的老方法:筑垒固守,拒不出战。 桓齮明白秦军的劣势,交战时间决不能这样拖下去,就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进攻肥下,让赵军去救援肥下,然后围而歼灭之。 但是,李牧有他的战法,那就是秦军主力进攻肥下时,这边赵军就直扑秦军宜安老营,夺了秦军辎重。 桓齮得知后,明白不但自己的计谋落空,反而还中了李牧设下的计,就赶忙从肥下率军回援宜安,却又被埋伏的赵军拦住,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交战。 秦军最后被击败,被杀十万人,桓齮怕回国后被秦王问罪处分,就逃到了燕国,改名樊於期。 李牧此一战斩首秦军十万,震动天下,因功被赵国封为武安君。 赵幽缪王四年(前232),秦军再次进攻赵国。双方在番吾展开激战,李牧、司马尚联军,击退了秦军的进攻。 3.惨死悲剧 赵幽缪王七年(前229),王翦率领秦军浩浩荡荡向赵国杀来。王翦、李牧,同位战国四大名将之列,这次开始了正式交手。 正面战场上,王翦知道很难克敌制胜、击败李牧率领的赵军,只好使出了阴招。他与秦王政商量,派出了尉缭培养出的顶级间谍到赵国,找到当年陷害过廉颇的奸臣郭开,重金收买,施行反间计。 一方面秦国间谍在邯郸城散布流言,说李牧见赵国、灭亡在即,之际要反出赵国,率部投降秦国。一方面,郭开也意识到赵国像一个行将就木、病入膏肓的老人,已经无可救药,还不如趁此捞一笔,待国亡后也可以做个富家翁,下半辈子不愁了,就向赵王进言,说李牧要谋反,然后降秦。 赵幽缪王本是个堆里长大的年轻人,从小就信师傅郭开的话,郭开说一他不说二,郭开让他去打狗他不会去撵鸡。于是,赵王就下令让宗室赵怱、降将颜聚去军中替代李牧、司马尚,继续督军抗秦。 接到赵王旨令后,李牧和司马尚并不立即办理交接手续,他们深知临阵换将是兵之大忌,这场与秦军的战斗决定着赵国的生死存亡,意义重大,决不能疏忽大意,就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交出兵权。 可是,郭开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儿,他留下了一手。趁李牧一时不注意的时候,郭开派出的人直接将其抓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首,当军中将士知道后,已经迟了。 而后,赵王派出的人在军中宣布废掉司马尚,以赵怱、颜聚督其军。 王翦见计谋得逞,十分雀跃,大起军队,向赵军杀去。 刚刚经历了临阵换将、主将被杀的赵军,士气低落、毫无斗志,被秦军击败。赵怱在混战中被秦军击杀,颜聚率领残军逃亡,后来回到了邯郸城。 李牧有个叫,在末年曾辅佐赵国旧贵族赵歇重建赵国,立下战功,被赵歇封为广武君。 西汉将兴之际,李左车曾与有过一段交往,他提出“百战奇胜”良策,为韩信攻取故燕和故齐之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他说的,据说还著有兵书《广武君略》。 4.身死国亡 李牧死后三个月,秦军就包围了邯郸城。 见从邯郸城突围无望,颜聚、郭开等人劝赵幽缪王投降秦国,免得身受斧斤之苦,也免得赵国。 赵幽缪王八年(前228),绝望的赵幽缪王率众出邯郸城,向秦军投降,赵国宣布灭亡。 赵幽缪王降秦后,被流放到房陵山林中,受尽了屈辱后,他写了一首名为《山水》的歌谣,其中有“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不听聪兮,敢怨秦王?”之句。 从中可以看出,终于“醒”了,认识到自己的原因了,他开始后悔了,明白当初听信郭开谗言、害死良臣李牧等人是自毁长城,是,是何等的愚蠢! 可惜,赵幽缪王此时,悔之晚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商鞅战国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